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中的隐喻修辞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8 点击:

新闻标题中的隐喻修辞研究

研究,汉语词语,意思是主动寻求根本性原因与更高可靠性依据,从而为提高事业或功利的可靠性和稳健性而做的工作。出自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惠好考试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新闻标题中的隐喻修辞研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闻标题中的隐喻修辞研究

  内容摘要:新闻标题是一则新闻最重要的一部分。通过阅读标题可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引导读者继续阅读。新闻标题中通常含有大量的隐喻现象,隐喻可以将现实生活所经历过的事物将晦涩难懂的事物基于物理相似和心理相似联系在一起,让语言变得简短生动,容易理解。本文以《华尔街日报》为语料,重点阐述隐喻的物理和心理相似形成机制以及隐喻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从而得出新闻标题中大量使用隐喻使新闻标题表达简洁生动、引起读者兴趣并启发读者以及信息达到有效传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物理相似心理相似

  在一则新闻报道中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新闻标题,朱伊革在《英语新闻的语言特点与翻译》(2008)中将标题看作是每则新闻报道的“眼睛”,新闻标题具有语言简洁、目的清晰和新颖等特点,一则看似为了节省和美化版面简短的新闻标题,其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在于使用最精炼的词汇表达文章的主旨来吸引读者的眼球,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可见新闻标题在整篇新闻报道中起到了灵魂作用。

  隐喻这一慨念是由认知语言学的代表人物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1980)中對隐喻开启了一种新形式的研究,其在认知学领域下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基于人们的经验而形成的一种思维方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可以使用类似的语言表达出来晦涩难懂的事物,是因为在人们的思想中已经形将两个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因此在英语新闻标题中使用隐喻的语言表达形式可以让读者快速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让读者有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本文将对《华尔街日报》中的一些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并阐释其在新闻标题中的重要作用。

  一.隐喻概念的理解

  隐喻的研究在早期是作为一种修辞的形式来进行分析和讨论的,基于有相似表达的形式而建立起来的,并且仅限于词汇的应用,是一种语言现象。在隐喻的研究领域中,这种将隐喻看作为是修辞格的一种的被定义为传统隐喻理论。直到1980年《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发行,引起了世界对隐喻的重新认识。在认知语言学的介入下,各界学者开始对隐喻跨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因此形成了认知隐喻。

  (一)隐喻的形成

  隐喻的根源其实思维,所有语言隐喻都导源于思维这一观点成为认知隐喻理论与传统隐喻理论的主要不同之处。在对于隐喻的认识和隐喻的工作机制在束定芳《隐喻学》一书中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将隐喻的工作机制分为三类:隐喻是两个不同概念的互动、相似作用和意象性与双重影响。在这三种工作机制中相似作用称为隐喻能够成立的基本要素。在相似作用的工作机制下物体的形状、外表和功能构成了物理相似,文化、传说或其他心理活动构成了心理相似。人们正是通过这种物理相似和心理相似将现实生活中事物通过人们思想中形成的相似关系,将客观上不被认为存在相似的事物并置一起从而构成了隐喻。

  (二)隐喻的理解

  隐喻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仅仅看到一个单词或是一个句子是很难理解其隐喻含义的。对于隐喻的理解主要根据三个方面:语境、人类知识结构和文化。词汇根据语境而产生意义,同样具有隐喻含义的词汇也需要根据语境来确定其含义,包含一个文本所涉及的领域和信息数量的多少的语境对于隐喻的理解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受到不同的文化和人类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对于隐喻在思维中的构成反应到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的相似性都是不同的,对于隐喻的理解都会产生较大的的影响。尤其是在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事物的快速更新,语言的随势发展也引起了隐喻随着时代向前推进。

  二.《华尔街日报》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现象

  隐喻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这种修辞的出现大大缩短的描述新事物和抽象事物所用的词汇,也使得读者快速抓住文章的主题,了解新闻所要报道事件的主要内容。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难度。这一隐喻词汇通常来自于我们生活中常见以及熟悉的词汇来表达抽象的事物和现象。本文以《华尔街日报》为语料,对其新闻标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我们生活中常见且有隐喻词汇进行讨论。

  (一)基于物理相似性形成的隐喻

  物理相似性是指根据事物的外表、形状或某种功能的相似而形成的隐喻现象。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

  例1:FedStepsIntoCurbSoaringShort-TermBorrowingCosts(《华尔街日报》2019年9月18日)

  在此条新闻标题中“Soaring”其原形为“Soar”其原意指鸟类从地面飞上高空速度非常快,并且没有任何的束缚。在此新闻标题中是指“短期借贷成本的快速增加”,soar在这里以鸟类快速飞上天空的没有束缚形象与数字快速增加的线条进行相似性的联系将“短期借贷成本的快速增加”中的“快速增加”隐喻为在某种意义上似乎已经失去控制,让人们可以在头脑中立刻生成一个清晰的形象,与新闻中枯燥的内容联系起来,引起读者想要继续了解其为何甚至是如何会失去快速增长甚至失去控制。

  例2:Small-TownBanksCrippledByHigh-TechCosts(《华尔街日报》2019年3月2日)

  “小城镇的银行因高科技成本而瘫痪”,“crippled”一词具有“残疾的,跛腿的”含义,是描述一个人因为腿部受伤而丧失了腿部的正常功能或是正常的劳动能力。在此条新闻中也出现了“crippled”一词,但在这里并不能表示银行的腿部残疾如果这样理解似乎让人非常难易捉摸。而在这里是将其因为跛腿而丧失的正常能力将新闻中因为高科技成本给小城镇银行无法正常运营或者完全丧失正常运营的状况的相似联系了起来,简单明了的概括了文章大意。

  例3:Cars.comStockPlungeasItGivesUpOnQuestBuyer(《华尔街日报》2019年8月5日)

  此条新闻标题中的“Plunge”其原意是指物体下落或人向下跳时速度很快,描述的是可以为人们亲眼所见的运动的状态。在这条新闻标题中使用“Plunge”将人们可以看见的运动状态与股票下跌的速度进行相似性的联系,让人们在脑海中可以清晰的反映出来,这样就避免了使用过多的词汇进行描述这一现象,也可以让人们更容易接受此条标题中所蕴含的信息。

  (二)基于心理相似性形成的隐喻

  心理相似性与物理相似性形成的隐喻不同之处在于其是发生在心理上的感受,是一种非物理意义上的相似。这种心理相似与人类所经历的经验息息相关。

  例4:SnackBrandsHurtGeneralMills(《华尔街日报》2019年9月18日)

  在此条新闻标题中的“Hurt”以此指某一事物给某人带来的一种痛苦的感觉,主要侧重于给有生命的东西造成机体上或精神、感情上的伤害。在条新闻标题中“SnackBrands”和“GeneralMills”是沒有生命的,在这里便是基于心理相似作用而形成的隐喻现象,在这里引用其“使痛苦”的隐喻意义,指因为零食品牌对通用磨坊造成的困扰。

  三.隐喻在新闻标题中的作用

  (一)简洁生动

  我们在上面讨论了其在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现象。我们在这里就不得不讨论一下隐喻在新闻标题种的作用。隐喻在新闻标题中的准确使用有增加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特点。首先隐喻在新闻标题中特点为简练与生动,通常使用一个短小精悍的词来建立和整件事和语境的关联。上面讨论过的“crippled”就是通过描述一个人身体残疾的状况来描述小城镇银行处于瘫痪的状态,让人们在头脑中立刻反应出来。新闻标题也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因此新闻标题与隐喻相结合既可以让枯燥的文字立刻生动起来还可以解决新闻标题简短并且能准确概括主题的问题。

  (二)新奇启发

  隐喻在新闻标题中的出现还具有使语言具有新奇与启发的作用,语言的表现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而变化,隐喻也在随着一起变化和新增。每个时代都有具有特点的词汇大家都喜欢新鲜的表达。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便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信息高速公路”就是在网络环境之下产生的,高速公路则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车辆可以在其上面以较高的速度同行的公路用其来描述建造人们可以利用网络设备进行快速而稳定的网络线路。使用这样的表达通俗易懂,还可以在人们的头脑中立刻形成了关于它的意向。

  (三)有效传播

  在认知隐喻理论的影响下,隐喻现象随时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它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而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和事物的基础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长时间形成的一种思维现象。在新闻标题中使用隐喻,可以是复杂的、晦涩难懂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让大多数人都能为之接受,着就极大增加的了信息的传播效率,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

  四.结论

  在我们讨论过生活常见的词汇出现在新闻标题中之后,我们可以看出隐喻的词汇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无论是基于物理相似作用还是心理相似作用形成具有隐喻意义的词汇运用在新闻标题之中对抽象的事物进行解释,都可能达到有效传播信息的目的。在此片文章中仅仅从物理和心理相似两方面进行解释,隐喻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发掘其内容,还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此文中对隐喻在《华尔街日报》新闻标题中的分析可以看出隐喻在新闻标题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让新闻标题简短节省和美化版面的作用,并且对于晦涩难懂的话题将我们实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其变得新奇和具有启发性的作用,这两点作用的相互结合促进课新的的有效传播。隐喻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使其长度缩短、表达精炼,并使枯燥的文字具有生动的形象,对新闻内容具有高度概括的作用。让读者在阅读到新闻标题时立刻能激活大脑中熟悉事物的印象而后对其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让读者快速理解并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韩伟.经济新闻英语标题的隐喻[J].新闻爱好者,2011.

  [2]何文忠译.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4]林书武.隐喻的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2002.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朱伊革.英语新闻的语言特点与翻译[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7]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Chicago:

  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作者介绍:关庆玲,黑龙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新闻标题中的隐喻修辞研究

  一、隐喻的理论基础

  (一)隐喻的认知概述

  隐喻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又称暗喻,主要是指通过隐喻手法使表现更加生动形象,以突出所表达的内容。从其本质上来讲,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还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方式,现代隐喻论将其作为一种认知现象进行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了隐喻的互动理论,后来学者在其基础上不断进行完善和创新,形成了在当时影响力较为深远的隐喻互动式理论。由于隐喻论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理论观点,并且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缺点,容易同非隐喻性的句子概念出现错乱,难以有效地辨别具体含义。更多学者认为隐喻无处不在,人们的思想活动以及行为方式都属于隐喻,隐喻既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法,又是一种人们探索世界本质的认知工具。

  (二)隐喻的特点

  隐喻的本质主要是指借助以往熟悉的事物理解,来体验陌生事物,这里所指的以往熟悉的事物是源域,而体验陌生的事物是指目标域。源域是认知活动的基础,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事物,有具体形态,而目标域则较为抽象、陌生。首先,隐喻具有系统性,主要体现在本体以及喻体概念系统中固定的结构;其次,隐喻具有无意识性,是一种人们自动开展的活动,在不断发展和演化中,被认为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在隐喻中,本体和喻体是一种并列关系、修饰关系、复指关系以及注释关系,尽管本体和喻体之间难以相容,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相似特点,在矛盾中寻求统一。隐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激发创造力和联想,进而深入发掘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丰富思维认知。

  (三)新闻标题中隐喻的分类

  1.结构隐喻

  新闻标题为了更加简洁明了地突出文章主旨,通常会以某一个概念的自身结构,来构建另外一个概念的结构,也就是用源域的词汇来形容目标域,进而加深人们对目标域内容的理解。比如在《国人在与暴雪奋战,总统一家则在公款度假》(2011年1月1日)中,表层意思是为了突出民众同总统一家人的对比,借此讽刺总统一家人的行为,同时将人和自然之间不和谐的关系进行对比,以此突出两者之间的冲突。结构隐喻在新闻标题中使用较为广泛,将人类活动喻作战争的形式较为常见。

  2.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主要是指人们根据自身熟悉的空间方位形成的一种隐喻概念,将人类日常生活中时常发生或者不断重复上演的结构,结合自身想象力投射到目标域,以此来了解不同的空间结构。在新闻标题中,方位隐喻很难辨认,但由于此类形容词较为常见,人们已经习惯约定俗成的用法,从而导致隐喻突显不明显。

  3.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主要是指通过概念结构来理解人们自身的经验。在本体隐喻中,将人们自身的情感、思维以及状态看作是一种有形的实体,对其进行量化,根据其特征进行识别,发现原因。相关学者在对本体隐喻的研究中发现,本体隐喻包括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物质隐喻。实体隐喻主要是指人们通过有形的、具体的实物,来了解无形事物的隐喻,它能丰富人类自身的经验。.

  二、法律新闻标题中隐喻的特点

  1.强化对法律的宣传

  读者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往往会先分析新闻题目所表达的意思,新闻标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章对读者的吸引力,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一篇新闻报道,标题一方面需要将文章内容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交代出来,同时还要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读者能够深入阅读,所以相较于新闻内容,标题的撰写更需要一定的措辞技巧。在新闻标题中,隐喻的应用较为广泛,相较于明喻,隐喻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由于法律新闻内容关乎国计民生,同人们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在撰写法律新闻标题时,应注重法律的严谨性,一方面能够彰显文章主旨,另一方面能够吸引更多读者了解相关法律内容。诸如在《以国家安全法律观统筹海运安全》(2015年7月14日)中,题目中突出的内容是通过国家安全法律观来维护我国的海洋运输安全,题目简洁明了,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海运安全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隐喻世界海洋运输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恐怖分子劫持船只的活动时有发生,为了谋求我国长远发展,通过国家安全法律观来统筹海洋运输安全势在必行。

  2.具有较强的潜在性

  由于新闻具有较为广泛的受众群体,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兴起,法律新闻的报道具有经常性的特点,对公众的影响程度是难以估量的。法律新闻标题在撰写过程中,所采用的隐喻手法同样包括结构隐喻、实体隐喻以及方位隐喻,结合实际新闻内容,选择不同的隐喻手法。法律新闻报道的内容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诸如在报道犯罪、侵权的事件中,新闻标题需要醒目,需要刺激眼球,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同实际生活相联系,以此达到新闻报道的目的。

  3.无意识的体验

  一篇新闻报道能否引起社会反响、反响程度的大小,同新闻标题撰写有着直接的联系。法律新闻标题更加注重共同的体验,同时也是法律新闻标题隐喻的突出特点之一。为了加深公众的法律意识,在撰写法律新闻标题时,需要简洁明了地以隐喻的方式来交代新闻的具体内容,同时吸引读者阅读。读者的阅读兴趣被新闻标题激发,往往会无意识地跟随标题去联想,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所表达的含义。但是读者却很少能够发现此类隐喻,而隐喻在读者对新闻报道的事件认知过程中确实产生了作用。同时,某些隐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具有约定俗成的特性。诸如在《北仑开出商标侵权大罚单:148万》(2015年7月14日)中,读者在看到题目的瞬间,会联想到哪家企业被开出148万的高价罚单,这就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认知水平。

  三、法律新闻标题中隐喻的意义

  隐喻相较于明喻来讲,在实际应用中更为灵活,所取得的效果更好,有助于将抽象的事物转换为实体。在法律新闻标题中,隐喻的使用可以精简认知过程,有助于人们更快地了解所要表达的内容。隐喻思维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联想能力,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促使不同领域之间概念的转换,引导读者去深入思考新闻内容。在法律新闻标题中运用隐喻,一方面能够加深人们对题目的理解,另一方面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需要说明的是,使用隐喻这一语言修辞手段,需要结合文化背景,符合读者的认知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读者理解,反之,则会产生不良后果。

  新闻标题中的隐喻修辞研究

  6月3日晚上,人文与传播学院第十一次研究生论坛在综合楼401会议室举行。学院党委书记郑晓东教授、副院长程丽蓉教授出席论坛。论坛由新闻传播专业19级研究生夏道宽和文字学专业19级研究生丁金凤担任主讲,学院各专业20余名研究生参加论坛。

  郑晓东书记对论坛提出了两点希望,一是希望同学们多阅读、多参与、多碰撞,通过论坛上的交流切磋,互学互促,切实提高学术水平;二是希望论坛形成可持续机制,既要做好每一次论坛的组织和宣传工作,又要重视论坛的长期积累,努力做出品牌、形成成果。他还表示,学院将为研究生论坛做好做强做长久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程丽蓉副院长在互动环节中对主题进行了点评,并跟同学们进行了讨论。

  夏道宽 

  文学新闻——写作平凡读作诗

  诗人与记者的“视界”看似是不同的,然而在时代的“孕育”下诞生出文学新闻,由此牵出一段诗人与记者不期而遇的“情缘”。这一场“命运”安排的美妙邂逅,能否擦出绚烂动人的奇妙“火花”?夏道宽从视界、孕育、情缘、命运、火花五个部分展开了对文学与新闻的关系的探讨。

  (图为夏道宽)

  视界——夏道宽从文体性质、真实性、功能三个维度分别介绍了文学与新闻的区别。

  孕育——这一部分针对当前新闻与文学融合的现象展开,夏道宽提到:“在力图重建权威的宣传新闻话语和平台资本为核心的商业新闻生产模式形成两级的态势下。主题广泛、主体多元、风格多样、情感丰富的文学新闻,为追求公共性的新闻专业主义提供解脱路径。”

  情缘——夏道宽介绍了新闻是如何文学化的几种方式。一是新闻叙事的文学化,如插叙、倒叙、顺叙。二是个性化的细节呈现,可以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尽可能的去还原故事的本质。三是复杂性的故事建构,它试图还原当时的是非语境,并梳理社会机理。

  命运——夏道宽探讨了新闻文学化是否为一种必然趋势。并引用了陌生化理论,认为可读性与趣味性是必然选择。

  火花——夏道宽推荐了作品《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巴黎烧了吗?》《我在三和当大神》。

  随后的讨论环节,同学们针对新闻与文学融合的作用和意义展开了激烈讨论。

  丁金凤

  认知隐喻和叙事隐喻

  (图为丁金凤)

  认知隐晦

  丁金凤首先介绍了隐喻的历史,对隐喻的这种修辞学研究从古希腊一直持续到现在,隐喻至今仍是现代修辞学、文体学和风格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从认知视角来说,“真正重要的隐喻是那些通过长期建立的规约关系而无意识地进入语言的隐喻。”

  对于隐喻的总结,丁金凤认为隐喻所做的就是在原概念和目标概念之间建立联系;不同的映射域也解释了概念隐喻为什么能实现不同的认知功能;映射域的牢固程度反映了一个隐喻在言语社团中已经达到的规约化程度,二者成正比。

  对于同样可作为认知工具的转喻,丁金凤介绍了转喻与隐喻的关系。转喻和隐喻在本质上都是概念的,二者都可理解为映射过程。随后同学们针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隐喻和转喻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叙事隐晦

  从语义学及语用学角度解释,隐喻可以看作是附属于语言之上的一种反常的语言运用现象,一种非常规性的语言表述。按照这样一种观点,在文学作品的叙事方法上出现的非常规性的叙事形式可以成为叙事隐喻。

  丁金凤主要从叙事隐喻的兴起、具体案例、功能、重要性四个方面为同学们介绍叙事隐喻。之后针对“诗歌是隐喻的,小说是转喻的”这一观点,丁金凤发表了相关看法。

  最后的讨论环节,不同专业的同学分别从各自专业的视角分享了对叙事隐喻的看法。

新闻标题中的隐喻修辞研究

https://m.czhuihao.cn/gongzuojihua/51157/

《新闻标题中的隐喻修辞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