十大网络暴力事件

发布时间:2020-01-09 点击:

十大网络暴力事件

  网络暴力是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暴力形式,它是指一类由网民发表在网络上的并且具有诽谤性、诬蔑性、侵犯名誉、损害权益和煽动性的言论、文字、图片、视频,这一类言语、文字、图片、视频会针对他人的名誉、权益与精神造成损害,人们习惯称其为“网络暴力”。惠好考试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十大网络暴力事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十大网络暴力事件

  2001年,有网民在猫扑网贴出一张“自己女朋友”的美女照片,引起网友关注并开始搜索。很快,这位名叫“陈某某”的女子大量个人资料被公布于网络,“陈某某事件”被视为人肉搜索的第一例,但那时候还没有“人肉”的说法。

  自该事件之后,网络暴力愈演愈烈。

  2006年2月,一网友公布了一组虐猫视频截图,一名时髦女子用高跟鞋将小猫踩死。不久,有网友发出“宇宙通缉令”,不少网友悬赏捉拿“凶手”。很快,该女子虐猫地点和她的工作单位等信息曝光。事件的结果是,虐猫女被解除职务。

  2007年12月29日,北京一女白领跳楼身亡。她在“死亡博客”中将寻死原因归咎于丈夫的不忠,并在博客贴出丈夫和第三者的照片。随后,有网站将该女子丈夫的住址、工作单位等信息全部披露。部分网民到该女子丈夫和其父母住处骚扰,甚至在墙壁上刷写“逼死贤妻”、“血债血偿”等标语。最终,法院宣判该女子丈夫起诉的三家网站赔偿8000元。

  2008年5月21日,一段视频中一名女子用轻蔑的口气大谈对四川地震和灾区难民的看法,激烈和脏话充斥其中。随后,有网友发帖说,知道该女子的详细信息,包括身份证号、家庭成员、具体地址、QQ密码以及家人的电话。随后,警方将女子拘留,该女子向受害人道歉,但被人肉方未就信息泄露继续追责。

  2009年4月24日,一名90后女孩在豆瓣网上发了一篇《诶!真该买个私人飞机》日志,后被网友称为“晕机女”。很快,其各种信息均被公布,不少人留下攻击性语言。事发后,女生委托律师发声明,希望网友停止传播。

  2010年12月8日,陈女士和一名环卫工人因口角打起来。经调解,陈女士赔了环卫工人500元钱。然而,事情经过被网友发到网上,同情环卫工人的网友将陈女士店面位置、老公的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信息进行了公开,陈女士频频受到电话辱骂,生意也受到影响。陈女士无奈之下,只好向媒体求助希望平息此事。

  2013年5月24日,有网友发微博称,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某某到此一游”。随后,有网友人肉出丁某某的初中就读信息。事后丁某某父母为孩子的行为道歉。

  2013年7月28日,14岁的潘某某因对足球球星出言不逊,结果手机、地址、学校、家人被一一曝光,更被粉丝上门围堵惊动警察,潘某某一度传出自杀。

  2013年12月2日,高中生琪琪(化名)到某服装店购物,却被店主怀疑偷了东西,将其购物时的监控截图发到微博上,并称她是小偷。同日,琪琪所在学校、家庭住址均被曝光。12月3日,无法忍受压力的琪琪跳河身亡。法院以侮辱罪判处服装店店主有期徒刑一年。

  2014年6月30日,一段“地铁9号线男子摸女生大腿”的视频在网上热传,被骚扰的当事女乘客报案后男子否认骚扰行为。事件持续发酵后,多名网友公布了骚扰男及其妻女的照片、电话、住址、单位等具体信息。男子家庭被不断骚扰,男子最后不得不辞职。

  十大网络暴力事件

  2017年在网络上看到网络暴力事件真不少,只要一出事,大家就会偏向弱者的一方,而并没有考虑事件背后的故事,一味的站队,后期的反转就啪啪啪的打脸,小编想问,打脸疼吗?

  有句调侃说:泰国的广告像电影,中国的电影像广告。

  因为他们神一样的脑回路,画风清奇又有理。

  今天讲一个泰国的公益广告,主角是一名菜市场的妇人,每天工作就是收租。

  脾气暴躁,行为粗暴,一出场就骂自己的司机。

  收租也不手软,到点必须得交,一点不准拖欠。不给钱,甚至摔摊贩的秤。

  

 

  这一幕被买菜的人拍到,上传到网上,火了。转发、分享、谩骂,三天内被阅读上百万次。

  

 

  看到的人都愤怒不已,用键盘表达自己的情绪,称要联合起来,共同抵制,不再去这个市场。让她无路可走、无租可收。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伸张了正义;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做了件好事;

  每个人都觉得这是在惩恶扬善。

  人们用手中的键盘演了一场正剧,坏人应有报应。

  事实呢?这个收租婆让聋哑人进自己的市场,帮晕倒的人扇风,摔秤是因为商贩缺斤短两。

  

 

  因为凶神恶煞,人们先把她定义成了恶人。

  先入为主害死人

  要说类似的视频,一定绕不过陈凯歌的《搜索》。

  高圆圆扮演的都市白领叶蓝秋,因拒绝给老人让座,被乘客集体指责,视频发到网上,蝴蝶效应般,开始了一场针对她道德沦丧的网络谴责。

  因一句气话“要坐坐这儿”,彻底改写了数人命运。

  

 

  义愤填膺的网友并不知道,刚去医院续医保的她,被查出淋巴癌晚期,正沉浸在悲伤与恐惧之中。

  “现在就算满身是嘴也说不清楚了。”这句话倒很应景。

  老板妻子莫小渝误会叶蓝秋是小三,跟着火上浇油一把,群体彻底被激怒。美貌、无礼、插足他人婚姻……这些刺激眼球的词语,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得出“真相就是这样”的结论多么顺理成章。

  

 

  

 

  每个人在“事实”面前,抢着为她定了罪。

  后来叶蓝秋自杀了。病痛和网络暴力让她受尽折磨。

  你以为你看到的是真的,是对的,不过是先下判断。

  记者陈若兮因报道这件事,迎来事业上的春天。真相大白,每个人都暗怪她给了错误的引导。不由想一句话:一人犯罪,世人皆是同谋。

  别轻易站队,也不要随随便便就恶语相向。先下结论,你便只能看到你想看的东西。

  这样的故事并不算少。

  泰国短片《再也回不来的乞丐》中的店铺老板,每天早晨开门,都会见门前睡着一个乞丐,赶都赶不走。

  不仅挡着做生意,还一股子难闻的味道。

  他每天开店的第一件事,就是拿水、扫帚、鸡毛掸子赶乞丐走。

  

 

  《再也回不来的乞丐》

  有一天,打开门他发现,乞丐不见了。

  又过了几天,还是没回来。

  店铺老板想起自家安了监控,调出来看。最后兀自落泪。

  原来,乞丐每天晚上睡在自家店铺门口,会赶走那些不怀好意的人。难闻的气味也是路人在卷帘门上撒尿,和乞丐没关系,还是他赶走了那个人。

  乞丐失踪的前一天晚上,店铺遇上了小偷。乞丐和他们打起来,搏斗中被刀刺中了……

  

 

  《再也回不来的乞丐》

  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的经验判断,也以为得出的结论一定错不了。

  之前上海姑娘蹲着等地铁,被人评价其没教养、不雅观。但附和的人有没有想过,人家或许是生病了呢?

  别先做判断去看事实。那样的事实,是歪曲的结果。

  大多数歧视源于断章取义

  很多人相信“眼见为实”,觉得既然已经亲眼所见,一定错不了。

  可惜的是,“眼见为实”也许并不准确,因为你无法保证,得到的信息完整还是片面。

  今年6月,杭州女孩吴思齐夺得市中考状元。都市快报在发布新闻时,用了吴思齐同学提供的一张照片。

  网友纷纷夸赞状元的优秀。但没过多久,有博主爆料说找到了照片“原图”,称状元已早恋。

  评论里不乏有调侃说:

  “报纸也是为了广大单身狗好……“

  营销号赚足眼球后,剧情再次反转,知情人士道出真相:两人并非早恋,这是班级正常拍摄的毕业照。还提供了真正的全图。

  

 

  为吸引眼球而造谣的案例不在少数,也折射出网络背景下的境况:你平时看到的,也许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有一张很经典的图片,恰巧可以佐证——你以为后者非常危险,但现实却是,前者在被追杀。

  

 

  你的位置决定你看到的事情,很多事情沒有你想得简单。

  前不久,演员袁立发微博,称自己参与的《演员的诞生》遭到节目组恶意剪辑,自己被塑造成神经病,这与现场拍摄情形完全不符。

  节目中,她毫无缘由地就对张国立说:“你把我弄伤心了”

  这个场景对应的画面,是章子怡和宋丹丹错愕的表情。

  

 

  后来袁立讲,这是因为节目组根本无法展示她说这句话时的嘴型。

  袁立在接受视频专访时说:“这个剪辑非常好,因为他非常能够用他手里的那把剪刀去剪出他想要的东西,所以这个是剪辑的胜利。”

  

 

  要歪曲和毁谤一个人,断章取义是最便捷的方式。

  《吕氏春秋》里,记录了孔子误颜回的故事:

  孔子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受困,七天没吃上米饭了。颜回讨米回来煮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

  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刚才那一幕,起身说:“我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了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

  颜回瞬间领会:“不是的,刚才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又可惜,我就抓来吃了。”孔子听完叹息:“人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可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可自己的心也不能完全相信。要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啊。”

  人习惯性地根据一点证据去猜测事实,下结论时还觉得自己再聪明不过。这就如同盲人摸象,只是自己全然不知。

  看不清楚也要先跟风

  什么是从众?看字面就知道,人一多就存在。

  学者陈丹青说:不从众、保持独立人格、坚守个人的价值观,这在中国,非常难。

  大多数人都在做的事,看起来总是安全的。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很正常的选择。为了不被集体拒绝,不被大多数抛弃,为了能获得更多信息,这么做成本低还风险小。

  某款手机游戏火了,身边的朋友都在玩儿,还能自动生成一套特殊的语言体系,说话都和对暗号一样。没玩儿过?那就会和大家聊不到一起去。

  主持人马东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由于工作性质,为了解年轻人的生活,在上楼坐电梯的间隙,他也抓紧一切时间打游戏。

  

 

  马东乘电梯间隙玩游戏/《十三邀》

  某种特定情况下,从众是让一个人融入一个群体的最高效办法。但更多时候,它的体现形式是消极的。

  今年8月12日,南京火车站一20出头的成年男子被拍:他把手伸进小女孩的衣服摩挲,涉嫌猥亵,小女孩看起来早习以为常。

  与此同时,几千公里外,有个人可能也没想到,自己莫名其妙就成了这个男子。

  缘起是网友在热门微博下留言:这是我大学同学,名叫李炳鑫。

  

 

  很快,他的个人信息、就读学校都被曝光在网上。事态发展超出了控制。

  

 

  13号晚上,李炳鑫通过公司的公众号发文《如果没在媒体工作,我这辈子都洗不清猥亵儿童的罪名》,这才让摩拳擦掌的群众们稍有冷静。

  当时撰写留言的李炳鑫同学也向他道了歉,“自己不是有意的,就是脑子抽风,发了这个消息,做了一件犯法的事儿,请求原谅。”

  整场风波,仅仅源于一条评论。网友看见“猛料”,八卦之火便随之燃起,怕错过这个“伸张正义”的机会,假消息就这么传开来。

  三人成虎,多有几个人声称认识李炳鑫,可信度就越高,他的名字就这么在网络中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

  这是场彻头彻尾的闹剧。就像李炳鑫说的,如果没有任何发声渠道,人人合力为他打造的变态人设极有可能伴他一辈子。

  著名的“阿希从众实验”里,被测人员需要回答“左侧竖线和右边的哪条一样长”,一开始没人出错。但在研究人员故意引导说出错误答案后,被测试的人会因为想让自己合群,纷纷改变答案;

  

 

  某恶搞视频中,“托儿”在电梯里作出诡异的举动,不明真相的群众就会模仿。

  

 

  

 

  广东卫视《幽默观察家》

  看起来荒谬,就算人们心心念念“我们不一样”,但生活中,从众心理却无法抗拒。

  除非,在这样的时刻能试着冷静几秒。

  独立思考又难又重要

  “江歌案”最初成为热点时,网络上一片义愤填膺,似乎所有人都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揪住刘鑫是否锁门的细节不放。

  情绪被渲染到极致,众人也都自告奋勇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出了气,可真正应该被关注的凶手,却在舆论中默默观望,还把网友的情绪转化为在法庭上对自己的有利证词。

  先入为主、以偏概全、从众心理,都是阻碍人独立思考的路障。它们中的任意一个,都在削弱人对事情判断的客观程度。

  很难克服,所以它们让人看起来不靠谱。

  文章开头提到的泰国影片末尾,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无法躲开人性的弱点,却可以选择用不一样的眼光,看这世界。

  

 

  十大网络暴力事件

  乔任梁。我说的不是乔任梁这个人这件事,逝者为大,我不想说这位逝者的事情,我们就事论事,你们也不要喷我。

  我说的是这件事引发出来的陈乔恩和井柏然事件。因为这件事,陈乔恩被骂的狗血喷头,井柏然直接选择了退出微博。这个是网络暴力吗,太是了。人家朋友去世了,试问你遭遇这种情况的时候,第一时间想的是在微博上大肆感伤一番吗;朋友已经走了,给他宁静是首先的,不是在微博上伤心给你们看的;井柏然,人家发了你们还是喷,没完没了,打字不要钱是吧,真是侮辱了每年交给国家的几百宽带费了。

  

 

  刚刚的薛之谦事件,你说薛之谦怎么了,李雨桐怎么了,人家的事碍找你们你们了吗,一个个比自己的事情还上心;最生气的不是那些路人,而是那些声称自己是粪叉然后知道这件事脱粉的人。把他捧起来的是你们,摔得最狠的也是你们。

  鹿晗关晓彤。我知道这件事会有很多人喷我,但是一次无意之间我进了关晓彤爸爸的微博,里面的评论真的不堪入目,那是一个父亲,他的微博简单的记录着自己女儿的成长,你们就是再怎么不甘心也不要去一个父亲的微博里把人家女儿说的那么差好吗。最心酸的是她的父亲还认认真真的去评论,怎么了呢,欠你们的啊,他俩的事情他俩去说,关人家父亲什么事情啊。

  语言暴力是最可怕的一种暴力,很多人没有经历过并不知道这有多么严重,屎只有扣在自己头上的时候才会恶心。我只是想说你们没有经历的话,就不要把人往里面推。不是打字不要钱你们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十大网络暴力事件

https://m.czhuihao.cn/wendang/114764/

《十大网络暴力事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