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古诗

发布时间:2021-07-05 点击:

《七律.长征》古诗13篇

《七律.长征》古诗13篇

《七律.长征》古诗(1)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南乐县第四实验小学 王瑞雪

【教材分析】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识记逶迤、磅礴、岷山等生字。

3.理解诗句,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

1.师:上一单元我们讲了,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个百年受屈辱的历史,从而告诫我们中华儿女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那么,是谁带领我们走向光明之路,建立了新中国呢?对,就是毛泽东。他扭转了中国近百年来弱肉强食的屈辱史,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这一单元,让我们走进毛泽东,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板书)第八组:走进毛泽东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印象?他是伟大领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对,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才,他集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于一身,表现了出色的才华。今天我们就走进诗人毛泽东,来学习他的一篇杰作《七律 长征》。(板书课题)

3.师:了解体裁。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分为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一定要对仗,并且律诗一定要求押韵。

二、学

1.介绍《长征》的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介绍长征的原因和经过: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经过:江西瑞金出发——冲破四道封火线——翻越五岭——强渡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翻过岷山——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宁会师。历经十一个省,总行程二万五千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课件出示长征路线图。

2.我读《七律·长征》

学生自由朗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气势。

出示字词:逶迤、磅礴、岷山

学生自由读、老师指名读、学生领读、学生齐读。

磅多音字。

学生识记生字:逶迤、磅礴、岷山,形声字。

三、展

1.播放课文朗读视频,生跟读,提示注意诗句的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生自由练读。指名按节奏试读,指导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有感情的程度。再齐读。

四、讲

1.师:现在同学们小组讨论诗句意思。等会儿交流学习体会,谈自己学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生:(自学、讨论)

3.师:现在可以交流了吧?学懂了一字说一字,学懂了一词说一词,学懂了一句说一句,各抒已见。

4.生:读句、释词。

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生先说,师再按句集中揭示重点)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细小的波浪。

磅礴:气势雄伟,文中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13根铁索。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生逐句说,后出示对照)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的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皑皑白雪的岷山,红军全部笑逐颜开。

五、练

1.背诵《七律·长征》

2.翻译《七律·长征》

六、板书:

第八组 走进毛泽东

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

25课 七律·长征

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颈联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尾联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2课时]

一、导

1.齐背诵《七律·长征》

2.翻译颔联和颈联的意思。

二、学

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弄懂了诗句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你们想一想,这首诗是围绕哪句诗来写的,找出来读一读。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2.生读,师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

  3.师: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每天还要跟饥饿、疲劳、伤病,作生死的搏斗。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会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板书:难)

  师: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困难的回答是什么?(板书:不怕)

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板书:等闲)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1.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相应的句子。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2.学生交流后,汇报。

第二句:

  找出表现困难的词语?(逶迤、磅礴)

  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腾细浪、走泥丸)

你是怎样理解的?红军对困难的藐视。

对偶、比喻、夸张。

  第三句:

  师:如果说第二句是千山的写照,那么第三句就是万水的说明。

  找出表现困难的词语。(金沙水拍,大渡桥横。)

  面对困难,红军是怎样的态度?为什么说暖、寒?

  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暖”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字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体会这两句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讨论: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押an的韵。

第四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想象红军会因什么而喜?(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展

欣赏歌曲《长征》。

1.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们愿意听一听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

2.播放歌曲,你仿佛能看到什么?

  3.生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要急切地表达?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英勇战斗的场面,红军真是不怕牺牲。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翻越崇山峻岭的情景,红军长征真难啊。

  生:我仿佛看到了红军一路欢歌的情景,他们虽然很苦,但一点也不怕苦,非常乐观。

  生:我头脑里出现了毛泽东的形象。他高高的个子,此时站在高高的山坡上,两手叉腰,面带微笑,两眼炯炯有神……  

4.师:这首诗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让我们放声朗读吧,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四、讲

  1.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2.交流:

如:我们应该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

  我想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名言。

  我以前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总是退缩不前。以后,我要跟红军一样,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往直前。

  ……

  3.师:同学们得到的启示很多很大。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以后同学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妨想想红军长征,一定会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让你勇敢地战胜它。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最大收获。

  五、练

    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

六、板书

25 七律·长征

红军 不怕 远征难

    万水千山 等闲

五岭 腾

乌蒙 走

金沙 暖

大渡 寒

岷山 喜

英勇无畏 乐观向上

【设计理念和思路】

1.《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组“走进毛泽东”专题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要求: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长征距离现在已隔多年,与现今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意义较难体会。为使学生走近文本,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课前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以增加对长征的了解,为课文中的阅读理解铺垫。

3.为了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课上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拉近与文本距离。本课设计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以展现诗中丰富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达到教学目的。

4.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难”和“只等闲”,运用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在“暖”与“寒”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金沙江和大渡河的历史资料理解,去感悟诗文蕴涵其中的一份细腻的诗情。

5.在拓展环节,通过对《长征》歌曲的欣赏、对同样歌颂长征的词《忆秦娥·娄山关》的朗读,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在浓浓的文学殿堂徜徉,使这节课充满了语文味,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面。

《七律.长征》古诗(2)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简析:长征是中外战争史上的壮举,历时12月,行经11个省份,行程两万五千里,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攻占腊子口,大小战斗数百次,最后以蒋介石的失败而告终,红军则取得完全的胜利,实现了战略转移、北上抗日的伟大目标。毛泽东亲自领导和指挥了这场举世闻名的长征。所以,当长征一结束,毛泽东就写出了《七律长征》的光辉诗篇,塑造了红军的群像,歌颂了长征的伟大胜利。起句“红军不怕远征难”。直接点题,交代人物(红军)和事件(长征),突出一个“难”字。第二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承上句“难”字,越过“万水千山”当然是“难”了,然而红军却把它“等闲”视之,其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中间两联,是选取长征中具有代表性的感性材料分写山和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是从红军视角上写的,视“五岭逶迤”似同“腾细浪”,视“乌蒙磅礴”宛若“走泥丸”。以小衬大,从而突出红军的高大形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是从红军的感受上写的。这一“暖”一“寒”点出金沙江水之汹涌,大渡河铁索桥之险要,令人一见心惊。然而英雄的红军把这些天险都一一突破了。这明是写江河之险,实则是写红军之勇。最后一个“喜”字写出了红军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尽开颜”道出了红军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喜悦心情。 此诗选材典型,形象鲜明,气势磅礴,扣人心弦,感人至深,千古绝唱,惟有毛泽东具有这般渊博知识和放眼世界的胸怀,普通诗人当是望尘莫及的。

《七律.长征》古诗(3)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有感情背诵课文。

2、感受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通过预习了解了诗歌的大意,并交流有关长征的资料。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走近长征,走近毛泽东,走进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二、出示学习目标 挑人读

三、朗读诗歌,体会感情

(一)首联

1、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一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

2、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自由读句子,你读出了什么?体会出了什么?

3、哪一个词最能体会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哪一个词让我们知道红军长征经历了很多困难?

4、谁能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生自由说后,师出示诗句的意思)

5、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同时板书:远征难 只等闲)你认为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英雄气概。)

(二)过渡

1、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在诗中圈一圈,把山、水圈出来。(生交流)

2、红军在长征途中仅仅只经历了这几座山、几条河吗?能结合课后的资料来谈谈吗?(课件出示:长征资料)

3、18座大山,24条大河,小山小河就不用说了。长征途中,红军要经历这么多的山水,经历这么多的困难,诗人为什么只选这几座山、几条河呢?猜猜看?

(三)颔联

是呀!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正是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我们随着诗人的思绪首先来到五岭和乌蒙。(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挑人读这一句诗,看看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

1、出示图片:说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连绵不断、高低起伏;巍峨高耸)

2、小组讨论:

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山的?

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

(1)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山的?(学生列举红军长征途中的所遇到的困难)

(2)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什么?

(细浪、泥丸)出示对比图片感知 如何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逶迤的五岭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变成了滚动的泥丸。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非常坚强。

师:对,这就是无畏。(板书:无畏)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好一个无畏的战士。还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根本没有把困难放在眼里。

师:对,这就是乐观主义精神。(板书:乐观)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好一个乐观的战士。来,让我们一起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4、好一群无畏、乐观的红军战士。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惧,崇山峻岭任我游”啊!这强烈的对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读。(课件出示:中心句)

(四)颈联

1、红军面对千山如此伟大,面对万水又何尝不是闲庭信步。

2、出示《巧渡金沙江》的资料

(1)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的心情怎样?

(2)你们此刻的心情就是我们红军当时渡江的心情啊!诗中有一个字让我们分明看到了红军战士的一张张笑脸,那个字就是——暖!

3、巧渡金沙江不伤一兵一卒,不费一枪一弹,怎能不高兴呢?齐读——

4、出示泸定桥图片,生谈感受

5、播放影片

看了这样的战斗场面,你的脑海中迸出了什么词语?你体会到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生谈并朗读。

当毛主席率领大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主席凝视着根根铁索,回忆着战士们夺桥时悲壮的场面,摘下军帽,向牺牲的战士默哀。此时的主席心情是多么的沉重。是啊,强渡大渡河的胜利,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再读

一暖一寒,一个是胜利的喜悦,一个是战斗的惊心动魄,两种战斗,两种心情 (指读)

这两种不同的战斗,在毛泽东的诗中浓缩成一暖一寒,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齐读)

6、长征途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牺牲的悲壮,在毛泽东的笔下,在红军战士眼中,都是等闲小事,那都是因为——引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尾联

1、出示:岷山图片

茫茫雪山,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要过这样的雪山红军需要准备什么?

2、想像一下,当时我们的红军战士过雪山的场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师补充: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超过了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过雪山,是整个长征途中牺牲最多的时候,很多红军永远长眠在了雪山之上。

3、同学们,如果此时我告诉你们从岷山翻过去,陕北革命根据地就在眼前,你们高兴吗?——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身穿单衣红军的一员,我告诉你们过了皑皑雪山,长征的最终胜利就在眼前,你高兴吗?这就是——(齐读最后两句)

胜利的曙光在前了,胜利在握了,怎么能不更喜呢?谁再来读(指读)

四、总结

1、长征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长征书写了一首惊心动魄的史诗。毛泽东用诗的语言再现了长征的壮举,再现了无畏、乐观的长征精神,同时也展现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现在,你们就是毛泽东,把这种英雄气概,浪漫情怀朗诵出来吧!(自由朗读、挑人读2-3人)

2、七十多年过去了,今天,让我们再次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重温长征路(出示红军长征的路线图,教师边讲解)

讲解内容:十二个月中,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查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到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的红军硬是凭借着两只脚,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3、长征壮举世人叹,长征精神永流传!让我们一起充满激情的朗诵——长征。

五、小练笔

这首诗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思,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精神和豪迈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赶快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七律.长征》古诗(4)

七律 长征

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

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这个词就是——长征。(板书:七律 长征)

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逶迤、磅礴、岷山)

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

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

等闲:找近义词——平常、普通(叠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

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板书:~~~~~)

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板书:∧∧)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

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

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横跨两岸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读着这两行诗,你有什么感觉?(对仗工整、韵律感强)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千里: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一望无际、一望无垠、无边无际,目之所及都是皑皑白雪。)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一望无垠,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喜笑颜开。

4、现在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说给你的同桌听。

5、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首诗歌,想想:现在读这首诗,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6、齐读,要读出你的理解,读出感情。

四、质疑问难,深化情感

读得真好!再看看这首诗的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1、默读课文,关注诗句中的字。

2、“暖”、“寒”?仅仅从这两个字中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吗?这样理解对不对?为什么?联系《拓》中《巧渡金沙江》和《同》中的《飞夺泸定桥》想想。

3、小组合作,汇报结果。

巧渡金沙江,我们是智取,红军靠七条小船,经过七天七夜,全部安全渡过了金沙江,伤亡很小。夜晚,两岸燃起的熊熊火光,照亮了江面,照红了红军战士的脸庞,照暖了领袖毛主席的心,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路。

(板书:金沙江的水流)

强渡大渡河,我们是在九死一生的危急关头背水一战,伤亡惨重。每每想起枪林弹雨中的十几根铁索,我们心生寒意;每每想起死难的烈士,我们万分悲痛。但是,我们挺过来了。

(板书:泸定桥的铁索)

更让人欣喜的是,我们翻过了一望无垠,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岷山,胜利完成了让世界人民震惊、令世界人民敬佩的长征!

(板书:白雪覆盖的夹金山)

4、齐读(板书:红军、细浪、泥丸、暖、寒、喜、只等闲)

五、感情背诵,升华情感

1、借助板书,配乐背诵

2、小练笔:吟诵着伟人毛泽东的这首《七律 长征》,你现在又有什么感受呢?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3、交流、修改

《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弄清诗中大意,从中领会全诗所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诗这种题材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1.透过诗句领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长征精神及现实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调动欲望

1.电视《长征》主题歌导入

2.关于长征,你知道有多少?

(课前我们已经布置了预习,查找了资料,现在与大家交流一下,共同分享一下你劳动的成果)。

学生交流,随机出示长征线路图课件

二、初读七律 整体感知

1.在我们了解了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之后,共同步入长征与伟大的红军战士同走长征路,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课件朗读要求)

2.学生读,师生评价

(从字音读得是不是准确,句子读得是不是正确这两面来评价)

3.通过读七律长征,你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吗?

三、再读课文 找出中心句

1.默读全诗,长出中心句

2.交流:万水千山 只等闲

3.红军为什么把无数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呢?“万水千山只等闲”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4.我们应用什么样的语句读?(慷慨激昂、高亢有力……)

(试读——教读——会读)

四、合作探究 研读诗句

1.看图配诗(课件出示)

根据你的理解,给下面的图片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诗句,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对诗句的理解(并以小组为单位重点探究感兴趣的诗句,交流一下对诗句的理解)

2.重点探究

腾细浪 走泥丸 暖 寒

暖: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热烈情绪及胜利的喜悦

寒:再现了强渡大渡河的惊险悲壮的场面,体现出红军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随机出示相关课件,在解疑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更喜:喜从何来?

翻越雪山意味着长征即将胜利,红军战士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在这胜利的时刻,红军战士是什么样的心情?谁能用最准确的词语描述一下这种热烈的场面?(欢呼雀跃、心情欢呼、笑逐颜开……)

五、重温画面 释情朗读

1.多媒体重现画面

2.释情性读

3.面对经历千难险阻的英雄们,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他们说?

六、拓宽延伸 积累性读

1.毛泽东用诗记录了红军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红军长征可以说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里程碑。看一看几位名人对长征的评价!(课件出示,长征是什么?)

2.长征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那就是长征精神,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什么?(大无畏的精神、英雄主义、乐观主义、藐视困难……)

3.话说“新长征”(课件出示)

长征的现实意义:在现今生活中“长征精神”是否还需要?能否联系实际(学习、生活、祖国建设等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4.起立释性朗读(诵读)

七、布置作业 课后探究

(课件出示)请你结合《长征》诗,结合长征的有关资料,用你喜欢的方式来颂扬长征,汇报你学习了《长征》后的收获。可以朗诵《长征》诗,可以写写读后感,可以唱唱《长征》歌,也可以讲讲长征中的故事……

教学实录(课前学生唱了一首欢快活泼的歌)

师:看到同学们的笑脸,听到同学们的歌声,我感觉到了你们正生活在快乐幸福之中。可你们知道,今天这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怎么得来的吗?它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乃至生命换来的。比如历史上惊心动魄、震惊中外的壮举——

师、生(齐):长征

师:(板课题)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收集得怎么样?赶快来展示一下。

生1:我收集了一些长征的小故事,有《血战湘江》、《巧渡金沙江》、《飞夺卢定桥》、《四渡赤水》、《马背上的小红军》、《丰碑》等。

师:收集了这么多小故事,很棒!

生2:我听爷爷说,红军长征时,没有吃的就吃草根、树皮,还有系裤子用的皮带。(众生笑)

师:的确,红军当年为了充饥,就是吃这你们觉得可笑的皮带,甚至连皮带都没得吃。

生3:我收集了长征的背景。

师: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3: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我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他们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师:不但介绍了长征的背景,还介绍了长征的经过,了不起!从哪里收集到的?

生3:(有点不好意思)我翻了老师的教案书。

师:(善意的微笑)知道翻老师的教案书,不错吗!多翻几次,你也可以当老师了。(生笑)

师:看来同学们收集得不错,知道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材料。你们想更多的了解长征吗?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将一起学习一位伟人挥笔写下的一首气魄宏伟、情感激昂的壮丽诗篇,这位伟人就是——

生:毛泽东。(板作者)

师:这首诗就是——(生齐:长征。)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就已经体会到了什么?“征”是什么意思?(远行)长是指什么长?(路长。)有多长?

生:二万五千里。

师:请问同学们,你们走过的最远的路有多长?都有什么感受?

生1:我走过的最远的路是到中江,有40里,感觉特别累,到最后是筋疲力尽。

生2:我走过的最远的路是到我小姨家,有20多里,因为是夏天,所以感觉又晒又热、又累又渴,后来我实在忍不住就哭了。

生3:我走过的最远的路是到团结水库,来回的路加水库的路大概有40里,感觉非常的累,双脚无力,又很痛,根本就走不动了。

生4:我走过的最远的路有30多里,我的双脚都打起了水疱,非常痛,我一边走一边呻吟。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走远路的体验,都感受到了走远路特累特苦。而你们走的远路一般只有三四十里,红军长征走的路却有多远?

生:二万五千里。

师:是我们同学所走的路的几百倍,甚至千倍,其中的累、苦可以想象,所以俗话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沿着红军的足迹,踏上红军长征的道路,去体验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你们想不想去?(想!)你们敢不敢去?(敢!)

师:勇气可佳!今天,随同我们一起前行的还有一位记者,掌声欢迎谢记者!(由学生扮演)

生:(鼓掌)

师:让我们在歌声中起程(事前教唱《七律·长征》)!准备出发!

生(唱):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请同学们看看,现在我们来到了哪里?(贴出五岭图,有条件的可用课件。)

生(甲):五岭山。

师:五岭山是一座山吗?

生(甲):是五座。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是五岭山的?

生(甲):我看见这些山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我的资料书上说“逶迤”就是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而诗中写的是“五岭逶迤”。

师:不理解的词你知道去查资料,还能灵活运用,且能根据特点判断事物。了不起,掌声送给他!可见,“逶迤”的意思就是——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就像女同学的情思一样连绵不断,女同学能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词吗?(女同学读)五岭连绵不断,可见五岭山脉十分的——

生:长。

师;现在我们将一起来翻越这五座长长的大山,歌声响起来!

生(唱):五岭逶迤腾细浪。

(“记者”进行采访)

“记者”:这位同学,可以接受我的采访吗?

生(乙):可以。

“记者”:请问你现在有什么感觉?

生(乙):有点儿累,喘不过气。

“记者”:这位同学呢?

生(丙):这些山太大了,太长了,不知道还要走多久。

……

师:才刚出发,同学们就体会到了其中的艰难。怎么样,后悔了吗?

生:不后悔!

师:我们的红军又是怎样看待这逶迤的五岭的?(腾细浪)“腾”是什么意思?

生:飞。

师:细浪会飞吗?

生:荡起。

师:对,“腾细浪”就是荡起的细小的波浪。可见红军眼中的五岭有什么特点?

生:很小。

师:连绵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却像是细小的波浪,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5:红军不怕困难。

生6:红军藐视困难。

师:你们能读出这些精神来吗?(生读)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不怕困难、藐视困难的精神继续前进。同学们看,现在我们来到的这座山有什么特点?(贴出乌蒙图)

生7:很险。

生8:很高,很雄伟。

师:知道这是哪里吗?

生:乌蒙山。

师:诗中是怎么形容乌蒙山的?

生:磅礴。

师:也就是说磅礴的意思就是——

生9:高大、雄伟,有气势。

师:我们的男同学最善于表现气势,把这种磅礴的气势读出来。(男同学读“磅礴”)

师:再磅礴一点。

男同学:磅礴!

师:听出来了,乌蒙山真是太磅礴了。现在我们就要翻过这座磅礴的大山,歌声响起来!

生(唱)乌蒙磅礴走泥丸。

(“记者”进行采访,学生谈翻山感受。)(略)

师:的确,要想翻过这座山很难很难,红军又是怎样看待乌蒙山的呢?(走泥丸)“走”什么意思?(滚动)泥丸大还是小?(小)

师:是什么在红军眼里像泥丸一样小?

生:乌蒙山。

师: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师:谁能读出这些精神来?(抽生读,评读)

师:继续我们的前进道路,看,我们现在到了哪里?(贴出金沙江图)

生:金沙江。

师:金沙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生:水很急。

师:从诗中能看出来吗?从哪里?

生:从“拍”字可见水很有力,很急。

师:你很会读书。山崖有什么特点呢?诗中是怎么描写的?

生:山崖很高,诗中用“云崖”这个词来描写的。云崖就是高耸入云的山崖。

师:非常完美的解释。要想从这样的江上过去,无疑十分困难。怎么办?不过了吗?可能会被敌人逼上绝路。过不过?

生:过!(生唱:金沙水拍云崖)

(“记者”进行采访:现在我们渡过山高水急的金沙江,同学们的心情怎样?)

生:(激动、兴奋、喜悦、高兴等)

师:所以,当红军渡过金沙江之后,他们的心情也和你们一样的高兴。你们能从诗中看出红军很高兴吗?(暖)对,“暖”就是;红军巧渡金沙江之后心里感到暖,感到高兴。你们能读出这种高兴的语气来吗?(生读)再高兴一点!(生又读)听出来了,非常高兴。高兴归高兴,我们还得继续前进。请同学们看,现在我们到了什么地方?

生:大渡河。

师:这上面就是卢定桥,桥上只有13根铁索,铁索离江面是几十丈。怎么样,有什么感觉?

生:(心里很害怕;双腿发软;心跳加快;太危险了……)

师:的确,要从这光秃秃的铁索上过去是非常的危险。同学们敢过吗?

生:敢!

师:不过一定要小心。出发!歌声响起来!(生唱: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看来我们的同学就像红军一样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英勇无畏,令老师实在是佩服。可这铁索实在是太危险了,所以当我们过来之后心都还扑通扑通直跳,让人心惊胆寒。现在你能理解“铁索寒”的“寒”吗?那就是心惊胆寒。谁能来读好这句诗?

(生读)

生(评):我觉得这里我们既要读出铁索的危险,又要读出红军不怕危险。

师:说得好!你能来试一试吗?(生读,全班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双眼,有没有什么感觉?

生:没。

师:请睁开眼看看,我们已经来到了哪里。(贴出岷山图)现在有什么感觉?(记者采访)

生:(冷;好冷;好冷好冷……)

师:要从这里翻过去难不难?

生:难!

师:可我要告诉同学们,只要从岷山翻过去,我们就要到达终点了,你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高兴。

师:用一句诗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

师:能读出这种高兴、喜悦的心情来吗?(生读)红军可比你们还要高兴,再高兴一点。(生又读)

师:听出来了,红军很高兴,所以当他们过了岷山之后有什么表现?

生: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三军”是什么意思?()“尽”()?“开颜”是()?可见红军非常高兴。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红军的这种高兴吗?(生读,评读)

师: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也是无比的高兴,知道我为什么高兴吗?(生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今天我从你们身上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不怕困难,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精神。所以你们应该为自己欢呼!(生欢呼)而这个时候,最高兴的要数谁?()所以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诗—长征。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生读)读了之后,你能找出总括全诗的诗句吗?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齐读)请问:红军都走过了哪些山?趟过了哪些河?(生:五岭、乌蒙、岷山;金沙江、大渡河)就这么几座山,两条河。为什么毛泽东却要说万水千山?“万水千山”什么意思?

生:许许多多的山,许许多多的河。(这里列举的山和河只是其中的代表)

师:这万水千山在红军眼中是什么样的?(只等闲)什么意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不怕困难、藐视困难、乐观……)你能说说他们的这种精神具体体现在哪里吗?()对,从这些事例当中就可见我们的红军具有乐观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现在让我们再次来朗读这首诗。读出这种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读出对红军的赞美。(生读)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合上书,你能为黑板上的图配上诗句吗?(抽生)同学们一起来配诗,行吗?总括全诗的诗句是()对全诗进行总结的是(),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能够背诵了,连起来背一遍。(生齐背)师:这就是长征,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它是中国人的壮举,历史的壮举。今天同学们学习了这首诗之后,作何感想,我们到底应该学习红军的什么?

生:(自由谈)

师:同学们都谈得很好,现在就有一件困难的事,不知道你们想不想去做?(生议论)老师今天的课没有板书,你能为老师设计一个全面、系统、美观的板书吗?

生:能!

师:谢谢同学们,别忘了把你们的成果交给我。好,下课!

《七律.长征》古诗(5)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课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七律·长征》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作了生动的描述和热情的歌颂。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等闲:平平常常。

  逶迤:蜿蜒曲折的样子。逶,wēi。迤,yí。

  磅礴:广大无边,气势大。磅,páng。礴,bó。

  走:本诗中是“滚动”的意思。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岷山:山名。岷,mín。

  尽开颜:个个脸上都显出高兴的样子。七律长征

  认逶迤磅礴岷

  25 长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①逶迤腾细浪,

  乌蒙②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①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庚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②乌蒙:山名。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老百晓已完成校对〗

  11 长律·长征

  毛泽东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老百晓已完成校对〗

  21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毛泽东。

  〖老百晓已完成校对〗

  13毛泽东诗词两首

  七律·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①。

  wēiyí

  五岭②逶迤③腾细浪,

  wán

  乌蒙④磅礴⑤走泥丸。

  金沙⑥水拍云崖暖,

  大渡⑦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⑧千里雪,

  三军⑨过后尽开颜。

  注释

  ①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②五岭:绵延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区边界的五座山岭。即大庚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

  ③逶迤:绵延曲折的样子。七律长征

  ④乌蒙:即乌蒙山,是穿行于贵州、云南之间的山脉。

  ⑤磅礴:形容山的气势宏大无比。

  ⑥金沙:即金沙江,流经四川、云南境内。

  ⑦大渡:即大渡河,流经四川西南部,河上有泸定桥,由铁索连接而成。

  ⑧岷山:跨四川、青海、甘肃境内,山上终年积雪。

  ⑨ 三军:指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

  〖老百晓已完成校对〗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七律.长征》古诗(6)

《七律 长征》第二课时

执教:陈光华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入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体会二、三句诗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奇迹,那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板书:长征)你们了解长征吗?谁来说说你知道的长征?(指名说)

2、(出示长征路线图)简介长征,并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3、指名回答什么是“七律”,再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

1、自由读三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掌握好节奏

2、出示易读错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3、指两名同学读诗,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三、再默读诗歌,找出诗中的中心句。

1、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征程呢?可也用诗句中的那个字来形容?(难)在这句诗中哪些词体现了难?(远征、万水千山并板书)请大家快速浏览“资料袋”结合收集的资料,想一想红军长征途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只等闲”(板书)

2、面对千山万水、千难万险,红军都等闲视之,这就是红军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板书:无畏 乐观)带着这份感情把这句诗大声地朗读出来

4、学习二、三、四句诗

师:对于红军长征经历万水千山的故事,毛主席大笔一挥,把它变成了3句诗5幅图。哪位同学读懂了诗歌,能给这五幅图配上对应的诗句?(指名说,课件出示)

1、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a、 自由读这句诗,看看从这句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翻越五岭、乌蒙山的艰难?(指名答)

B、这样难以翻越的五岭和乌蒙山在红军眼中又是怎样的呢?(指名答)

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大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a谁收集到了红军渡金沙江的资料(学生答),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暖”,朗读

B谁来为我们提供大渡河的信息(学生说),播放视频,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感受?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寒”,朗读

3、学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谁愿意讲讲红军过岷山的情景(学生说)这么难的雪山红军怕吗?你从诗句中的哪些词看出来的?既然过雪山难么难,为什么红军却更喜、更开颜了呢?(指名说)把你喜悦的心情读出来吧

5、配乐诗朗诵

6、小结

长征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还创作了许多壮丽的诗篇,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它作品读一读

《七律.长征》古诗(7)

七律·长征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疏通字词

二. .明确本单元各篇课文的文体,介绍本课文体常识

(一)

1. 《七律·长征》——七言律诗

2. 《两首》——歌词

3. 《老山界》——回忆录(回忆性叙事散文)

4. 《草》——短篇小说

5. 《节选》——电视文学剧本(节选)

(二)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

律诗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相互成对),字的平仄(平[阴平、阳平]、上、去、入[仄])也有规定。

三. 背景介绍

1. 关于长征,你知道哪些?(让学生交流已有的资料)

2. 观看长征影片,了解历史: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我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3. 解说: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毛泽东主席,刚到陕北的第二天,就在全军排以上的干部大会上,满怀激情地朗诵了这首诗。“长征”是本诗的题目。

四. 整体感知

1. 听范读朗诵,划分朗读节奏、停顿、重音;教师出示节奏表,供学生修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 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参考〗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那无数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只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那样在脚下滚动。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激流拍岸,热气腾腾;泸定桥的铁索高高悬挂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寒气逼人。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千里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感情基调:豪迈、激昂……

3. 跟随范读,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

五. 具体研读

1. 诗的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中的“难”是何含义?在下面的诗句中,红军的远征之“难”有哪些具体体现?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这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参考〗句中的“难”是指长征经历之苦、牺牲之大——跋涉万水千山(原意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诗中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在诗中具体表现在过五岭、乌蒙,渡金沙、大渡河,翻越千里岷山。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是“不怕”、“只等闲”,客观环境与主观心理的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2. 由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能否发现,诗的首联在全篇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与下面六句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参考〗全诗总纲,高度概括了长征的行程之远、时日之长(——“远”、“万”、“千”)和途中所面对的一切艰难困苦(——“难”),“不怕”、“只等闲”为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后六句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具体形象地展现了红军战士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3. 颔联写山,颈联写水,首联为何不写成“千山万水只等闲”呢?

〖参考〗从红军长征途经路线看,越五岭在前,渡金沙江在后;从律诗的格律要求看,“水”与上句的“军”,“山”与上句的“怕”构成平仄相对的关系。

4. 请你用” 图”的表述形式概括一下颔联、颈联、尾联中展现的红军征服困难的场景,并选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幅谈谈感受。

〖参考〗(跋涉二万里、战斗千万次的红军英姿图)、腾越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喜过岷/雪山图。谈自己喜欢的一幅画,可从场景的描绘、用字的锤炼、修辞的使用、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5.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参考〗(红军长征,是中国和世界革命史上空前的壮举和奇迹,包括对敌武装的斗争和冲破自然环境的险阻两个方面,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这些片段和场景如实、概括、形象地体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壮举,礼赞了长征精神——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智慧和力量。

六. 总结归纳

1. 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 艺术特色:(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①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②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七. 再次朗诵诗歌,要求慷慨激昂、高亢有力,播放《七律·长征》歌曲,学生学唱歌曲。总结全课: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古诗(8)

《七律 长征》案例 及反思

福利二校 张素雪

教学案例:

(1)情境导入任务驱动

边演示课件(音乐:《长征组歌》中的《大会师》乐曲 图片

五岭山脉、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雪山——夹金山、草地)边导入。
  生1:“金沙水拍云崖暖”这句我读不懂。
  师:读不懂的举手我看看(有大半的学生都举手)。谁能具体说说哪儿读不懂?
  生2:这句中的“暖”字我不理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师:非常好。还有吗?
  生3:“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寒”我也有点读不懂。
  生4:为什么要说“更喜欢岷山千里雪”?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难问题再读读这首诗,边读边联系已获取的信息资料认真体会,看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2)探究感悟。
  师:谁来谈谈你解决了什么问题?
  生1:我通过看课后的注释,知道红军巧渡金沙江是1935年5月,天气比较暖和,体会到金沙江畔暖气蒸腾。
  生2:我认为这里的“暖”不仅仅说天气暖和,还可以体会到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
  师:你是怎么体会的?
  生2:通过看历史书,我知道毛主席善用佯攻战术,假装要攻打贵阳,让蒋介石将滇军东调,这时毛立即将军队直插云南,从而巧渡金沙江,作者用“暖”字来形容红军战士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
  师:真会利用信息资料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得很好,还有补充的吗?
  生3毛主席除了用佯攻的战术外,还成功地用佯装战术智擒敌军,不用一枪一炮缴获了六条渡江的船,战士们会为有这样英明的指挥而感到特别高兴。
  播放红军巧渡金沙江片断,使学生进一步感悟“暖”的意蕴。
  师:我们怎么读这句诗才能体现出红军战士这种欢快、喜悦的心情呢?
  生:很投入地练习感情朗读。
  指名读——评议——范读——练读——再读(朗读节奏明快)
  师:大家还解决了什么困难?
  生4:“寒”字不仅写出了泸定桥的奇险,而且也说明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艰难。
  生5:我从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体会到了飞夺泸桥的艰难。
  生6:我还知道泸定桥是由13根碗粗的铁索组成的,长101米,宽2.6米,离水面14.5米,东西悬挂在大渡河上,从中体会到泸定桥确实很奇险。
  生7:通过学习《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知道这次战斗由1营2连连长廖大珠率领22名突击队员,勇敢地冲进火海,冒着枪林弹雨边攀缘铁索边向东岸发起进攻。王友才率第2梯队铺好桥板,随后冲进泸定城,与敌人展开了2个小时的激烈巷战后才占领了泸定城。这个战斗场面令人心惊胆寒,给人寒气逼人的感觉。
  生8:听了他的描述,我觉得红军飞夺泸定桥是多么的奇险悲壮啊!
  师:是啊!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使我们感受到这种悲壮的气氛?
  师:同学们还读懂了什么?
  生9:因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心情特别高兴,后来又战胜重重困难,在翻过岷山即将进入甘肃时,心情就会更加激动、兴奋,所以有“更喜岷山千里雪”的诗句。
  师:请大家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这两句诗。
  生10:我还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几句诗体会到工农红军不把困难放在眼里,十分的乐观。
  师:谁能具体谈谈是怎么体会的?
  生11:我从“只”这个字体会到长征中的困难在红军眼里仅仅是件小事,战胜困难的信心很足。
  生12:“腾细浪”、“走泥丸”说明这些艰难险阻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值得一提,真豪迈乐观。
  师:围绕第一句诗,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13:还想知道红军长征时还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14:我知道。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在打大决战上,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在总长约25000公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息一次,日平均行军74华里。
 生15: 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突破了十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追击的国民党中央军。开进和顺利通过了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地方是当时中国军队从没有到过的。
  生16:除了军事和自然界方面的困难外,还有政治上的困难。比方说,一、四方面会师后,毛主席坚持北上抗日,张国焘试图分裂党,坚持南下,这是长征中遇到的政治困难。
  通过拓展,不仅使学生认识到长征行程之长,路途之险,困难之巨,还可以进一步体会红军乐观豪迈的情怀,为感情朗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感情朗读
  练读——指名读——评议——范读——比赛读——优胜者配乐朗读表演——课下朗读录音,并欣赏、交流。
  由于学生探究感悟的方式、途径、程度不同,对诗的情感体验也不同,所以学生对诗的节奏、语气、语速、轻重音处理极富个性,体现了诗歌学习的个性化行为特征。
  (4)总结迁移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课后请同学们认真开展“长征行动”主题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我试图以《长征》教学为例,以信息技术的运用 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为突破口,尝试探究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影响。
  1信息与学科整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时代赋予小学语文的使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学生获取信息、处理加工信息和运用价值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并通过信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促使学生整体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作为语文学科,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信息来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填补教材“空白”,使信息成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Learn with IT)。这种 探究性学习方式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2感悟与朗读结合,探索诗歌教学途径
  传统的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文教学规律,应树立“以人为本,自读自悟”的教学理念。因为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郭沫若把音乐性看作是诗的生命,只有吟咏、诵读,才能把诗歌的音乐美充分表现出来。所以,朗读自然也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朗读不仅是感悟诗歌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如果说学生的语感能力体现为学生突出的语文学习智力特征的话,那么,朗读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它极为重要的基石。特别是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发展。因此,朗读应该成为小学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读中释疑,应是诗歌教学的基本途径。在《长征》教学中,笔者始终抓住一个“读”字,引导学生自由读、探究读、合作读、体会读,边读边联系已获取的信息 ,探究、感悟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和乐观精神。从整个教学来看,所有的认知与感悟都不是由教师施与的,而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语文实践获得的,真正把探究 的权力交给了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七律.长征》古诗(9)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1、了解历史,导入新课:

(一)导入

1、同学们,在第八单元 “走近毛泽东”这一专题中,我们首先学习一首毛主席的诗歌“七律·长征”(师板书课题,请学生齐读课题)。

2、题目中的小圆点,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

这个小圆点叫间隔号,小圆点左边的“七律”就像词牌名似的,是七律诗,小圆点右边的“长征”是诗的题目。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首有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七律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大家看“闲、丸、寒、颜”这四个字是韵脚,他们都压an的韵。

3、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2.指名读诗,正音: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

来。

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4、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

预设1:查字词典

预设2: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向别人请教。这些都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体会长征的艰难:

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

预设:难 、长、险 ……

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

预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预设: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这里有段资料,让咱们特别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引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

红军穿过了——11个省

翻过了——12座大山

跨过了——24条长河

行程——二万五千里(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

2)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万水千山: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困难多,艰险多。

师:那么红军战士们渡过了哪些河呢?请你在诗中找出来。

预设:金沙(金沙江),大渡(大渡河)。

谁来读一读写水的诗句。

师: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过哪些山呢?

预设:五岭、乌蒙、岷山。

谁再来读一读写山的诗句。

师:这一路长征,红军可谓是跋山涉水,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到达陕北延安,这就是长征的整个路线图。(出示长征路线图)。

3)情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

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起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

预设:不怕困难、无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

师: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这句也能感受到。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

预设:我从逶迤一词看出翻越五岭的艰难。

师:(课件出示:五岭图)看,这就是一座连着一座的五座山岭。

如果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会想到哪一个词?

预设:高大、连绵不断。

师:诗人用的是哪一个词?预设:逶迤。

师:逶迤就是连绵不断的样子。知道这逶迤的五岭到底有多长呢?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像一条蜿蜒的长龙。而且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翻越它,难吗?预设:难!

师:(课件出示:乌蒙图)这就是乌蒙山。如果此时又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又会想到哪一个词?

预设:高大、高耸入云。

师:诗人用的又是哪一个词?

预设:磅礴。

师:磅礴就是气势雄伟,高大的意思。知道磅礴的乌蒙山到底有多高呢?海拔在3000米以上。

你能把翻越五岭、乌蒙的难读出来吗?(指名读)

3)师:假如你就是红军队伍中的一员,请你想象一下,要想翻越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预设:山路崎岖、非常难走。

预设:荆棘丛生,野兽出没。

预设:饥渴难耐,体力不支。

……

4)通过“腾细浪”和“走泥丸”体会红军的不怕与等闲。

师:就是这样的难以翻越的五岭和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诗,想想看?

预设: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变成了滚动的泥丸。

师:水面上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大家都看过;泥丸大家见过没有?

(手势比划)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丸”?

预设:鱼丸子、肉丸子,更小的还有药丸。

师:是啊,你逶迤的五岭有什么了不起,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细小的波浪;你磅礴的乌蒙又算得了什么,在我们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脚下滚动的泥丸,(手指板书)这就是只等闲。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师:是呀!逶迤的五岭变成了细小的波浪;磅礴的乌蒙变成了滚动的泥丸。(课件出示:“逶迤”“磅礴”变色,“腾细浪”“滚泥丸”加点)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非常坚强。

师:这就是无畏。(板书:无畏)指名读

预设:我感受到了红军战士根本没有把困难放在眼里。

师:这就是乐观主义精神。(板书:乐观)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这正是“巍巍青山何所惧,崇山峻岭任我游”啊!这强烈的对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读。(课件出示:中心句)

预设: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如果说翻越五岭、乌蒙是展现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自然的困难,那么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就是展现红军克服战斗的艰难。(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波涛汹涌,水流湍急;两岸悬崖峭壁,直插云霄。渡过这样的一条江,红军战士怎么还会感到温暖呢?(介绍桥渡金沙江的故事)1935年5月,红军来到金沙江南岸。他们成功运用调虎离山之计,结果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此时此刻,战士们心里又有怎样的感觉?

预设:乐滋滋的、暖融融的、非常高兴。

预设:因为红军战士……渡江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帮助,所以心里感到温暖。

预设:没有浪费一颗子弹,没有一个士兵受伤,心里非常高兴,所以感到温暖。

能把这种高兴的感觉读出来吗?

师:真好。是呀,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红军战士感到——一起读。

预设:“金沙水拍云崖暖。”

师:1935年5月,红军来到了天险大渡河,河对岸敌人重兵把守,身后几十万追兵即将赶到。而唯一通道泸定桥上的桥板早已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寒光闪闪的铁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22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展开了夺桥之战。(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片段)看着硝烟弥漫的天空,看着还在滴着鲜血的铁索,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觉,能说说吗?

预设:心里有点酸酸的感觉。

预设:心里有点痛的感觉。

师:这就是“寒”,你能把这种“寒”的感觉读出来吗?

师:是呀!这是浸染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请你读!

这是融入烈士生命的一句诗呀——请你读!

这还是诗人缅怀战友的一句诗呀——一起读!

师:一暖一寒,两场战斗、两种心情。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师:这可是沾满红军战士鲜血的一句诗呀!再读

师:这可是融入红军战士生命的一句诗呀!再读。

师: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两场战斗、两种心情,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两种不同的感受。

生齐读:金沙水拍云崖暖(高兴地),大渡桥横铁索寒(沉重地)

师:易也好,难也罢,红军战士只把它们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手指板书)这就是只等闲。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呀,来,读出这份欣喜,读出这份高兴吧!

预设:“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真是一个比一个高兴呀!一个比一个喜悦呀!越过白雪皑皑的岷山,逶迤磅礴的五岭乌蒙,红军用坚实的脚步告诉我们:读——(课件出示:中心句)

预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渡过欢快的金沙江,湍急的大渡河,红军用鲜血和生命告诉我们: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写出感受:

师: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难到红军仅仅是翻越了这样几座山,这样几条河吗?谁能用查阅到的资料回答这个问题?

预设:不是。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共翻越了18座高山,24条大河……

师:这么多的高山和大河,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万水千山)18座高山留下了红军的足迹,24条大河记载了英雄的历史。在你的心中,长征是什么?请拿出你的纸和笔,写下你自己的感受。

五、总结全诗,升华主题:

70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的精神却在世代相传。气壮山河的长征,永远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功垂千秋的红军,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可爱的人,最后让我们齐背这首诗。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 乐观

《七律.长征》古诗(10)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作品名称

七律·长征

创作年代

1935年10月

作品出处

毛泽东诗词集

文学体裁

七言律诗

作    者

毛泽东

七律⑴·长征⑵

红军不怕远征难⑶,万水千山只等闲⑷。

五岭⑸逶迤⑹腾细浪⑺,乌蒙⑻磅礴走泥丸⑼。

金沙⑽水拍云崖暖⑾,大渡桥⑿横铁索⒀寒⒁。

更喜岷山⒂千里雪,三军⒃过后尽开颜⒄。[1] 

词句注释

⑴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⑵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⑶难:艰难险阻。

⑷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⑸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⑹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⑺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⑻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⑼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⑽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⑾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为直译后的温暖。)

⑿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⒀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⒁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

⒂岷(mǐn)山:中国西部大山。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包括甘肃南部的迭山,甘肃、四川边境的摩天岭。

⒃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⒄尽开颜: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2] 

白话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2] 

《七律.长征》古诗(11)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过程与方法:

  反复朗读诗句,分析诗句,给诗分层,归纳各层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用具:(拟使用)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

五、作业。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全诗。

  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指名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红军徒步长征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每天跟敌人,跟饥饿、疲劳、伤病,跟自然界的困难作生死的搏斗。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根据下面的提示,在四人小组里练说:

  第一步先找出的是那一句。

  第二步说说从这句诗中看出红军遇到了什么困难。

  第三步说说红军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

  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

  (2)交流。

  (3)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

  7、齐读最后两句。

  师:毛泽东用“更喜”来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背诵全诗。

六、欣赏歌曲《长征》。

七、总结。

  伟大的长征虽然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但红军的英雄形象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八、作业:背诵全诗 理解全诗 完成本课同步练习

九、板书设计

  25七律 长征

    远征难   →  只等闲(总起)

    万水千山 →  五岭、乌蒙、金沙河、大渡河、岷山(分述)三军过后 → 尽开颜(总结)

《七律.长征》古诗(12)

《七律·长征》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与本诗歌相关的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 不怕 远征难,

万水 千山 只 / 等闲。

五岭 / 逶迤 腾 细浪,

乌蒙 磅礴 走 / 泥丸。

金沙 / 水拍 云崖 暖,

大渡 桥横 铁索 / 寒。

更喜 / 岷山 千里 雪,

三军 过后 尽 / 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 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二

北大附小 郭琼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①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

导语: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

②学生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

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

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①自学生字词。

a.请学生各自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b.请同桌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c.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读准下列词语: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

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学生可能质疑的词语: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②了解相关背景。

过渡:你都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事?

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③感知诗歌内容。

过渡: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2500余里,完成了举世无双、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①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

②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在学习小组内给“征难图”起名字,读读说说自己欣赏的“图画”;还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讲一

讲自己欣赏的理由。

③全班交流。

谈自己欣赏的图图。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a.“腾越南五岭” b.“疾跨乌蒙山”

学法: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

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老师边讲边画。)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那该怎么读呢?

(体会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师: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动的小小泥丸”呢?那该怎么读呢?

(体会诗句反衬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

师: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c.“巧渡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学法: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你能根据学过的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吗?能把它读出来吗?

(回忆《飞夺泸定桥》等课文,感受长征途中的险恶。)

师: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惊险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吧!观看相关的录像。

(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的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师: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急流险滩、枪林弹雨、嘹亮号角、奋不顾身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把它读出来吗?

e.“喜踏岷山雪”

学法: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

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读一读。

师: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④加深理解,回归全文。

a.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那毛主席为什么只写了五幅“征难图”?

明确: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可以体会到,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我们不能单独地看这五幅图,应该把它们连起来看,它是由几幅画构成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诗只选几个典型的画面作艺术概括。

b.带着感受朗读全诗。

过渡: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播放歌曲,烘托气氛,提升情感。

师: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朗读背诵,布置作业

①熟读成诵。

②书写生字。

③课后收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感受其诗词的风格。

《七律.长征》古诗(13)

《七律长征》赏析

《七律长征》赏析
叶培舟
我从小到大学习过许多诗句,可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七律长征》。
他的作者是我们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别看他写得这么轻巧,长征的过程有多么艰辛,只有红军战士们知道。毛主席写的是就像去山水之中游玩一样,毫无压力,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写出了红军战士的乐观精神。
红军战士们在长征行程途中,遇到了种种艰难困苦,经历了让人难以忍受的折磨,踏遍了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和金沙江、连绵起伏的山岭、天寒地冻的雪山和茫茫无涯的草地等各种天险的阻隔。满腔的热血,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英勇地与敌人作斗争。他们充满智慧,巧妙与敌人周旋,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从诗中最后的“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体会出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们不仅在战场战斗,还要面临环境恶劣,粮食不足,但他们却依然开开心心过每一天,我十分佩服。
如今,我们过着幸福生活,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历史,不能忘记红军战士的浴血奋战,更不能忘记国家的创始人。这都是他们用生命,用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以后要认真学习,报效祖国!
点评:
小作者通过赏析《七律长征》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意义,能够把自己的理解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由浅入深、赏析透彻,最后还倡导读者不忘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一篇很棒的诗歌赏析之作!

《七律.长征》古诗13篇

https://m.czhuihao.cn/xiaoxue/155945/

《《七律.长征》古诗1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