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周易》介绍

发布时间:2021-07-04 点击:

古籍《周易》介绍12篇

古籍《周易》介绍12篇

古籍《周易》介绍(1)

周易零基础入门教程

作者:江南易林

前言

   所谓零基础教程即一个针对完全没有周易基础的人的入门教程。但是:必须认识汉字!

   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真正有功夫和心思去钻研古文或坚持啃完一本书的人,是很少的。并且对于一个无论什么学科的初学者而言,学习最初阶段信心的维持很重要,如果一开始就遇到难题又没有人从旁点拨,很容易有挫败感,而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实际上,大家并非傻子,智商都不低,很多东西只要说破,去掉神秘感之后,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周易这个传统文化,适当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即便你誓死反对周易,至少也应该了解它到底说了些什么再攻击它也不迟。

很多人遇到问题不知道到哪里寻求答案。所以,我认为,Know-Where(知道到哪里去找谁寻求答案)有时比Know-How(知道某事情如何做)更重要,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一个人真正精通的东西是很有限的,所以要善于寻求帮助,善于搜索答案借他人之经验来解决自我之难题。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本教程适合具备以下特征的人:

  A. 对周易感兴趣,想了解了解,但不想真正来算卦。

  B. 想学习周易算卦占卜,但是看书就是看不懂,不知从何入手。

  C. 对周易了解了一些,想知道从哪里深入提高。

  D. 如果你对周易已经很熟悉很精通,你没有必要看该文。如果你有心帮我斧正或补充,本人非常欢迎。

     看完这个教程之后大家能学到哪些东西?

A.  了解周易的渊源,比如周易如何流传的,有哪些传人?完整的周易包括那些部分的内容?

B.  周易的重要概念,周易全文是如何组织构建的,如何去解读?

   C.  周易是如何进行推演的?

  D.  周易的运用,包括一些算卦方法介绍。

  E.  如果要提高,可以看哪些书籍?

  等等。

 

周易零基础入门:概念篇a

内容提要:本文涉及到的概念:爻,阳爻,阴爻,单卦,卦序,复卦(包括上卦/下卦,外卦/内卦),卦名,八单卦的基本卦象。

学习周易与学习任何一门科学学科一样,要想入门,必须先了解该学科的基本概念。概念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东西,也是进行各种推演的基础,不可忽视。

学习周易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以前所提到的一个概念:终极追问(就是追问世界万物的最终极的决定力量)。也就是说,为什么用周易能预测未来?

说起终极追问,其实各种学科也照样处处存在,不独周易有之,比如万有引力定律,为什么把物体往天上抛它会往下落?是谁让它下来的?你可能会说是引力的缘故,但是我要问你,引力的这种规律是谁设计或者决定的?各种规律的背后,谁是终极的决定力量?

回答这个问题难免要涉及到哲学或者宗教,这里请大家放下这种终极追问,放下所有的神秘感,以平常心来学习!

卦是周易里一个重要概念,为了说明卦的概念必须先做一个铺垫。

1.1. 概念一:爻(yao2)

爻有两种,一种叫阳爻,一种叫阴爻。阳爻用一长横表示:—,阴爻用两个短横表示:-- 。

周易中用阳爻和阴爻来表达阴和阳这两种抽象的概念,对于阴阳暂且就把它当作两种符号,好比正号和负号。爻是组成卦的基本元素。

1.2. 单卦

单卦的组成很简单,由三个爻组成,每个爻都有两种状态:阳爻和阴爻,所以一共有2的3次方即八种单卦,这就是我们常听说的八卦。

这八卦是:乾(qian2) 、兑(dui4) 、离(li2) 、震(zhen4) 、巽(xun4) 、坎(kan3) 、艮(gen4) 、坤(kun1) 。根据三个爻的组合形式,上面八个卦都有自己的形象化表述,这种形象化的表述即称为卦符。   

  

为了帮助记忆,古人总结了歌诀: 乾三连, 坤六断; 震仰盂(yu2,痰盂的盂), 艮覆碗; 离中虚, 坎中满; 兑上缺, 巽下断。

1.3. 复卦

复卦,顾名思义,是重复的卦,即由两个单卦组成。因为一共有八个单卦,八卦单卦两两组合,所以一共有六十四种卦,这就是所谓的六十四卦。

到这里,大家可能也看出来了,周易与二进制的关系非常密切。

1.4. 卦序

所谓卦序,就是卦的顺序,简单说,即每个单卦对应于一个数字。

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

大家可能要问了,记这个卦序有什么用?其实有心的人应该已经看出来了,既然每个卦都对应于一个数字,反过来,一个数字是不是也对应于一个卦?正是如此!

经常见到有人根据两个数字来起卦,比如11和5。11除以8的余数(因为只有八个单卦,所以除以8)为3,3为离卦,5为巽,所以这样便得到一个复卦:上离下巽。

各种算卦方法,无论用什么方式起卦,最终都是要得到一个复卦,每个复卦都有名字,叫做卦名。

1.5. 卦名

这里所说的卦名是指复卦的名称,每个复卦都由六个爻组成,上面三爻组成一个单卦,叫做上卦或外卦。下面三爻组成一个单卦,叫做下卦或内卦。两个单卦组成一个复卦。

下面列举八单卦的基本卦象(即八卦的最基本的含义),这个非常重要。

乾:天,兑:泽,离:火,震:雷,巽:风,坎:水,艮:山,坤:地

 

 

仔细看看上面八单卦的卦象,都是用天地水火风等自然现象作类比,比较形象。

每个单卦还有其他很多卦象,比如乾代表老人、领导等含义。

六十四卦的卦名和次序可由《卦名次序歌》来记忆: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上面的内容除了六十四卦卦名之外,其他内容都是必须记忆的,如果想对周易有所研究,卦名迟早是要背的。

大家看看上面的内容,感觉复杂吗?神秘吗?

总结:本文涉及到的概念:爻,阳爻,阴爻,单卦,卦序,复卦(包括上卦/下卦,外卦/内卦),卦名,八单卦的基本卦象。

 

周易零基础入门教程之一:概念篇b

内容提要:本文涉及概念:卦辞,爻辞,三才,爻位。

本节的内容非常重要,理解了该节,就能了解《易经》全文的结构。

此节讲述的概念不仅是解读《易经》原文的入门敲门砖,也是运用易经进行占卜的基本知识,并且概念也是最基本的春秋占法(而不是梅花易数或六爻等方法)的基础,此占法还涉及到卦象等部分。

本节的内容相当简单,只需要理解就能记忆。

《易经》全文中一共有六十四个复卦。

2.1铺垫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先简单说一下算卦方法:比如通过报数的方式来起卦,给定两个数字,5和10。根据上文所说, 5为风,为巽卦,10除以8余数为2,2为泽,为兑卦,合起来就是上巽下兑,卦名就是风泽中孚[fu2]。按照周易的算卦的方法,仅仅得出上巽下兑这个复卦还不够,还需要得出变爻,所谓变爻,就是变动的爻,上巽下兑为中孚卦,这是不变的部分,动爻是变的部分,这一静一动,就可以用来占卜了怎么计算变爻呢?很简单:5+10=15,15除以6的余数(为什么除6?因为一个卦一共只有六个爻)为3,所以变爻就是第三爻,中孚卦最下面一卦即是第一爻,依次往上为第二爻,第三爻。。。变爻是第三爻的意思,就是说第三爻这个爻要发生变化,所谓变化无法阳爻变成阴爻,阴爻变成阳爻,变化之后,就会有形成一个卦,即变卦(我们通常说的你这个人怎么说变卦就变卦,这个变卦来自于周易)。

有了上面的铺垫就比较好理解了,继续讲概念。

2.2卦辞

所谓卦辞,就是周易中一段描述某个卦整体吉凶情况的文字,辞,言辞文字的意思。

2.3爻辞

就是描述某一卦中某一爻的情况的文字,一个卦有六个爻组成,所以每个卦均有6段爻辞。

按照上述两个数字得到风泽中孚这一卦,变爻是第三爻。那么怎么通过易经来占卜吉凶呢?

很容易,在《易经》中翻到中孚这一卦,看到卦辞:”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这段文字就是总体描述这个卦的吉凶。具体的吉凶,要看爻,因为上面计算的变爻是第三爻,所以要看第三爻的爻辞:六三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好了,结果知道了,如果求测得这个是问感情。那么你可以断曰:你会遇到情敌或竞争对手,胜负难分,有胜有败。

周易一共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一共有64*6=384爻,也就是说整个易经全文描述了人生各种境遇(比如爱情,事业等)的384种情况,就好比周易发明者,记录了他自己算卦的384个案例。

与易经有关的占卜方法,无论用什么方法起卦,最后都会算出卦名和变爻来,有了卦和变爻,就可以占断了。  

2.4三才

所谓三才,即天,地,人,合称三才。在一个复卦中,最上面两爻为天,中间两爻为人,最下面两爻为地。天在上,地在下,人在天地之间。这其实宇宙人生的一个简单模型。

2.5爻位

一个复卦有六个爻,就好比一家有兄弟六个,每个人都要有名字。

最下面一卦为第一爻,其次为第二爻。。。最上面为第六爻。每爻都有阴阳之分。为了便于区别六个爻,不仅要说明该爻的位置,还必须说明该爻的阴阳,这样才能唯一确定的描述一个爻。

周易里面是如何描述的呢?

从下至上,依次称为:初,二,三,四,五,上

阳爻用九表示,阴爻用六表示。因为九位奇数,六为偶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中孚卦最下面一爻是阳爻,阳为九,最下的位置为初,所以该爻称为:初九。最下面第二爻为阳爻,阳为九,所以该爻为九二,注意不是二九,2,3,4,5爻的称呼与初爻和上爻的称呼有点不同,大家要注意。

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应该记得一句:初九乾龙勿用。这个初九并非常说的阴历某月的初九日,而是指爻位,是说得乾卦的最下面一爻。

在学化学的时候知道,一个苯环上面有六个位置,每个位置都有一个序号。同一个卦的情况类似。

大家可能还有一个疑问:易经的文字就这么一点,怎么可能包罗万象可以测那么多事情呢?一个原因就是易经的原文比较抽象,有高度的概括性。比如上面说的爻辞:三 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既可以测感情,也可以测事业,也可能测战争,只是你要把卦辞、爻辞和你要占问的事情密切结合,其中涉及到卦象的联想和类比。

理解了上面这些概念,就具备阅读《易经》的基础了,至于卦辞中的那些文言文的含义,随便买一本书都会有解释(尽管有书的个别卦象 的解释不一定正确)。

 

周易零基础入门:概念篇c

内容提要:本文涉及到的概念:当位,中正,乘,承,比,应。截止到本文为止,掌握了概念篇a,b,c三篇的内容,基本上就可以把握《易经》全书的结构,可以初步阅读周易了。

1.1当位

从爻位来讲,从一个复卦(共六爻)由下往上,编号为初、三、五的位置为奇数为阳位,如果在这三个位置上的爻是阳爻(即阳爻居阳位),则称该爻为“当位”;编号为二、四、六的位置为偶数为阴位,如果在这三个位置上的爻是阴爻(即阴爻居阴位),则也称该爻为“当位”;如果不是上面两种情况,即阳爻居阴位或阴爻居阳位,则称为不当位。

1.2中正

二爻和五爻分别为下卦(下面的单卦)和上卦(上面的单卦)的中间位置,成为“中位”。如果这两个中位所在的爻为阳爻,称为“刚中”,因为阳代表刚。否则成为“柔中”,因为阴代表柔。

二爻为臣位,五爻为君位,如果阴爻居二爻的位置,阳爻居五爻的位置,表示君臣各安其位。在这两种情况下,该爻既当位(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又处于“中位”,所以是既中且正,称之为中正之位,简称中正。

1.3比

两个爻相邻(就是上下挨着),这种关系称为“比”。

1.4 乘

这个乘,有乘势欺人的乘的含义。

所谓乘,就是上爻比下爻这种关系,这是站在相邻的两爻之中其上爻的角度来看自己(上爻)与下爻的关系。

而乘有两种类型:其一,上阳刚下阴柔,好比君子乘凌小人,多吉;其二,上阴柔下阳刚,好比小人乘凌君子,多凶。

1.5 承

所谓承,有点承受压力的承的含义。

所谓承,就是下爻乘接上爻这种关系,这是站在相邻的两爻之中其下爻的角度来看自己(下爻)与上爻的关系。

看到这里应该已经看出,其实乘和承都属于比,它们只是“比”这种关系的两种情况而已。

1.6应

所谓应,有呼应、照应的意思。

所谓应,下卦的下中上爻分别于上卦的下中上爻相对应,即初和4爻,2和5爻,3和上爻的这三对对应的位置,如果对应位置的两爻是一阴一阳,则称为两爻为相应,否则称为不应。

有了这些概念,就很容易看懂易经的经传(特别是孔子的《十翼》,所谓《十翼》就是孔子所写的发挥和阐发《易经》的十篇文章)。其次,最原始的春秋占法,要用到这种爻之间关系。

 

周易零基础入门教程之二:易经占卜的原则和起卦仪式

经过前面三篇概念篇,现在来讲一讲利用《易经》来进行占卜的原则和起卦仪式。

起卦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最后算卦结果是否正确。好比走路,方向错了,速度再快也是枉然。

(一)起卦原则:无事不占,不动不占,不为同一事反复占问。

无事不占很好理解。

不动不占作何解释?为什么要强调“有动”才能占?即:吉凶生于动作之始,成败在乎决断之中。

吉凶生于动作之始:就是说因为有了“动”,有了各种运动和动作,才会有吉凶之分,只会存在或导致吉凶,“动作”是吉凶的起点和触发原因。如果一片浑沌,一片虚静,则吉凶未定,这个时候很难测其吉凶的,好比一个故事里讲的“一个人抬起腿刁难的问另外一个人自己是要进门还是出门”一样,很难确定。这也是佛或道都看重禅定或入定的一个原因。佛讲求戒、定、慧,依戒而行止,因定而生慧。如果心不定,心里有太多的妄念和执着,自然会堕入因果之中,自然会与各种吉凶相伴,无法真正清静自由。但这句话的意思绝非鼓励大家都不运动,都老老实实呆在家里静静躺着。如果这样理解这个“动”,则是一种狭隘的理解。这里的动的含义非常广泛,好比“阴主静,阳主动”的动一样。因为不同性质的动,产生的结果也吉凶各异,不能因噎废食。

动对于人而言,包括心动和行动,想想看,平时遇到的幸福事也好,痛苦事也好,有哪一样不是有所“动”(心动和行动)而导致的?所以,也可以想象出来,那些真正有德行和修为的高僧大德,烦恼和痛苦应该是少很多很多的,因为他们更能入静,更善于降伏妄念(王维诗云: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释迦牟尼这四个字的含义即是:寂静能仁。

因为有了动,有了吉凶,才能去占卜,否则无异于缘木求鱼。所以强调“不动不占”。具体点说,比如要出门旅游或做了一个恶梦或遇到什么事情发生等,都可以占,因为这已经有动,有吉凶之分,所以可以占。

不为同一事反复占问:即蒙卦的卦辞所言: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

第一次占问,会告诉你正确的结果,如果反复占问,则是一种亵渎,亵渎则不告诉你吉凶。既然准备用周易来算卦就要遵守它的规则(就好比学数学要遵守四则运算法则一样),就不要嘻嘻哈哈把它当作儿戏,有事没事都来算一卦,或者算了一卦但是对卦的结果不满意或还不放心,还要把同一卦再找几个人来算算,以求保险或心安,结果多数时候不同人算的结果不一样(除非大家都用同一种方法来解卦),最后只能落得一个庸人自扰,只会比开始时更迷茫。

一言以蔽之:心怀虔诚和恭敬是非常必要的(有人可能会问:究竟是在对谁恭敬呢?你就当作是对自然法则或对造物主的恭敬和敬畏吧)。就好比你到医院体检,医生也会告诉你当天的早晨不要吃东西要空腹,你如果非要对着干非要吃得饱嗝连天的跑去体检,你这不是存心找碴吗?这样自然也会影响体检的正确性。

算卦并不具备重复性。

(二)起卦仪式

在古代,尤其是春秋时代,一个国家凡是大一点的事情都会占卜决疑,这个工作是由专门的人负责的。占卜者会专门用一个安静的房间,并且有一套完整的仪式(即筮仪),比如沐浴、焚香和一些祷告之类。

这里最关键四个字:至诚无息。所谓:至诚则通神,无息则能应。

具体做法:

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如果在户外则找一个相对僻静的地方),闭上眼睛,深呼吸数次,确认自己已经静下心来,然后双手捧住额头,屏住呼吸(屏住呼吸这一点很重要),专心想着要测的事情,然后自然而然的起卦,比如摇铜钱或想两个数字或一个汉字(根据你平常起卦的方法而定,如果是掷铜钱起卦,因为要掷六次,不可能闭住呼吸那么久,所以可以掷一次作为一个呼吸周期)。

最后附上古人的筮仪的部分内容(省略部分的内容涉及到古代的一种很复杂的算卦方法,现在很少人用,所以省略了)

 

占卜DIY-大家自己来算一卦

至于算卦的准确性与否,起卦过程很重要,再就是解卦的经验积累问题。

一、起卦方法

下面说一个实际中常用的方法。

配合深呼吸,在安静虔诚的状态下,用任何一种方式得到两个数A和B. 得到数字的方法很多,比如从一堆围棋(或黄豆、米粒、纸片等等,不拘一格)里摸两把,数一下第一次摸到的数目,即为A,第二次摸到的数字为B.或者你在路上看到两拨人,左边A人,右边B人,这样都可以起卦。

只要至静无息在自然随心的状态下受到触动或感应的情况下起的卦,都可以。

起卦方法:

A除以8的余数为上卦(如果整除则以8记,即坤卦)。

B除以8的余数为下卦(如果整除则以8记,即坤卦)。

卦序:

乾1,兑2,离3,震4,巽5,坎6,艮7,坤8

(A+B+Hour)除以6的余数取动爻,如果刚好整除,以上爻为动爻。

其中Hour表示起卦时的时辰,这里有一点东西需要记忆:

时辰 范围 序号

----------------------------

子时 23点-01点 1

丑时 01点-03点 2

寅时 03点-05点 3

卯时 05点-07点 4

辰时 07点-09点 5

巳时 09点-11点 6

午时 11点-13点 7

未时 13点-15点 8

申时 15点-17点 9

酉时 17点-19点 10

戌时 19点-21点 11

亥时 21点-23点 12

-----------------------------

根据目前所在的时间,得出该时辰和其对应的序号即可,这个序号就是上面公式中的Hour.

比如现在时间是早上7:45,查表,为辰时,对应序号5,Hour等于5。

如果时间刚刚边界点,比如刚好7点整,也算是辰时,而不是算到卯时。

二、解卦

在上面公式所得的A,B和Hour的基础上,再来根据《易经》原文来进行解卦。

虽然现在解卦的方法主要是梅花易数和六爻(这两种方法一般不需要参考易经原文)等等,但是最古老的方法是直接根据《易经》的经文来解卦的。用这种方法解卦可谓原滋原味,并且算卦算多了就会发现用这种方法往往会你问什么经文答什么,就是说经文的内容与你问的问题内容吻合。

假设按照一中的方法起卦得到两个数字:3和15,当前起卦时间为早上7:45分。

3为离,15除以8余数是7,为艮。早上7:45分为辰时,对应序号5,所以变爻为:(3+15+5)除以6的余数,即5,变爻为5。

这样便得到一个复卦:上离下艮,卦名火山旅,这个旅卦就是本卦;变爻为5,把第五爻变动之后(所谓变动就是把火山旅卦从下到上第五爻的阴爻变成阳爻,即阴阳爻取反即可)得到:上乾下艮,即天山遁卦,这叫做变卦。

查《易经》原文:

旅:小亨,旅贞吉。

初六:旅琐琐,斯其所取灾。

象曰:旅琐琐,志穷灾也。

六二:旅即次,怀其资,得童仆贞。

象曰:得童仆贞,终无尤也。

九三: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

象曰:旅焚其次,亦以伤矣。 以旅与下,其义丧也。

九四: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

象曰:旅于处,未得位也。 得其资斧,心未快也。

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

象曰:终以誉命,上逮也。

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啕。 丧牛于易,凶。

象曰:以旅在上,其义焚也。 丧牛于易,终莫之闻也。

注意:上面的“象曰”后面的内容是对爻辞的阐述解释。

先看看该卦卦辞“小亨,旅贞吉”,如果测出行或外出的吉凶,这卦基本上是吉的,卦辞是基本情况,具体还要看爻辞。

因为变爻为第五爻,所以看六五的爻辞: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

该爻辞大致意思是说:射野鸡的时候丢失了一把箭,最终得到荣誉而受爵命。

可见这是个吉卦,解卦的时候要根据问的情况来阐述卦辞和爻辞的含义。

如果问打仗,可解释为:要损失一部本力量,但是最终会大胜仗而得到嘉奖。如果问爱情,问工作也是类似的,要结合求测者的情况和社会常理进行发挥。

易经正是因为抽象,所以包罗万象。

在易经中,经常有各种表示吉凶的词语,归纳如下,按照从吉到凶的顺序排列。

1. 元吉,大吉

2. 有利(利有攸往的“利有”)

3. 吉

4. 无咎

5. 悔

6. 凶

7. 厉

上面1,2,3属于吉,4属中性,5,6,7属凶。

 

影响算卦准确性的因素分析

周易预测并非也不可能百发百中,也常会有算不准的时候。

要分析哪些因素可能导致算卦不准,其实很简单。

在程序设计方面,发现程序中存在的问题这个过程叫做“程序调试”。即一种排错思路,这个思路可以灵活运用到其他很多行业的质量监管或故障追踪,也可以用此来分析做一件事情为什么会失败。

基本原理:任何一个产品的诞生,必然会有一个流程,这个流程设计到不同的步骤,同时会对应到相应的阶段,这些步骤和阶段就构成了产品的一个连续的生命周期。所以,想要追踪定位问题所在,就要根据不同的流程阶段,分步隔离,逐步确定,采用排除法等方法来定位,通常采用二分排除法(比如一段1000米长的电线坏了,可以先找到500米处这个中点,看1-500之间是否有电,如果有电说明该段电路正常,然后检查500-1000米之间的中点750米处,看看500-750处电线是否正常,依次类推,就很容易发现问题所在,大大节约时间。这就是二分排除法)。

根据常识,可以把一次周易算卦过程归结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起卦阶段

这个比较熟悉,比如出一个字、报两个数字或摇铜钱等等。这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求测者亲自来操作,另外一种则是算卦者亲自来操作。

这个环节,无论是求测者还是算卦者来操作,都有可能出现问题。在求测规则中反复强调要深呼吸,要心静,就是为了确保这个环节无误。起卦要准,最要是四个字“至诚无息”。就是让自己处于安静状况下,心平气和,最好能屏住呼吸。

这就好比一个收音机或电视接收机,如果处在一个干扰很大的环境中,很难收听到或收听清楚喜欢的频道一样。

正是因为这个环节至关重要且对算卦结果有决定性影响,所以古代春秋时代专门算卦者(多为专门的筮官),遵守着严格的筮仪(就是占筮算卦的规矩),对算卦的地点和陈设等等都有严格要求,并且还要焚香祷告。

2. 排卦过程

这个过程,无论用什么方法,除非根本不懂排卦或犯了低级错误,一般是不可能出错的。

3. 解卦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容易导致算卦不准的一个重要环节。

解卦的准确与否,因不同算卦方法而异。有些算卦方法的理论体系比较规范,论断方法比较统一,出错几率比较小。同一个卦象,让不同的人看往往结论相同,并且很奇妙的是,有时候几个人会异口同声的同时断错一个卦,这其实很正常,因为他们用的方法都一样,所以都算错了。这种情况下,可能是因为第一个环节的问题。

越是需要灵感的算卦方法,往往很神准,但是也容易出错,这种方法,死搬硬套、不知变通的人是不适合学习的。

这里要提提梅花易数或春秋时盛行的易经占卜,这些算卦方法并不难,但是灵活度比较大,没有固定的程式,不可能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样,代入参数加减乘除就行了。需要有一定的悟性,要求有相当的灵感和联想能力,能把卦象和现实生活紧密挂钩,把卦象合理的解释成各种生活现象。

另外一个可能因素就是以前反复提到的外应。如果算卦者忽略了显而易见的重要外应,可能导致算卦不准。比如你算一个人经商是否能够获利,卦象很好,但是排卦时,比如算卦者明明清晰的突然听到一个花瓶破碎的声音。这种外应,一般不吉。如果依然照卦断吉,自然失误。

关于“不应”的概念,引用其中一段文字:

“用木轮相法与其他算命发生的一个最大区别是,占察得出结果之后马上可以知道对不对。这就是木轮相法中的‘应’与‘不应’的问题。比如心里想问:‘我这次考试是否会顺利过关?’占察的结果却说:‘你丢的东西会找到的。’这就答非所问了,这就叫不相应,说明没有很好的感应,需要重新占察。”

用梅花或其他方法算卦,其实也存在着应与不应的问题。

比如,一个人问:我和我女朋友能结婚吗?

如果从卦上看出来,双方感情目前非常好,最终能结婚。但实际情况是人家目前天天吵架闹分手。那么这个卦基本上属于无效,其结果也很可能是不准确的,这就是上面说的“不应”,就是说这一卦没有很好的感应。

这种情况下,如果算卦者解答没有错误的话,可能是起卦的问题(比如出的字或数字太刻意或受到某种干扰等)。这样说倒不是把算卦不准的责任推卸到求测者身上,而是应摆正一个心态,即绝大多数算卦者并不是什么神仙,也没有什么法力或特异功能,他只是运用古人留下的周易理论进行推演罢了。就好比你到医院看病,医生会详细的询问你的症状,过程中他们也会不断的修正他自己的判断。

所以,理想的算卦过程最好能是一个交互的过程。如果发现了严重不应的情况,应该重新另算一卦。这种交互并非根据对方所说的情况来运用逻辑推理来得出结论(虽然江湖上有这样的人),实际上我在算卦过程中,一般回避提及求测者已经提到的问题,如果尽说些对方已经提及的问题,未免有些事后诸葛亮的嫌疑。

我就曾遇到过这种不应的情况,一个小妹问能够和一个男生有缘,我当时说他们心心相印,其实他们根本没有联系,这种情况下的结论多半是错误的。

因为言多必失的缘故,一般人算卦往往是能简单就简单,几个字就解决:吉或者凶。我认为这种仅仅是吉或者凶的论断基本上对当事人没有太多的参考性和建设性。

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一点,我在我的帖子里给人家算卦,一般说的“废话”比较多,我通常都会根据求测者问的事情,说到求测者当前的情况,(其实求测者并没有问这些,他可能只是问什么时候找到工作,而我一般都会说他目前的状况)。而我这样做,虽然会冒着言多必失、算错卦的可能性,但是我并不怕出错,这种情况下,即便出错,也很方便根据当事人的反馈来判断此卦是应还是不应,这样可以避免求测者因为卦象不吉而忧心忡忡。

  相信看了这篇文章,大家可以更清楚的知道该如何去正确看待算卦,应该以怎么样的心态去起卦了。

不可不知的易经占卜方法分类

作者:江南易林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易经有三种:《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可惜前面两种已经失传,后世只有可怜的一点点零星记载。

在介绍各种占卜方法之前,我先来说说古代易经运用的不同侧重点。要知道,在中国不同历史时代,运用易经进行占筮的方法之侧重点是不尽相同的。需要指出的是,因为龟卜之法,唐朝之后可能因为失传而不见人运用了,所以此文不提。

伏羲时代,主要关注于考察易象(比如:乾卦有天、君、父、金、玉等含义,这些个含义就称为乾卦的卦象),这个时期比较注重形象化,即易象。

而周朝则注重运用易经的卦辞和爻辞,同时兼重卦象。

到了西汉,则在周朝的基础上加上了五行的概念,到这个阶段,可以说占筮之道已经发展的非常完备了,就是说,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该该具备的要素基本都齐全了。

后世的占筮大师,有汉之焦延寿、京房,魏晋时期的管辂(lu4)、郭璞,唐朝的李淳风,宋朝的邵雍(即梅花易的创始人),经过这些人的推动发展,春秋筮法可谓发扬光大、大放异彩。

虽然说各种算卦方法都根源于易经,但是却有不同种类型:那么,究竟有哪些占卜方法呢?

我来大概说说我所了解的一些占卜方法:

第一种:易经占卜

这种提法好像很怪,难道说别的方法就不是根据易经原理?其实这里的“易经”这个词语是强调在起到卦之后,判断吉凶是要根据易经(当然是周易,以后直接称周易)的经文,即卦辞和爻辞来判断吉凶。

而根据起卦方法,又可以分为两种:大衍之数,即用50根蓍(shi1)草进行算卦;第二种就是大家熟知的金钱卦,用三枚铜钱算卦(当然用铜钱起到卦之后,你也可以用六爻或梅花等方法来解释分析,那又另当别论了)。

运用这种方法,要求对易经原文的卦辞爻辞非常熟悉,同时还要对易象的类比运用非常熟练,才能运用自如。

第二种:五行占卜

这类方法融入了阴阳五行的概念,有的还结合了天干地支的因素。

主要有三种:大六壬占法,六爻占法,再就是本人经常用到的梅花易数。

这种方法根据五行的生克来进行判断吉凶,一般情况下不用去查阅周易原文。

第三种;签文占卜

这种方法很常见,是大街小巷(包括电视剧里)见得最多的一种,其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但是本质都一样,都是事先在纸条或者竹签上写好了带有一定含义的签文,然后用某种方法来提取选择这些签文,通常还有人专门来解释这些签文。

比如有求测者亲自去求签的,也有用鸟来啄取的(称之为鸟占,和梅花易里的鸟占不同)、或者用扑克牌占卜等,还有其他各种方法不一而足。

这种方法,在坊间见得最多,主要原因一来是这种方法容易掌握,二来因为这些方法有短平快的特点。如果在大街上你帮人家用大六壬或六爻等方法算卦,等你分析带讲解完

恐怕要老半天,求卦的人恐怕早就不耐烦走人了。

第四种:其他方法

主要有太乙,奇门遁甲等,这些方法号称术数绝学,博大精深,当然不可忽视,只因本人对此并不是很了解,故仅仅提而不论,对于深谙此道者表示歉意。对于其他方法如有疏漏,也希望有道君子来补充指正。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经常在网上来自助占卜(自己在网页上操作)直接生成结果,这种属于签文式占卜,相信很多人都用过,这些结果都是电脑程序直接生成的。

现在大家常用的占卜方法有六爻和梅花易,还有人用奇门、六壬等方法,也可以说各有胜场,百花齐放。

 

 

 

古籍《周易》介绍(2)

谈古籍善本收藏

内容提要

讲述现代古籍市场,预测其发展前景。古籍市场发展良好,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具有保值功能,为较好的投资产品。以手中的清古籍善本为例,分析其市场价值。

关键字: 古籍

一 现代古籍市场投资前景

本学期,我们详细学习了关于如何鉴定古籍善本的方法,并对古籍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我认为,相较与现在日益火爆的瓷器,玉器收藏,古籍善本的收藏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虽然现在古籍的价格虽然还不是很高,但是,如果现在出手,不失为一项有良好回报的投资产品。从近年的拍卖行的文物交易结果看来,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古籍的成交价格可谓稳中有升。比如中国嘉德古籍善本专场总成交额为2878万元,成交率达75%。其中“过云楼”旧藏的179种古籍善本,包括世存孤本南宋《锦绣万花谷》,被一位神秘买家以2310万元的价格整体购得。【1】

造成怎么火爆市场的原因有四:

首先,古籍是“不可再生资源”,好的东西只能越来越少。当然这一点对于其他文物艺术品,道理都是一样的。但是,古籍,因为其具有的特殊的文化价值,在众多文物中可谓翘首。因为其最起码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学术资料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从而决定了其收藏和投资价值也是相当高的。一个朝代拥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尤其表现在书本上。比如唐代的印刷品主要是一些宗教性的东西,比如佛经,以及日常生活需要量比较大的东西,象历书,就是黄历等。【2】这和唐代国主的宗教信仰不无关系。如果能深刻的了解古籍的话,对我们认识历史有着较好的帮助。

其次,想必其它杂项,古籍收藏相对入门简单,短期回收快.毕竟是盛世收藏嘛。关键是在目前的古籍市场上,刻本的赝品并不多,因为伪造的成本太高,不可能获利。

再者,民间资源丰富。我曾在潘家园旧货市场上看到不少好的明,清线本。而普通收藏群体还没有认识到它的价值。所问者寥寥无几。比如明、清,甚至民国时期的精刻本,在过去并不为人们所重视。但是从存世量和市场表现来看,都非常强劲,一般只需千元就可以买到一部比较好的晚清及民国时期的精刻本。清版书由于存世量较大,清中叶及晚清的版本,市场价还不是很高。但清初康熙、乾隆年间的版本仍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当然,我们也要明白何谓古籍善本?清朝版本目录学家张之洞的解释是:一是足本,没有删节和缺卷;二是精本,精校精注,错误极少;三是旧本,即传世很久的木刻本、传抄本和线装书。古籍版本分为:手抄本,刻印本, 写本、影写本、精抄本、稿本、彩绘本、原刻本、重刻本、精刻本、精刻本、修补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活字本等等。现在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是刻印本,活字本.

按照刊刻时代区分,有以抄写本为图书的主要形式唐刻本、五代刻本、禰足珍贵宋刻本、辽刻本、西夏刻本、金刻本、蒙古刻本、元刻本、传下来以中后期作品较多,正统以前较少的明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等。

二 分析手中清善本价值,并对其作初步的产品估值

我现在手中的资料是两本的线装本和一套两本的线装本. 皆为家刻本。因为老师重点提到了印章对于古籍收藏的重要性.所以,我特地研究了一下。若其中有不对之处,敬请指点出来。

【3】中印有“守恒杨忠藏书”的名章,及印有” 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教,鬻及借人为不孝”的训诫章. [就是说要爱书,后人若把书卖了或借给他人都属于不孝.] 并有“司厨丞印”的官印和“思进亝”和“祈寿堂主”的名章

思进亝是训诫章,并未有特定的含义,对于猜测其曾经的收藏者并无太大帮助。所以其意可以暂且不计。

“祈寿堂主(朱)” 为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刘墉的鉴藏章.在与现在可以找到的刘墉的印章做出对比后,我发现其印与真品无异。可认定为真迹。其篆字娟秀,流畅,字体一气呵成,隐有千军万马之势。刘墉的其他的鉴藏印还包括“若水轩”、“病起龛”、“宗汉之印”、“刘思若印信曰利”。

“司厨丞印”意味管理食堂,饮食的人的官印。但因为是官印,所以要和人名一起看才能确定此书曾经的拥有者是谁.进而推断此书价值。

“守恒杨忠藏书”可能为镇守恒州名为杨忠的人的藏书.如果和之前“司厨丞印”的名章相联系的话.就极有可能是镇守恒州管理饮食名为杨忠的人的藏书。

我清乾隆以前的古书,保存完整。根据上文对于善本的定义,我以为此书可以归为善本。“明刊”是指明代刊刻的书,证明它有更早的明代刻本作为依据。只不过它所依据的这个明刻本我们见不到了,但是它在印的时候作过非常严格的校勘,那它的质量可能就比一般的明刻本好得多。所以此书是明代的书籍为模型,,然后到清代翻印的.

装帧方式为线装.线装书的封面上下各用一张纸,不包书脊。将书的外口戳齐,书脊剪切齐后,在书脊处边上打眼订线。采取四眼穿线装订的方法。印刷较为精良.卷首是 手写的,字体隽永秀丽.书籍保存完好. 当时的市场购入价是2500,现在应该升值不少。最起码15万因该是有的。

以上就是我对古籍的认识,不足之处,敬请指出。

[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辛德勇 所说

[ 3 ]

古籍《周易》介绍(3)

一维的时间在《周易》中的双重含义

概要:

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时”, 和大自然的核心之物“日”连在一起, 充分说明“时”的重要性, 表明中国人的时间观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周易》之“时”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刻画自然界中时间流转, 取春夏秋冬四季之义; 一类是对人事活动的概括。“时”之辞句及其所体现出的“时”之观念, 贯穿于《周易》经、传之全部, 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而这也正是其哲理内涵丰富性的显露。

关键词:

《周易》,时间观,自然,人文,科学,风水,变化

正文

一、《周易》中的“科学时间观”

《周易》书名中的“易”字,尽管历来有很多解释,但其根本意旨,应指阴阳变化、生生不已; 孔颖达《周易正义·论易之三名》曰: “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既义总变化,而独以‘易’为名者也。

在《易经》中,用八卦来定分四时,我们知道,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自转和公转,公转一年十二个月,这样太阳给地球的能量和信息随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变化,东方得天气之先。一年十二个月分四时八方,与八卦的关系:震卦为东方,春二月之令,太阳东升,普照万物生长之期。巽卦为东南方,三、四月之令,太阳已经升起,照耀万物而鲜明。离卦为南方,五月之令,正是太阳当空,明显地看到万物生长的情况。坤卦为西南方,六、七月之令,坤为地,养育万物,物之成熟之时。兑卦为西方,八月之令,正是果实累累,喜庆丰收之时。乾卦为西北方,九、十月之令,秋冬相交,太阳西沉,明与暗,阴与阳发生争斗之时。坎为北方,十一月之令,坎为水,不停止地流动,是劳苦之义。太阳在这一方位,完全沉没,万物劳累,应该休息之时。艮为东北方,十二月、正月之令,正是冬春之交,黑暗即将过去,光明立刻来临,万物到此,既是一天的完结,又是新的一天开始之时。后天八卦恰好弥补了先天方位的不足,从方位上起了补充作用。一个揭示了天体的运行方向,一个则揭示了地球本身的运转方向——主要是从接受太阳能量和信息而对地球本身的影响和作用来说。这都符合自然的“道”。尽管先天方位和后天方位有明显的不同,但它们都从方位来揭示自然的本质内涵,破译宇宙的神奇,使后人能认识宇宙天体的神秘。无论是先天方位,还是后天方位都是科学的,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古人能从不同角度而制订二种方位,真正的绝顶智慧!

《周易》还同时把六十四卦分为八宫对应天象,从而更细详地划分宇宙时间。古人在六十四卦中拿出十二个特殊的卦形,即是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卦,配合一年十二个月的月候,以分四时(古代历法,五日为一候,一月共六候。十二消息卦,一卦当一月,一爻当五日即恰当一候,而一月六候,故十二消息卦共有七十二候)。十二消息卦和十二个月的配合情况如下:复卦,一阳息阴,建子,十一月。临卦,二阳息阴,建丑,十二月。泰卦,三阳息阴,建寅,正月。大壮卦,四阳息阴,建卯,二月。夬卦,五阳息阴,建辰,三月。乾卦,六阳息阴,建已,四月。 姤卦,一阴消阳,建午,五月。遁卦,二阴消阳,建未,六月。否卦,三卦消阳,建申,七月。观卦,四阴消阳,建西,八月。剥卦,五阴消阳,建戍,九月。坤,六阴消阳,建亥,十月。其中泰、大壮、 夬卦代表春季;乾、 姤、遁卦代表夏季;否、观、剥卦代表秋季;坤、复、临卦代表冬季。这称为“十二消息变通而周于四时”。《易经》如何用卦来表示二十四节气?它用震、离、兑、坎四卦分别与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相配,和这四个卦的二十四爻分别与一年的二十四节气相配(这叫卦气)。震主春,离主夏、兑主秋,坎主冬。每卦六爻,一爻主一节气,四卦各主六节气:

— —惊蛰 — —芒种

———雨水 — —小满

— —立春 ———立夏

  坎 — —大寒 震 — —谷雨

———小寒 — —清明

— —冬至 ———春分

———白露 — —大雪

— —处暑 ———小雪

———立秋 ———立冬

  离 ———大暑 兑 — —霜降

— —小暑 ———寒露

———夏至 ———秋分

至于卦的六爻如何与地支、十二月份相配来看时间?这从爻辰可看出。爻辰就是用重卦的六爻与地支即月份相配。六十四重卦,每卦六爻,而每一爻的爻性均有阴阳两种可能,这样六爻共有十二种可能,即六个阳爻和六个阴爻。这十二种性质和爻位不同的爻,正好配一年的十二个月。六爻和地支月份的配合有两种方式:一是按月份排列:正月(寅)——九二爻;二月(卯)——六五爻;三月(辰)——九三爻;四月(巳)——上六爻;五月(午)——九四爻;六月(未)——初六爻;七月(申)——九五爻;八月(酉)——六二爻;九月(戍)——上九爻;十月(亥)——六三爻;十一月(子)——初九爻;十二月(丑)——六四爻。二是按爻的性质和爻位排列:初九爻——十一月(子);九二爻——正月(寅);九三爻——三月(辰);九四爻——五月(午);九五爻——七月(申);上九爻——九月(戍)。初六爻——六月(未);六二爻——八月(酉);六三爻——十月(亥);六四爻——十二月(丑);六五爻——二月(卯);上六爻——四月(巳)。由依爻的性质和爻位排列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这里是有规律可循的,即:凡阳爻皆配单月,其对应关系是初爻至上爻六爻分别配从十一月至九月六个月;凡阴爻皆配双月,其对应关系是从初六爻至上六爻分别配从六月至四月六个月。上面是乾、坤卦的爻辰,其它六十二卦可依此类推。古人以十二卦来表示一年十二个月和四个季节,同时还另抽出四卦即震、离、兑、坎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和由这四个卦的二十四爻分别与一年二十四节气相配,再者以六爻来与一年十二月份配合看时间,把卦纳入时间来认识宇宙时空,从而更有效地破译宇宙时空的神秘。

二、《周易》中的人文时间观

开创中国文化先河的《周易》( 或易学) 是人文型时间观的缔造者。《周易》的“时”观显示出“人文性”、“时势性”和“应因性”等等特质。然而, 多年来的《周易》研究中并未对易学“时”观的基本特质做出应有的发掘, 基于此, 本文尝试透视易学“时”观, 并进而阐释其基本特质。一、《周易》之“时”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时”, 和大自然的核心之物“日”连在一起, 充分说明“时”的重要性, 表明中国人的时间观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周易》之“时”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刻画自然界中时间流转, 取春夏秋冬四季之义; 一类是对人事活动的概括。“时”之辞句及其所体现出的“时”之观念, 贯穿于《周易》经、传之全部, 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而这也正是其哲理内涵丰富性的显露。通过对《周易》“时”观的探讨, 我们可以发掘出其鲜明的特质, 现阐述如下:

1.人文性。易之“ 时”, 从“ 天时”、“ 四时”、“ 时成”、“ 对时”、“时变”、“不失其时”, 到“时乘”、“与时偕极”、“与时偕行”、“时中”等, 无一不是以人之此在作为其时间观的出发点。其“时机”无一不是相对于人而言的时机, 它强调人应该顺应天时, 与时俱进; 它主张人的行为也要适中, 不要废事,不适宜时势的也要及时“弃时”或“舍时”。《周易》正是通过对当下的宇宙人生及其未来流变的境遇的揭示, 以“明时适变”, 为人调整自己的行为提供依据。[5]所以说易学的时间观或“时机”论, 绝对不是西方科学主义的、实体性的、物理学的、直线的和不可逆流的时间观, 而是人文性的时间观。

2.变易性。易之六十四卦表示六十四个天、地、人的时空场, 每卦中六爻的变化及情状, 都体现着人、事、物在特定的“时”中的变化与发展规律。“夫卦者, 时也; 爻者, 适时之变者也”( 王弼《周易略例》) , 显然,“卦时”是指卦所处的时位、时机, 也即每卦卦义的特定背景。变易在方法上可用错、综、移、互来说明: 错是相反; 综是相对; 移是上下转移; 互是内部的重新组合。在形式上可以表现为渐变与突变。如水之凝霜乃渐变的阶段, 到了成为坚冰, 就是突变的阶段。前者为量的变化, 后者为质的变化。“变”为“化”之始,“化”为“变”之成。在变的过程中, 如未成形, 则必要防患于未然; 如已成形, 则要设法补过。我们称变之始为“生”, 变之中为“感”, 变之成为“通”。

3.创造性。宇宙之动态的、自然的发展过程构成其时间性。时间实际上是宇宙的生命力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活动力。周易的时间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并具有创造性。“生生之谓易”,“生生”意味着“不停的活动”,“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里的“天”( 代表“乾”和“阳”) 和“地”( 代表“坤”和“阴”) 象征着“易”的两极———即创造者与容纳者, 它们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场特征。《易经》中的天地之“道”决定着“易”的场序, 也就是其创造性动作的方式(“道”) 。《易经》中的“易”同时蕴“变易”与“不易”于其含义中。因此如果仅仅把“易”单纯解释为“变化”是极不准确的。《易经》与其说是一部“变化的书”, 倒不如说是一部“创造的书”。既然易的符号系统所象征的是一种动态的宇宙本体论系统, 根据其生生不息的原理, 那么宇宙万物就皆会在“时间”之流中变迁与发展, 因此其时间性就是其创造性的表现。

4.时序性。在易符号的宇宙世界中, 春夏秋冬终始相续,绵延不止, 周而复始, 循环有序。而对于易占来说, 每占一次,均具有不可重复性与不可再现性的“此在”性, 易占之后, 对于求占者不可再求易占( 即“不二问”) 。所以蒙卦卦辞:“初筮告, 再三渎, 渎则不告”, 正在于说明: 时不可失, 失不再来。显然, 对于虔诚而又庄严的易占者而言, 每一次占筮, 都得显示出占卜本身的“客观实在性”来, 即不脱离卜者主观的心理状态, 所以在心境与情境恰相应合时, 此之占当是唯一的应合机遇, 占卜是某种不可重复性的解答。等机遇一逝, 主客另成新序时, 偏执于旧境的自我已经不可能再从“神物”中获得有效的启迪。

5.时机性。子曰:“知几其神乎? 君子上交不馅, 下交不渎, 其知几乎? 几者, 动之微, 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机而作,不俟终日。”( 《系辞下》第五章)“机”指“时机”而言。何以释“几”呢?“生命将生之时, 称为几。圣人按照易的变化之道而研几。”[6](p110)严灵峰教授认为“研几的目的也就是知道吉、凶、悔、吝的微兆, 然后才可以防微杜渐。”[7](p9)因为掌握良好的时机, 才可能防患于未然, 才可能成功在望。

6.时势性。表示时态的形势。例如, 坤卦初六:“严霜, 坚冰至。”其象曰:“严霜坚冰, 阴始凝也。”时可分为顺势与逆势, 前者因同类的凝聚力, 其功能在于造势, 团结势力; 而后者是因“异”成分的增加, 导致分化势力, 呈现瓦解之势。因此, 做事要懂得“同”能凝聚力量的道理, 随势而利导, 始能化险为夷。

7.随时性。在易之中, 每一卦或一爻的“位”之不同, 所遇的时也不同, 卦因时而推移, 爻因时而变化。程颐认为易随时而取义, 因为《周易》是变易之易, 变易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由于阴阳不测, 事物的发展变化本来就具有随机性, 这样, 也就可以说, 周易取义的过程只能是语用推理, 六十四卦作为六十四种时态, 其中每一爻都是一种不同的时位, 因而卦辞的解释也是不固定的。

8.应因性。易之符号的创造与应用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 与西方思维方式之间的区别是———机械性与应因性之别。当代华裔美籍中国哲学家唐力权先生认为, 从中国哲学的观点看来, 语言的使用是一种生活样式, 易符号的使用, 易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中国人的实践方式。这是因为在中国人看来, 生活本来就是一种因应事态而非机械性的事态, 它受之于存有的脉络性关联脉络。的确,“易之为书也不可远, 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 周流六虚, 上下无常, 刚柔相易, 不可为典要, 唯变所适”( 《系辞下》第八章) 。因此易所提供的示范, 不可作死板的教条, 一切都要因时而变化, 因时制宜, 以适应天道流行。

9.行动性。易之大过卦, 预设阴大于阳所出现的险情, 但也正是因为阴大于阳所造成的高强度反差态势, 才便于积蓄巨大的能量和动力, 营造出一种特殊的境域, 有利于产生“大人”, 创造新物类, 成就大事业。《大过·彖》:“利有攸往, 乃亨”, 是说应该立即采取行动, 尽快脱离原状态, 否则就会有危险。此之时, 行方亨,“与时偕行”、“顺乎天而应乎人”( 《革·彖》) , 因此易绝不会主张固守某种状态而停滞, 更不会放弃一阴一阳之道, 而是强调人应该应时而变化, 审时度势: 时进则进, 敢于“用时”, 敢于“取时”, 敢于付诸行动, 取得实效; 时退则退, 敢于“弃时”, 敢于“舍时”, 善于韬光养晦, 以待时机。

10.同时性。从现代心理学来看,《易经》中的占卜是“同时并发性”概念。同时性是指在一定的心理状态下通过占筮得出与实践情况相符合的结论。这在人类“交际”( 或沟通) 情境中是常有的事, 因为正规的占筮活动可以将人的潜意识以象征的形式展现出来, 从而显示出心理世界与现实世界奇妙的对应性、巧合性与平行性, 这就是不同于西方科学之因果律的———同时性原理。占筮得出的结论与实际情况是处在“同时性”并行的各不相同的两个事物, 在各不相同的情境中以不同的方式各自演进而又同时出现, 这种同时性标志着二者有某种必然的因果联系。“ 天垂象, 见吉凶, 圣人象之”( 《系辞上》第十一章) , 圣人从“ 天象”、“ 事象”或事件的“ 征兆”去预测人事的吉凶, 因为圣人之高明的智慧就正在于, 他们能够在不同的系统、不同的世界之间找到这种“同时性”之间的关联。因此在易的时间观里———同时性是对事物之间“同气相求、同类相动”相互感通关系的自觉把握。

结语:

《易经》是古人对自然界的破译,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界最深刻的内在本质。 同时,它又用不同的方式来感悟天地万物,为我们展现出人类行为的种种规律,这本伟大的哲学书籍无疑是迷人的。

参考资料:

王船山.周易内传[M].台北: 广文书局, 1981.

黄黎星.与时偕行趣时变通———《周易》“时”之观念析[J].周易研究, 2004,( 4) .

楼宇烈.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释[M].台北: 华正书局,1983.

张文智《周易集解导读》.济南: 齐鲁书社,2005

古籍《周易》介绍(4)

古籍座右铭

1、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志以道宁,言以道接。
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5、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7、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8、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
9、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10、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1、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2、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13、绝迹易,无行地难。
14、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1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7、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1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9、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20、学而不化,非学也。
21、老去光阴速可惊。
22、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23、人生大病,只在一“傲”字。
24、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
25、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26、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27、丹青不知老将至,贫贱于我如浮云。
28、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2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古籍《周易》介绍(5)

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国学经典导读讲座第二讲

《周易》

——中国智慧在《周易》《周易》智慧在和谐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余敦康

(2006年11月12日)

 
    ▲余敦康 1930年5月生,祖籍湖北。196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研究,主要著作有《何燕王弼玄学新探》、《内圣外王的贯通——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中国哲学发展史》(合著)、《中国哲学史论集》、《魏晋玄学史》、《宗教·哲学·伦理》等。

    《周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周易》这部书,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发生、成长、定型的整个历史。《周易》是儒家、道家发生学的源头,而儒家、道家虽然改变了《周易》,但是《周易》提供的思维方式,也影响了儒家和道家。这样的哲学自战国末年形成之后,2500年来,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全世界独一无二,真是一个奇迹,文化的奇迹。

今天很高兴来到这里做这个讲座,其实心里很紧张、很有压力,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周易》的智慧。

讲到智慧,人们不免会想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西方的智慧》一书。就像它的书名一样,这部书是讲西方智慧的。那么,东方有没有智慧?中国有没有智慧?对于这一点,持欧洲中心主义的学者似乎是抱怀疑态度的。在座的都是中国人,我们对于本民族的智慧当然是不怀疑的。那么,中国的智慧是什么?哪部经典能作为我们民族智慧的代表?《论语》吗?有智慧,但不能代表全部的智慧。《老子》五千言吗?确实有智慧,但也不能代表全部的智慧。《孙子兵法》吗?国内外都很重视,但中国不是一个好战的民族,所以它同样也不能代表全部的智慧。想来想去,我觉得只有《周易》能够代表中国的智慧,一部《周易》,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他的智慧都可以用《周易》这本书来代表。
    各种与《周易》有关的书籍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冯友兰先生说,一部《周易》,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现象学。这是认为《周易》这部书,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发生、成长、定型的整个历史。一个民族要有精神,没有精神的凝聚力,没有文化的认同,这个民族就不能称为是统一的民族。而民族的精神不是静态的东西,也不是谁规定下来的,它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周易》这本书恰恰完整地表现了这个过程。
    刚才说《论语》、《老子》和《孙子兵法》都不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智慧,为什么?是因为他们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离现在不过2500多年左右时间。中国五千年文明,还有2500年的空档,谁来代表呢?有哪一部经典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呢?《周易》!全世界没有一本经典能够有五千年的历史,《圣经》只有两千年的历史,《古兰经》也只有1300年的历史。印度的《奥义书》稍微古老些,也不过3000年的历史。为什么说《周易》有五千年的历史呢?因为《周易》不是一个人写出来的,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他是由三个圣人——伏羲、文王、孔子,历经三个时代——上古、中古、近古而完成的。秦汉之后,历代学者又不断对它进行解释和发展,构成了蔚为大观的易学史。你看,这不是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史同步吗?
    《周易》本属蓍占之书,用今天的话说,也就是“算命”之书,“数字卦”的破译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古人的算命也可以看作是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所以这部“算命”的书中,又包含着“古之遗言”,包含着古人的生存智慧。所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老子这些大思想家不断用哲学的思想来解释《周易》,《周易》也就由宗教书变成了哲学的书。这就是哲学的突破。所以说,《周易》是儒家、道家发生学的源头,而儒家、道家虽然改变了《周易》,但是《周易》提供的思维方式,也影响了儒家和道家。这样的哲学自战国末年形成之后,两千五百年来,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全世界独一无二,真是一个奇迹,文化的奇迹!

    《周易》的智慧在于“和谐”
    《周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个智慧就是“和”。近些年来,人们终于又发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谐”,这是很大的收获,也是很值得阐发的。
    前面论道,《周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个智慧是什么呢?就是“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像是一个大海绵体,能够把各种不同的东西整合为一个整体,早在尧的时代就开始这种整合了,经过了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战国,华夏就正式形成了。春秋战国,虽然是百家争鸣,互相之间也斗得不可开交,可是到了汉代又整合了。这就是《周易》说的:“一致百虑,殊途同归。”
    我曾说,《周易》的智慧,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其核心价值,可以用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名字来表示。什么意思?就是和谐,“太和”是最高的和谐;“中和”是阴阳相互协调产生的和谐;“保和”就是当它不和谐的时候,进行一种管理调节使它和谐。这些完全是《周易》的思想。孔子写《十翼》,把宗教书改造为哲学书时,就已经反复说到和谐的道理了,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作为一种核心的价值观,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几千年来赓续不断,生生不息。
    这里我们不妨以八卦为例,看看《周易》的和谐思想。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界的物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天和地相对,雷和风相对,水和火相对,山和泽相对。所有自然界的八种物质都是两两相对,相互依存,你也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共同来构建互动的关系。比如,天和地,如果天在上地在下,即乾在上坤在下,两卦相重组成一个否卦,否就是不通。倒过来,地在上天在下,即坤在上乾在下,两卦相重组成一个泰卦,这叫天地交泰。《周易》反对否,因为它的结果是背道而驰,不相交,天阳上升,地阴下降,不搭界,什么事情都办不成。反过来说,如果天在下,地在上,地气下降,天气上升,天地交,这是很好的一件事。所以阴和阳,排列组合,有的是优化组合,有的则不是。整个八卦都是讲这个道理的。所以,不懂八卦就是不懂得和谐,不懂《周易》也就很难深入理解和谐的奥义。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人们对此不认识,把这个给忘掉了,想的不是和谐,而是斗争。和谐与斗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然,20世纪中国人把斗争放在第一位,与天斗,与地斗,也并非没有原因,原因就在于那时民族面临危机,面对帝国主义,面对阶级问题,中国人要发挥作用,不斗是不行的。但要知道斗之外,还有一个和,这两者是二位一体的,而且“和”比“斗”还重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应该是由“斗”转变到“和”才对的,可是当时没有做,还是继续斗。这方面我们是有深刻教训的。
    近些年来,经过不断反思,人们终于又发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和谐”,这是很大的收获,也是很值得阐发的。

    “和谐”与阴阳
    中国人的智慧就体现在“仇必和而解”中。这就是用和谐的方法来消除矛盾、解决矛盾,使事物向一个更新的方面来发展。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要和,不能让矛盾冲突扩大。只有“和”才有永恒的爱,才有生机和活力。这个道理很深刻,但并不简单。

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界的物质,既是两两相对的,也是相互依存的,用和谐来解决矛盾。

《周易》还有个原理,即世界是分阴阳的,所有的事物——宇宙、自然、社会、人生,都是分阴阳的,都是由阴阳两方面共同组成的。阴阳就是《周易》里的符号,画一个直线就是阳,画两个短线就是阴,整个《周易》64卦都是由阴阳两个符号构成,八卦分阴阳,64卦也分阴阳,所以说“《易》以道阴阳”。它代表了宇宙的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互不分离,这叫独阴不生,孤阳不长。那么,阴和阳在一起是和谐?还是冲突?二者都有。这就好比没有不吵架的夫妻,尽管感情很好,有时候还是会磕磕碰碰的。问题在于,磕磕碰碰之后如何解决,最后的解决,非得和不可,只有和才有永恒的爱,才有生机和活力。这个道理很深刻,但并不简单。
    各种与《周易》有关的书籍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人与人相合,人与社会相合,人和自然相合,虽然有矛盾,但和谐是第一位的,这是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不过“和谐”的取得是需要过程的,它不是既成的东西,而是通过不断的调节变易得来的。宋朝哲学家张载说了四句话,非常值得玩味,一句是“有象斯有对”,即只要有象,必定有一个东西和它相对;一句是“对必反其为”,即相对的事物,它的行为方式必然是相反的;一句话是“有反似有仇”,即免不了有矛盾、有挫折、有斗争;最后一句最重要,是“仇必和而解”,即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要和,不能让矛盾冲突扩大。
    中国人的智慧就体现在最后一句话“仇必和而解”中。这就是用和谐的方法来消除矛盾、解决矛盾,使事物向一个更新的方面来发展。这个道理是很深刻的,可惜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把它给忘掉了。韩国人则比我们聪明,大家知道,韩国的国旗叫太极旗,中间是一个太极图,太极是由阴阳鱼组成的,上面是一条白鱼,下面是一条黑鱼。黑白鱼头尾相抱,即老子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也就是阴阳结合为一体。而且,更重要的是白鱼有一个黑眼睛,黑鱼有一个白眼睛,前者是阳中有阴,后者是阴中有阳,谁也离不开谁了。此外,韩国国旗上还有四个卦,即乾坤坎离。乾代表天,坤代表地,两卦相对,天不能没有地,地不能离开天,天地组合就是一个宇宙。坎代表水,离代表火,常言道,水火不相容,不相容,也一定要把它组合起来,这就是“仇必和而解”。可见,韩国的国旗是很能反映张载那四句话的深意的。经过多年反思,我们对这个问题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一再强调“和谐”的重要性,现在又提出在国内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上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把联合国改造成一个和谐大家庭的目标,这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它与西方的单边主义、美国的先发制人、新保守主义等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可以说,这些年中国在运用这个智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易》为群经之首
    历史上,的确有人借助《周易》搞迷信。但那是末流,不登大雅之堂。那不叫易学,而是数术,也就是所谓的算命。真正的学者,始终是把《周易》视为中国文化的主干。懂了《周易》才可以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周易》,其智慧,其核心价值观,就是和谐,就是阳刚阴柔的辩证统一,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前面谈了《周易》的智慧,现在再从学术史的角度谈一谈《周易》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在经学时代,《周易》居于群经之首的地位。它为什么能居于这样的地位呢?简单回顾一下易学史,就可以明白其中的原因。
    我们所说的《周易》,通常包含三部分内容,一个是《易经》,一个是《易传》,一个是易学。《易经》形成于伏羲到文王的这个时期,这时的《易》还是一部巫术的书,宗教的书,神话的书,算命的书。《易传》形成于孔子及其门弟子之手,这个时期的《易》已被诠释成为哲学书了。汉朝以后,《周易》经传被奉为经典,直到清代,被称为经学时代,解释《周易》的成果有三四千种之多。那《周易》为什么居于群经之首呢?这与司马迁有关。起初汉朝人是重视《春秋》的,司马迁说不行,应该是《周易》更重要,因为《周易》里面有一个智慧,有一个核心价值观,有一个哲学的原理。司马迁是一个很伟大的人,凡是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一律都是伟大的易学家。司马迁说了一句话:究天人之际。天人之际就是一个阴阳的问题,《周易》讲天地人三才之道,就是一个天人之际的问题。后来,汉武帝、董仲舒慢慢接受了这个观点。到汉宣帝时候,有一个宰相,认为《周易》是圣帝明王治太平之书,帝王应该用《周易》原理,创造一个太平盛世。这样,《周易》的地位就被提得更高了。东汉时期,班固写《汉书》,整理国故,编写了《艺文志》,正式视《易》为群经之首。官方认可此说,《周易》便从所有的经书中脱颖而出。从此以后,《周易》群经之首的地位再没有动摇过。很多人应用《周易》的原理进行决策,批评朝政,治国安邦。直到到民国年间,由于把《周易》看成是迷信,其地位才一落千丈。
    《周易》是不是迷信?历史上的确有人借助《周易》搞迷信。但那是末流,不登大雅之堂。那不叫易学,而是数术,也就是所谓的算命。真正的学者,正统的意识,始终是把《周易》视为中国文化的主干。

    总之,我们要想懂得中华民族的精神,懂得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核心价值观,离开了《周易》是不行的。而且,懂了《周易》才可以懂得儒家,才可以懂得道家,才可以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周易》,其智慧,其核心价值观,就是和谐,就是阳刚阴柔的辩证统一,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结束语
    感谢余敦康先生所作的精彩演讲。经过余先生的介绍,我们充分了解到《周易》所包含的古人智慧,也明白《周易》与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密切关系。
    《周易》中所包含的“和谐”内容,更能帮我们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也许,这正是西方人称《周易》为中国的“圣经”和“智慧之书”的原因吧。

古籍《周易》介绍(6)

古籍《王子安集》赏析

《王子安集》是唐代诗人王勃的诗集。王勃(650—676 ),初唐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带)人。祖父王通是著名学者。王勃少时即聪慧过人,据传六岁就会作文章,有“神童”之誉;十四岁时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沛王召署府修撰。当时诸王中斗鸡之风盛行,王勃戏作《檄周王鸡》一文加以嘲讽。周王就是唐高宗的儿子、后来的中宗李显。唐高宗李治恼恨王勃“大不敬”,就将他逐出王府;王勃因此得以漫游蜀中,曾一度任虢州参军;后来又因为受牵连犯了死罪,遇大赦免死革职。其父王福畴因受王勃牵连,也从雍州司功参军贬为交趾令。不久王勃前往探亲,渡海溺水,受惊而死。年仅二十七。

在初唐诗坛上,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有《王子安集》。他在诗、文、赋方面都有建树,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传诵的名句。他们都力求革新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齐梁宫体诗风,拓宽诗歌题材,表现积极进取、健康昂扬的精神,抒发政治感慨和怀才不遇的愤懑。由于他们在革新齐梁诗风和促进五律渐趋成熟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因此杜甫有“王杨卢骆当时体”的赞誉。

王勃的诗主要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抱负、表达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他的诗大都对仗工整,上下蝉联,但有些诗篇仍“浮躁炫露”,流于浮艳,没有彻底摆脱六朝辞藻华丽绮靡的诗风。

王勃的文章以《滕王阁序》著名。全文一气呵成,作者以磅礴的气势,华美的辞藻,尽情地渲染了宴会的盛况、滕王阁的壮丽和登阁眺望中的三秋景物,同时,把自己才高自负的兀傲情绪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抑郁心情与景物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文章奔放流畅而又有平易自然之感,在骈体文的形式方面有许多新的发展,如对仗更加工整、讲究声律协调、典故运用贴切,多用“四六”句式,使骈体文的“四六”格式定型下来,可以说是“体备法严”之“四六”文的滥觞。

遥想当年王勃在盛宴上对客挥毫,一段佳话,千古美文,王勃甚幸,文坛甚幸。《滕王阁序》既是六朝骈文之新变,也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它为王勃赢得了无数的美誉。连高举反骈旗帜的文学家韩愈读了该文之后也大为赞赏,称颂其“读之可以忘忧”[3]也。韩愈作《新修滕王阁记》云:“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玮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亦欲往一观而读之。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以韩愈在文坛上的名声和地位,尚且如此推崇其人其文,以名列其次为荣,更何况他人。
  王勃作序的故事本于五代王定保编撰的《唐摭言》,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也有记载。虽然这些记载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夸张色彩,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这个故事深受读者喜爱,以及它深远的影响。人们常常津津乐道其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实这并非王勃首创,这两句话脱胎于瘐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骆宾王也有“断云将野鹤俱飞,竹响共雨声相乱”的诗句。但人们只记住了王勃的诗句,想不起瘐信和骆宾王的诗句。王勃的诗句与他们的句子虽然只有几个字的区别,但却袭旧愈新,显得意境深远,韵味无穷,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两句话使整篇文章熠熠生辉。凭这一篇《滕王阁序》最终奠定了王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古籍《周易》介绍(7)

是朋友有才,请联系他的QQ 文件夹 PATH 列表
卷序列号码为 000052E5 ACE3:309D
K:.
│  281册高清晰中医古籍经典大全PDF格式.torrent
│  中国当代名医名方录光盘版.ISO.torrent
│  文渊阁《四库全书》全文版.torrent
│  
├─中医古籍文献(七)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  │  中医必读百部名着 医经卷.pdf
│  │  中医必读百部名着 备急千金要方.pdf
│  │  中医必读百部名着 妇科卷.pdf
│  │  中医必读百部名着 妇科卷(续).pdf
│  │  中医必读百部名着 温病卷.pdf
│  │  中医必读百部名着 针灸甲乙经.pdf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临床通用卷.pdf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伤科卷.pdf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儿科卷.pdf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外科卷.pdf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方剂卷.pdf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本草卷.pdf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本草卷(续).pdf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耳鼻喉科卷.pdf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诊法卷.pdf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针灸卷.pdf
│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临床通用卷_12058113
│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伤寒卷_12058115      
│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伤科卷_12091526
│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儿科卷_12056316
│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内科卷_12058114
│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医案卷_12058835
│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备急千金要方_12067061
│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外科卷_12058164
│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妇科卷_12059240
│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妇科卷(续)_12059245
│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推拿按摩卷_12055249
│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方剂卷_12066417
│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本草卷_12056045
│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本草卷(续)_12056046
│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温病卷_12058724
│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耳鼻喉科卷_12056081
│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诊法卷_12056044
│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针灸卷_12059086
│  │      
│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  针灸甲乙经_12067062
│          
├─中医经典古籍丛书(PDG)
│  ├─三三医书
│  │  ├─三三医书   第一集_10265090
│  │  │      
│  │  ├─三三医书   第一集第二十二种   新刊诊脉三十二辨  第一_10227251
│  │  │      
│  │  ├─三三医书   第一集第二十种   内经辨言_10227252
│  │  │      
│  │  ├─三三医书   第一集第八种   重订时状阴芻言_10227259
│  │  │      
│  │  ├─三三医书   第一集第六种  喉科秘诀_10227260
│  │  │      
│  │  ├─三三医书   第一集第十七种   凌临灵方_10227254
│  │  │      
│  │  ├─三三医书   第一集第十五种   重订痧疫指述_10227256
│  │  │      
│  │  ├─三三医书   第一集第十六种   重订靈兰要览_10227255
│  │  │      
│  │  ├─三三医书   第一集第十四种   沈氏经验方_10227257
│  │  │      
│  │  ├─三三医书   第一集第十种    毆蠱燃犀录_10227258
│  │  │      
│  │  ├─三三医书   第一集第四种   医病简要  四_10227248
│  │  │     
│  │  ├─三三医书   第三集_10228398
│  │  │      
│  │  ├─三三医书   第二集_10228397
│  │  │      
│  │  └─三三医书   第二集第二十八种   陈氏幼科秘诀   第一集 _10227249
│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十七)  李冠仙医案_0
│  │  │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十七)  沈菊人医案_0
│  │  │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十七)  王仲奇医案_0
│  │  │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十二)  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_0
│  │  │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十二)  幼科医验_0
│  │  │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十二)  幼科折衷秘传真本_0
│  │  │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十二)  诚求集_0
│  │  │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十五)  旌孝堂医案_0
│  │  │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十五)  江泽之医案_0
│  │  │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十五)  王应震要决  附:程绍南医案_0
│  │  │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十八)  叶天士曹仁伯何元长医案_0
│  │  │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十八)  贯唯集_0
│  │  │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十四)  沈俞医案合钞_0
│  │  │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十四)  退庵医案_0
│  │  │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十四)  陈莲舫医案_0
│  │  │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十)  剑慧草堂医案_0
│  │  │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十)  孤鹤医案_0
│  │          
│  ├─中华传世医典
│  │  ├─中华传世医典  第七册_0
│  │  │      
│  │  ├─中华传世医典  第三册_0
│  │  │      
│  │  ├─中华传世医典  第九册_0
│  │  │      
│  │  ├─中华传世医典  第二册_0
│  │  │     
│  │  ├─中华传世医典  第八册_0
│  │  │            
│  │  ├─中华传世医典  第十一册_0
│  │  │      
│  │  ├─中华传世医典  第十二册_0
│  │  │      
│  │  └─中华传世医典  第十册_0
│  │          
│  ├─中国名医验方汇编
│  │  ├─中国名医验方汇编之一  丸散膏丹成药验方_0
│  │  │      
│  │  ├─中国名医验方汇编之一  伤科跌打验方_0
│  │  │      
│  │  ├─中国名医验方汇编之一  伤风感昌验方_0
│  │  │      
│  │  ├─中国名医验方汇编之一  妇女妇科病验方_0
│  │  │      
│  │  ├─中国名医验方汇编之一  痔瘺肠腹肛门各病验方_0
│  │  │      
│  │  ├─中国名医验方汇编之一  神经衰弱神经病及诸虚百损验方_0
│  │  │      
│  │  ├─中国名医验方汇编之一  肝胆肺肾各病验方_0
│  │  │      
│  │  ├─中国名医验方汇编之一  胃病验方_0
│  │  │      
│  │  ├─中国名医验方汇编之一  食物病疗验方_0
│  │  │      
│  │  └─中国名医验方汇编之一  高血压心脏病及中风验方_0
│  │          
│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善本医书
│  │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善本医书  第七集_10264879
│  │  │      
│  │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善本医书  第九册_10265747
│  │  │      
│  │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善本医书  第五集_10264887
│  │  │      
│  │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善本医书  第八集_10264892
│  │  │      
│  │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善本医书  第六集_10264886
│  │  │      
│  │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善本医书  第十一册_10265744
│  │  │      
│  │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善本医书  第十三册_10265740
│  │  │      
│  │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善本医书  第十二册_10265743
│  │  │      
│  │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善本医书  第十册_10265746
│  │  │      
│  │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藏善本医书  第十四册_10265739
│  │          
│  ├─十万金方
│  │  ├─十万金方  传染病第一集  麻疹_0
│  │  │     
│  │  ├─十万金方  传染病第二集  痢疾_0
│  │  │      
│  │  ├─十万金方  外科第一集  肠痈_0
│  │  │      
│  │  ├─十万金方  河北省中医中药展览会验方汇集  第七辑_0
│  │  │     
│  │  ├─十万金方  河北省中医中药展览会验方汇集  第三辑_0
│  │  │      
│  │  ├─十万金方  河北省中医中药展览会验方汇集  第九辑_0
│  │  │      
│  │  ├─十万金方  河北省中医中药展览会验方汇集  第二辑_0
│  │  │     
│  │  ├─十万金方  河北省中医中药展览会验方汇集  第五辑_0
│  │  │     
│  │  ├─十万金方  河北省中医中药展览会验方汇集  第八辑_0
│  │  │     
│  │  ├─十万金方  河北省中医中药展览会验方汇集  第十一集_0
│  │  │     
│  │  ├─十万金方  河北省中医中药展览会验方汇集  第十三辑_0
│  │  │     
│  │  ├─十万金方  河北省中医中药展览会验方汇集  第四辑_0
│  │  │     
│  │  └─十万金方  针灸第一集  内科_0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一) 内经辨言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一) 医津一筏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一) 医经读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一) 素问校义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七)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一)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七) 医案摘奇卷之一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七) 医案摘奇卷之三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七) 医案摘奇卷之二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七) 医案摘奇卷之四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七) 类中秘旨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七) 雪雅堂医案卷上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七) 雪雅堂医案卷下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三)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九)  溪医案选摘要卷一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九)  溪医案选摘要卷二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九)  溪医案选摘要卷四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九) 溪医案选摘要卷三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二)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五)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八) 药盦医案全集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六) 惜分陰轩医案卷一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六) 惜分陰轩医案卷三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六) 惜分陰轩医案卷二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六) 惜分陰轩医案卷四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十)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四)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 伤寒微旨论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 伤寒总病论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 伤寒明理续论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九) 博济方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九) 杂类名方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一) 医学妙谛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一) 医阶辩证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一) 证治心传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一) 评琴书屋医略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七) 儿科醒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七) 幼科金针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七)田氏保婴集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三) 咳论经旨 卷一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三) 咳论经旨 卷三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三) 咳论经旨 卷二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三) 咳论经旨 卷四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三) 治蠱新方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三) 风劳鼓病论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九)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二)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五) 外科方外奇方 卷一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五) 外科方外奇方 卷三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五) 外科方外奇方 卷二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五) 外科方外奇方 卷四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五) 外科方外奇方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五) 疡科纲要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五) 集验背疽方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八)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六) 保赤新书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六) 钱氏儿科案疏 上编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六) 钱氏儿科案疏 下编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六) 钱氏儿科案疏书后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十) 温证指归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十) 陰证略例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四) 刘涓子鬼遗方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四) 外科精义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 内经讲义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 读内经记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五)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五) 伤寒论研究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八) 南阳药证汇解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八) 论药集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六)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一) 凌临灵方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一) 局方发挥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一) 虺後方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一) 金匮翼方选按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七) 临证笔记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七) 论医集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三)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九) 随心居饮食谱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九) 食医心监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九) 食监本草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九) 饮食须知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八) 医先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八)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八) 推篷寤语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八) 攝养枕中方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八) 病榻寤言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八) 老老恒言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六)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四)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 全生指迷方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 史載之方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 洪氏集验方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 类证普济本事方纽集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四十)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何鸿舫医话精华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四十)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余聴鸿医话精华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四十)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吴东晹医话精华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四十)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喻嘉言医话精华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四十)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姚龙光医话精华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四十)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张希白医话精华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四十)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张畹香医话精华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四十)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张石顽医话精华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四十)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徐灵胎医话精华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四十)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徐玉台医话精华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四十)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李修之医话精华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四十)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李冠仙医话精华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四十)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林义桐医话精华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四十)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王孟英医话精华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四十)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程观泉医话精华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四十)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许恩普医话精华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四十)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许珊林医话精华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四十)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魏玉广医话精华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四十)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魏筱泉医话精华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四十)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齐有堂医话精华_0
│  │  │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四)_0
│  │         
│  ├─太医院经验奇效良方
│  │  ├─太医院经验奇效良方  第一册_0
│  │  │      
│  │  ├─太医院经验奇效良方  第三册_0
│  │  │      
│  │  ├─太医院经验奇效良方  第二册_0
│  │  │      
│  │  ├─太医院经验奇效良方  第五册_0
│  │  │      
│  │  └─太医院经验奇效良方  第四册_0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一)张子和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一)张景岳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一)朱丹溪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一)李东垣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一)李时珍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一)江應宿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一)汪省之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一)滑伯仁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一)王肯堂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一)罗谦甫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一)胡慎柔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一)薛立斎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一)许学士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三)徐洄溪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三)王孟英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三)齐有堂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二)周慎斎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二)喻嘉言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二)孙东宿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二)张石顽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二)李士材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二)缪仲湻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二)罗沧洲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二)虞天民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二)魏之琇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四)余听鸿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四)姚龙光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四)萧琢如医案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正编)(上册)_0
│  │  │     
│  │  └─宋元明清名医类案(续编)(上册)_0
│  │          
│  ├─新安医籍丛刊
│  │  ├─新安医籍丛刊  医案医话类  第一册  王仲奇医案_10265822
│  │  │      
│  │  ├─新安医籍丛刊  古今医统大全(上册)_10227238
│  │  │      
│  │  ├─新安医籍丛刊  圣济总录纂要  全一册_10265845
│  │  │      
│  │  ├─新安医籍丛刊  小儿烧针法_10265827
│  │  │      
│  │  ├─新安医籍丛刊  怡堂散记_10265830
│  │  │       
│  │  ├─新安医籍丛刊  慈航集三元普济方_10265833
│  │  │     
│  │  ├─新安医籍丛刊  扁鹊神应针灸焦玉龙经_10265823
│  │  │     
│  │  ├─新安医籍丛刊  散记续编_10265831
│  │  │      
│  │  ├─新安医籍丛刊  方氏脉症正宗_10265834
│  │  │     
│  │  ├─新安医籍丛刊  本草备要_10265837
│  │  │      
│  │  ├─新安医籍丛刊  本草蒙筌_10265836
│  │  │      
│  │  ├─新安医籍丛刊  治验_10265829
│  │  │      
│  │  ├─新安医籍丛刊  热辨_10265828
│  │  │      
│  │  ├─新安医籍丛刊  神灸经纶_10265826
│  │  │        
│  │  ├─新安医籍丛刊  聊复集_10265832
│  │  │      
│  │  ├─新安医籍丛刊  针方六集_10265825
│  │  │     
│  │  ├─新安医籍丛刊  针灸类  全一册_10227241
│  │  │      
│  │  └─新安医籍丛刊  针灸问对_10265824
│  │         
│  ├─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
│  │  ├─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七)  脈理治方_0
│  │  │      
│  │  ├─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三)  医学原始_0
│  │  │      
│  │  ├─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九)  医医十病有序_0
│  │  │      
│  │  ├─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九)  医騐录二集序_0
│  │  │            
│  │  ├─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九)  医騐录二集自序_0
│  │  │     
│  │  ├─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九)  吴氏医话二则_0
│  │  │      
│  │  ├─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五)  婴儿论_0
│  │  │      
│  │  ├─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八)  撰集伤寒世验精法_0
│  │  │      
│  │  ├─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六)  脈理会参_0
│  │  │      
│  │  ├─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十)  神验医宗舌镜_0
│  │  │      
│  │  └─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四)  本草分经_0
│  │          
│  ├─珍本医书集成
│  │  ├─珍本医书集成(一)  医经类  内经博议_10297562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一)  医经类  内经素问校义_10297561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一)  医经类  古本难经阐注_10297565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一)  医经类  难经古义_10297563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一)  医经类  难经正义_10297564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七)  内科类  六因条辨_10297584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七)  内科类  六气感证要义_10297577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七)  内科类  医寄伏阴论_10297582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七)  内科类  增订伤暑全书_10297575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七)  内科类  温热谕笺正_10297581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七)  内科类  湿温时疫治疗法_10297579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七)  内科类  疯门全书_10297586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七)  内科类  瘴疟指南_10297585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七)  内科类  辨疫琐言_10297576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七)  内科类  重订温热经解_10297580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七)  内科类  霍乱燃犀说_10297583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七)  内科类  鼠疫约编_10297578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三)  脉学类  脉诀乳海_10297588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三)  脉学类  订正太素脉秘诀_10297587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三)  脉学类  诊脉三十二辨_10297589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九)  方书类甲  医方简义_10461075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九)  方书类甲  古方汇精_10460193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九)  方书类甲  回生集_10460493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九)  方书类甲  经验奇方_10461111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九)  方书类甲  绛囊撮要_10460270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九)  珍本医书集成  (方书类甲)_10460233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二)  本草类  本草思辨录_10297559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二)  本草类  本草择要纲目_10297557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二)  本草类  本草撮要_10297558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二)  本草类  神农本草经赞_10297555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二)  本草类  附月令七十二候赞_10297556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五)  通治类甲  医略十三篇_10297592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五)  通治类甲  古今医彻_10297591
│  │  │      
│  │  ├─珍本医书集成(五)  通治类甲  松厓医径_10297590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八)  外科妇科儿科类  产孕集_10297570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八)  外科妇科儿科类  产宝_10297569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八)  外科妇科儿科类  伤科方书_10297568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八)  外科妇科儿科类  儿科醒_10297573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八)  外科妇科儿科类  外科传薪集_10297566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八)  外科妇科儿科类  外科方外奇方_10297567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八)  外科妇科儿科类  女科百问_10297572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八)  外科妇科儿科类  胎产新书_10297571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八)  外科妇科儿科类  麻疹阐注_10297574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六)  医学传灯_10387758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六)  杂证会心录_10387756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六)  通俗内科学_10387755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六)  通治类(乙)_12057052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六)  鷄鸣录_10387757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一)  方书类丙  喻选古方试验_10297542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一)  方书类丙  扶寿精方_10297538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一)  方书类丙  疑难急症简方_10297537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一)  方书类丙  秘传大麻疯方_10297541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一)  方书类丙  鲁府禁方_10297540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三)  医案类乙  丛桂草堂医案_10297593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三)  医案类乙  也是山人医案_10297596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三)  医案类乙  沈氏医案_10297599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三)  医案类乙  素圃医案_10297601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三)  医案类乙  诊餗举隅录_10297595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三)  医案类乙  邵氏医案_10297598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三)  医案类乙  青霞医案_10297600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三)  医案类乙  黄澹翁医案_10297594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三)  医案类乙  龙砂八家医案_10297597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三) 医案类乙 扫叶庄医案_10297602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二)  医案类甲  10460529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二)  医案类甲  古今医案按选_10460679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二)  医案类甲  杏轩医案_10460719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二)  医案类甲  王旭高临证医案_10460560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二)  医案类甲  花韵楼医案_10460260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四)  杂著类  一得集_10297546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四)  杂著类  医医小草_10297551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四)  杂著类  医权初编_10297545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四)  杂著类  医门补要_10297552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四)  杂著类  存存斋医话稿_10297544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四)  杂著类  宜麟策_10297550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四)  杂著类  寿世青编_10297543
│  │  │     ssct.data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四)  杂著类  履霜集_10297553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四)  杂著类  广嗣要语_10297554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四)  杂著类  药症忌宜_10297548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四)  杂著类  蠢子医_10297549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  医便_10387239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  外治寿世方_10387241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  文堂集验方_10387242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  方书类  不知医必要_10387238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十)  春脚集_10387240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四)  伤寒类   伤寒寻源_10460987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四)  伤寒类   伤寒括要_10460293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四)  伤寒类   伤寒捷诀_10461038
│  │  │      
│  │  ├─珍本医书集成(四)  伤寒类   伤寒法祖_10460556
│  │  │      
│  │  ├─珍本医书集成(第三册)  方书类_0
│  │  │      
│  │  ├─珍本医书集成(第二册)  通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类_0
│  │  │      
│  │  └─珍本医书集成(第四册)  医案、杂著类_0
│  │          
│  └─珍本医籍丛刊
│      ├─珍本医籍丛刊  万氏济世良方_10297910
│      │      
│      ├─珍本医籍丛刊  万病验方_10298057
│      │      
│      ├─珍本医籍丛刊  万病验方(订补简易备验方)_0
│      │      
│      ├─珍本医籍丛刊  医方捷径指南全书_0
│      │      
│      ├─珍本医籍丛刊  医方捷径指南全书_10387153
│      │      
│      ├─珍本医籍丛刊  医门棒喝(初集医论)_0
│      │      
│      ├─珍本医籍丛刊  古今名医汇粹_10228830
│      │      
│      ├─珍本医籍丛刊  古单方_10388078
│      │      
│      ├─珍本医籍丛刊  回生集_10387599
│      │      
│      ├─珍本医籍丛刊  外科证治秘要_0
│      │      
│      ├─珍本医籍丛刊  奇效简便良方_10388066
│      │      
│      ├─珍本医籍丛刊  奇方类编_10387171
│      │      
│      ├─珍本医籍丛刊  奇症汇_10387154
│      │      
│      ├─珍本医籍丛刊  妇科秘书八种_10387166
│      │      
│      ├─珍本医籍丛刊  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_10387157
│      │      
│      ├─珍本医籍丛刊  家用良方_10387170
│      │      
│      ├─珍本医籍丛刊  寿世传真_10387158
│      │      
│      ├─珍本医籍丛刊  寿世编_10387169
│      │      
│      ├─珍本医籍丛刊  幼科折衷_10297856
│      │      
│      ├─珍本医籍丛刊  急救良方_10387178
│      │      
│      ├─珍本医籍丛刊  惠直堂经验方_0
│      │      
│      ├─珍本医籍丛刊  扁鹊心书_10387167
│      │      
│      ├─珍本医籍丛刊  洞天奥旨_10265228
│      │      
│      ├─珍本医籍丛刊  济世神验良方_10387164
│      │      
│      ├─珍本医籍丛刊  灵验良方汇编_10387165
│      │      
│      ├─珍本医籍丛刊  百病经验一味良方_0
│      │      
│      ├─珍本医籍丛刊  目经大成_10387163
│      │      
│      ├─珍本医籍丛刊  眼科奇书_10387155
│      │      
│      ├─珍本医籍丛刊  秘传奇方_10264549
│      │      
│      ├─珍本医籍丛刊  秘方集验_0
│      │      
│      ├─珍本医籍丛刊  经验丹方汇编_10264517
│      │      
│      ├─珍本医籍丛刊  经验选秘_0
│      │      
│      ├─珍本医籍丛刊  良朋汇集经验神方_10443682
│      │      
│      ├─珍本医籍丛刊  菉竹堂集验方_10387172
│      │      
│      ├─珍本医籍丛刊  诚书_0
│      │       
│      ├─珍本医籍丛刊  跌打损伤回生集·全体伤科_10387156
│      │      
│      ├─珍本医籍丛刊  身经通考_10265738
│      │      
│      └─珍本医籍丛刊  黑神丸仙方_10386804
│              
├─中医经典古籍大全(PDF)
│  │  1995年中药典彩色图谱.pdf
│  │  20世纪上海地区擅用附子六大家.PDF
│  │  “火神派”再述.PDF
│  │  “火神派”述略.PDF
│  │  “经方”溯源.PDF
│  │  “附子不宜与瓜蒌同用”之我见.PDF
│  │  《任应秋论医集》.pdf
│  │  《伤寒论》中三阴病之我见.pdf
│  │  《伤寒论》求是(陈亦人).pdf
│  │  《伤寒论》疑难解读-李心机.pdf
│  │  《伤寒论》脉法研究.pdf
│  │  《伤寒论条辨》明·方有执编著.pdf
│  │  《何氏历代医学丛书》之一  伤寒海底眼.pdf
│  │  《何氏历代医学丛书》之七  清代名医何元长医案  (上、下).pdf
│  │  《佛教与中国文化》.PDF
│  │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释.pdf
│  │  《古方医案选编》  上集.pdf
│  │  《图表伤寒论新义》余无言编.pdf
│  │  《图表注释伤寒论新义》余无言编.pdf
│  │  《图表注释金匮要略新义》余无言编.pdf
│  │  《图表金匮要略新义》余无言编.pdf
│  │  《小品方》辑校.pdf
│  │  《本草纲目》医案类编.pdf
│  │  《本草纲目》精要.pdf
│  │  《校注妇人良方》注释.pdf
│  │  《灸绳》精校版.pdf
│  │  《用药心得十讲》焦树德编.pdf
│  │  《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一.PDF
│  │  《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三.PDF
│  │  《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二.PDF
│  │  《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五.PDF
│  │  《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四.PDF
│  │  《郑钦安医书阐释:医理真传 医法圆通 伤寒恒论》全集 民间中医校.pdf
│  │  《郑钦安医书阐释:医理真传 医法圆通 伤寒恒论》唐步祺阐释.pdf
│  │  一九七九年 年会资料选.pdf
│  │  一针疗法  《灵枢》诠用(高树中).pdf
│  │  丁光迪论内科.pdf
│  │  丁甘仁医案.pdf
│  │  丁甘仁医案续编.pdf
│  │  七家诊治伏邪方案.pdf
│  │  万友生医案选.pdf
│  │  万氏家传广嗣纪要.pdf
│  │  万济舫临证辑要.pdf
│  │  三三医书第一集第二十二种 新刊诊脉三十二辨 第一集 廿一.pdf
│  │  三三医书第一集第二十种 内经辨言.pdf
│  │  三三医书第一集第五种 医阶辩正.pdf
│  │  三三医书第一集第八种 时行伏阴芻言.pdf
│  │  三三医书第一集第八种 重订时状阴芻言.pdf
│  │  三三医书第一集第六种 喉科秘诀.pdf
│  │  三三医书第一集第十七种 凌临灵方.pdf
│  │  三三医书第一集第十九种 旧德堂医案.pdf
│  │  三三医书第一集第十五种 重订痧疫指述.pdf
│  │  三三医书第一集第十六种 重订靈兰要览.pdf
│  │  三三医书第一集第十四种 沈氏经验方.pdf
│  │  三三医书第一集第十种 毆蠱燃犀录.pdf
│  │  三三医书第一集第四种 医病简要 四.pdf
│  │  三三医书第二集第三种 千里医案.pdf
│  │  三三医书第二集第二十八种 陈氏幼科秘诀 第一集 廿六.pdf
│  │  三三医书第二集第二种 崇实堂医案.pdf
│  │  三三医书第二集第八种 鬼遗方.pdf
│  │  三三医书第二集第六种 痢疾明辩.pdf
│  │  三三医书第二集第十一种 温证指归.pdf
│  │  三三医书第二集第十三种 延陵弟子纪.pdf
│  │  三三医书第二集第十二种 女科折衷纂.pdf
│  │  三三医书第二集第十五种 医中一得.pdf
│  │  三三医书第二集第十四种 过庭录存.pdf
│  │  三三医书第二集第十种 察病指南.pdf
│  │  三三医书第二集第四种 医学课儿策.pdf
│  │  三三医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pdf
│  │  三十种病治验灵.pdf
│  │  三指禅.pdf
│  │  三湘医粹:医案.pdf
│  │  三湘医萃:医话.pdf
│  │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古医籍孤抄本概况.pdf
│  │  上海地区名老中医临床特色经验集.pdf
│  │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pdf
│  │  不孕不育治验集成.pdf
│  │  专家门诊(中医分册).pdf
│  │  世医得效方.pdf
│  │  丛桂草堂医草.pdf
│  │  东垣试效方.pdf
│  │  东阳名老中医经验录.pdf
│  │  中医-急救仙方.pdf
│  │  中医-郝萬山講傷寒論.pdf
│  │  中医临床200解.pdf
│  │  中医临床经验专辑.pdf
│  │  中医临床经验文摘  第一集.pdf
│  │  中医临床经验汇编  第一辑.pdf
│  │  中医临床经验汇编  第二辑.pdf
│  │  中医临床经验汇编.pdf
│  │  中医临床经验资料汇编  第一辑.pdf
│  │  中医临床经验资料汇编  第二辑.pdf
│  │  中医临床经验选编  续集.pdf
│  │  中医临床验案汇辑  第六辑.pdf
│  │  中医临证与方药应用心得.pdf
│  │  中医临证录.pdf
│  │  中医临证薪传录.pdf
│  │  中医之钥.pdf
│  │  中医之钥修正版.pdf
│  │  中医伤寒与温病.pdf
│  │  中医儿科百问.pdf
│  │  中医儿科集成.pdf
│  │  中医养生秘方  侯又白.pdf
│  │  中医内科急症医案辑要.pdf
│  │  中医内科治验.pdf
│  │  中医医案八十例.pdf
│  │  中医医案医话集锦.pdf
│  │  中医医论医案医方选.pdf
│  │  中医十大类方.pdf
│  │  中医历代医论选.pdf
│  │  中医历代医话选.pdf
│  │  中医历代良方全书(谢海洲).pdf
│  │  中医古籍临证必读丛书  妇科卷  (上、下册).pdf
│  │  中医古籍名著丛书  金匮要略.pdf
│  │  中医喉科精义.pdf
│  │  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pdf
│  │  中医外感三部六经说——《伤寒论》医理探源.pdf
│  │  中医大辞典  妇科儿科分册(试用本).pdf
│  │  中医大辞典.pdf
│  │  中医奇证新编.pdf
│  │  中医妇科临床药物手册.pdf
│  │  中医妇科临证备要.pdf
│  │  中医妇科百问.pdf
│  │  中医实践经验录.pdf
│  │  中医必读.pdf
│  │  中医性医学研究与临床.pdf
│  │  中医房事养生与性功能障碍调治.pdf
│  │  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上、下册).pdf
│  │  中医最新治疗经验荟萃丛书之二 妇科病最新中医治疗.pdf
│  │  中医望诊相法.pdf
│  │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pdf
│  │  中医治疗现代难病集成.pdf
│  │  中医治疗白血病的探索.pdf
│  │  中医珍本丛书  奇效医述.pdf
│  │  中医珍本丛书  御药院方(上、下).pdf
│  │  中医珍本丛书  秘传眼科七十二症全书.pdf
│  │  中医疑难病例分析(第一册).pdf
│  │  中医疾病预测学 杨力1991.pdf
│  │  中医疾病预测学.pdf
│  │  中医病机治法学.pdf
│  │  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pdf
│  │  中医百家医论荟萃.pdf
│  │  中医百家谈.pdf
│  │  中医百科全书.pdf
│  │  中医眼科全书  眼科临证精华.pdf
│  │  中医眼科全书  眼科古文荟萃.pdf
│  │  中医眼科全书  眼科学说源流.pdf
│  │  中医眼科全书  眼科方剂精选.pdf
│  │  中医眼科全书  眼科治法指南.pdf
│  │  中医眼科全书  眼科现代研究.pdf
│  │  中医眼科全书  眼科药物纂要.pdf
│  │  中医眼科全书  眼科证治要诀.pdf
│  │  中医眼科历代方剂汇编上、下.pdf
│  │  中医眼科历代方剂汇编(上册)【杨维周】.pdf
│  │  中医眼科历代方剂汇编(下册)【杨维周】.pdf
│  │  中医精神科临证备要(李耀东).pdf
│  │  中医精髓图解 汤泰元1997.pdf
│  │  中医线装书目(北京中医学院).pdf
│  │  中医经验集锦.pdf
│  │  中医药学临床验案范例.pdf
│  │  中医补阳集成.pdf
│  │  中医诊治精要.pdf
│  │  中医诊疗要览(增订本)大塚敬节1953.pdf
│  │  中医运气学.pdf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临近天气预报.pdf
│  │  中华推拿大成(王云凯).pdf
│  │  中华本草 1.pdf
│  │  中华本草 10.pdf
│  │  中华本草 2.pdf
│  │  中华本草 3.pdf
│  │  中华本草 4.pdf
│  │  中华本草 5.pdf
│  │  中华本草 6.pdf
│  │  中华本草 7.pdf
│  │  中华本草 8.pdf
│  │  中华本草 9.pdf
│  │  中华本草1-3卷.pdf
│  │  中华本草10-12卷.pdf
│  │  中华本草13-15卷.pdf
│  │  中华本草16-18卷.pdf
│  │  中华本草19-21卷.pdf
│  │  中华本草22-24卷.pdf
│  │  中华本草25-28卷.pdf
│  │  中华本草29-30卷.pdf
│  │  中华本草4-6卷.pdf
│  │  中华本草7-9卷.pdf
│  │  中华睛明技法.pdf
│  │  中华脉神——现代脉诊篇.pdf
│  │  中华药土、单验方选编.pdf
│  │  中华道家修炼学  上、下.pdf
│  │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上.pdf
│  │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下.pdf
│  │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中.pdf
│  │  中国中药才真伪鉴别图典(特经典).pdf
│  │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2]:常用根及根茎药材分册.pdf
│  │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常用贵重药材、进口药材分册.pdf
│  │  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再考证.pdf
│  │  中国传统医学丛书  中医耳鼻喉科学.pdf
│  │  中国医易学 邹学熹1989.pdf
│  │  中国医药百科全书(1348页).pdf
│  │  中国医药百科全书.pdf
│  │  中国历代医论选讲.pdf
│  │  中国历代名医医话大观  (上、下册).pdf
│  │  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1.pdf
│  │  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2.pdf
│  │  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4.pdf
│  │  中国奇穴疗法.pdf
│  │  中国妇产科专家经验文集.pdf
│  │  中国当代中医特效疗法临证精萃.pdf
│  │  中国民族民间特异疗法大全(张力群).pdf
│  │  中国汤液经方 伤寒杂病论传真.pdf
│  │  中国灸疗集要.pdf
│  │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第三集.pdf
│  │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一).pdf
│  │  中国男科医案.pdf
│  │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欧阳錡.pdf
│  │  中国神针入门指要——子午流注探秘(张秀英).pdf
│  │  中国秘方验方精选 曾德环等编1992.pdf
│  │  中国秘方验方精选续集 曾德环等编1994.pdf
│  │  中国膏药学.pdf
│  │  中国针灸奇桉(申倬彬).pdf
│  │  中国针灸独穴疗法.pdf
│  │  中老年保健手册.pdf
│  │  中草药中毒与急救.pdf
│  │  中草药临床实验录.pdf
│  │  中药全书.pdf
│  │  中药壮阳秘方精选  王志坚.pdf
│  │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pdf
│  │  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金匮要略浅註补正.pdf
│  │  中醫 中藥  中方大典精本(上下).pdf
│  │  中风论 第二集(卅).pdf
│  │  串YA外编.pdf
│  │  串雅内外编.pdf
│  │  临床实践浅谈.pdf
│  │  临床心得医案选(一).pdf
│  │  临床心得医案选(二).pdf
│  │  临床心得选集 第二辑.pdf
│  │  临床心得选集(第一辑).pdf
│  │  临床经验回忆录.pdf
│  │  临床经验集.pdf
│  │  临床辩证施治备要.pdf
│  │  临床验集(第二版).pdf
│  │  临度庐医藁.pdf
│  │  临症初探.pdf
│  │  临症医案医方.pdf
│  │  临症心得选.pdf
│  │  临证会要.pdf
│  │  临证偶拾(张羹梅医案).pdf
│  │  临证医案医方(修订本).pdf
│  │  临证实效录.pdf
│  │  临证录.pdf
│  │  临证心得.pdf
│  │  临证心得选.pdf
│  │  临证指南医案.pdf
│  │  临证新悟.pdf
│  │  临证用药经验-龚士澄.pdf
│  │  临证用药经验.pdf
│  │  临证秘津.pdf
│  │  临证秘验录-朱晓鸣.pdf
│  │  临证笔录秘验集.pdf
│  │  临证经验荟萃.pdf
│  │  临证见解.pdf
│  │  临证论医集.pdf
│  │  临诊一得录.pdf
│  │  久病难症必效单方·张俊庭.pdf
│  │  乔保钧医案.pdf
│  │  九灵针经气功针经合璧.pdf
│  │  书馆馆藏善本医书++第一集:验方汇集.pdf
│  │  了凡四训讲记.pdf
│  │  二续名医类案  (上、下集).pdf
│  │  于书庄针灸医集.pdf
│  │  云南省老中医学术经验交流.pdf
│  │  云南省老中医学术经验交流会  资料选编.pdf
│  │  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pdf
│  │  五十年临证得失录.pdf
│  │  五官科病实用方.pdf
│  │  五百钱秘传绝技.pdf
│  │  五运六气-任应秋.pdf
│  │  产前产后宜忌手册.pdf
│  │  产宝诸方.pdf
│  │  产育宝庆方.pdf
│  │  仁斋伤寒类书.pdf
│  │  仁斋直指.pdf
│  │  仁端录.pdf
│  │  今古医秘,50年代手抄本百试百验祖传秘方二十首 袁伟.pdf
│  │  今古医苑奇案.pdf
│  │  从吴佩衡临床经验探析附子的临床应用.PDF
│  │  仲景学刊  第三辑.pdf
│  │  仲景护理与临床.pdf
│  │  仲景方与临床.pdf
│  │  任应秋论医集.pdf
│  │  任继然临床经验录.pdf
│  │  传世藏书.pdf
│  │  传信试用方.pdf
│  │  伤寒·温病·瘟疫证治会通诀要.pdf
│  │  伤寒与温病诊疗表解.pdf
│  │  伤寒与痢疾的中医疗法.pdf
│  │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pdf
│  │  伤寒医诀串解-陈修园.pdf
│  │  伤寒医诀串解——陈修园.PDF
│  │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pdf
│  │  伤寒名方解析.pdf
│  │  伤寒名案选新注.pdf
│  │  伤寒名案选新注2.pdf
│  │  伤寒微旨论.pdf
│  │  伤寒心悟,t88t88.pdf
│  │  伤寒总病论.pdf
│  │  伤寒悬解精校.pdf
│  │  伤寒指掌.pdf
│  │  伤寒挈要.pdf
│  │  伤寒方法.pdf
│  │  伤寒方讲义.pdf
│  │  伤寒明理药方论-成无己.pdf
│  │  伤寒明理论-成无己.pdf
│  │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简体·20060818.pdf
│  │  伤寒杂病论义疏.pdf
│  │  伤寒杂病论会通.pdf
│  │  伤寒来苏集  附:伤寒论翼  伤寒附翼.pdf
│  │  伤寒析疑.pdf
│  │  伤寒汲古.pdf
│  │  伤寒瘟疫条辨.pdf
│  │  伤寒直格方-刘完素.pdf
│  │  伤寒真方歌括-陈修园.pdf
│  │  伤寒真方歌括——陈修园.PDF
│  │  伤寒知要.pdf
│  │  伤寒类方——徐灵胎.PDF
│  │  伤寒舌鉴.pdf
│  │  伤寒解惑论1-19页.pdf
│  │  伤寒解惑论16-148.pdf
│  │  伤寒论.pdf
│  │  伤寒论与临证.pdf
│  │  伤寒论临床实验录.pdf
│  │  伤寒论临床试验录.pdf
│  │  伤寒论今释 陆渊雷1955.pdf
│  │  伤寒论十四讲.pdf
│  │  伤寒论古今研究.pdf
│  │  伤寒论宗印——张志聪.PDF
│  │  伤寒论方医案选编,t88t88.pdf
│  │  伤寒论方医案选编.pdf
│  │  伤寒论方歌歌括.pdf
│  │  伤寒论方证证治准绳.pdf
│  │  伤寒论校注 刘渡舟主编.pdf
│  │  伤寒论汤证论治.pdf
│  │  伤寒论注解-成无己.pdf
│  │  伤寒论浅注——陈修园.PDF
│  │  伤寒论百题解答.pdf
│  │  伤寒论类方汇参 左季云1957.pdf
│  │  伤寒论类方法案汇参 左季云著2000.pdf
│  │  伤寒论类药注疏.pdf
│  │  伤寒论讲义.pdf
│  │  伤寒论证治类诠.pdf
│  │  伤寒论诠解.pdf
│  │  伤寒论语释 李克绍1982.pdf
│  │  伤寒论辩证广註.pdf
│  │  伤寒论通俗讲话.pdf
│  │  伤寒论针灸配穴选注.pdf
│  │  伤寒论集注 黄竹斋1957.pdf
│  │  伤寒论集注——张志聪.PDF
│  │  伤寒质难.pdf
│  │  伤寒贯珠集.pdf
│  │  伤寒赋.pdf
│  │  伤寒金匮方证类解.pdf
│  │  伤寒金匮汇证诠解-寥厚泽.pdf
│  │  伤寒金匮汇证诠解.pdf
│  │  伤科一百方.pdf
│  │  伤科按摩术.pdf
│  │  何书田医著四种.pdf
│  │  何仲皋《脏腑通》解说.pdf
│  │  何任临床经验辑要.pdf
│  │  何任医案选.pdf
│  │  何氏伤寒二种.pdf
│  │  余氏父子经验集 医方经验.pdf
│  │  余氏父子经验集 医方经验汇编.pdf
│  │  余氏父子经验集 翼经经验.pdf
│  │  余氏父子经验集 翼经经验录.pdf
│  │  佛山中医验方选集.pdf
│  │  侗医药验方集锦.pdf
│  │  便血验方.pdf
│  │  倚云轩医话医案集.pdf
│  │  傅山医学手稿.pdf
│  │  傅青主女科校释.pdf
│  │  儒门事亲-张子和.pdf
│  │  儿科 妇科 针灸科 外科周介人参订 卷四.pdf
│  │  儿科临床处方手册(吴中匡主编2002年).pdf
│  │  儿科手册.pdf
│  │  先哲医话.pdf
│  │  先醒斋广笔记-缪希雍.pdf
│  │  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pdf
│  │  全图本草备要.pdf
│  │  全息胚针灸学临证概要.pdf
│  │  全生指迷方.pdf
│  │  公开皮肤病秘方·藤黄膏.pdf
│  │  六世中医实用秘方.pdf
│  │  六因条辨.pdf
│  │  六祖坛经讲记.pdf
│  │  六经辨证与方技新析.pdf
│  │  六臣注文选.唐李善等注.中华书局.1987.pdf
│  │  兰台轨范——徐灵胎.PDF
│  │  兰室秘藏-李东垣.pdf
│  │  关幼波临床经验选.pdf
│  │  关幼波肝病、杂病论.pdf
│  │  内外伤寒辨惑论-李东垣.pdf
│  │  内科专题讲座选编.pdf
│  │  内科临证录.pdf
│  │  内科名家严苍山学术经验集.pdf
│  │  内科名家陈道隆学术经验集.pdf
│  │  内科名家黄文东学术经验集.pdf
│  │  内科精华评述.pdf
│  │  内经新论.pdf
│  │  内经气学概论.pdf
│  │  内经灵素考.pdf
│  │  内经病证辨析.pdf
│  │  内经知要.PDF
│  │  内经知要浅解.pdf
│  │  内经知要白话解 张登本(三秦2000).pdf
│  │  内经类要.pdf
│  │  内经类证.pdf
│  │  内经精义.pdf
│  │  内经语言研究.pdf
│  │  内经释义.pdf
│  │  内蒙古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粹.pdf
│  │  内难针经辑要.pdf
│  │  冉雪峰医案.pdf
│  │  冉雪峰医著全集.pdf
│  │  冯兆张医学全书.pdf
│  │  冷南针灸经验集.pdf
│  │  冷庐医话  冷庐医话補编.pdf
│  │  冷庐医话  卷一.pdf
│  │  冷庐医话  卷三.pdf
│  │  冷庐医话  卷二.pdf
│  │  冷庐医话  卷五.pdf
│  │  冷庐医话  卷四.pdf
│  │  冷庐医话.pdf
│  │  冷庐医话考注.pdf
│  │  冷廬医话(第三卷).pdf
│  │  冷廬医话(第二卷).pdf
│  │  冷廬医话(第五卷).pdf
│  │  冷廬医话(第六卷).pdf
│  │  冷廬医话(第四卷).pdf
│  │  冷廬医话.pdf
│  │  凌门传授铜人指穴1985.pdf
│  │  减肥新法与技巧.pdf
│  │  几种中医简易诊断法.pdf
│  │  切脉针灸治癌症.pdf
│  │  刘启庭医学经验荟萃.pdf
│  │  刘季文医论医案集.pdf
│  │  刘寿山正骨经验(修订版).pdf
│  │  刘惠民医案.pdf
│  │  刘树农医论选.pdf
│  │  刘涓子鬼遗方.pdf
│  │  刘清臣医学集成.pdf
│  │  刘渡舟-伤寒挈要.pdf
│  │  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pdf
│  │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pdf
│  │  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pdf
│  │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pdf
│  │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pdf
│  │  刘纯医学全书.pdf
│  │  刘纯医学全集.pdf
│  │  刘越医案医论集.pdf
│  │  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上——火神派案例赏析之一.PDF
│  │  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下——火神派案例赏析之三.PDF
│  │  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中——火神派案例赏析之二.PDF
│  │  勉斋临证医诀.pdf
│  │  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 (明)熊宗立.pdf
│  │  化脓性中耳炎.pdf
│  │  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线装书目.pdf
│  │  北京名医鲍友麟论胃肠病.pdf
│  │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善本医书7_魏氏家藏方_傅景华等编_中医古籍1987.pdf
│  │  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pdf
│  │  北方医话.pdf
│  │  医伦疑案.pdf
│  │  医垒元戎-王海藏.pdf
│  │  医学-本草纲目.pdf
│  │  医学三字经——陈修园.PDF
│  │  医学从众录——陈修园.PDF
│  │  医学传心录.pdf
│  │  医学入门(上、下.pdf
│  │  医学实在易——陈修园.PDF
│  │  医学心悟.pdf
│  │  医学文摘  中医最新临床经验精华(1977-1981年).pdf
│  │  医学文摘  近十年来日本中医临床经验选(1971-1981).pdf
│  │  医学文摘 中医最新临床经验精华(1977-1981年).pdf
│  │  医学文摘 近十年来日本中医临床经验选(1971-1981).pdf
│  │  医学新悟.pdf
│  │  医学真传-高士宗.pdf
│  │  医学碎金录.pdf
│  │  医学碎金录2.pdf
│  │  医学衷中参西录  第一册.pdf
│  │  医学衷中参西录  第三册.pdf
│  │  医学衷中参西录  第二册.pdf
│  │  医学衷中参西录.pdf
│  │  医学要诀——张志聪.PDF
│  │  医学问对.pdf
│  │  医学集成·20061006.pdf
│  │  医宗已任编.pdf
│  │  医宗金鉴-00-封面.目录.pdf
│  │  医宗金鉴-01-伤寒论注.pdf
│  │  医宗金鉴-02-金匮要略注.pdf
│  │  医宗金鉴-03-删补名医方论.pdf
│  │  医宗金鉴-04-四诊心法.pdf
│  │  医宗金鉴-05-运气心法.pdf
│  │  医宗金鉴-06-伤寒心法.pdf
│  │  医宗金鉴-07-杂病心法.pdf
│  │  医宗金鉴-08-妇科心法.pdf
│  │  医宗金鉴-09-幼科心法.pdf
│  │  医宗金鉴-10-痘疹心法.pdf
│  │  医宗金鉴-11-幼科种痘心法.pdf
│  │  医宗金鉴-12-外科心法.pdf
│  │  医宗金鉴-13-眼科心法.pdf
│  │  医宗金鉴-14-刺灸心法.pdf
│  │  医宗金鉴-15-正骨心法.pdf
│  │  医宗金鉴.pdf
│  │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白话解.pdf
│  │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白话解.pdf
│  │  医宝秘囊-王成德.pdf
│  │  医宝秘囊.pdf
│  │  医宝秘囊(王成德).pdf
│  │  医效选录.pdf
│  │  医方考(附《脈语》).pdf
│  │  医方集解.pdf
│  │  医旨绪余.pdf
│  │  医林一介.pdf
│  │  医林五十年 麻瑞亭1986.pdf
│  │  医林五十年.pdf
│  │  医林典故.pdf
│  │  医林拔萃——贵州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医疗经验选编.pdf
│  │  医林漫步.pdf
│  │  医林漫笔.pdf
│  │  医林绳墨.pdf
│  │  医林荟萃——浙江省名老中.pdf
│  │  医林蒐雅.pdf
│  │  医林误案.pdf
│  │  医林锥指.pdf
│  │  医案助读.pdf
│  │  医案医话选  第一辑.pdf
│  │  医案选编.pdf
│  │  医案选编7.pdf
│  │  医法圆通.pdf
│  │  医海丹心.pdf
│  │  医海拾贝——江苏当代老中医经验选.pdf
│  │  医海珠玉.pdf
│  │  医理衡正-丁伯荪.pdf
│  │  医理衡正.pdf
│  │  医笔谈.pdf
│  │  医经原旨-薛雪.pdf
│  │  医经溯洄集.pdf
│  │  医经秘旨.pdf
│  │  医药丛谈.pdf
│  │  医论医案荟萃.pdf
│  │  医论选粹  第一集.pdf
│  │  医话医论荟要.pdf
│  │  医贯.pdf
│  │  医贯砭——徐灵胎.PDF
│  │  医门新录.pdf
│  │  医门法律-喻昌.pdf
│  │  医门真传.pdf
│  │  医门補要.pdf
│  │  医验大成.pdf
│  │  医验随笔  第三集(四).pdf
│  │  千金方 - 孙思邈.pdf
│  │  千金方-孙思邈.pdf
│  │  华佗神医秘传.pdf
│  │  华廷芳医案选.pdf
│  │  单偏方精选.pdf
│  │  单味中药治疗法.pdf
│  │  单穴治病选萃 吕景山等主编 1993.pdf
│  │  南平专区中医药学术研究参考资料 创刊号.pdf
│  │  南平专区中医药学术研究参考资料 第贰期.pdf
│  │  南方医话.pdf
│  │  南郑医案选.pdf
│  │  博济方-王衮.pdf
│  │  卫济宝书.pdf
│  │  卫生宝鉴(元)罗天益.pdf
│  │  卫生易简方.pdf
│  │  卫生要术(古本影印).pdf
│  │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pdf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三八)  药盦医案全集 恽树珏著.pdf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三)  风劳鼓病论 恽树珏著1990.pdf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六)  保赤新书 恽树珏著.pdf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  内经讲义 恽树珏著.pdf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二)  群经见智录 恽树珏著.pdf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五)  伤寒论研究 恽树珏.pdf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八)  论药集 恽树珏.pdf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一)  金匮翼方选按 恽树珏著1990.pdf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七)  临证笔记 恽树珏.pdf
│  │  历代中医珍本集成(十七)  论医集 恽树珏.pdf
│  │  历代中医肿瘤案论选粹.pdf
│  │  历代名医临证经验精华.pdf
│  │  历代名医像.pdf
│  │  历代名医医案选讲.pdf
│  │  历代名医老年病案评析.pdf
│  │  历代无名医家验案.pdf
│  │  历代笔记医事别录.pdf
│  │  历代著名中医误诊挽治百案析.pdf
│  │  历代针灸名家医案选注.pdf
│  │  厘正按摩要术.pdf
│  │  古今不育症验方精选·陆平.pdf
│  │  古今中医治法精要.pdf
│  │  古今医案按.pdf
│  │  古今名医医案选评.pdf
│  │  古今名医奇病治法三百种.pdf
│  │  古今录验方  甄权.pdf
│  │  古今录验方.pdf
│  │  古今性疾病验方选萃.pdf
│  │  古今救误.pdf
│  │  古今男科医案选按.pdf
│  │  古今药方纵横.pdf
│  │  古代卷11.pdf
│  │  古代卷6.pdf
│  │  古代卷8.pdf
│  │  古代针灸医案翻译按.pdf
│  │  古代针灸配穴验方集.pdf
│  │  古医案奇观.pdf
│  │  古医籍导读之良师──《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及续编.pdf
│  │  古妙方验案精选.pdf
│  │  古方今病.pdf
│  │  古方医案选编 上集.pdf
│  │  古方医案选编 中、下集.pdf
│  │  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 蔡德元1992.pdf
│  │  古本伤寒杂病论校评·民间中医·2006.09.19.pdf
│  │  古本十四经发挥.pdf
│  │  古本难经阐註.pdf
│  │  古法针刺灵方治验_11871767.pdf
│  │  古老而年轻的科学-廖育群.pdf
│  │  台北临床三十年.pdf
│  │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伤寒与温热病、湿热病传变规律的区别.pdf
│  │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与伤寒辨治的异同.pdf
│  │  叶天士医学全书.pdf
│  │  叶天士医案大全.pdf
│  │  叶天士诊治大全——叶天士医案研究.pdf
│  │  叶心清医案选.pdf
│  │  叶氏医案存真疏注.pdf
│  │  叶熙春专辑.pdf
│  │  各家针灸医籍选.pdf
│  │  吉林省中医验方秘方汇编  (第三辑)正文页.exe
│  │  吉林省中医验方秘方汇编  (第三辑)目录.exe
│  │  名中医治病绝招.pdf
│  │  名中医治病绝招续编.pdf
│  │  名医别录  (辑校本).pdf
│  │  名医医术精萃.pdf
│  │  名医奇方秘术  第一集.pdf
│  │  名医奇方秘术  第三集.pdf
│  │  名医奇方秘术  第二集.pdf
│  │  名医教你用中药.pdf
│  │  名医特色经验精华.pdf
│  │  名医珍藏秘方大全.pdf
│  │  名医珍言录.pdf
│  │  名医祖传秘方验方集.pdf
│  │  名医类案.pdf
│  │  名医针灸精华.pdf
│  │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全编(上).pdf
│  │  名老中医之路.pdf
│  │  名老中医之路(一).pdf
│  │  名老中医之路(三).pdf
│  │  名老中医之路(二).pdf
│  │  名老中医医话.pdf
│  │  名老中医带教录.pdf
│  │  名老中医经验全编·上.pdf
│  │  名老中医经验全编·下.pdf
│  │  名老中医经验全编(上册).pdf
│  │  名老中医经验全编(下册).pdf
│  │  名老中医经验汇编.pdf
│  │  名老中医经验汇编(1959年).pdf
│  │  名老中医肿瘤验案辑按.pdf
│  │  向日老中医临证实录.pdf
│  │  吴中医集 临证类.pdf
│  │  吴佩衡医案.pdf
│  │  吴光烈临床经验集.pdf
│  │  吴士彦临证经验集  老中医临证经验汇编·第三辑.pdf
│  │  吴安庆医案医论选.pdf
│  │  吴少怀医案.pdf
│  │  吴普本草.pdf
│  │  吴菊方医案.pdf
│  │  吴门曹氏三代医验集.pdf
│  │  吴鞠通医学全书.pdf
│  │  吴鞠通医案.pdf
│  │  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pdf
│  │  周学海医学全书.pdf
│  │  周小农医案.pdf
│  │  周岩本草思辩录.pdf
│  │  周楣声灸绳.pdf
│  │  周楣声脉学.pdf
│  │  命门学说应用荟萃.pdf
│  │  咳喘十论(杨康).pdf
│  │  咳嗽辩证论治.pdf
│  │  哮喘中医论治(周兆山).pdf
│  │  唐宗海医学.pdf
│  │  唐容川医学全书(明清名医全书大成).pdf
│  │  唐步琪咳嗽辩证论治(1).pdf
│  │  唐步琪咳嗽辩证论治.pdf
│  │  唐福舟医验汇粹.pdf
│  │  喻嘉言医学全书.pdf
│  │  四圣心源.pdf
│  │  四季保健食谱.pdf
│  │  四川省中西医合作临床治疗经验  第一辑.pdf
│  │  四肢躯干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pdf
│  │  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规律研究.PDF
│  │  回春錄新诠.pdf
│  │  国内期刊中医药资料索引.pdf
│  │  图解针灸快速取穴口袋书·李瑞.pdf
│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pdf
│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编(第一册)3.pdf
│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编(第三册)3.pdf
│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编(第二册)3.pdf
│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编(第五册)3.pdf
│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编(第四册)3.pdf
│  │  土单验方中草药汇编.pdf
│  │  土单验方实践录.pdf
│  │  圣济总录篹要.pdf
│  │  增评医家心法.pdf
│  │  增评柳选四家医案.pdf
│  │  增辑汤头歌诀正续集.pdf
│  │  壶隐医案.pdf
│  │  备急灸法1955.pdf
│  │  复泰草堂医论.pdf
│  │  外台秘要(放大版).pdf
│  │  外台秘要方.pdf
│  │  外科与皮肤疾病千首妙方.pdf
│  │  外科十三方考..pdf
│  │  外科理例-汪石山.pdf
│  │  外科病实用方.pdf
│  │  外科精义.pdf
│  │  大麻疯针灸特效疗法.pdf
│  │  天津老中医经验选编.pdf
│  │  太医局诸科程文格.pdf
│  │  太和医案选.pdf
│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pdf
│  │  太极金书.pdf
│  │  太素珍本a.pdf
│  │  太素脉秘诀.pdf
│  │  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pdf
│  │  夾阴伤寒证治.pdf
│  │  奇效验案.pdf
│  │  奇症汇.pdf
│  │  奇经八脉考.pdf
│  │  奇经八脉考1956.pdf
│  │  奇经直指国医病理学之四.pdf
│  │  奇难病临证指南.pdf
│  │  奇难病证验案选萃.pdf
│  │  女不孕丯哰血瘀.pdf
│  │  女科、产后编之一.pdf
│  │  女科、产后编之二.pdf
│  │  女科一知集.pdf
│  │  女科三书评按.pdf
│  │  女科方萃.pdf
│  │  女科百问.pdf
│  │  女科经纶.pdf
│  │  女科综要.pdf
│  │  女科要旨.pdf
│  │  女科要旨2.pdf
│  │  女科证治.pdf
│  │  女科证治歌括.pdf
│  │  妇产科病实用方.pdf
│  │  妇人大全良方.pdf
│  │  妇人针灸古法秘要.pdf
│  │  妇科医籍辑要丛书  月经病证.pdf
│  │  妇科医籍辑要丛书:胎产病证.pdf
│  │  妇科玉尺.pdf
│  │  妇科病中药疗法.pdf
│  │  妊娠肿胀的中医调治.pdf
│  │  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pdf
│  │  姚贞白医案.pdf
│  │  姜春华-伤寒论识义.pdf
│  │  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pdf
│  │  婴幼儿抚触按摩(王宜欣).pdf
│  │  婴幼推拿(王润诚).pdf
│  │  婴童百问  (上册).pdf
│  │  婴童百问  (下册).pdf
│  │  子午流注传真.pdf
│  │  孔伯华医案.pdf
│  │  孔伯华医集.pdf
│  │  孔氏医案.pdf
│  │  存存斋医话稿@zhangdog.pdf
│  │  孙允中临证实践录.pdf
│  │  孙润斋医案医话.pdf
│  │  孙秉严40年治癌经验集.pdf
│  │  孙秉严治疗肿瘤临床经验.pdf
│  │  孙秉严治癌秘方.pdf
│  │  孙谨臣儿科集验录.pdf
│  │  孙鲁川医案.pdf
│  │  孟河四家医集.pdf
│  │  孟河费氏医案.pdf
│  │  孟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pdf
│  │  宁夏中医药学术经验汇编 第一集.pdf
│  │  宁夏中医药学术经验汇编.pdf
│  │  宋本新辑  伤寒论.pdf
│  │  宝宝推拿(陈德仁).pdf
│  │  宝山县老中医经验选编.pdf
│  │  宝芝堂珍藏医学秘方汇编.pdf
│  │  实习医案选辑.pdf
│  │  实用中药炮制学.pdf
│  │  实用临床月经病学.pdf
│  │  实用千金方选按.pdf
│  │  实用气功外气疗法.pdf
│  │  实用验方目录.pdf
│  │  审视瑶函.pdf
│  │  宣明方论-刘完素.pdf
│  │  宫廷养生点穴疗法(许连发).pdf
│  │  家传秘方疥疮灵.pdf
│  │  家庭保健药膳制作400法.pdf
│  │  家庭健康百科知识丛书  家庭医疗卫生百科.pdf
│  │  家庭医学百科.pdf
│  │  寒温统一论.pdf
│  │  寒热真假一百案.pdf
│  │  寒热真假最紧要处上——火神派案例赏析之四.PDF
│  │  寒热真假最紧要处下——火神派案例赏析之五.PDF
│  │  寓意草.pdf
│  │  寓意草评注.pdf
│  │  審视瑶函.pdf
│  │  寿亲养老新书.pdf
│  │  寿石轩医案.pdf
│  │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pdf
│  │  小儿常见病家庭单验方.pdf
│  │  小儿疑难病辨证治疗.pdf
│  │  小儿疾病千首妙方.pdf
│  │  小柴胡沁及其应有.pdf
│  │  尚友堂医案.pdf
│  │  尤在泾医学全书.pdf
│  │  山西名老中医经验汇编.pdf
│  │  山西省中医药临床实效要录 第一辑.pdf
│  │  山西省中医验方秘方汇集(第一辑).pdf
│  │  山西省中医验方秘方汇集(第三辑).pdf
│  │  山西省中医验方秘方汇集(第二辑).pdf
│  │  岳美中医案集.pdf
│  │  岳美中医话集(增订本).pdf
│  │  岳美中老中医治疗老年病经验.pdf
│  │  岳美中论医集.pdf
│  │  岳美中谈_当读的古医书_.pdf
│  │  崔文彬临证所得.pdf
│  │  巍子上传!赵绍琴内科学(杂病证治).pdf
│  │  左季云证治实验录1999.pdf
│  │  巧用附子治顽证.PDF
│  │  巫百康临床经验集.pdf
│  │  常用毒性中药临床应用指南.pdf
│  │  常见中毒急救手册.pdf
│  │  常见中老年疾病的防治.pdf
│  │  常见病的中医治疗研究.pdf
│  │  常见病自测.pdf
│  │  干祖望中医五官科经验集.pdf
│  │  干祖望医话.pdf
│  │  干祖望耳鼻喉科医案选粹.pdf
│  │  幼儿暖脐治病良方.pdf
│  │  幼幼新书.pdf
│  │  幼幼集成.pdf
│  │  广东老中医经验选.pdf
│  │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pdf
│  │  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pdf
│  │  广西中医验方秘方汇集.pdf
│  │  广西中医验方选集(第一集).pdf
│  │  广西中医验方选集(第二集).pdf
│  │  广西老中医医案选.pdf
│  │  康熙字典--標點版-目錄.pdf
│  │  开启中医之门 运气学导论.pdf
│  │  开启中医之门1-104.pdf
│  │  引火归原药物应用考辨.PDF
│  │  张从正临证心法.pdf
│  │  张仲景药法研究.pdf
│  │  张伯臾医案.pdf
│  │  张伯臾论心脑病.pdf
│  │  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pdf
│  │  张志聪医学全书.pdf
│  │  张志豪论医集.pdf
│  │  张志雄医案选.pdf
│  │  张泽生医案医话集.pdf
│  │  张琪临床经验辑要.pdf
│  │  张璐医学全书.pdf
│  │  张聿青医案.pdf
│  │  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pdf
│  │  张锡纯医案(一).pdf
│  │  强和亭医案手迹.pdf
│  │  当代专科专病研究精要.pdf
│  │  当代医家论经方.pdf
│  │  当代名医证治汇粹.pdf
│  │  当代着名老中医秘验单方选(徐福宁).pdf
│  │  当代针灸临床屡验奇术.pdf
│  │  徐景藩脾胃病治验辑要(徐景藩).pdf
│  │  徐灵胎医学全书.pdf
│  │  從中醫藥典籍符咒龜卜探討其宗教療法和疾病觀念.pdf
│  │  御医推荐给皇帝的养生秘方  马永基.pdf
│  │  御药院方.pdf
│  │  循经考穴编(上下).pdf
│  │  思考中医-moodest.pdf
│  │  思考中医.pdf
│  │  怡堂散记.pdf
│  │  急证针灸备要.pdf
│  │  性事保健与壮阳秘方.pdf
│  │  怪病妙治选析.pdf
│  │  恽铁憔-伤寒论研究.pdf
│  │  恽铁樵遗著选 见智录续篇 读金匮翼1989.pdf
│  │  悬壶漫录.pdf
│  │  悬壶集.pdf
│  │  慈济医话 第一卷.pdf
│  │  慈溪光绪医方选议.pdf
│  │  慎斋遗书.pdf
│  │  慎疾刍言——徐灵胎.PDF
│  │  成人医案.pdf
│  │  成都中医学院老中医医案选  第二集.pdf
│  │  成都市中医药治疗经验选辑.pdf
│  │  成都市中医验方秘方集-1959年.pdf
│  │  戴丽三医疗经验选.pdf
│  │  扁鹊心书.pdf
│  │  扁鹊心书全本.pdf
│  │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1988.pdf
│  │  手掌与疾病.pdf
│  │  手相手纹手诊.pdf
│  │  手纹诊治.pdf
│  │  扶阳安髓止痛汤治疗阳虚阴火牙痛217例.PDF
│  │  承淡安针灸选集.pdf
│  │  折肱漫录@zhangdog.pdf
│  │  按摩秘诀 小儿百病推拿法.pdf
│  │  推求师意.pdf
│  │  提博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pdf
│  │  政类普济本事方-唐慎微.pdf
│  │  敦煌中医药全书(丛春雨).pdf
│  │  敦煌中医药精萃发微 丛春雨2000.pdf
│  │  敦煌古医籍考释 马继兴1988.pdf
│  │  敦煌石窟秘藏医方.pdf
│  │  文魁脉学_0.pdf
│  │  新修本草  [辑复本].pdf
│  │  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pdf
│  │  新医林改错《内经·素问》分册.pdf
│  │  新编伤寒论类方.pdf
│  │  新编偏方秘方大全·蒋建栋.pdf
│  │  新编外科秘方大全.pdf
│  │  新编妇人大全良方.pdf
│  │  新编实用与穴学.pdf
│  │  新编耳穴望诊彩色图谱.pdf
│  │  新编针灸大辞典.pdf
│  │  方 涛医案.pdf
│  │  施今墨临床经验集.pdf
│  │  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pdf
│  │  施慧治疗男女不育症专集.pdf
│  │  旅舍备要方.pdf
│  │  时方妙用——陈修园.PDF
│  │  时方歌括——陈修园.PDF
│  │  时门医述.pdf
│  │  明堂浅义-气功经络学浅说.pdf
│  │  明堂灸经.pdf
│  │  明清中医临征小丛书  医学答问.pdf
│  │  明清中医临证小丛书  外治寿世方.pdf
│  │  明清中医临证小丛书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pdf
│  │  明清中医临证小丛书  绛雪园古方选注.pdf
│  │  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九) 医医十病有序.pdf
│  │  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九) 医騐录二集序.pdf
│  │  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九) 医騐录二集自序.pdf
│  │  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五) 婴儿论.pdf
│  │  明清中医珍善孤本精选(八) 撰集伤寒世验精法.pdf
│  │  明清名医全书-郑钦安.pdf
│  │  易学精华从书 医易汇通 邹学熹1992(1).pdf
│  │  易学精华从书 医易汇通 邹学熹1992.pdf
│  │  易学精华从书 易学图解 邹学熹1993(missing p38)(1).pdf
│  │  易学精华从书 易学图解 邹学熹1993(missing p38).pdf
│  │  易学精华从书 易学图解 邹学熹1993(missing p38).pdf
│  │  易学精华从书 易学精要 邹学熹1992(1).pdf
│  │  易学精华从书 易学精要 邹学熹1992.pdf
│  │  普济方精华本.pdf
│  │  景岳全书.PDF
│  │  景岳八阵新解.pdf
│  │  景岳学说研究(第一集).pdf
│  │  景岳新方砭——陈修园.PDF
│  │  景景室医稿杂存.pdf
│  │  曹氏伤寒发微.pdf
│  │  曹氏金匮伤寒发微合刊1956.pdf
│  │  曹氏金匮发微.pdf
│  │  曹颖甫-曹氏金匮伤寒发微合刊.pdf
│  │  曹颖甫先生医案-绝对珍藏.pdf
│  │  最近十年中医临床经验精华.pdf
│  │  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发微.pdf
│  │  本经序疏要  邹澍(清)(上卫57).pdf
│  │  本经疏证  邹澍(清)(上卫57).pdf
│  │  本经续疏  邹澍(清)(上卫57).pdf
│  │  本艸乘雅半偈(校点本).pdf
│  │  本草三家合注.pdf
│  │  本草乘雅半偈.pdf
│  │  本草品汇精要(放大版).pdf
│  │  本草品汇精要.pdf
│  │  本草备要.pdf
│  │  本草害利.pdf
│  │  本草崇原——张志聪.PDF
│  │  本草從新.pdf
│  │  本草思辨录.pdf
│  │  本草求真.pdf
│  │  本草纲目拾遗.pdf
│  │  本草纲目精华本.pdf
│  │  本草纲目选译.pdf
│  │  本草纲目附方分类选编.pdf
│  │  本草纲目(全本).pdf
│  │  本草钩沉.pdf
│  │  本草问答评注.pdf
│  │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pdf
│  │  朱南孙医案选.pdf
│  │  朱古亭临证录.pdf
│  │  杂病方讲义.pdf
│  │  杂病源.pdf
│  │  杂病论讲义.pdf
│  │  杂病证治  郭士魁临床经验选集.pdf
│  │  杂病证治.pdf
│  │  李中梓医学全书.pdf
│  │  李乾构教授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pdf
│  │  李可老中医用附子经验-破格救心汤救治心衰实录.pdf
│  │  杏春医论——中医阴阳、方药的理论与证治.pdf
│  │  杏林小品.pdf
│  │  杏林拾翠.pdf
│  │  杏轩医案  续录.pdf
│  │  杏轩医案并按.pdf
│  │  杜雨茂肾病临床经验及实验研究.pdf
│  │  来春茂医话.pdf
│  │  杨志一医论医案集.pdf
│  │  杨氏家藏方.pdf
│  │  杨甲三取穴经验.pdf
│  │  林如高正骨经验.pdf
│  │  林如高骨伤验方歌诀方解.pdf
│  │  柯与参医疗经验荟萃.pdf
│  │  柳宝治医案.pdf
│  │  柳洲医话@zhangdog.pdf
│  │  标本中气.pdf
│  │  校注十四经发挥.pdf
│  │  格致余论-朱丹溪.pdf
│  │  桂林古本伤寒论.pdf
│  │  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pdf
│  │  桂林孤本伤寒杂病论.pdf
│  │  桐山济生录.pdf
│  │  横泖病鸿医案选精.pdf
│  │  欧阳锜.pdf
│  │  欧阳锜论临证.pdf
│  │  止园医话.pdf
│  │  正统道藏目录.pdf
│  │  武之望医学全书.pdf
│  │  武威汉代医简.pdf
│  │  毒药本草.pdf
│  │  民间偏方收集.pdf
│  │  民间敷灸.pdf
│  │  民间点穴治病绝招.pdf
│  │  民间针灸绝技(1959年版).pdf
│  │  永乐大典医药集.pdf
│  │  汉方与临床.pdf
│  │  汉方临床治验精粹.pdf
│  │  汉方辩证治疗学.pdf
│  │  江苏省90位名中医成功因素与临床情况的调查报告.pdf
│  │  汤头歌诀白话解.pdf
│  │  汪石山医学全书.pdf
│  │  汪石山医案.pdf
│  │  沈氏女科辑要.pdf
│  │  沈绍九医话.pdf
│  │  沈阳市老中医经验选编  第一集.pdf
│  │  河北中医验案选.pdf
│  │  河北中医验桉选.pdf
│  │  河南省卫生展览会资料汇辑  中医中药 ④.pdf
│  │  河南省卫生展览会资料汇辑  中医中药.pdf
│  │  河南省名老中医经验集锦.pdf
│  │  治验回忆录.pdf
│  │  治验回憶录.pdf
│  │  法古录.pdf
│  │  法门寺妇科胎前产后良方注评.pdf
│  │  洄溪医案.pdf
│  │  洛阳专区中医治疗经验汇编(一).pdf
│  │  洛阳专区中医治疗经验汇集(一).pdf
│  │  津门医粹.pdf
│  │  洪天吉医学论文集.pdf
│  │  活人书-朱耾.pdf
│  │  浅谈姜、桂、附的临床应用.PDF
│  │  浅谈附子之毒.PDF
│  │  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  (第一辑).pdf
│  │  浙江省中医药临床经验汇编  第二辑.pdf
│  │  海外医话.pdf
│  │  海峰验方集.pdf
│  │  海药本草 (辑校本).pdf
│  │  清代名医医术荟萃.pdf
│  │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pdf
│  │  清代宫廷医话.pdf
│  │  清宫医案研究.pdf
│  │  清宫药引精华.pdf
│  │  温热经纬.pdf
│  │  温热论.pdf
│  │  温病三字经.pdf
│  │  温病医方撮要.pdf
│  │  温病条辨全文.pdf
│  │  湖北名老中医经验选.pdf
│  │  湖南中医医案选辑 第一集.pdf
│  │  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pdf
│  │  湖岳村叟医案.pdf
│  │  湖州十家医案.pdf
│  │  湖湘名医典籍精华·伤寒金匮卷  上、下册.pdf
│  │  湖湘名医典籍精华·伤寒金匮卷.pdf
│  │  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内科卷.pdf
│  │  湖湘名医典籍精华·本草卷_前言、目录、序.pdf
│  │  湖湘名医典籍精华·本草卷_务中药性.pdf
│  │  湖湘名医典籍精华·本草卷_国药体用笺.pdf
│  │  湖湘名医典籍精华·本草卷_研药指南.pdf
│  │  湖湘名医典籍精华·本草卷_研药指南后记.pdf
│  │  湖湘名医典籍精华·本草卷_神农本经会通.pdf
│  │  湖湘名医典籍精华·本草卷_药性粗评全注.pdf
│  │  湘鄂川黔边区医苑临床精萃(莫开军).pdf
│  │  湛园医话.pdf
│  │  湿重于热  即重附子.PDF
│  │  滋阴论-章真如.pdf
│  │  潘春林医案.pdf
│  │  潘澄濂论温病.pdf
│  │  潜厂医话.pdf
│  │  潜村医案.pdf
│  │  潼南县老中医经验集.pdf
│  │  濒湖脉学.PDF
│  │  火神派_述略.PDF
│  │  灵枢经-1.pdf
│  │  灵枢经-2.pdf
│  │  灵枢经脉翼.pdf
│  │  灵素节要浅注——陈修园.PDF
│  │  灸法入门百问百答.pdf
│  │  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pdf
│  │  燕医传薪录.pdf
│  │  燕山医话.pdf
│  │  献选集(一).pdf
│  │  献选集(二).pdf
│  │  玄珠密语.pdf
│  │  玉函通秘.pdf
│  │  玉房按摩养生(松佑君).pdf
│  │  玉机微义.pdf
│  │  王九峰医案.pdf
│  │  王九峰医案2.pdf
│  │  王修善修证笔记.pdf
│  │  王子平伤科药方.pdf
│  │  王孟英医书全集 归砚录.pdf
│  │  王孟英医案.pdf
│  │  王孟英医著精华.pdf
│  │  王旭高临证医案.pdf
│  │  王旭高医案.pdf
│  │  王正龙--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pdf
│  │  王正龙疑难杂症.pdf
│  │  王氏医案译注.pdf
│  │  王海滨医案选.pdf
│  │  王渭川临床经验选.pdf
│  │  王渭川疑难病证治验选.pdf
│  │  王玉润教授五十年论医集.pdf
│  │  王琦男科学.pdf
│  │  王静安临床精要.pdf
│  │  王鳳儀嘉言錄.pdf
│  │  王鹏飞儿科临床经验选.pdf
│  │  现代医案选 第一集.pdf
│  │  现代医案选集.pdf
│  │  现代名中医内科绝技.pdf
│  │  现代名中医皮肤性病科绝技.pdf
│  │  现代名中医类案选.pdf
│  │  现代名医医案选析.pdf
│  │  现代著名老中医临床诊治荟萃.pdf
│  │  现代著名老中医临床诊治荟萃·张问渠.pdf
│  │  现代针灸资料选集.pdf
│  │  现代针灸资料选集(第三集).pdf
│  │  珍本医籍丛刊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pdf
│  │  珍本医籍丛刊  秘传奇方.pdf
│  │  珍本医籍丛刊  经验丹方汇编.pdf
│  │  珍本女科医书辑佚八种.pdf
│  │  理论骈文.pdf
│  │  瑞竹堂经验方.pdf
│  │  生物全息疗法(张颖清).pdf
│  │  田宗汉医寄研究.pdf
│  │  甲乙经 一.pdf
│  │  甲乙经 三.pdf
│  │  甲乙经 二.pdf
│  │  甲乙经 四.pdf
│  │  甲乙经.pdf
│  │  申江医萃   内科名家陈道隆学术经验集.pdf
│  │  男不孕.pdf
│  │  男女外阴皮肤病临床与选方.pdf
│  │  男女房中秘密医术(民国·怡养老人·着).pdf
│  │  男性病效方300首.pdf
│  │  男科临证新探.pdf
│  │  男科病奇效良方.pdf
│  │  男科病自我诊治200妙例.pdf
│  │  男科秘验方(陈武山).pdf
│  │  男科诊治精要.pdf
│  │  男科验方汇编.pdf
│  │  疑似病证的鉴别与治疗.pdf
│  │  疑难奇证案汇.pdf
│  │  疑难杂症的治疗原则和方法.pdf
│  │  疑难病案讨论集  第一集.pdf
│  │  疑难病案讲座集  第一集.pdf
│  │  疑难病症治疗资料汇集  内部资料.pdf
│  │  疑难病证中医治验.pdf
│  │  疑难辨治.pdf
│  │  疮疡外用本草.pdf
│  │  疮疡经验录.pdf
│  │  病机气宜保命集-张元素.pdf
│  │  病案讨论汇编  第一辑.pdf
│  │  病案讨论汇编  第二辑.pdf
│  │  病案讨论集.pdf
│  │  痛证要览.pdf
│  │  瘟疫论.pdf
│  │  瘢痕灸.pdf
│  │  癫痫.pdf
│  │  癫痫治疗灵验方.pdf
│  │  白喉.pdf
│  │  白癜风经典名医验方.pdf
│  │  白话中医四部经典之伤寒篇.pdf
│  │  白话中医四部经典之温病条辨.pdf
│  │  白话中医四部经典之灵枢篇.pdf
│  │  白话中医四部经典之素问篇.pdf
│  │  白话中医四部经典之金匮要略.pdf
│  │  百家验案辨证心法.pdf
│  │  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 何炎燊.pdf
│  │  百灵妇科.pdf
│  │  百病一穴灵.pdf
│  │  百病单穴针灸验方.pdf
│  │  百病自测.pdf
│  │  皇汉医学.pdf
│  │  皮肤科疾病古今效方.pdf
│  │  盐城名老中医经验精华(张洪俊).pdf
│  │  盛国荣医案选.pdf
│  │  相濡医集:李士懋  田淑霄临床经验集.pdf
│  │  眼科临床实用中药.pdf
│  │  眼科临床药物.pdf
│  │  眼科名家姚和清学术经验集.pdf
│  │  眼科外用中药与临床.pdf
│  │  石筱山论骨伤科.pdf
│  │  研经言.pdf
│  │  研经言(繁体 delphinus校).pdf
│  │  破蟞斋医草-龚士澄.pdf
│  │  破鳖斋医草 龚士澄1988.pdf
│  │  破鳖斋医草.pdf
│  │  祁振华临床经验集.pdf
│  │  祖传瑶医治白带秘方.PDF
│  │  祝味菊伤寒质难.pdf
│  │  祝味菊伤寒质难_简体.pdf
│  │  祝味菊医案回忆录.pdf
│  │  祝味菊善用附子上.PDF
│  │  祝味菊善用附子下.PDF
│  │  祝谌予临证验案精选.pdf
│  │  神农本草经-1.pdf
│  │  神农本草经-2.pdf
│  │  神农本草经.pdf
│  │  神农本草经彩色图谱(1996.沈连生).pdf
│  │  神农本草经彩色图谱(全).pdf
│  │  神农本草经疏-缪希雍.pdf
│  │  神农本草经读——陈修园.PDF
│  │  神农本草经-精校1.pdf
│  │  神农本草经-精校2.pdf
│  │  福安专区中医药学术经验交.pdf
│  │  福安专区中医药学术经验交流会资料汇编.pdf
│  │  福州医案医话 第一辑.pdf
│  │  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第一辑).pdf
│  │  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第二辑).pdf
│  │  福建省中医临床经验汇编.pdf
│  │  福建省龙海溪地区老中医学.pdf
│  │  福建省龙海溪地区老中医学术经验汇编.pdf
│  │  秘传杨敬斋.常山针灸全书.pdf
│  │  秘传眼科龙木论.pdf
│  │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pdf
│  │  秘傳按摩絕招.pdf
│  │  秘验奇珍.pdf
│  │  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pdf
│  │  秦伯未《中医入门》.pdf
│  │  秦伯未《内经知要浅解》.pdf
│  │  秦伯未《内经类证》.pdf
│  │  秦伯未《治疗格律》.pdf
│  │  秦伯未《金匮要略杂病浅说》.pdf
│  │  秦伯末医文集.pdf
│  │  程希恕伤寒杂病论经方解.pdf
│  │  程门雪医案.pdf
│  │  程门雪医案(上海科技2002).pdf
│  │  程门雪论外感病.pdf
│  │  章太炎医论   猝病新论.pdf
│  │  章太炎医论.pdf
│  │  章次公先生应用附子的学术渊源与临床经验.PDF
│  │  章次公医案.pdf
│  │  章次公论外感病.pdf
│  │  章真如中医临床经验集.pdf
│  │  章真如医学十论.pdf
│  │  竹棠医镜.pdf
│  │  竺友泉医疗经验.pdf
│  │  笔花医镜.pdf
│  │  管氏医家12代秘方选注.pdf
│  │  簳山草堂医案.pdf
│  │  类经.PDF
│  │  类经——张景岳.PDF
│  │  类经图翼  附:类经附翼.pdf
│  │  类经评注  (上、下册).pdf
│  │  类经附翼.PDF
│  │  类经附翼——张景岳.PDF
│  │  类编朱氏集验医方.pdf
│  │  类证活人书.pdf
│  │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pdf
│  │  素问校义 第二集(二九).pdf
│  │  素问校义.pdf
│  │  素问注释汇粹上册.pdf
│  │  素问注释汇粹下册.pdf
│  │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pdf
│  │  素问疑识.pdf
│  │  素问经注节解.pdf
│  │  續名醫類案.pdf
│  │  红炉点雪-龚居中.pdf
│  │  纯阳雷火灸.pdf
│  │  组针刺三节治偏瘫(韩华明).pdf
│  │  经方临证录.pdf
│  │  经方临证指南.pdf
│  │  经方临证集要.pdf
│  │  经方使用标准.pdf
│  │  经方例释.pdf
│  │  经方发挥.pdf
│  │  经方实验录(三校).pdf
│  │  经方实验录-1.pdf
│  │  经方实验录-2.pdf
│  │  经方实验录.pdf
│  │  经方歌括-伤寒.pdf
│  │  经方歌括-杂病.pdf
│  │  经方验.pdf
│  │  经穴摘要歌诀百症赋笺註经.pdf
│  │  经络针灸心法.pdf
│  │  经验资料汇编  中医内科临床.pdf
│  │  续名医类案.pdf
│  │  绵阳地区老中医经验选编(三).pdf
│  │  绵阳地区老中医经验选编(二).pdf
│  │  缪巨针刺发挥.pdf
│  │  缪希雍医学全书.pdf
│  │  罗元恺论医集.pdf
│  │  美容化妆400问.pdf
│  │  群众献方 第1辑.pdf
│  │  群众献方 第2辑.pdf
│  │  群众献方 第3辑.pdf
│  │  群众献方 第4辑.pdf
│  │  老中医临床经验选.pdf
│  │  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编 第一辑(上).pdf
│  │  老中医医案医话选.pdf
│  │  老中医医案选  第一辑.pdf
│  │  老中医医案选.pdf
│  │  老中医医桉选  第一辑.pdf
│  │  老中医经验汇编  第一期.pdf
│  │  老中医经验汇编  第一集.pdf
│  │  老中医经验汇编.pdf
│  │  老中医经验选 (续辑).pdf
│  │  老中医经验选.pdf
│  │  老中医经验选编-天津.pdf
│  │  老中医经验选编-成都.pdf
│  │  老中医经验选编.pdf
│  │  老中医经验选编4.pdf
│  │  老中医经验选编5.pdf
│  │  老年咳嗽验方.pdf
│  │  老年百病防治.pdf
│  │  老年食养食疗.pdf
│  │  耿鉴庭.pdf
│  │  聿修堂医书选  伤寒论辑义 伤寒论述义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pdf
│  │  聿修堂医学选  素问识  素问绍识  灵枢识 难经疏证.pdf
│  │  肘后备急方-葛洪.pdf
│  │  肘后积余集.pdf
│  │  肝病证治概要.pdf
│  │  肾病综合征.pdf
│  │  胎病论浅谈.pdf
│  │  胡国栋临床经验集.pdf
│  │  胡希恕.pdf
│  │  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pdf
│  │  脉学心悟.pdf
│  │  脉纬.pdf
│  │  脉经.pdf
│  │  脉诀刊误 伤寒舌鉴.pdf
│  │  脉诀刊误.pdf
│  │  脏腑图点穴法.pdf
│  │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校释 [金]张元素撰 吴风全等校释.pdf
│  │  脏腑经络按摩.pdf
│  │  脾胃论-李东垣.pdf
│  │  脾胃论.pdf
│  │  自我调养好治病.pdf
│  │  良方集腋.pdf
│  │  苏木活血化淤类方集(郑佳新).pdf
│  │  苏沈良方.pdf
│  │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pdf
│  │  茶饮保健顾问.pdf
│  │  草药锦方-第一辑.pdf
│  │  药性赋增注.pdf
│  │  药王全书.pdf
│  │  药鉴.pdf
│  │  莲舫秘旨  碎玉篇.pdf
│  │  菁菁园诊余笔谈.pdf
│  │  菊人医话.pdf
│  │  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pdf
│  │  著名蜀医卢铸之生平及学术思想.PDF
│  │  著园医药合刊.pdf
│  │  董建华老年病医案.pdf
│  │  董建华论脾胃病.pdf
│  │  董氏奇穴针灸学.pdf
│  │  蒙药标准.pdf
│  │  蒲园医案.pdf
│  │  蒲辅周医案.pdf
│  │  蒲辅周医疗经验.pdf
│  │  蔡友敬临床经验集.pdf
│  │  薛氏医案.pdf
│  │  薛氏医案选  下册  内科摘要  女科撮要  保婴撮要.pdf
│  │  薛氏湿热论歌诀.pdf
│  │  藏外道书目录.pdf
│  │  蘇炎生跌打秘方.pdf
│  │  虞山墩头丘陈氏方案.pdf
│  │  虞山墩头坵陈氏方案.pdf
│  │  血栓病中医药治验(池明宇).pdf
│  │  补肾·壮阳·抗衰——性功能障碍与中医自我康复.pdf
│  │  补辑肘后方.pdf
│  │  袁子谦医疗经验选.pdf
│  │  袁正瑶医术验案集锦.pdf
│  │  褚氏遗书.pdf
│  │  见微知著  擅用附子.PDF
│  │  言庚孚医疗经验集.pdf
│  │  註解伤寒论.pdf
│  │  讀素問鈔.pdf
│  │  许玉山医案.pdf
│  │  论古今理论精华 集团内临床成果新编  实用中医内科学.pdf
│  │  论症指迷新编(附医案选).pdf
│  │  证治心传 第二集(二五).pdf
│  │  证类本草.pdf
│  │  评校柳选四家医案.pdf
│  │  诊余随笔.pdf
│  │  诊家正眼.pdf
│  │  诊籍续焰——山东中医验案选.pdf
│  │  诊籍续焰——山东中医验桉选.pdf
│  │  诊脉三十二辨.pdf
│  │  试论仲景学说的集论思想.pdf
│  │  诸病原候论-巢元方.pdf
│  │  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何绍奇.pdf
│  │  读过伤寒论 陈伯壇1954.pdf
│  │  读过伤寒论.pdf
│  │  读过金匮卷十九 陈伯壇1956.pdf
│  │  谈祝味菊先生医案中附子制川乌的应用.PDF
│  │  谢映庐医案  附一得集.pdf
│  │  谢海洲论医集——中华医药家系列.pdf
│  │  象山语录阳明传习录.pdf
│  │  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pdf
│  │  质疑录——张景岳.PDF
│  │  贵州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pdf
│  │  费伯雄-医醇胜义.pdf
│  │  贺季衡医案.pdf
│  │  赵文魁医案选.pdf
│  │  赵棻医疗经验(选集).pdf
│  │  赵绍琴临床400法.pdf
│  │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pdf
│  │  赵金铎医学经验集.pdf
│  │  赵锡武医疗经验.pdf
│  │  起死回生集 第一辑.pdf
│  │  越医汇讲 附:吴医汇讲.pdf
│  │  足部反射区按摩法.pdf
│  │  路志正医林集腋.pdf
│  │  辨證竒闻.pdf
│  │  近世妇科中药处方集.pdf
│  │  近世针灸医学全书.pdf
│  │  近代中医名家论治中风病荟萃.pdf
│  │  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第二版).pdf
│  │  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  叶熙春专辑.pdf
│  │  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  范文甫专辑.pdf
│  │  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  金子久专辑.pdf
│  │  近代江南四家医案医话选.pdf
│  │  通江庐医藁.pdf
│  │  道家針灸 劉正才.pdf
│  │  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pdf
│  │  邢子亨医案.pdf
│  │  邢锡波医案选.pdf
│  │  邢锡波医案集.pdf
│  │  邯郸遗稿.pdf
│  │  邹云翔医案选.pdf
│  │  邹云翔论肾病.pdf
│  │  郑钦安医术阐释.pdf
│  │  郑钦安及其著作.PDF
│  │  郑钦安学术思想探析.PDF
│  │  郑钦安的学术思想探讨.PDF
│  │  都市1979年中医学术经.pdf
│  │  醉花窗医案.pdf
│  │  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pdf
│  │  重庆堂随笔.pdf
│  │  重庆市卫生工作大跃进.pdf
│  │  重订本草徴要.pdf
│  │  重订瑞竹堂经验方.pdf
│  │  重订通俗伤寒论.pdf
│  │  重订验方新编.pdf
│  │  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pdf
│  │  金匮方歌括——陈修园.PDF
│  │  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pdf
│  │  金匮玉函经.pdf
│  │  金匮玉函经二注.pdf
│  │  金匮玉函经二註.pdf
│  │  金匮翼.pdf
│  │  金匮要略今释 陆渊雷1955.pdf
│  │  金匮要略归纳表.pdf
│  │  金匮要略方论.pdf
│  │  金匮要略方论集注  黄竹斋1957.pdf
│  │  金匮要略汤证论治.pdf
│  │  金匮要略注——张志聪.PDF
│  │  金匮要略注解-徐彬.pdf
│  │  金匮要略浅注——陈修园.PDF
│  │  金匮要略浅註.pdf
│  │  金匮要略简释.pdf
│  │  金匮要略译释.pdf
│  │  金匮钩玄-朱丹溪.pdf
│  │  金子久专辑.pdf
│  │  金山医学摘萃(七).pdf
│  │  金山医学摘萃(二).pdf
│  │  金山医学摘萃(六).pdf
│  │  金山医学摘萃(十一).pdf
│  │  金针再传.pdf
│  │  金针梅花诗抄.pdf
│  │  金针王乐亭.pdf
│  │  金针秘传.pdf
│  │  金镜内台方议.pdf
│  │  针刺研究与临床.pdf
│  │  针灸临床手册.pdf
│  │  针灸临证指南.pdf
│  │  针灸作用机理研究.pdf
│  │  针灸大全1958.04.pdf
│  │  针灸大成.pdf
│  │  针灸大成校释.pdf
│  │  针灸实验录(申倬彬).pdf
│  │  针灸心传.pdf
│  │  针灸心扉.pdf
│  │  针灸推拿概要·强刚.pdf
│  │  针灸有效点理论与临床.pdf
│  │  针灸歌斌集注.pdf
│  │  针灸治要(郭命三).pdf
│  │  针灸治验录(杨永璇).pdf
│  │  针灸现代研究与临床.pdf
│  │  针灸甲乙经 1958.02.pdf
│  │  针灸甲乙经 1984.06.pdf
│  │  针灸甲乙经2.pdf
│  │  针灸甲乙经_一_ 1955.05.pdf
│  │  针灸甲乙经腧穴重辑.pdf
│  │  针灸真髓.pdf
│  │  针灸秘验.pdf
│  │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pdf
│  │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续集).pdf
│  │  针灸经穴图考_黄竹斋.pdf
│  │  针灸经络专辑  第一辑.pdf
│  │  针灸经络专辑(一).pdf
│  │  针灸腧穴图谱(修订版).pdf
│  │  针灸逢原.pdf
│  │  针灸金方(杨医亚).pdf
│  │  针灸验方.pdf
│  │  针炙心悟.pdf
│  │  铜人腧穴鍼灸图经.pdf
│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新刊补注.pdf
│  │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pdf
│  │  铜人针灸经1987.pdf
│  │  长宁医萃.pdf
│  │  长江医话.pdf
│  │  长沙方歌括——陈修园.PDF
│  │  长沙歌诀括.PDF
│  │  问斋医案.pdf
│  │  问斋医案(点校本).pdf
│  │  阳气困郁  每仗附子.PDF
│  │  阴证略例.pdf
│  │  阴阳为纲  分万病上———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PDF
│  │  阴阳为纲  统分万病下——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PDF
│  │  阴阳为纲统分万病中——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一.PDF
│  │  附子为百药之长上——附子用法述略.PDF
│  │  附子为百药之长下——附子用法述略.PDF
│  │  附子增强药效的作用.PDF
│  │  附子温五脏之阳善用益之滥用误之──朱良春用附子的经验.PDF
│  │  附子配伍方法之探析.PDF
│  │  附子配半夏临床应用体会.PDF
│  │  陆懋修医学全书.pdf
│  │  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pdf
│  │  陆观虎医案.pdf
│  │  陆银华治伤经验.pdf
│  │  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讲.pdf
│  │  陈修园医学全书.pdf
│  │  陈修园金匮方歌括.pdf
│  │  陈修园金匮要略浅著.pdf
│  │  陈士铎医学全书.pdf
│  │  陈树森医疗经验集粹.pdf
│  │  陈瑞春治疗外感咳嗽的经验.pdf
│  │  陈瑞春论伤寒.pdf
│  │  陈素庵妇科补解.pdf
│  │  陈编姚氏汉医三部脈法議程.pdf
│  │  陈良夫专辑.pdf
│  │  陈苏生医集纂要.pdf
│  │  陈苏生说中医.pdf
│  │  陕西名老中医经验选.pdf
│  │  陕西名老中医辨证论证经验选.pdf
│  │  难症萃方.pdf
│  │  难经.pdf
│  │  难经本义.pdf
│  │  难经经释——徐灵胎.PDF
│  │  难经集注.pdf
│  │  难经集註.pdf
│  │  集思医案.pdf
│  │  集验方.pdf
│  │  集验背疽方.pdf
│  │  雪斋读医小记.pdf
│  │  靈樞經.pdf
│  │  青光眼.pdf
│  │  青海中医验方汇编.pdf
│  │  非常有效的验方秘方集萃.pdf
│  │  韩哲仙治肝经验录.pdf
│  │  顾兆农医案选.pdf
│  │  顾松园医镜(上).pdf
│  │  顾松园医镜(下).pdf
│  │  顾氏评注印机草.pdf
│  │  顾西畴城南诊治.pdf
│  │  顾西畴方案.pdf
│  │  颈肩腰腿痛病案集.pdf
│  │  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pdf
│  │  食物疗法.pdf
│  │  食疗本草.pdf
│  │  餐菊轩医辑.pdf
│  │  饮食疗法1500方.pdf
│  │  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pdf
│  │  首都图书馆 馆藏善本医.pdf
│  │  首都图书馆馆藏善本医书  第一集:验方汇集.pdf
│  │  马云翔医学学术经验选编.pdf
│  │  马氏温灸法.pdf
│  │  马王堆医书(1).pdf
│  │  马王堆医书.pdf
│  │  骨伤效验秘方五百首.pdf
│  │  骨伤方剂学.pdf
│  │  骨伤方歌白话解.pdf
│  │  骨伤科病实用方.pdf
│  │  高尿酸血证和痛风的治疗.pdf
│  │  高注金匮要略.pdf
│  │  高辉远经验研究.pdf
│  │  魏长春临床经验选辑.pdf
│  │  鲙残篇@zhangdog.pdf
│  │  麝火疗法.pdf
│  │  麻瑞亭下气汤.pdf
│  │  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治疗肾阳虚感冒100例疗效观察.PDF
│  │  黄一峯医案医话集.pdf
│  │  黄伟林医案.pdf
│  │  黄元御医学全书.pdf
│  │  黄寿人医镜.pdf
│  │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  应用.pdf
│  │  黄帝内经太素.pdf
│  │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修正版).pdf
│  │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pdf
│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张志聪.PDF
│  │  黄帝内经素问.pdf
│  │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修正版).pdf
│  │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pdf
│  │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pdf
│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张志聪.PDF
│  │  黄帝明堂灸经.pdf
│  │  黄帝明堂经辑校.pdf
│  │  黄帝虾蟆经.pdf
│  │  黄帝针灸甲乙经(新校本).pdf
│  │  黄庭经医疏.pdf
│  │  黄文东医案.pdf
│  │  黄文东论脾胃病.pdf
│  │  黄石屏.pdf
│  │  齐氏医案-齐秉慧.pdf
│  │  齐氏医案.pdf
│  │  龚廷贤医学全书.pdf
│  │  龚氏三代骨科秘方.pdf
│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一见能医.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临症经应录.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临证一得方.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临诊医案.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伤寒经解.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儒医心镜.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剑慧草堂医案.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医方絜度.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医通祖方.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原幼心法.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叶天士曹仁伯何元长医案.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吴氏医方汇编.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大医马氏小儿脉珍科.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妇科百辩.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孕育玄机.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孤鹤医案.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小儿诸证补遗.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幼科医验.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幼科惊搐门.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幼科折衷秘传真本.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徐养恬方案.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慎五堂治验录.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旌孝堂医案.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李冠仙医案.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江泽之医案.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汪艺香先生医案.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沈俞医案合钞.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沈菊人医案.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济世珍宝.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温病辩证.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爱月庐医案.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王乐亭指要.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王九峰医案.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王仲奇医案.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王应震要诀.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疡科指南医案.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竹亭医案(上册).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竹亭医案(下册).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考证病源.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脉学类编.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脉理集要.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药论.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薛氏济阴万金书.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诊验医方歌括.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诚求集.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贯唯集.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费绳甫先生医案.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资生集.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退庵医案.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邵氏方案.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陈莘田外科方案.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陈莲舫先生医案.pdf
│  │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顾氏医案.pdf
│  │      
│  ├─中医善本(影像)
│  │      《严氏济生方》再校1.pdf
│  │      《严氏济生方》再校2.pdf
│  │      《严氏济生方》再校3.pdf
│  │      《严氏济生方》再校4.pdf
│  │      《严氏济生方》再校5.pdf
│  │      万育仙书.pdf
│  │      仁斋直指-1.pdf
│  │      仁斋直指-2.pdf
│  │      仁斋直指-3.pdf
│  │      仁斋直指-4.pdf
│  │      仁斋直指-5.pdf
│  │      仁斋直指-6.pdf
│  │      仁斋直指-7.pdf
│  │      仁斋直指-8.pdf
│  │      伤寒方论.pdf
│  │      傷寒論類方徐大椿+編釈.pdf
│  │      厳氏済生続方 巻之1-8 補遺.pdf
│  │      合信妇婴新说01.pdf
│  │      合信妇婴新说02.pdf
│  │      告病傷寒温疫家説.pdf
│  │      局方发挥.pdf
│  │      敖氏傷寒金鏡録 薛巳 校.pdf
│  │      日本浅野元甫翻刻宋版伤寒论上.pdf
│  │      日本浅野元甫翻刻宋版伤寒论下.pdf
│  │      日本浅野元甫翻刻宋版伤寒论中.pdf
│  │      景岳全書1.pdf
│  │      景岳全書2.pdf
│  │      景岳全書3.pdf
│  │      景岳全書4.pdf
│  │      景岳全書5.pdf
│  │      景岳全書6.pdf
│  │      景岳幼科良方.pdf
│  │      本草綱目拾遺十卷(清·趙學敏.清同治十年吉心堂刻本).pdf
│  │      治痢神书-1.pdf
│  │      治痢神书-2.pdf
│  │      治痢神书-3.pdf
│  │      眼科锦嚢 巻1.pdf
│  │      眼科锦嚢 巻2.pdf
│  │      眼科锦嚢 巻3.pdf
│  │      眼科锦嚢 巻4.pdf
│  │      秘传杨敬斋 常山针灸全书.pdf
│  │      秘傳按摩絕招.pdf
│  │      補正輯光傷寒論巻上.pdf
│  │      補正輯光傷寒論巻下.pdf
│  │      醫經大旨 卷1.pdf
│  │      醫經大旨 卷2.pdf
│  │      醫經大旨 卷3.pdf
│  │      醫經大旨 卷4.pdf
│  │      醫經大旨 卷5.pdf
│  │      醫經大旨 卷6.pdf
│  │      醫經大旨 卷7.pdf
│  │      醫經大旨 卷8.pdf
│  │      锦囊妙药秘录-1.pdf
│  │      锦囊妙药秘录-2.pdf
│  │      锦囊妙药秘录-3.pdf
│  │      黴瘡理方 養浩元善 校正.pdf
│  │      
│  ├─中医针灸类图书大集合
│  │      100种病证针灸治疗验方精粹.pdf
│  │      200种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pdf
│  │      430种疾病针灸表解.pdf
│  │      《针灸图谱》迟暮原创首发-清晰PDF彩图.pdf
│  │      《针灸心传》.pdf
│  │      一百天学针灸.pdf
│  │      专病笔谈——针灸治疗中风总结.pdf
│  │      中医学解难—针灸分册.pdf
│  │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针灸学(上).pdf
│  │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针灸学(下).pdf
│  │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针灸治疗学(上).pdf
│  │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针灸治疗学(下).pdf
│  │      中医针灸.pdf
│  │      中医针灸大全.pdf
│  │      中国医学大成.34.针灸甲乙经.巢氏宣导法.pdf
│  │      中国搢灸学讲义+承淡安.pdf
│  │      中国景昌特效针灸临床精要彩图.pdf
│  │      中国针灸-经络.pdf
│  │      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pdf
│  │      中国针灸大全+上编·针灸学基础.pdf
│  │      中国针灸大全+下编·针灸学临床+附编.pdf
│  │      中国针灸治疗学.pdf
│  │      于书庄针灸医集.pdf
│  │      会元针灸学(古法新解).pdf
│  │      伤寒论针灸配穴选注.pdf
│  │      全息胚针灸学临证概要.pdf
│  │      内经针灸类方语释.pdf
│  │      冷南针灸经验集.pdf
│  │      切脉针灸治癌症.pdf
│  │      刺法灸法学++(供针灸类专业用)杨兆.pdf
│  │      单穴治病选萃+吕景山等主编+1993.pdf
│  │      历代针灸名家医案选注.pdf
│  │      古今时间医学【奇书】.pdf
│  │      古今针灸医桉医话荟萃(高忻洙+张载义).pdf
│  │      古代针灸医案翻译按.pdf
│  │      古代针灸医案释按.pdf
│  │      古代针灸配穴验方集.pdf
│  │      各家针灸医籍选.pdf
│  │      名医针灸精华.pdf
│  │      名医针灸集锦.pdf
│  │      哪些人不适合针灸减肥.pdf
│  │      图解人体穴位辨认捷径.pdf
│  │      图解戄灸一学就通.pdf
│  │      图解针灸快速取穴口袋书·李瑞.pdf
│  │      妇人针灸古法秘要.pdf
│  │      妇科疾病针灸处方手册-孙瑜.pdf
│  │      子午流注与针灸推转盘(刘冠军).pdf
│  │      实用最佳时间针灸精义.pdf
│  │      实用针灸取穴手册.pdf
│  │      实验针灸学入门.pdf
│  │      家庭医生丛书++常见病家庭针灸疗法.pdf
│  │      岭南针灸经验集.pdf
│  │      常用穴位解剖基础(针灸必读).pdf
│  │      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pdf
│  │      当代针灸临床屡验奇术.pdf
│  │      彭静山针灸秘传十绝招.pdf
│  │      急救针灸.pdf
│  │      戄灸大成.pdf
│  │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pdf
│  │      放血疗法:控制论在中医和放血疗法中.pdf
│  │      文王功中医学(基础与针灸).pdf
│  │      新编针灸大辞典.pdf
│  │      新针灸学讲义.pdf
│  │      无创痛针灸学.pdf
│  │      无创痛针灸学·黄延龄.pdf
│  │      时间医学与针灸万年历.pdf
│  │      最新针灸疗法300例.pdf
│  │      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pdf
│  │      标准针灸穴位图册.pdf
│  │      治疗颈肩腰腿痛30年不传之针灸绝技.pdf
│  │      温针灸结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pdf
│  │      火针.pdf
│  │      灸经穴图黄竹.pdf
│  │      百家针灸歌赋.pdf
│  │      皇汉医学丛书10选针三要集.pdf
│  │      皇汉医学丛书10针灸学纲要.pdf
│  │      石学敏针灸临证集验.pdf
│  │      秘传杨敬斋.常山针灸全书.pdf
│  │      简易针灸治疗法.pdf
│  │      经络及针灸.pdf
│  │      经络穴位速记手册·刘建桥.pdf
│  │      经络针灸心法.pdf
│  │      经络针灸心法·程绍恩.pdf
│  │      绘图针灸易学+清·李守先撰+中国书店1985.pdf
│  │      肘后备急方-葛洪.pdf
│  │      脑血管病后遗症的针灸治疗.pdf
│  │      腰背痛与针灸.pdf
│  │      董氏奇穴针灸发挥+杨维杰1993.pdf
│  │      董氏奇穴针灸发挥.pdf
│  │      董氏奇穴针灸学.pdf
│  │      董氏針灸隨筆.pdf
│  │      董氏针灸临床精要秘录.pdf
│  │      董氏针灸解剖观051408.pdf
│  │      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一——针疗法图解.pdf
│  │      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三——三针疗法图解.pdf
│  │      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二——毫针疗法图解.pdf
│  │      赤脚医生针灸手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77).pdf
│  │      运用针灸法治疗男科病经验.pdf
│  │      近代中医珍本集++针灸按摩分册.pdf
│  │      道家针灸(刘正才).pdf
│  │      郭效宗针灸有效点疗法.pdf
│  │      金针梅花诗抄.pdf
│  │      針灸治療的臨床經驗.pdf
│  │      针刺手法图解手册.pdf
│  │      针刺手法图解手册·邵水金(便携式).pdf
│  │      针灸临床取穴图解+.pdf
│  │      针灸临床取穴图解.pdf
│  │      针灸临床妙用+.pdf
│  │      针灸临床治疗学·代田文志.pdf
│  │      针灸临床经验汇集.pdf
│  │      针灸临证精要.pdf
│  │      针灸五腧穴应用+杨维杰1993.pdf
│  │      针灸五输穴应用.pdf
│  │      针灸健身术.pdf
│  │      针灸内篇.pdf
│  │      针灸初级教程.pdf
│  │      针灸医家治病妙法.pdf
│  │      针灸大成+简体版.pdf
│  │      针灸大成.pdf
│  │      针灸大成校释.pdf
│  │      针灸大成简体书签引导版.pdf
│  │      针灸大成简体目录引导版.pdf
│  │      针灸大成(下).pdf
│  │      针灸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知要.pdf
│  │      针灸学+推拿(按摩)学.pdf
│  │      针灸学.pdf
│  │      针灸学家陆瘦燕.pdf
│  │      针灸学术讲稿.pdf
│  │      针灸学讲义.pdf
│  │      针灸宝典和张仲田正骨手法.pdf
│  │      针灸心传+高立山.pdf
│  │      针灸心传.pdf
│  │      针灸心悟.pdf
│  │      针灸心扉.pdf
│  │      针灸心扉(新版).pdf
│  │      针灸心法.pdf
│  │      针灸推拿概要.pdf
│  │      针灸摘要.pdf
│  │      针灸时间.pdf
│  │      针灸歌赋集注王森.pdf
│  │      针灸治疗基础学.pdf
│  │      针灸治疗痛经近十年概况.pdf
│  │      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f
│  │      针灸治疗高脂血症近况.pdf
│  │      针灸治验录.pdf
│  │      针灸甲乙经.pdf
│  │      针灸疗法治疗男性不育症的近况.pdf
│  │      针灸真髓.pdf
│  │      针灸神书(琼瑶神书).pdf
│  │      针灸科学与技术.pdf
│  │      针灸秘开1956[1].08.pdf
│  │      针灸秘验.pdf
│  │      针灸穴位大挂图.pdf
│  │      针灸穴位挂图.pdf
│  │      针灸穴位记忆手册.pdf
│  │      针灸穴名释义.pdf
│  │      针灸穴名释义(附英译文)·周楣声.pdf
│  │      针灸精粹.pdf
│  │      针灸精蕴(针灸治疗手术学)-中国古法.pdf
│  │      针灸经典处方别裁.pdf
│  │      针灸经外奇穴治疗学.pdf
│  │      针灸经穴图考.pdf
│  │      针灸经穴学+杨维杰.pdf
│  │      针灸经穴释义宝典.pdf
│  │      针灸经纬.pdf
│  │      针灸经纬·杨维杰.pdf
│  │      针灸经络腧穴标准手册.pdf
│  │      针灸经络腧穴标准手册·成泽东.pdf
│  │      针灸聚英.pdf
│  │      针灸腧穴图谱修订版.pdf
│  │      针灸逢原.pdf
│  │      针灸镇痛.pdf
│  │      针炙大成(上).pdf
│  │      针铎.pdf
│  │      铜人针灸经.pdf
│  │      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pdf
│  │      靳三针图解.pdf
│  │      马氏温灸法.pdf
│  │      驻春汤治疗阳痿52例.pdf
│  │      骨科腱囊病.pdf
│  │      高立山针灸荟萃之三-针灸心扉.pdf
│  │      高立山针灸荟萃之二-针灸心传.pdf
│  │      魏氏针灸临证手册.pdf
│  │      黄帝针灸甲乙经(新校本).pdf
│  │      黄石屏《针灸诠述》经验.pdf
│  │      
│  ├─中国皇室秘方大全
│  │      中国皇室秘方大全·中老年篇.pdf
│  │      中国皇室秘方大全·女性篇.pdf
│  │      中国皇室秘方大全·小儿篇.pdf
│  │      中国皇室秘方大全·常见病.pdf
│  │      中国皇室秘方大全·男子篇.pdf
│  │      中国皇室秘方大全·美容篇.pdf
│  │      
│  ├─中药学著作
│  │  │  中国中草药配伍大全.pdf
│  │  │  中国中草药配伍大全正文.pdf
│  │  │  中药学(上下册).pdf
│  │  │  中药彩色图集.pdf
│  │  │  临证用药经验-龚士澄.pdf
│  │  │  实用中药炮制学.pdf
│  │  │  小柴胡汤证研究-林伯良.pdf
│  │  │  常用中药名与别名手册.pdf
│  │  │  张仲景对药集.pdf
│  │  │  本草三家合注.pdf
│  │  │  本草纲目.pdf
│  │  │  现代本草纲目(上下卷).PDF
│  │  │  百药效用奇观.pdf
│  │  │  虫类药的应用.pdf
│  │  │  附子的研究.pdf
│  │  │  
│  │  ├─中华本草
│  │  │      中华本草  1.pdf
│  │  │      中华本草  2.pdf
│  │  │      中华本草  3.pdf
│  │  │      中华本草  4.pdf
│  │  │      中华本草  5.pdf
│  │  │      中华本草  6.pdf
│  │  │      中华本草  7.pdf
│  │  │      中华本草  8.pdf
│  │  │      
│  │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
│  │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  1980——1984.pdf
│  │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  1980——1984正文.pdf
│  │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  (1820——1961).pdf
│  │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  (1820——1961)正文.pdf
│  │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975-1979).pdf
│  │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975-1979)正文.pdf
│  │          
│  ├─二续名医类案
│  │      二续名医类案-0-封面目录.pdf
│  │      二续名医类案-1-内科.外感.pdf
│  │      二续名医类案-2-内科.脏腑.pdf
│  │      二续名医类案-3-内科.气血.其他.pdf
│  │      二续名医类案-4-外科.pdf
│  │      二续名医类案-5-妇科.pdf
│  │      二续名医类案-6-儿科.pdf
│  │      二续名医类案-7-五官.pdf
│  │      
│  ├─名医类案(正续)
│  │      名医类案(正续)-封面.pdf
│  │      名医类案.pdf
│  │      续名医类案.pdf
│  │      
│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  │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pdf
│  │  │  世医得效方.pdf
│  │  │  产宝诸方.pdf
│  │  │  产育宝庆方.pdf
│  │  │  仁斋伤寒类书.pdf
│  │  │  仁斋直指.pdf
│  │  │  仁端录.pdf
│  │  │  传信试用方.pdf
│  │  │  伤寒兼证析义.pdf
│  │  │  伤寒微旨论.pdf
│  │  │  伤寒总病论.pdf
│  │  │  伤寒明理药方论-成无己.pdf
│  │  │  伤寒明理论-成无己.pdf
│  │  │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刘完素.pdf
│  │  │  伤寒直格方-刘完素.pdf
│  │  │  伤寒类方-徐灵胎.pdf
│  │  │  伤寒舌鉴.pdf
│  │  │  伤寒论条辨.pdf
│  │  │  伤寒论注解-成无己.pdf
│  │  │  儒门事亲-张子和.pdf
│  │  │  先醒斋广笔记-缪希雍.pdf
│  │  │  全生指迷方.pdf
│  │  │  兰台轨范-徐灵胎.pdf
│  │  │  兰室秘藏-李东垣.pdf
│  │  │  内外伤寒辨惑论-李东垣.pdf
│  │  │  医垒元戎-王海藏.pdf
│  │  │  医学源流论-徐灵胎.pdf
│  │  │  医宗金鉴.pdf
│  │  │  医旨绪余.pdf
│  │  │  医经溯洄集.pdf
│  │  │  医说-张杲.pdf
│  │  │  医门法律-喻昌.pdf
│  │  │  千金方-孙思邈.pdf
│  │  │  博济方-王衮.pdf
│  │  │  卫济宝书.pdf
│  │  │  名医类案.pdf
│  │  │  嘉佑补注政类本草-唐慎微.pdf
│  │  │  圣济总录篹要.pdf
│  │  │  外台秘要-王焘.pdf
│  │  │  外科理例-汪石山.pdf
│  │  │  外科精义.pdf
│  │  │  太医局诸科程文格.pdf
│  │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指南总论.pdf
│  │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pdf
│  │  │  奇经八脉考.pdf
│  │  │  妇人大全良方.pdf
│  │  │  宣明方论-刘完素.pdf
│  │  │  寓意草-喻昌.pdf
│  │  │  寿亲养老新书.pdf
│  │  │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pdf
│  │  │  尚论篇-喻昌.pdf
│  │  │  局方发挥-朱丹溪.pdf
│  │  │  急救仙方.pdf
│  │  │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pdf
│  │  │  推求师意.pdf
│  │  │  政类普济本事方-唐慎微.pdf
│  │  │  旅舍备要方.pdf
│  │  │  明堂灸经.pdf
│  │  │  本草乘雅半偈.pdf
│  │  │  格致余论-朱丹溪.pdf
│  │  │  此事难知-王海藏.pdf
│  │  │  汤液本草-王海藏.pdf
│  │  │  汪石山医案.pdf
│  │  │  济生方.pdf
│  │  │  灵枢-王冰,史菘.pdf
│  │  │  玉机微义.pdf
│  │  │  瑞竹堂经验方.pdf
│  │  │  病机气宜保命集-张元素.pdf
│  │  │  痎疟论疏.pdf
│  │  │  瘟疫论.pdf
│  │  │  神农本草经疏-缪希雍.pdf
│  │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徐灵胎.pdf
│  │  │  类经图翼-张景岳.pdf
│  │  │  类经附翼-张景岳.pdf
│  │  │  素问-王冰.pdf
│  │  │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pdf
│  │  │  素问玄机原病式-刘完素.pdf
│  │  │  绛雪园古方选注.pdf
│  │  │  续名医类案.pdf
│  │  │  肘后备急方-葛洪.pdf
│  │  │  脉诀刊误.pdf
│  │  │  脚气治法总要.pdf
│  │  │  脾胃论-李东垣.pdf
│  │  │  苏沈良方.pdf
│  │  │  薛氏医案.pdf
│  │  │  褚氏遗书.pdf
│  │  │  诸病原候论-巢元方.pdf
│  │  │  金匮要略注解-徐彬.pdf
│  │  │  金匮钩玄-朱丹溪.pdf
│  │  │  针灸甲乙经.pdf
│  │  │  针灸资生经.pdf
│  │  │  针灸问对-汪石山.pdf
│  │  │  铜人针灸经.pdf
│  │  │  银海精微-孙思邈.pdf
│  │  │  难经本义-滑寿.pdf
│  │  │  集验背疽方.pdf
│  │  │  颅囟经.pdf
│  │  │  频湖脉学.pdf
│  │  │  
│  │  └─普济方

古籍《周易》介绍(8)

爱如生中国方志库介绍

中国方志库是专门收录历代地方志类典籍的全文检索版大型古籍数据库,由北京大学教授刘俊文总纂,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制作。

历代地方志类典籍,包括全国地理总志(如方舆志、一统志等),各地方志(如省通志、府州志、县志、乡镇志等),各类专志(如山川志、边防志、都城志、宫殿志、园林志、寺观志、书院志等),各种杂志(如乡土志、物产志、风俗志、考古志、游历志等),以及外志(如环球志、一国志、多国志等)。所记大至一国一省一州一府,小至一村一镇一城一关,举凡历史沿革、地理形势、行政建置、财赋收入、物产资源、人文景观、灾异祸乱、乡土风俗,靡不详尽。至今治国理政和从事地区开发及学术研究,仍须从中汲取丰富的信息。

中国方志库网罗广博,共收录汉魏至民国历代地方志类典籍1万种。每种皆据善本,采用爱如生独有的数字再造技术制作,还原式页面,左图右文逐页对照,眉批、夹注、图表、标记等无障碍录入和非嵌入式显示。总计全文超过20亿字,影像超过1200万页,数据总量约400G。同时配备强大的检索系统和完备的功能平台,可进行毫秒级全文检索和一站式整理研究作业,堪称地方志类典籍数字化的空前巨献。

中国方志库受到国内外学术文化界的热烈欢迎,全球数十家顶级用户,如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台湾中央研究院、日本关西大学、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德国柏林国立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等。

中国方志库分为五集,现已出版:

1、中国方志库初集(收录历代省通志及府州县厅志2000种)

2、中国方志库二集(收录历代省通志及府州县厅志2000种)

爱如生中国谱牒库介绍

中国谱牒库是专门收录历代谱牒类典籍的全文检索版大型古籍数据库,由北京大学教授刘俊文总纂、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制作。

谱牒类典籍,包括家谱(含宗谱、族谱、世谱、家谱、家乘等)、年谱(含年谱、年表、纪年、行实、自述等)、仕谱(含科举录、题名录、同年录、搢绅录、百官录等)、日谱(含日记、日录、日谱、日札等),所记或为一姓一家之浮沉荣辱,或为一府一衙之仕宦迁黜,或为一人一生之成败进退,或为一日一时之行事心得,无不折射出国家民族之盛衰与社会历史之变迁,而其真确翔实更有过于他书,极具研究价值。

中国谱牒库分为家谱编、年谱编、仕谱编、日谱编,共收录宋元明清历代家谱5,000余种,年谱1,200余种,仕谱3,000余种,日谱500余种,合计1万种。每种皆据善本,采用爱如生独有的数字再造技术制作,还原式页面,左图右文逐页对照,眉批、夹注、图表、标记等无障碍录入和非嵌入式显示。总计全文超过10亿字,影像超过1千万页,数据总量约350G。同时配备检索系统和功能平台,可进行毫秒级全文检索和一站式整理研究作业,为综览历代谱牒并提取其中丰富信息、进行计量化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中国谱牒库分为五集。

1、谱牒库初集(收录家谱、年谱、搢绅录、日记2000种),已出版。

2、谱牒库二集(收录历代家谱、科举录共2000种),于2016年出版。

爱如生中国近代报刊库介绍

中国近代报刊库是精选晚清和民国期间重要报刊类出版物的全文检索版大型历史文献数据库,由北京大学教授刘俊文总纂,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开发制作。

报刊类出版物,包括日报、周报、月报等各种报纸,周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不定期刊等各种杂志,是中国近代在西方影响下出现的新态载体,由于其及时、深入、巨细无遗地报导记述了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犹如近代中国的百科全书,对于了解和研究近代中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近代报刊库以“影响范围广、存续时间长、史料价值高”为遴选标准,从现存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间数万种报刊类出版物中,精选出20种大型报纸和1,000种重要杂志,共约30万个期号,分别辑为中国近代报刊库大报编和中国近代报刊库要刊编。各据原刊或影本,采用爱如生独有的数字化技术制作,双窗点选式页面,影像和录文逐页对照,全景和区位自由切换。总计全文100亿字,影像300万页,数据总量3TB。同时配备强大的检索系统和完备的功能平台,可进行毫秒级全文检索和一站式整理研究作业,使1000余种纷纭散乱之报刊、一百余年风雷激荡之历史,如指诸掌。

中国近代报刊库受到国内外学术文化界的热烈欢迎,目前已有20余家顶级用户,如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东洋文库、法国国家研究中心、美国哈佛大学等。

中国近代报刊库分为30批陆续出版,目前已出版:

1、中国近代报刊库大报编·申报(收录上海版、汉口版、香港版申报,自1872年4月30日创

刊至1949年5月27日终刊,共27,534号)
2、中国近代报刊库大报编·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自1931年12月11日创刊至1941年5月15日停

刊,现存共687号)
3、中国近代报刊库要刊编·第一辑(收录晚清民国重要期刊100种,共6,876号)
4、中国近代报刊库要刊编·第二辑(收录晚清民国重要期刊100种,共3,826号)
5、中国近代报刊库要刊编·第三辑(收录晚清民国重要期刊100种,共3,475号),于2016年出版

古籍《周易》介绍(9)

古籍《山海经》之山经·南山经介绍

  

  山经·南山经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能够上。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鱼,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能够为底。

  又东三百里柢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

  又东三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能够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又东三百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鵸鵌,食之无卧。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青护-言]。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如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汉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莹为席。

  南次二山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至于具区,其中多鮆鱼。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其中多黄金。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又东四百里曰洵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之泽,其中多芘蠃。

  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枏,其下多荆杞。滂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

  凡南次二山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壁瘗,糈用稌。

  南次三山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能够上。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有鸟焉,其状如鵁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能够已痔。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又东五百里曰发爽之山。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泛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勃海。

  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多怪鸟,凯风自是出。

  又东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

  又东五百里曰阳夹之山。无草木,多水。

  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上多木,无草,多怪鸟,无兽。

  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有鸟焉,其状如袅,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顒,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能够释劳,其名曰白,能够血玉。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禺槀之山。多怪兽,多大蛇。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辄入,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皇、鵷雏。

  凡南次三山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稰用稌。

  右南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古籍《周易》介绍(10)

古籍介绍之《易经》浅谈

作者:石菲

作者机构: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90

来源:科技信息

ISSN:1001-9960

年:2006

卷:000

期:05S

页码:174

页数:1

中图分类:B22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易经》;《周易》;古籍;马王堆;《易》;图书馆;正义;朱熹

摘要:《易经》一书,在先秦称为《周易》,从汉代开始,成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被尊为“群经之首”,称为《易经》,《易经》的版本,流传下来影响大的是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亦称《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宋朱熹撰《周易本义》,为宋代以后通行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抄写于汉文帝初年,与传世各家《易》本均不同,是现存《周易》中最早的别本。历代学肯解释《周易》的著作很多,最早的《周易郑注》(东汉郑玄注)亡于南宋。后经南宋王应麟从诸书中搜集、整理成书,名《周易郑注成注》一卷(郑玄字康成),大体上保存了郑氏的《易注》。今存其书最早之本,是元至元六年(公元一三四O年)庆元路儒学刻本.现存北京图书馆。影响较大和具有特色的注解有:唐朝李鼎柞《周易集解》,唐朝孔颖达《周易正义》、宋朝程颐《程氏易传》、宋朝朱熹《周易本义》、现代闻一多《周易义证类纂》和高亨《周易古经今注》。

古籍《周易》介绍(11)

中医古籍

当我被上帝造出来时,上帝问我想在人间当一个怎样的人,我不假思索的说,我要做一个伟大的世人皆知的人。于是,我降临在了人间。

我出生在一个官僚知识分子之家,父亲在朝中做官,精读诗书,母亲知书答礼,温柔体贴,父母给我去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李清照。

小时侯,受父母影响的我饱读诗书,聪明伶俐,在朝中享有“神童”的称号。小时候的我天真活泼,才思敏捷,小河畔,花丛边撒满了我的诗我的笑,无可置疑,小时侯的我快乐无虑。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青春的我如同一只小鸟,自由自在,没有约束,少女纯净的心灵常在朝阳小,流水也被自然洗礼,纤细的手指拈一束花,轻抛入水,随波荡漾,发髻上沾着晶莹的露水,双脚任水流轻抚。身影轻飘而过,留下一阵清风。

可是晚年的我却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家庭的衰败,社会的改变,消磨着我那柔弱的心。我几乎对生活绝望,每天在痛苦中消磨时光,一切都好象是灰暗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千古叠词句就是我当时心情的写照。

最后,香消玉殒,我在痛苦和哀怨中凄凉的死去。

在天堂里,我又见到了上帝。上帝问我过的怎么样,我摇摇头又点点头,我的一生有欢乐也有坎坷,有笑声也有泪水,有鼎盛也有衰落。我始终无法客观的评价我的一生。我原以为做一个着名的人,一生应该是被欢乐荣誉所包围,可我发现我错了。于是在下一轮回中,我选择做一个平凡的人。

我来到人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既不着名也不出众,但我拥有一切的幸福:我有温馨的家,我有可亲可爱的同学和老师,我每天平凡而快乐的活着,这就够了。

天儿蓝蓝风儿轻轻,暖和的春风带着春的气息吹进明亮的教室,我坐在教室的窗前,望着我拥有的一切,我甜甜的笑了。我拿起手中的笔,不禁想起曾经作诗的李清照,我虽然没有横溢的才华,但我还是拿起手中的笔,用最朴实的语言,写下了一时的感受:

人生并不总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阅读自己的人生,体会其中无尽的快乐和与众不同。

“富不读书富不久,穷不读书终究穷。”为什么从古到今都那么看重有学识之人?那是因为有学识之人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那时因为读书能给人带来快乐。

自从看了《丑小鸭》这篇童话之后,我变了,变得开朗起来,变得乐意同别人交往,变得自信了……因为我知道:即使现在我是只“丑小鸭”,但只要有自信,总有一天我会变成“白天鹅”的,而且会是一只世界上最美丽的“白天鹅”……

我读完了这篇美丽的童话故事,深深被丑小鸭的自信和乐观所折服,并把故事讲给了外婆听,外婆也对童话带给我们的深刻道理而惊讶不已。还吵着闹着多看几本名着。于是我给外婆又买了几本名着故事,她起先自己读,读到不认识的字我就告诉她,如果这一面生字较多,我就读给她听整个一面。渐渐的,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也提高了不少,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一个人读书的乐趣远不及两个人读的乐趣大,而两个人读书的乐趣远不及全家一起读的乐趣大。于是,我便发展“业务”带动全家一起读书……现在,每每遇到好书大家也不分男女老少都一拥而上,争先恐后“抢书”,当我说起我最小应该让我的时候,却没有人搭理我。最后还把书给撕坏了,我生气地哭了,妈妈一边安慰我一边对外婆说:“孩子小,应该让着点。”外婆却不服气的说:“我这一把年纪的了,怎么没人让我呀?”大家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肯相让……读书让我明白了善恶美丑、悲欢离合,读一本好书,犹如同智者谈心、谈理想,教你辨别善恶,教你弘扬正义。读一本好书,如品一杯香茶,余香缭绕。读一本好书,能使人心灵得到净化。书是我的老师,把知识传递给了我;书是我的伙伴,跟我诉说心里话;书是一把钥匙,给我敞开了知识的大门;书更是一艘不会沉的船,引领我航行在人生的长河中。其实读书的真真乐趣也就在于此处,不是一个人闷头苦读书;也不是读到好处不与他人分享,独自品位;更不是一个人如痴如醉地沉浸在书的海洋中不能自拔。而是懂得与朋友,家人一起分享其中的乐趣。这才是读书真正之乐趣呢!这所有的一切,不正是我从书中受到的教益吗?

我阅读,故我美丽;我思考,故我存在。我从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到:我从读书中受到了教益。当看见有些同学宁可买玩具亦不肯买书时,我便想到培根所说的话:“世界上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许许多多的作家、伟人都十分喜欢看书,例如毛泽东主席,他半边床上都是书,一读起书来便进入忘我的境界。

书是我生活中的好朋友,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航标,读书,读好书,是我无怨无悔的追求。

古籍《周易》介绍(12)

文/刘勇(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我想来说说中国古代的书怎么读,或者说有关中国传统的书怎么读。

  首先,为什么要读古书,为什么要了解中国文化?我想,无论是学习西方还是学习中国,都不能仅限于学习知识,学习的更是一种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的方法,或者说是思想。那么我们学习西方,学的是他的理性,学的是他的逻辑、思辨,那么学习中国,特别是中国传统呢,我觉得是学一种情怀,是一种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的情怀,是一种本来感同身受但却逐渐被世人淡忘的情怀。

  其次,应该读哪些书呢,特别是对于并不是将中国文化作为主业的同学,哪些中国的古书或者说关于中国古代的书值得一读呢?我想分为哲学、文学、历史三个大项,然后按照历史时期的推演逐一来介绍一下。

  在读具体原着之前,有必要读一些通史类的书,它能提纲挈领地将知识串联起来,有了骨架,然后往里填肉,便有了脉络。

  (1)哲学类:我推荐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三联)和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复旦)。前者的地位不消说了,我来说说后者。葛兆光是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他的这本思想史有点西方写史的味道,由于他是做禅宗思想史起家的,所以书中涉及大量宗教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据说这本书在南开曾被诟病过,但作为我的师兄,还是要力挺一下的。

  (2)文学类:虽然有袁行霈主编的一套四卷本《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但我还是推荐刘大杰先生写于民国时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百花)。因为我觉得做学问不光是有思想,有学识,还要有才气。

  (3)史学类:有两套大部头的书,一是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上海人民),一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中国社科),这两套书随便哪套啃下来都很了不起。至于小部头的书,则有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以及张帆的《中国古代简史》(北大)。翦伯赞是新中国成立后北大历史系的系主任,他的书观点虽然有些陈旧,但不失为历史教材中的经典着作。张帆是研究元明清历史的,曾经还给我上过课,他的书我没看过,应该也是继承了北大一系的传统。

  (4)还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三百题系列,包括《古典文学三百题》、《古代艺术三百题》、《古代汉语三百题》、《中国历史三百题》、《中国哲学三百题》。这套书简直是为考研预备的。里面用问答的方式将知识点串起来,也是相当有特色。

  介绍完通史类的书,我想按历史朝代的顺序来说说古代那些很有意思的书。

  (1)先秦:

  古时就有人说过,不读汉代以后的书。这说明中国的确是个早慧的民族,他在文明建立之初就创造了灿烂的不输于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相较来说,后世却一直裹足不前,这很值得我们思考。这一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书就是四书五经以及诸子百家。

  四书中的《大学》、《中庸》出自《礼记》,《论语》、《孟子》都是儒家经典着作。如果想训练一下自己的文言水平,我建议读宋人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华)。朱熹是难得的中国古代比较通达的思想家,他解释经典从不用玄奥的语言,都是极简洁明白的,学问就应该做到举重若轻。四书中最值得一读的就是《论语》,推荐的版本有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华)和李零的《丧家狗》(山西人民)。我要多说一句李零,他是北大教授,研究战国文字出身,对《孙子兵法》以及古代方术很有研究,是难得的把学问做得生动活泼的学者。我一直主张,学术不能死气沉沉,干巴巴,也应该是摇曳多姿的。但记住,一定不要读《论语心得》这样的东西,尤其是最开始读古书的时候。刚开始读书,最好是读没有后人点评的原文,最多是加一些注释或翻译即可,切不可有先入为主的意见。

  五经中推荐《诗经》和《周易》。我曾经打个比方,如果送给外国友人一部最能代表中国的书,我会选《诗经》。中国人关于“美”的概念,大半来自这本书。同样我推荐朱熹的《诗集传》(中华),这部注释《诗经》的书,同样是语言优美的。今人注释《诗经》的书有很多,我推荐程俊英的《诗经译注》(上海古籍)。我对《周易》并没有太多的感情,但是我觉得要比另外几部经重要,这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可以大致了解一下,可选中华或上古的注本。

  诸子百家中最漂亮的当然是《庄子》,有心人可以比较一下《老子》和它的关系,我觉得虽然同属道家,却完全不是一码事。这两部书可以读陈鼓应的注本(《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中华)。其他的诸子,我觉得有兴趣还可以读一下《孙子》,很薄,读起来很快(李零《兵以诈立》,中华)。《荀子》和《韩非子》是先秦学术的集大成之作,如果有时间可以涉猎一下。

  这一时期还值得一看的书,比如屈原的诗(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山海经》(袁珂《山海经校注》,巴蜀书社),等等。

  在史书方面,自然还有《左传》、《战国策》(上海古籍),如果没时间的话,可以通过读《史记》来弥补,如果选择明代冯梦龙的小说《东周列国志》(人民文学)来了解先秦历史,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2)两汉

  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史书——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中华)。名为史书,如果只把它们当史书看,那就错了,这里包含着哲学、文学(汉代诸多散文名篇都收在《汉书》里),等等。我要特别说一下司马迁,《史记》虽然在史学意义上不一定比《汉书》更有代表性,但是想想,以一己之力来完成一部通史,达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其野心似乎只有后世的《资治通鉴》可以与之比肩。

  读部头庞大的史书,会有如坠五里雾中的感觉,所以我建议最好能带着问题去读。比如我读《汉书》时,带着个课题,就是《汉书》中涉及的有关汉族和匈奴的和战关系问题。这样读完书,就能完成一篇专题性质的读书报告,会使读书的过程变得印象深刻。同样是利用《汉书》,我还作过儒家各派传承关系的研究。这都是使用史书的方法,建议你也试一试。

  东汉还有一部伟大的医学着作——张仲景《伤寒论》(人民卫生),懒得看里面的药方的话,也应该读一下它的序,告诉人们不要汲汲于名利,应该关心自己的健康,多好。今人刘力红所着《思考中医》(广西师大)是读《伤寒论》的记录,可以当作了解中医的入门书吧。

  如果再加一本学术书的话,可以考虑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华)。

  (3)三国两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史进入玄学和佛教时代,我不想推荐具体的阅读篇目,只举两部今人的着作作为代表——汤用彤的《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大)。佛经可以读几部最有代表性的,如《坛经》、《法华经》、《金刚经》、《楞严经》、净土宗等,选一两部仔细读就可以了。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白话佛经系列可以参考。

  文学是要首推诗歌的,这一阶段的诗如何读呢?我认为可以读清人沈德潜编辑的《古诗源》(中华),它收集了先秦到隋的重要诗人诗歌作品。如果对某些诗人感兴趣,还可以深入读下去,我觉得三曹(余冠英《三曹诗选》,人民文学)、陶渊明(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庾信(《庾子山集注》,中华)值得关注。而文章呢,可以参考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六朝文絜译注》。如果还有余力,就可以读南朝梁萧统编撰的《文选》(中华)了。

  史学上当然是号称“前四史”的另外两本《后汉书》和《三国志》(中华)。

  除了以上诸书,我认为以下几部似乎更为不朽:《世说新语》、《搜神记》、《文心雕龙》和《洛阳伽蓝记》。刘义庆《世说新语》(华夏出版社32开本,这个版本译注出奇的好),可以在如厕、睡前、等车的任何时间读。干宝《搜神记》(《新辑搜神记、新辑搜神后记》,中华)是将神鬼之事当正史写的第一书。刘勰《文心雕龙》(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集大成作,可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并列。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中华),开启记录城市史的先河。

  (4)隋唐

  这一时期的史学并没有特别的推荐,如果要看,可以关注吴兢的《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和刘知几的《史通》(浦起龙《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后者是中国史学的集大成。如果对中晚唐史感兴趣,今人赵益的《日落九世纪》(凤凰)是个很好看的读本。

  文学上,最了不起的就是以时代命名的唐诗。推荐的读本是金性尧的《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这是难得的简洁晓畅的注本。如果再深入,可以读清人沈德潜(就是编《古诗源》的那位)编辑的《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或者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萧涤非主编的《唐诗鉴赏辞典》。如果对某个诗人感兴趣,还可以选读他们的诗集。我曾经想给唐代诗人搞一个排名,但这项劳动必然是徒劳的,不过,如果将李白、杜甫、李商隐、王维放在前列,应该可以得到认同。希望你能关注这几个人。可以参考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几个人的诗选。

  唐代还有一种特别的文学形式,就是“传奇”,也就是文言短篇小说。可以参考鲁迅辑校的《唐宋传奇集》(人民文学)。深入阅读的话,就是《太平广记》(中华)。说到鲁迅,我想多说一句,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可不读鲁迅,在文学研究上,他撰写的《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有时间的话建议读一下,文采、学识俱佳。

  关于唐代的文章,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文选》。其中韩愈、柳宗元的作品值得一读。说到古代散文,我建议可以看两部书——一部是大名鼎鼎的《古文观止》(阴法鲁主编《古文观止译注》,北大)和刘盼遂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北京出版社)。这两部随便选一本来读即可。阴法鲁是北大中文的老教授,他组织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北大)曾经是我们的教材,里面天文地理可谓包罗万象。

  (5)两宋

  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文化肇极于赵宋,宋朝可谓文化之集大成的时代。而且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口号,一点也不输于汉代知识分子的以政治家自命,但反观今日,不能不感叹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的倒退。

  这一时期哲学上出现了许多了不起的哲学家,从程颐程颢兄弟到朱熹。如果有时间,翻翻《朱子语类》(中华)吧,把学术跟唠家常一样讲出来,我们应该感叹为什么没有遇到一位像朱熹那样的老师。

  史学上最了不起的就是《资治通鉴》(中华),它把《左传》之后到宋初的历史贯通起来,把史书中记载错乱的史事编排清楚,使中国历史一脉贯之,放在今天,都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成就。读通鉴这样的书,不必集中在一个时段攻读下来,可以放在枕边,每天读几页,一个人也会慢慢受到感染的。如果能和《通鉴纪事本末》(中华)配合来读,就更好了,它把通鉴的结构打乱,按照历史事件专题重新编排,方便读者就历史上某一问题能有一个连续的全面的认识。

  文学,可以用华瞻来形容。我们先来介绍几个选本:钱钟书《宋诗选注》(三联)、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宋文选》(人民文学)。钱钟书的学问在于通透,所以他的书,有时候注释比原文还要好看,真可谓学术也可以嬉笑怒骂。

  宋代的文学我以为有三个人可以凌驾于诸家而不分轩轾,苏轼、辛弃疾、陆游。如果说欧阳修和苏轼都是全能型文学家,那苏轼比他的这位前辈更多了份人间气。苏轼几乎是历代文人热爱的对象,以至于关于他的八卦都可以编成一本书(颜中其《苏东坡轶事汇编》,岳麓),如果想要一个全面的介绍,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百花)是目前一个还不算完美的选择。辛弃疾的词号称“英雄词”,可参阅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邓曾经任过北大历史系的系主任。在这里我要讲个故事,我上大学的时候,看到历史系同学手头有一本《苏东坡轶事汇编》,这书在当年就很难买到了,于是用一本新买的《稼轩词编年笺注》和他作交换。今天在这里写下这两本书的名字,还有些亲切感呢。陆游是南宋一等一的大诗人,他的诗我觉得和苏轼不相上下,但如果牵涉到国仇家恨,似乎陆游更令人敬佩一些。可以看朱东润撰写的《陆游传》(百花)一书。

  说到词,还要追溯一下南唐二主(《南唐二主词校订》,中华),然后一直往下,包括秦观(徐培均《淮海居士长短句笺注》,上海古籍)、姜夔(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上海古籍),如果有兴趣以及时间,可以涉猎一下。我不大喜欢李清照,所以这里也就不推荐了。

  从唐代开始,出现了一种笔记类的文体,记载逸闻趣事、学术观点、风土人情等,中华书局出版过一系列的唐宋元明清史料笔记,每一本都很有趣,不妨挑一两本长长学问,如洪迈的《容斋随笔》、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等。

  (6)元

  元代没什么可推荐的,值得一看的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我在大学写过一篇关于从唐传奇《莺莺传》到元杂剧《西厢记》的故事演变的论文,所以有一点心得。虽然没什么可推荐,但这一部很值得一读。元以后的戏剧,自然以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冠绝一代,但似乎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更好看一些,这些都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注本。

  (7)明

  明代的东西我是不熟悉的,所以不成体系,就凭我的感觉来推荐吧。

  哲学上推荐王阳明(《传习录》,上海古籍)和李贽(《焚书、续焚书》、《藏书》,中华),大体是不错的。

  史书上,虽然《明史》在历史上的评价相当高,但读下来是需要时间的,不如参考今人作品,如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和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中国友谊)。

  我认为明代最值得研究的就是知识分子问题,因为在这一时期,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不是也号称中国进入了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时代吗。特别是在明末,面临政治腐朽、知识分子自身堕落以及外族入侵、农民起义等各种因素,对于明代文人的拷问比其他朝代尤为激烈。所以,我推荐丁易撰写的《明代特务政治》(中华)一书,此书写于民国,有借古讽今(讽刺国民党特务统治)的寓意,但我们一样可以从中了解到知识分子面对极权的百态,时时令人扼腕。

  明代文学除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人民文学)三部小说外,最值得一读的就是文人散文,我特别喜欢张岱的《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中华),特别符合明末那种忧伤的氛围。

  明代还有一部奇书,就是《徐霞客游记》(上海古籍),古代背包客的书,有兴趣可以一读。

  (8)清

  清代最不好推荐,因为他的庞杂。清代学术是中国历史上的集大成,几乎各个门类的研究,即便放到现在,也很难有所超越,这里只能举起一二了。

  如果被推荐者是即将把中国传统作为主业的同学,我会一上来就推荐《四库全书总目》(中华)。古人做学问的门径无非两条,一是小学(文字音韵之学),一是书目。而《四库总目》可谓集清代前期学术之大成,每一本书的介绍都渗透着古人的心血,而尤为难得的是,文字还十分耐读,便将其作为学术散文来读,也未为不可。

  有两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是梁启超(东方),一是钱穆(商务),择其一即可。还有一部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中华)。

  史学上推荐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中华),是学术札记性质的书,按专题将正史中发现的问题逐一罗列比较。梁启超还有一本《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可作参考。

  清初三大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各推荐一部:顾炎武的《日知录》(上海古籍),里面每一篇考据文章都很短,但都是扎实的学问。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可以作为《资治通鉴》的接续作品,可以看看古人的思辨水平。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岳麓),是对中国古代制度的反思。

  文学上,除了《红楼梦》外,《聊斋志异》(《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人民文学)是非常棒的,还有时下非常火爆的纳兰性德的词(张草纫《纳兰词笺注》,上海古籍),以及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人民文学)。

  请原谅我对清代的草率,因为细究下去,清代自身就可以写这么一大篇,但恐怕光这些人们就已经懒得看了。

  最后,如果对鸦片战争感兴趣,可以参考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三联),从史实而非道德的角度重新评价这一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如果对晚清政局感兴趣,就请参阅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吧,不要看岳麓版的,那是经过删节的,要看就看台湾远流的,这是近十年来看过的最带劲的一部讲史的书了。

  说了这么多,这还是了解中国传统的最基本的书单。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但我更欣赏梁漱溟的一句话:“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中国的故事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个人,一本书一本书,一步又一步走过来的,才有了这包天容海的情怀。后辈学子,能不敬乎,能不勉乎

古籍《周易》介绍12篇

https://m.czhuihao.cn/zhichang/155233/

《古籍《周易》介绍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