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司命《生旦净末丑》歌词

发布时间:2021-07-02 点击:

少司命《生旦净末丑》歌词10篇

少司命《生旦净末丑》歌词10篇

少司命《生旦净末丑》歌词(1)

少司命《生旦净末丑》歌词(2)

小学音乐《生旦净末丑荟精粹》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以传统民族戏剧----京剧为主题的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的戏剧文化,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弘扬民族精神。

学生分析:

课前和微机老师进行了沟通,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自己上网查阅资料的能力,以往都是让同学们在家收集资料,但这方面的资料又不好找,相当一部分同学家中又没有电脑,上课效果很不理想。因此,这次我大胆的尝试让同学们在微机教室上这一课,让同学们自己上网查阅资料,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

欣赏《生旦净末丑荟精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小组学习的方式,了解京剧行当的分类以及表演的特点。

2、欣赏《生旦净末丑荟精粹》,进一步准确把握各行当演唱特点。

3、通过欣赏、模唱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深厚文化底蕴。

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各行当演唱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课件: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水墨片头MV.

2、教师提问。

你从这段视频中看到时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把同学们带进戏曲的世界,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专题学习:《走进京剧大世界》——京剧行当

(1)学生分成四个组,每一个组利用教师提供的网页上网查一个行当。

(2)以小组为单位,学生研究、了解一个行当的分类以及演唱特点。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自主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分小组介绍学习研究成果。

1、生行

(1)学生介绍:行当的含义。

(2)学生介绍:生行是京剧中重要的一行,扮演所有的男性角色,由于年龄、性格、表演风格的不同分为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

老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都戴“鬓口”,即胡子。特点是唱和念白都用本嗓。

小生:是剧中的青年人,特点是不戴胡子,唱和念白都是真假声结合,用小嗓演唱。

武生:是擅长武戏的角色,武生分为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和特型武生。长靠武生身穿靠,头戴盔帽,脚穿厚底靴子,一般使用长柄武器。短打武生穿短衣裤,用短兵器。特型武生扮演精灵、鬼怪,如孙悟空。

娃娃生:娃娃生是专门扮演儿童一类的角色。一般由小孩串演或女性演员客串。

(3)教师导学:

A、播放多媒体课件:《空城计》片段和《辕门射戟》片段

教师提问:这两个唱段哪一个是老生演唱的,哪一个是小生演唱的?为什么?《辕门射戟》为什么不是武生?

(设计意图:让学习理解老生戴胡子用本嗓演唱,小生不戴胡子用小嗓演唱)

B、播放多媒体课件《空城计》选段:《我站在城楼观山景》

教师提问:有谁知道这场段选自哪出戏?

戏中的人物是谁?他在做什么?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在演唱时速度和表现出的情绪是怎样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C、出示剧照:翎子生、纱帽生、扇子生、老生

D、欣赏演员的舞台表演:播放特型武生片段——《孙悟空打闹天空》

2、旦行

(1)学生介绍旦行:

扮演不同年龄、身份、性格的女性角色。根据年龄、身份、性格的不同可分为成青衣、老旦、武旦、刀马旦等。

青衣:青衣亦叫正旦,一般扮演端庄、严肃、正派的中青年女性,穿的衣服一般为素色长衫,故称青衣。表演特点以唱为主。

花旦:也叫花衫,以衣服花艳现时不同于青衣。扮演的是性格开朗活泼,举止轻盈伶俐的青年女性。

武旦:通常扮演精通武艺的女性角色,分为短打武旦和长靠武旦。

刀马旦:长靠武旦,穿靠服,一般都是骑马的,拿着一把尺寸比较小的刀,所以称刀马旦。

老旦:即剧中老年妇女,用本嗓演唱,与一般旦角所用的细嗓演唱不同。老旦虽用本嗓,又不同于老生,因为在旋律上较细腻,富于变化,仍能表现出女性的特征。

(2)教师导学:

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钓金龟》和《卖水》。

教师提问:这两个唱段分别属于哪个行当?为什么?

他们分别演唱的特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同学们自主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再通过欣赏加深理解。)

3、净行

(1)学生介绍净行

俗称花脸,一般扮演性格刚烈的男性角色,演唱时用鼻音和假音。由于演唱、表演的不同可分为正净、副净和武净。

(2)教师导学:

播放多媒体课件:《铡美案》选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教师提问:猜猜我是谁?你是怎样猜到的?

4、丑行

(1)学生介绍

丑行:俗称小花脸,或者叫小花脸。丑行都是在鼻梁上用白粉涂一个粉块,既有阴险狡诈、贪婪自私的人物,也有幽墨伶俐、善良机警的人物。由于表演的不同可分为文丑和武丑。

文丑大多是喜剧角色,不重唱,只重表演。

武丑俗称开口跳,擅长蹿蹦跳跃,要求演员武功:精湛,动作轻灵敏捷,性格诙谐、机智。

(2)教师导学:

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膏药章》选段《报药名》

老师提问:这个唱段和我们前面欣赏的唱段有什么不同?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回顾总结、整理本结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五、板书设计:老生 小生 武生 娃娃生

六、拓展作业: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京剧行当,了解各行当的特点。课下我们继续收集资料了解京剧的著名演员以及他们演唱的曲目。

七、教学反思:

《生旦净末丑荟精粹》是一节多媒体的欣赏课,主要认识京剧的表现形式及主要行当,内容较多,较难,离同学们的生活也较远,不容易理解掌握,因此,在本课中我特别设计了在微机教室上课,让同学们自己上网查阅资料,不但加强了同学们的有意注意,也极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精心准备了许多京剧片段,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了京剧。

但由于内容过多还导致时间过于紧凑,使复习巩固的时间减少了,会使一些学生容易掉队,给下节课增加了负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要引以为戒,不能光注重课程的完美性和容量,不能光重视数量而忽视了质量与重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仔细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做到对学生的能力心里有数,对教材心里有数,对重难点更加心里有数。使备课真正落到实处,让教案的实用性更强、更有实效.

少司命《生旦净末丑》歌词(3)

屈原《九歌,少司命》

秋兰兮蘼芜,罗生兮堂下。
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
夫人兮自有美子,荪何以兮愁苦?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辞,
乘回风兮驾云旗。
悲莫悲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
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
孔盖兮翠旌,登九天兮抚彗星。
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注释:
:音“护”。
:一作“华”。
:音“余”。
:音“服”。
:音“地”。
:音“书”,忽,疾。
:通“汝”。
:音“希”,晒干。
:音“晃”,失意貌。
:音“征”。
少司命:星神,专管人间生育多少的神。
蘼芜:一种香草。
罗:玩绕。堂:祭祀的场所。
素枝:本应作“素华”,传抄造成的错误,素华:白花。
菲菲;芳香浓郁的样子。袭:及。予:克。
夫:虚词。美子:好子女。
荪:本为一种香草,这里指少司命。
美人:这里指参加祭祀的群巫。
忽:一下子。余:领祭的灵巫。
辞:告辞
回风:即飘风。云旗:以云为旗。
生别离:这里指男女初接触并相互爱慕之时。
荷衣:以荷叶制衣。蕙带:以香草为衣带。
倏、忽:都是往来疾速的意思。
帝效:天帝居处天宫之效。
君:少司命。须:等待。
女:即“汝”,你。沐:洗头。咸池:神话中的地名,太阳常洗澡的地主。
晞:晒干。阳之阿:阳谷的角落。阳谷:神话传说中的地名,太阳升起的地方。
临风:迎风独站。怳:即“恍”,十分失意的样子。浩歌:大声唱歌。
孔盖:孔雀羽毛的车盖。翠旌: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帜。
九天:古人将天分为九个区域,因此称“九天”,抚慧星:手持慧星。古人认为慧星有扫除邪恶的功能。
竦:手执。幼艾:美人。
正:本指讼狱判案掌刑法的官,这里指少司命。
赏析:
少司命是主宰儿童命运的女神。因为她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女神,所以其中一些章节也描述了人神爱恋的情节。本篇是祭者的歌词。

少司命《生旦净末丑》歌词(4)

楚辞.九歌-少司命

《楚辞.九歌》中《少司命》,旧注以为星名,也是神名,主管人的祸福.王夫之《楚辞通释》:大司命通司人之生死,而少司命则司人子嗣之有无,皆楚俗为之名而祀之。《少司命》云: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此司人之子嗣有无。  【原文及注释】  秋兰兮麋芜,①   罗生兮堂下。   绿叶兮素华,②   芳菲菲兮袭予。③   夫人自有兮美子,④   荪何以兮愁苦?⑤   秋兰兮青青,⑥   绿叶兮紫茎。   满堂兮美人,⑦   忽独与余兮目成。⑧   入不言兮出不辞,   乘回风兮载云旗。   悲莫悲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带,   儵而来兮忽而逝。⑨   夕宿兮帝郊,   君谁须兮云之际?⑩   与女沐兮咸池,⑾   晞女发兮阳之阿。⑿   望美人兮未来,⒀   临风怳兮浩歌。⒁   孔盖兮翠旍,⒂   登九天兮抚彗星。⒃   竦长剑兮拥幼艾,⒄   荪独宜兮为民正。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秋兰:古所谓兰草,叶茎皆香。秋天开淡紫色小花.香气更浓。古人以为生子之祥。麋芜:即“蘼芜”,细叶芎藭,叶似芹,丛生,七、八月开白花。根茎可入药,治妇人无子。以下六句为男巫以大司命口吻迎神所唱。   ②华:原作“枝”,《楚辞考异》引一本作“华”。王逸《楚辞章句》释此句为“吐叶垂华”,则本作“华”,今据改。   ③袭:指香气扑人。予:我,男巫以大司命口吻自谓。   ④夫:发语词,兼有远指作用。   ⑤荪:溪荪,石菖蒲,一种香草。古人用以指君王等尊贵者。诗中指少司命。何以:因何。   ⑥青青:借为“菁菁”,茂盛貌。以下三节为少司命所唱。   ⑦美人:指祈神求子的妇女。   ⑧忽:很快地。余:我,少司命自谓。目成:用目光传情,达成默契。   ⑨儵(shu1舒):同“倏”,迅疾的样子。逝:离去。   ⑩君:少司命指称大司命。须:等待。因大司命受祭结束后升上云端等待,故少司命这样问。   ⑾此句上原有“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至兮水扬波”,王逸无注。《考异》云:“古本无此二句。”按:“与女”二句与《河伯》中二句重复,当是由《河伯》所窜入,今删。女(ru3汝):汝。咸池:神话中天池,太阳在此沐浴。以下二节为男巫以大司命口吻所唱。   ⑿晞(Xi1西):晒干。阳之阿(e1婀):即阳谷,也作旸谷,神话中日所出处。   ⒀美人:此处为大司命称少司命。大司命在云端,少司命尚在人间受祭,所以大司命这样说。   ⒁怳(huang3恍):神思恍偬惆怅的样子。浩歌:放歌,高歌。孔盖:孔雀毛作的车盖。   ⒂旍(jing1精):同“旌”,翠旍,翠鸟羽毛装饰的旌旗。   ⒃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此处指天之高处。抚:持。   ⒄竦(song3耸):肃立,此处指笔直地拿着。拥:抱着。幼艾:儿童,即《札记·月令》所说“养幼少”的“幼少”。   ⒅正: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秋天的兰草和细叶芎藭,   遍布在堂下的庭院之中。   嫩绿叶子夹着洁白小花,   喷喷的香气扑向面孔。   人们自有他们的好儿好女,   你为什么那样地忧心忡忡?   一片片秋兰青翠茂盛,   嫩绿叶片中伸出着花的紫茎。   满堂上都是迎神的美人,   忽然间都与我致意传情。   我来时无语出门也不告辞,   驾起旋风树起云霞的旗帜。   悲伤莫过于活生生的离别,   快乐莫过于新结了好相识。   穿起荷花衣系上蕙草带,   我忽然前来又忽然远离。   日暮时在天帝的郊野住宿,   你等待谁久久停留在云际?   同你到日浴之地咸池洗头,   到日出之处把头发晾干。   远望美人啊仍然没有来到,   我迎风高唱恍惚幽怨。   孔雀翎制车盖翠鸟羽饰旌旗,   你升上九天抚持彗星。   一手直握长剑一手横抱儿童,   只有你最适合为人作主持正!  【《九歌·少司命》的解释与欣赏】  《楚辞》中的《九歌》原是一组祭祀鬼神用的乐歌。祭祀形式由男女巫师主持其事,其中有一个是主巫,他或她代表着受祭的男神或女神,并以神鬼的身份在仪式中独唱独舞。其余的巫者则以集体的歌舞相配合,起着迎神、送神、颂神、娱神的作用。《九歌》中有的篇章含有谈情说爱的内容,那都是表现神与神、鬼与鬼之间的恋爱。过去有人认为《九歌》中也有表现神与人或神与巫相爱的,并且以这篇《少司命》为其突出例证。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那么《少司命》究竟表现了什么内容呢?在下面的解释中,将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章〕秋兰兮蘪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  这一章是群巫合唱的迎神曲。由于少司命是专管人间生儿育女和儿童命运的女神,很自然地与女性发生密切的关系,所以参加祭祀仪式的也都是女巫。下面第二章说:“满堂兮美人”,以及第四章所写的种种情况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本章以“秋兰”四句描述了祭祀现场的背景,显得极为清雅素净。《少司命》全诗犹如一组淡彩工笔连续画,读来令人油然而生恬静悠远、芳香盈溢之感,这与富有特色的背景刻画是分不开的。  末二句“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夫”是发语词,“夫人”等于说人们。“荪”是少司命的代称。这二句是群巫以女性代表的身份告诉少司命说,人们在她护佑之下养育儿童情况良好,她也就不必成天为此操心担忧了。两句诗委婉有致地说明了神对人的关怀和人对神的体贴,一下子消除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作者这样来表现神和人的关系,实际是表现了对人类命运的美好愿望。从写作技巧上说,这二句是为少司命降临受祭作了必要的导引。  〔第二章〕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这一章是扮成少司命的主巫的独唱词。开头二句是少司命目中所见的现场背景。前人因为不明白这一章与前一章分别为群巫之词与少司命之词,所以就不能解释为什么前章已经说了“秋兰”、“绿叶”之类,此章又要来上一遍。现在我们既已知道两章分属不同身份的歌者,就可以体会这一重复颇有意思,它不仅起到前后呼应的作用,而且少司命一唱这两句就意味她已经来到现场。如果把这二句改为实叙,说道“我少司命从天而降,来到这设祭的厅堂”,那就笨得没法读了。  三四句“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多少人因为误读了这二句而一错到底。他们以为说这话的人是满堂美人中的一个,意思是少司命独独垂青于我,对我眉目传情。又因为满堂美人既是女性,于是就把少司命说成男神。后来又有人因为确知少司命为女神,只得把满堂美人说成是“美男子”。总之讲来讲去都牵强得很。其实呢,少司命是女神,满堂美人也是女性。说这两句话的不是满堂美人而是少司命。她说自己一到祭祀之处,满堂的美人就都对她眉目传情。这个情,不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女神与女性之间的友情。少司命既在天上专管儿童福利,当然应该同辛辛苦苦养育儿童的人间妇女交朋友。这朋友并非满堂美人中的一个,而是满堂美人的全体。  但是少司命刚刚交上了一批朋友,她却又要乘车返航了。进来既没说一说话,临走也未告一告别,所以不胜感慨地说:“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这二句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一方面是因为两句诗分别概括了全然不同的生活经验,既准确明快,又经得起玩味。另一方面又因为二句合用在这里又极其贴切,相比相映,正好表达了少司命此时此地的情感特征。由于两句诗的工稳对仗与所表现的情事严丝合缝,因此显得犹如天造地设,一点没有斧凿的痕迹。我一直猜想,这两句诗可能对启发后人认识语言对偶之美起过巨大作用;却又怀疑后世有些文人未必全部了解这两句诗所提供的艺术经验,否则他们为什么要片面追求骈俪堆砌,而不在对景切事、表达真情实感上下工夫呢?  〔第三章〕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  这一章是群巫合唱的问词。“荷衣蕙带”是群巫所见的少司命的装束。“倏而来兮忽而逝”,与上章“入不言”二句相呼应,都说明少司命来去匆匆,不过前章是少司命自述,这章是群巫对她的描述;前人不知这一区别,因此又无法解释为什么要有这种词义的重复。其实只要弄清楚这些歌词分别出于什么人之口,就可以看出本篇各章的联系是十分清晰的。  但是此时主巫实际上尚未退场,她只是站在某个高处,离群巫远远的,所以群巫问她:您在天郊云际等候什么人呢?这一想象也很巧妙,引出了下章少司命一段情意深长的答词。  〔第四章〕与女兮游九河,冲风至兮水扬波。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  这一章是扮成少司命的主巫的答词。但开头二句经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指出是《九歌·河伯》篇中的词句窜入本篇的,这个说法为后来《楚辞》研究者所公认。因此这二句可置勿论。三四句紧接上章,对群巫的疑问作了回答,意思是我在天郊等的就是你们(“女”,通“汝”),要和你们一起在天池里洗头发,然后一起在向阳的山湾玩儿一阵,把头发晾干。我们现在已经知道这是少司命女神和她的一群女朋友之间的活动,便觉得这想象很有意思,既亲呢,又大方,还富有生活气息。再想到前人的解释,在这里放上一位“美男子”,便不能不大感别扭了。  但是人间的朋友们怎会跑到天上来呢?因此少司命感到惆怅,不禁当风高歌以抒发她的感情。这些描写进一步表现了她的淳朴和豪放,她既无媚态,也无俗态,只是天性磬露,情真意切,别具一派爽朗自然的风韵。她邀请人间朋友上天来玩固然不能实现,但上天不成情意在,人间的朋友把她想象成有此一番用心,就因为深信这位伟大的女神是与她们同在的。  〔第五章〕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这一章是群巫合唱的送神曲。诗中想象少司命这时已经远去,带着全副仪仗登上九天,降服危害人类的“扫帚星”(一说是她拿着“扫帚”为人类扫除邪恶与灾祸)。  “竦长剑兮拥幼艾”一句最值得注意,它犹如戏曲舞台上英  雄人物经过胜利的战斗来了一个最后的“亮相”。那一手挺着长剑、一手抱着幼儿的造型,实在是我国文艺创作历史画廊中最有光辉的形象之一。照我看来,这比之矗立在纽约港口高达九十三公尺的自由神像还更含有积极的斗争经验,也更为深刻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美学理想。伟大的少司命,她是这样热爱新生而幼弱的婴孩,保卫他们也就是保卫了人类的未来和人类的希望;而在这个充满了正与邪、善与恶的斗争的世界上,还必须挺着长剑才能完成这个伟大的使命。少司命是这样的懂得爱又懂得恨,这样的温厚善良而又勇敢刚强,怎能不赢得人民群众的赞颂。人民群众谦虚地声称英雄之神少司命最适于为人民作主,而实际上人民群众正是按照自己的本质、自己的理想来创造这一光辉形象的。  世界上一切妄想侵略我们、奴役我们的人,无妨通过少司命的形象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并请不要怀疑,少司命手中的长剑是能够战胜横行在太空之中的各式各样的“扫帚星”的。 人物介绍      少司命,《秦时明月》(中国第一部大型武侠3D动画)第三部《诸子百家》中即将登场的新人物。  少司命的名讳,让人不禁要联想到操控生杀予夺的至高力量。然而,画中这位美少女,白纱拂面、眼神沉静,容颜清丽,卓越有若不食人间烟火!她会是天明及墨家一行人的盟友吗,抑或是即将登场的强敌?一切尚未可知。人物介绍 少司命(被秦迷简称小司,爱称少秦时明月少司命动画版人物形象(20张)少,小少),《秦时明月》(中国第一部大型武侠3D动画)第三部《诸子百家》中登场的新人物。   阴阳家令人闻名丧胆的死亡使者之一,性情冷漠,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高深武功。总是以面纱遮面,传说她美若天仙,但这世上还没有人见过她面纱之下的真实面目。(眼力好的人都能看得出,因为面纱是半透明的)   三无少女少司命(大部分为签名档)(17张) 出场:《诸子百家》第二集,于树林中拦截盗跖,与其有一段短暂而精彩的打斗(操控树叶攻击盗跖,有相当大的威力)。《诸子百家》第十九,启动青龙时,与大司命站在悬崖边。《诸子百家》第二十集,启动青龙时,与大司命站在悬崖边;月神与大司命对话,少司命也在旁边站立,不过从未说过一句话。    武器:阴阳术   招牌武功:阴阳玉手印   战斗力指数:8(官方)   【注:少司命的招牌武功是官方游戏中公布的消息,有些没有玩过秦时明月网页的月饼可能不知道也不相信。】   而且呢,很多月饼都说少司命的手有“纤纤玉手”的感觉,这就是少司命练阴阳玉手印练出来的。大司命的手之所以红色也是因为她练了“阴阳合手印”。(招牌武功内容均为官方消息)   招术:瞬移,移动时身形飘忽不定。可以使自然界的枯死植物重新变绿焕发生机,貌似是可以操纵植物的生死、变化,利用阴阳巫术和八卦阵图用叶子作为武器攻击敌方。

少司命《生旦净末丑》歌词(5)

生旦净末丑哪个是女的

问题:
生旦净末丑哪个是女的?
答案:旦
【相关阅读】
生旦净末丑概述
中国戏曲中人物主角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主角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主角;“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主角。
生:男性小生老生武生
旦:女性花旦刀马旦老旦青衣
净:花脸
末:年纪较大男性
丑:丑角文丑武丑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到达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主角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主角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构成比较。“净”、“丑”主角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主角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
“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一样,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
副净(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类,。在其它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有的剧种叫草鞋花脸,如川剧、湘剧等。二花脸也是架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如《法门寺》中的刘彪等。
武净(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两类。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
“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主角,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在北杂剧中,末称“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与宋元杂剧所称的“生”同,而与“末”的涵义不一样。宋元南戏所称之“末”实即“副末”,除担任报台,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脚色。昆剧“末”行是继宋元南戏脚色制度发展而来,按照南昆的路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个家门,约在清代中叶初步定型。
来源
古印度梵剧的表演主角共分五种:1)男主角,梵语译音为拏耶伽。2)女主角,梵语译音为拏依伽。3)丑行类男配角,梵语译音为毗都娑伽,此类主角往往扮成婆罗门人的样貌,多为主人之帮闲,专以俗语打诨插科。4)家僮类男配角,梵语译音为毗答。5)侍女类女配角,梵语译音为都陀。无独有偶,元夏庭芝在《青楼集》中论及我国宋金杂剧院本的主角时就明确指出:“院本始作,凡五人:一曰副净……一曰副末……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装孤……杂剧则有旦,末。旦本女人为之,名妆旦色;末本男子为之,名末尼。”元陶宗仪在《辍耕录》中将宋金杂剧院本中的这五种主角及表演称为“五花爨弄”。虽然我们此刻还难有充足的史料论断古印度梵剧中的五种主角与宋金杂剧院本中的“五花爨弄”同出一辙,但是,古印度梵剧中的拏耶伽、拏依伽、毗都娑伽、毗答等主角与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生(正未)、旦(正旦)、净(丑)、末等主角在行当特征及表演职能等方面几乎一致。而且,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末、旦这两种主角称谓的来源和古印度戏剧相关联的某些姊妹艺术形式有着勿庸置疑的难解之缘。
旦,作为一种表演者的称谓始见于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所述的“奇虫胡妲”一句。“胡妲”,即胡之妲,这就初步道明了“妲”的来历。妲,从女旁,证明其性别特征。古时,“妲”亦或为“犭旦”。如明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在诠释“引戏”时就说:“引戏,院本中狚也。”那么,作为我国宋金杂剧院本主要主角之一的“引戏”与“狚”(或妲)之间有何渊源关系呢?对于“引戏”的来源,先贤王国维在《古剧脚色考》中指出:“然则戏头、引戏,实为古舞之舞头、引舞。”可见“引戏”由“引舞”而来,古之“引舞”,与此刻领舞类似,是舞场上起指挥、导引作用的演员。稽查梵文则不难发现,梵文中有许多与舞蹈相关联的词语的主音部分与汉语拼音中“旦”的拼音十分相近。“旦”的汉语拼音为Dan,梵文Tandava就是泛指一般舞蹈,它的汉译音即为“旦多婆”。由此推测,在梵语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可能就是用梵语舞蹈一词Tandave中的主音Tan的译音“旦”来称谓宋金杂剧院本中“引戏”这一主角为“旦”。因为“引戏”与“引舞”颇具相同的表演职能,“引舞”又多由女性扮演,故又有“妲”。张庚、郭汉城先生亦曾指出:“至于‘正旦’一色,则来源于院本中的引戏兼妆旦色。”
与此类似,宋元杂剧院本中的男主角称为“末”(或“末泥”),也与梵语有缘。对此,黄天骥先生透过详实的考证指出:“末,其实就是戏头”,“和引戏与引舞的关系一样,‘戏头’也是唐末宫廷歌舞中舞头的遗响”。可见,末(或末泥)由最初的“戏头”发展而来。与“引舞”的表演职能相仿,“戏头”在宋金杂剧的演出中也起着指挥、引导的作用。但“戏头”的具体职能不是领舞,而是歌唱或喊口号,即用歌曲或诵词来引导。所以,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且谓杂剧中以末泥为长……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所谓“主张”,就是此刻所言之主持。对末(或末泥)的这种表演职能,黄天骥先生亦曾指出:“在宋杂剧演出时,末要先出场‘提掇’,这大概等于‘主张’,并且要念白,打诨,最重要的是歌唱……唱是末所要谙熟的技艺。”末的表演以唱或诵为主,而梵语中与唱诵之意相近的“喊叫”一词ma的汉译音恰好是“末”。与“旦”的称谓来历一样,在梵语传入我国后,人们可能就是根据梵语中“喊叫”一词ma的汉译音“末”来称谓宋金杂剧中以唱诵为主要表演职能的男演员为“末”。
末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数挂须。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
老生:所扮主角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
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作用较小的中年男子。传统昆剧演出整部传奇之首出,照例皆为副末念诵词曲开场。
老外:所扮主角多半是年老持重者,其扮演对象颇广,上至朝廷重臣,下至仆役方外。
生旦净末丑与琼剧的行当体制:
戏曲行当,又叫戏曲脚色,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由于中国戏曲的程式化特点,戏曲在表现生活的时候,便刻意将人物归入生旦净末丑等几种类型中。戏曲行当的本质,是对生活资料的系统性的艺术夸张,体现出的是我们民族独特的戏剧美学趣味。行当的程式化,不但使戏剧性格类型化,而且也将表演技巧程式化。在戏曲行当中,寄寓着的是人们对于剧中人的性格、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等的理解以及人们对剧中人的美学评价。
戏曲行当体制的建立,是在宋元南戏中,由于表演艺术的发展,过去专事滑稽调笑的副净副末等戏曲主角,在这时让位于生旦,从而使正面人物成为戏曲舞台上的演出主体。但是,戏曲的行当艺术只有在弋阳腔的繁荣和演变中,才出现了全面分化。此时,不仅仅行当严格依据人物的性格类型来分类,而且每一行当类型中还细化出若干分支。正是在长期的戏剧演出实践中,戏曲选取并确定了行当体制。
如果自公仔戏算起,琼剧行当的历史至少能够推到“手托木头班之演唱”的元代。但是,对琼剧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有木偶戏,而且还有宋元戏曲。不少琼剧老艺人根据世代相传的说法,认为琼剧的行当体制来自南戏。他们认为,不但早期的琼剧行当与古梨园戏相同,就是此刻的琼剧行当,也与南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早期琼剧的行当主要是生旦净丑四大类,发展到清末,才构成生旦净末丑五大台柱的行当体制近。代以来,由于受京剧和粤剧影响,琼剧的行当体制发展得更加全面和完善。
在琼剧的行当分类问题上,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海南省琼剧院“琼剧概貌”一文为代表,认为琼剧可分为生旦净末丑杂六大类:“琼剧行当配套齐全,分工合理。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六大台柱。”第二种观点也认为琼剧的行当体制分为六大类,但认为这六大行当是生、旦、杂脚花生、净、须生、婆脚。第三种观点以海口市琼剧团“琼剧的始源”一文为代表,认为琼剧行当可分为五大类:“分为生、旦、净、末、丑,各行当都有丰富的唱做艺术。”
对于上述三种观点,我们认为,前两种观点过于求全,而显得繁杂。第一种分法追求多样,但不贴合琼剧的实际。个性是杂行,在元明清戏曲中只是群众主角,在这天的粤剧中与京剧的二花脸相似,实为净的一个分支,与净很难划清界限。第二种观点尽量从琼剧行当的实际出发,但太过于细密,与中国戏曲现行的行当体制不能协调。个性是须生、杂脚、花生、婆脚等,完全是海南话的脚色称谓。比较而言,我们认为,第三种观点较为可取。也就是说,琼剧的行当是以生、旦为主体的由生、旦、净、末、丑五大类组成的行当体制在每一行当之下,还能够进一步细分出若干类脚色。由于琼剧的源流较为复杂多元,根据源流和表演的不一样特点,琼剧又被分为文、武两大系统。因此,在每一行当中,能够再按文、武来划分,从而使琼剧的每一行当中都有了文行和武行两支队伍。
旦行中有青衣(正旦)、花衫、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
青衣
旦行里最主要的一类是青衣。青衣还有一个名称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京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从服装上看,青衣穿青褶子为多,所以青衣的另外一个名称也叫青衫,简称衫子。
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如《白蛇传》最后的一折《祭塔》,《二进宫》里的李艳妃,《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春秋配》里的姜秋莲,《贺后骂殿》里的贺后,《红鬃烈马》里的王宝钏,《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汾河湾》里的柳迎春,《六月雪》里的窦娥,《五龙诈》里的李三娘,《大保国》里的李艳妃,《铡美案》里的秦香莲,《宇宙锋》里的赵艳容,《别宫·祭江》里的孙尚香,《春秋配》里的姜秋莲,《法门寺》里的宋巧姣,《浣纱记》里的浣纱女等。
花旦
旦行的第二大类叫花旦。从服装上来说,都是穿裙衣裳。即便是穿长衣裳也绣着色彩鲜艳的花样。从年龄上看,都是扮演青年女性。如《红娘》里的红娘,《打樱桃》里的平心,《花田错》里的春兰,《春草闯堂》里的春草,《红鸾禧》里的金玉奴,《得意缘》里的狄云鸾,《拾玉镯》里的孙玉姣,《柜中缘》里的刘玉莲,《凤还巢》里的程雪娥,《钗头凤》里的唐蕙仙,《梅玉配》里的苏玉莲,《二度梅》里的陈杏元。从表演上来看,花旦是以做工和说白为主。在说白上是以京白为主,人物性格一般都比较活泼、开朗,动作也比较敏捷、伶俐。花旦能够分为闺门旦、玩门旦、泼辣旦、刺杀旦。
花衫
花衫是京剧旦行里的一个重要的行当,这是一种集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行,也就是说,她集中了青衣的端庄严肃,花旦的活泼开朗,和武旦的武打工架。早期的京剧里只有青衣和花旦,没有花衫。花衫的创始人是王瑶卿。他建立的花衫行当,在表演时有唱、有念、有做、有打,再加上之后出现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将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著名的花衫戏,有梅兰芳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廉锦枫》、《花木兰》、《太真外传》、《西施》、《樊江关》(饰薛金莲)、《洛神》、《天女散花》以及《穆桂英挂帅》等;程砚秋的《红拂传》、《沈云英》、《碧玉簪》、《风流棒》、《赚文娟》、《梅妃》、《花肪缘》以及《英台抗婚》等;尚小云的《谢小娥》、《乾坤福寿镜》、《汉明妃》、《林四娘》、《墨黛》、《摩登伽女》等;荀慧生的《香罗带》、《霍小玉》、《杜十娘》、《荆钗记》、《鱼藻宫》、《红楼二尤》等。
老旦
老旦是扮演老年妇女的主角,老旦的表演特点,就是唱、念都用本嗓,用真嗓,但不像老生那样平直、刚劲,而就应像青衣那样婉转迂回。《钓金龟》的康氏,《赤桑镇》的吴妙贞,《望儿楼》的窦太真,《遇皇后》、《打龙袍》的李后等,都属于唱工老旦,专门以唱工为主;而《清风亭》的贺氏,《西厢记》的崔老夫人,《李逵探母》的李母等都属于做工老旦。
武旦
武旦是表演一些精通武艺的女性主角,也能够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短打武旦,穿短衣裳,这类的武旦,一般是不骑马的,重在武功,重在说白。还有一种特殊的技巧,就是打出手。如《打焦赞》里的杨排风,《泗州城》里的水母,《打店》里的孙二娘,《无底洞》里的白鼠精,《摇钱树》里的张四姐,《三岔口》里的店主婆等。
刀马旦
一类长靠武旦,就是妇女也穿上大靠,顶盔贯甲。这样的主角,一般都是骑马的,拿着一把尺寸比较小的刀,所以有个专门名词叫刀马旦。刀马旦和武旦也有一些区别。刀马旦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武功,同时还得长于做工,而且有时候说白、工架都很重要。刀马旦的戏,有《穆柯寨》、《穆天王》、《破洪州》里的穆桂英,《佘塘关》里的佘赛花,还有《棋盘山》里的窦仙童,《三休樊梨花》里的樊梨花,《珍珠烈火旗》里的双阳公主,《扈家庄》里的扈三娘等。
彩旦
彩旦俗称丑婆子,以做工为主,表演、化妆都很夸张,是以滑稽和诙谐的表演为主的喜剧性主角。这类主角有的是用来讽刺愚蠢和自作聪明的人,如《凤还巢》里的大姐程雪雁,《西施》里的东施等。有的是表示性格爽朗、粗犷、豪放的妇女,如《串龙珠》里的花婆,《四进士》里的万氏,《铁弓缘》里陈秀英的母亲等,还有的是塑造了风趣、诙谐的艺术形象,如《拾玉镯》里的刘媒婆等。

少司命《生旦净末丑》歌词(6)

生旦净末丑

  1、生行

  生行,指戏曲剧目中的男性形象,以面部化妆为俊扮为其特点。根据其年龄、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不同的种类。

  老生:指生行中的中年或老年形象,以戴胡须(即髯口)为其特点。又根据其不同的表演特点,分为唱功老生、做功老生和靠把老生三类。

  小生:指生行中的年轻人形象,根据不同的表演特点,可分为扇子生、纱帽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等类别。

  武生:指生行中身具武艺的男性形象,又有长靠武生(表现大将)和短打武生(表现绿林英雄)之分。前者扎大靠,重工架;后者穿紧身 衣服,重翻打。

  红生:有时将其归入武生行,指勾红脸的身具武艺的男性形象,最典型的是关羽和赵匡胤。

 

  2、旦行

  旦行,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类别。

  青衣:又叫“正旦”,多表现那些端庄稳重的中青年妇女,以唱功见长,如《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等。

  花旦:多表现那些年轻活泼俏俐的小家碧玉或丫鬟,以做功和念白见长,如《西厢记》中的红娘,《拾玉镯》中的孙玉姣等。

  武旦:表现那些身俱武艺的江湖女子或神怪精灵,多穿紧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如《白蛇传》中的青蛇等。

  刀马旦:表现那些女将或女元帅,一般要扎大靠,表演上重靠把工架,如《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等。

  老旦:表现那些老年女性,用本嗓唱念,多重唱功,如《红灯记》中的李奶奶,《吊金龟》中的康氏等。

  彩旦:有时将其归入丑行,主要表现那些滑稽或凶蛮的青年女子,动作和化妆都极尽其丑。如《凤还巢》中的程雪艳等。

 

  3、净行

  净行,指那些面部勾画脸谱的男性形象,有正净、副净、武净和毛净之分。

  正净:也称“大面”、“铜锤”或“黑头”,所表现的人物多为举止稳重者,以唱功见长,如《铡美案》中的包拯,《二进宫》中的徐延昭等。

  副净:也称“二面”或“架子花”,多表现性格豪爽者,如张飞、李逵等,或奸邪佞幸者,如曹操、赵高等。

  武净:也称“武花脸”,多表现身具武艺者,以武打翻跌见长,如《挑华车》中的黑风利等。

  毛净:指戏曲舞台上钟馗、周仓、巨灵神等类人物,他们或为天神,或为身体畸形者,造型夸张,多需垫肩、凸臀,在表演上以工架见长。

 

  4、末行

  简称“末”。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5、丑行

  丑行,指那些滑稽幽默或相貌丑陋的人物,有男性也有女性。男性多在鼻眼间勾画豆腐块状脸谱,故又称“小花脸”。有文丑、武丑、女丑之分。

  文丑:指那些不具武艺的滑稽人物,脸谱勾豆腐块,又根据其身份、地位、年龄等区分为方巾丑、褶子丑、袍带丑、鞋皮丑、老丑等。

  武丑:指那些身具武艺的滑稽人物,又称“开口跳”,表演上以跌扑翻打为其特色,亦重念白表演。

  丑婆子:即女丑,饰演那些或滑稽或凶恶的老妇人,如媒婆、店婆、禁婆等,多表演夸张、语言风趣。

少司命《生旦净末丑》歌词(7)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如明代文学家祝枝山的《猬谈》中说:“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每行当又可细分,习惯上大致分为:[1]  

行当

生(男性)

小生

老生

武生

娃娃生

旦(女性)

正旦(青衣)

花旦

武旦

老旦

彩旦

闺门旦

净(男性花脸)

架子花脸

铜锤花脸

二花脸

丑(丑角)

文丑

武丑

三花脸

彩旦

2特色化妆

编辑

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作出评价,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艺术手法。

据史料记载,脸谱系由唐朝乐舞大面(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是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所戴面具和参军戏副净的涂面逐渐演变而来。

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曾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最明显的的‘地戏’,、的‘傩戏’,的‘藏戏’,无论生旦净丑,都戴面具,每剧多至百余,少者亦须数十。‘南昆’里的神仙鬼怪,一般均戴面具,并不勾画脸谱。京剧是具有全国性的大剧种,大量发展脸谱,可是加官、财神、魁星、土地、雷公,仍戴面具。从脸谱、面具的混合使用与脸谱谱式的由简至繁,可以看出中国戏曲累递发展的轨迹。”

京剧脸谱与京剧表演艺术一样,是和演员一起出现在舞台上的活的艺术。京剧在中国戏曲史上,虽只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但与其他戏曲相比,它发展快,流传广,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京剧脸谱在中国戏曲脸谱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京剧脸谱是一种写意和夸的艺术,常以蝙蝠、燕翼、蝶翅等为图案勾眉眼面颊,结合夸的鼻窝、嘴窝来刻画面部的表情。开朗乐观的脸谱总是舒眉展眼,悲伤或暴戾的脸谱多是曲眉合目。勾画时以“鱼尾纹”的高低曲直来反映年龄,用“法令纹”的上下开合来表现气质,用“印堂纹”的不同图案象征人物性格。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关于脸谱的来源,一般的说法是来自假面具。

京剧脸谱,是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为采用某些色彩的。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义烈,如关羽、维、常遇春;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飞、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典韦;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一般表示奸臣、坏人,如操、高等。

京剧脸谱的色画方法,基本上分为三类:揉脸、抹脸、勾脸。脸谱最初的作用,只是夸大剧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纹理,用夸的手法表现剧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征,以此来为整个戏剧的情节服务,可是发展到后来,脸谱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浅到深,本身就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为表现手段的图案艺术了。[2]

3具体行当

编辑

生旦净末丑中国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泛指净、丑之外的男角色。生的名目最早见于宋元南戏,指剧中男主角,与元杂剧的正末相当。清以后又衍化为老生、小生、外、末4个支系。按其扮演人物属性、性格特征和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类。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因多戴髯口,故又称须生,俗称胡子生。京剧老生行又分唱功、做功、靠把和武老生,另有红生一行,主要扮演关羽,因勾红脸,故又称红生。

小生扮演青年男性,分中生(扇子生)、冠生(官生)、穷生、雉尾生(翎子生)、武小生等。外泛指生的副角,不表现确定的性格特征,唯汉剧的外唱、念、做并重。末,沿袭南戏、北杂剧之名目,今多数剧种已并入老生行。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人物,分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娃娃生扮演儿童角色,京剧中还有娃娃武生。生除了红生某些勾脸的武生之外,其他都是素脸,也就是行说的“俊扮”。

旦,作为一种表演者的称谓始见于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所述的“奇虫胡妲”一句。“胡妲”,即胡之妲,这就初步道明了“妲”的来历。妲,从女旁,表明其性别特征。古时,“妲”亦或为“犭旦 ”。如明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在诠释“引戏”时就说:“引戏,院本中狚也。”那么,作为我国宋金杂剧院本主要角色之一的“引戏”与“狚”(或妲)之间有何渊源关系呢?对于“引戏”的来源,先贤王国维在《古剧脚色考》中指出:“然则戏头、引戏,实为古舞之舞头、引舞。”可见“引戏”由“引舞”而来,古之“引舞”,与现在领舞类似,是舞场上起指挥、导引作用的演员。稽查梵文则不难发现,梵文中有许多与舞蹈相关联的词语的主音部分与汉语拼音中“旦”的拼音十分相近。“旦”的汉语拼音为Dan,梵文Tandava就是泛指一般舞蹈,它的汉译音即为“旦多婆”。由此推测,在梵语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可能就是用梵语舞蹈一词Tandave中的主音Tan的译音“旦”来称谓宋金杂剧院本中“引戏”这一角色为“旦”。因为“引戏”与“引舞”颇具相同的表演职能,“引舞”又多由女性扮演,故又有“妲”。庚、郭汉城先生亦曾指出:“至于‘正旦’一色,则来源于院本中的引戏兼妆旦色。”

青衣

旦行里最主要的一类是青衣。青衣还有一个名称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京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从服装上看,青衣穿青褶子为多,所以青衣的另外一个名称也叫青衫,简称衫子。

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如《白蛇传》最后的一折《祭塔》,《安寿保卖身》中的氏,《二进宫》里的艳妃,《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春秋配》里的秋莲,《贺后骂殿》里的贺后,《红鬃烈马》里的王宝钏,《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汾河湾》里的柳迎春,《六月雪》里的窦娥,《五龙诈》里的三娘,《大保国》里的艳妃,《铡美案》里的香莲,《宇宙锋》里的艳容,《别宫·祭江》里的尚香,《春秋配》里的秋莲,《法门寺》里的宋巧姣,《浣纱记》里的浣纱女等。

花旦

旦行的第二大类叫花旦。从服装上来说,都是穿裙衣裳。即便是穿长衣裳也绣着色彩鲜艳的花样。从年龄上看,都是扮演青年女性。如《红娘》里的红娘,《打樱桃》里的平心,《花田错》里的春兰,《春草闯堂》里的春草,《红鸾禧》里的金玉奴,《得意缘》里的狄云鸾,《拾玉镯》里的玉姣,《柜中缘》里的玉莲,《凤还巢》里的程雪娥,《钗头凤》里的唐蕙仙,《梅玉配》里的玉莲,《二度梅》里的杏元。从表演上来看,花旦是以做工和说白为主。在说白上是以京白为主,人物性格一般都比较活泼、开朗,动作也比较敏捷、伶俐。花旦可以分为闺门旦、玩门旦、泼辣旦、刺杀旦。

花衫

花衫是京剧旦行里的一个重要的行当,这是一种集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行,也就是说,她集中了青衣的端庄严肃,花旦的活泼开朗,和武旦的武打工架。早期的京剧里只有青衣和花旦,没有花衫。花衫的创始人是王瑶卿。他创建的花衫行当,在表演时有唱、有念、有做、有打,再加上后来出现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将京剧旦行表演艺术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著名的花衫戏,有梅派戏《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廉锦枫》、《花木兰》、《太真外传》、《西施》、《樊江关》(饰薛金莲)、《洛神》、《天女散花》以及《穆桂英挂帅》等;程派的《红拂传》、《云英》、《碧玉簪》、《风流棒》、《赚文娟》、《梅妃》、《花肪缘》以及《英台抗婚》等;尚派的《小娥》、《乾坤福寿镜》、《汉明妃》、《林四娘》、《墨黛》、《摩登伽女》等;荀派的《香罗带》、《霍小玉》、《杜十娘》、《荆钗记》、《鱼藻宫》、《红楼二尤》等。

生旦净末丑老旦

老旦是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老旦的表演特点,就是唱、念都用本嗓,用真嗓,但不像老生那样平直、刚劲,而应该像青衣那样婉转迂回。《钓金龟》的康氏,《赤桑镇》的吴妙贞,《望儿楼》的窦太真,《遇皇后》、《打龙袍》的后等,都属于唱工老旦,专门以唱工为主;而《清风亭》的贺氏,《西厢记》的老夫人,《逵探母》的母等都属于做工老旦。

武旦

武旦是表演一些精通武艺的女性角色,也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短打武旦,穿短衣裳,这类的武旦,一般是不骑马的,重在武功,重在说白。还有一种特殊的技巧,就是打出手。如《打焦赞》里的排风,《泗州城》里的水母,《打店》里的二娘,《无底洞》里的白鼠精,《摇钱树》里的四姐,《三岔口》里的店主婆等。

刀马旦

一类长靠武旦,就是妇女也穿上大靠,顶盔贯甲。这样的角色,一般都是骑马的将军或统帅,拿着一把尺寸比较小的刀,所以有个专门名词叫刀马旦。

刀马旦和武旦也有一些区别。刀马旦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武功,同时还得长于做工,而且有时候说白、工架都很重要。刀马旦的戏,有《樊江关》和《三请樊梨花》里的樊梨花,有《穆柯寨》、《穆天王》和《破洪州》里的穆桂英,《佘塘关》里的佘赛花,还有《棋盘山》里的窦仙童,《珍珠烈火旗》里的双阳公主,《扈家庄》里的扈三娘等。

彩旦

彩旦俗称丑婆子,以做工为主,表演、化妆都很夸,是以滑稽和诙谐的表演为主的喜剧性角色。这类角色有的是用来讽刺愚蠢和自作聪明的人,如《凤还巢》里的大姐程雪雁,《半把剪刀》的王婆婆、《西施》里的东施等。有的是表示性格爽朗、粗犷、豪放的妇女,如《串龙珠》里的花婆,《四进士》里的万氏,《铁弓缘》里秀英的母亲等,还有的是塑造了风趣、诙谐的艺术形象,如《拾玉镯》里的媒婆等

综述

生旦净末丑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飞、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正净

以唱工为主。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

副净

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飞、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操等一类,。在其它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有的剧种叫草鞋花脸,如川剧、湘剧等。二花脸也是架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如《法门寺》中的彪等。

武净

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两类。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金沙滩》的七郎、《山》的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数挂须。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

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作用较小的中年男子。传统昆剧演出整部传奇之首出,照例皆为副末念诵词曲开场。

在北杂剧中,末称“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与宋元杂剧所称的“生”同,而与“末”的涵义不同。宋元南戏所称之“末”实即“副末”,除担任报台,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脚色。昆剧“末”行是继宋元南戏脚色制度发展而来,按照南昆的路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个家门,约在清代中叶初步定型。

文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

4相关文化

编辑

古印度梵剧

生旦净末丑古印度梵剧的表演角色共分五种:

1)男主角,梵语译音为拏耶伽。

2)女主角,梵语译音为拏依伽。

3)丑行类男配角,梵语译音为毗都娑伽,此类角色往往扮成婆罗门人的样子,多为主人之帮闲,专以俗语打诨插科。

4)家僮类男配角,梵语译音为毗答。

5)侍女类女配角,梵语译音为都陀。

宋金杂剧院本

无独有偶,元夏庭芝在《青楼集》中论及我国宋金杂剧院本的角色时就明确指出:“院本始作,凡五人:一曰副净……一曰副末……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装孤……杂剧则有旦,末。旦本女人为之,名妆旦色;末本男子为之,名末尼。”元宗仪在《辍耕录》中将宋金杂剧院本中的这五种角色及表演称为“五花爨弄”。虽然我们还难有充足的史料论断古印度梵剧中的五种角色与宋金杂剧院本中的“五花爨弄”同出一辙,但是,古印度梵剧中的拏耶伽、拏依伽、毗都娑伽、毗答等角色与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生(正未)、旦(正旦)、净(丑)、末等角色在行当特征及表演职能等方面几乎一致。而且,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末、旦这两种角色称谓的来源和古印度戏剧相关联的某些姊妹艺术形式有着勿庸置疑的难解之缘。

行当体制

戏曲行当,又叫戏曲脚色,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由于中国戏曲的程式化特点,戏曲在表现生活的时候,便刻意将人物归入生旦净末丑等几种类型中。戏曲行当的本质,是对生活容的系统性的艺术夸,体现出的是我们民族独特的戏剧美学趣味。行当的程式化,不但使戏剧性格类型化,而且也将表演技巧程式化。在戏曲行当中,寄寓着的是人们对于剧中人的性格、年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等的理解以及人们对剧中人的美学评价。

戏曲行当体制的建立,是在宋元南戏中,由于表演艺术的发展,过去专事滑稽调笑的副净副末等戏曲主角,在这时让位于生旦,从而使正面人物成为戏曲舞台上的演出主体。不过,戏曲的行当艺术只有在弋阳腔的繁荣和演变中,才出现了全面分化。此时,不仅行当严格依据人物的性格类型来分类,而且每一行当类型中还细化出若干分支。正是在长期的戏剧演出实践中,戏曲选择并确定了行当体制。

生旦净末丑

如果自公仔戏算起,琼剧行当的历史至少可以推到“手托木头班之演唱”的元代。但是,对琼剧产生影响的不仅有木偶戏,而且还有宋元戏曲。不少琼剧老艺人根据世代相传的说法,认为琼剧的行当体制来自南戏。他们认为,不但早期的琼剧行当与古梨园戏相同,就是现在的琼剧行当,也与南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早期琼剧的行当主要是生旦净丑四大类,发展到清末,才形成生旦净末丑五大台柱的行当体制近。代以来,由于受京剧和粤剧影响,琼剧的行当体制发展得更加全面和完善。

在琼剧的行当分类问题上,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省琼剧院“琼剧概貌”一文为代表,认为琼剧可分为生旦净末丑杂六大类:“琼剧行当配套齐全,分工合理。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六大台柱。”第二种观点也认为琼剧的行当体制分为六大类,但认为这六大行当是生、旦、杂脚花生、净、须生、婆脚。第三种观点以市琼剧团“琼剧的始源”一文为代表,认为琼剧行当可分为五大类:“分为生、旦、净、末、丑,各行当都有丰富的唱做艺术。”[3]

少司命《生旦净末丑》歌词(8)

渐悟生旦净末丑

兴许是爸爸人到中年的缘故吧,时而也看看戏曲,特别是京剧。虽不见爸爸哼唱京剧,但看到爸爸专注地观赏名段时的神态,使我佩服爸爸的劲头。喜爱上一件事,往往是霎时的事。京剧的种子便在我的心头浅滋慢长。
兴致高昂的爸爸常拉着我讲感受。如果一个人青春年少,却有着华贵的气质,当你偶尔听一出梅(蓝芳)派的旦角戏,你兴许会喜爱上京剧;当你感觉到生活的重担,却依旧固守着灵魂的净土,你可轻易听一出程(砚秋)派的青衣戏,你兴许会喜爱上京剧;如果你虽已人到中年,有些大彻大悟,眼神中却隐藏着些执着,当你听一段杨(宝森)派须生戏,你兴许会喜爱上京剧的。
爸爸喜爱京剧、喜爱程派的青衣,也喜爱裘派的铜锤花脸和杨派、马派的老生,这都可能与爸爸的性情及经历有关,已近不惑之年、对世事炎凉多有感触,可能爸爸历经了坎坷与磨练、而心田深处仍然残存着一丁点纯洁……我想,京剧正给爸爸恰到好处的感受时机。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经过爸爸的点染,我决心空闲时好好地多观赏一下国粹,心得一下被我们享用又曾被我们舍弃的传统文化,心得名利场上的“唱念做打舞”,心得人生旅途的“手眼身法步”,心得百味生活中的“喜怒笑骂愁”……
指导教师:奔腾辽河水

少司命《生旦净末丑》歌词(9)

《生旦净末丑荟精粹》教学反思

《生旦净末丑荟精粹》是一节多媒体的欣赏课,主要认识京剧的表现形式及主要行当,内容较多,较难,离同学们的生活也较远,不容易理解掌握,因此,在本课一开始,我用了自编的特色问好歌和一些京剧舞台照让同学们听和看,不但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课中,我充分考虑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和领悟能力的基础上,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京剧的有关知识。2.认识不同行当的角色特征,并能识别各行当角色。3.模仿各个行当的念白、动作。整节课着重体现和运用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是学生张扬个性的天空。所以这堂音乐课从参与的角度出发,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这节课中,我精心准备了许多京剧片段,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京剧,还和学生一起学京剧中的台步、兰花指、武打动作及唱腔,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非常感兴趣。通过师生共同表演,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要求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听枯燥乏味的音乐材料,只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因此,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很喜欢用肢体语言来表现自我。所以师生互动这个环节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京剧的兴趣,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由于内容过多还导致时间过于紧凑,使复习巩固的时间减少了,会使一些学生容易掉队,给下节课增加了负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要引以为戒,不能光注重课程的完美性和容量,不能光重视数量而忽视了质量与重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仔细研究课程标准与教材,使备课真正落到实处,让教案的实用性更强、更有实效。

少司命《生旦净末丑》歌词(10)

生旦净末丑

  1、生行

  生行,指戏曲剧目中的男性形象,以面部化妆为俊扮为其特点。根据其年龄、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不同的种类。

  老生:指生行中的中年或老年形象,以戴胡须(即髯口)为其特点。又根据其不同的表演特点,分为唱功老生、做功老生和靠把老生三类。

  小生:指生行中的年轻人形象,根据不同的表演特点,可分为扇子生、纱帽生、雉尾生、穷生、武小生等类别。

  武生:指生行中身具武艺的男性形象,又有长靠武生(表现大将)和短打武生(表现绿林英雄)之分。前者扎大靠,重工架;后者穿紧身 衣服,重翻打。

  红生:有时将其归入武生行,指勾红脸的身具武艺的男性形象,最典型的是关羽和赵匡胤。

  2、旦行

  旦行,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类别。

  青衣:又叫“正旦”,多表现那些端庄稳重的中青年妇女,以唱功见长,如《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等。

  花旦:多表现那些年轻活泼俏俐的小家碧玉或丫鬟,以做功和念白见长,如《西厢记》中的红娘,《拾玉镯》中的孙玉姣等。

  武旦:表现那些身俱武艺的江湖女子或神怪精灵,多穿紧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如《白蛇传》中的青蛇等。

  刀马旦:表现那些女将或女元帅,一般要扎大靠,表演上重靠把工架,如《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等。

  老旦:表现那些老年女性,用本嗓唱念,多重唱功,如《红灯记》中的李奶奶,《吊金龟》中的康氏等。

  彩旦:有时将其归入丑行,主要表现那些滑稽或凶蛮的青年女子,动作和化妆都极尽其丑。如《凤还巢》中的程雪艳等。

  3、净行

  净行,指那些面部勾画脸谱的男性形象,有正净、副净、武净和毛净之分。

  正净:也称“大面”、“铜锤”或“黑头”,所表现的人物多为举止稳重者,以唱功见长,如《铡美案》中的包拯,《二进宫》中的徐延昭等。

  副净:也称“二面”或“架子花”,多表现性格豪爽者,如张飞、李逵等,或奸邪佞幸者,如曹操、赵高等。

  武净:也称“武花脸”,多表现身具武艺者,以武打翻跌见长,如《挑华车》中的黑风利等。

  毛净:指戏曲舞台上钟馗、周仓、巨灵神等类人物,他们或为天神,或为身体畸形者,造型夸张,多需垫肩、凸臀,在表演上以工架见长。

  4、末行

  简称“末”。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5、丑行

  丑行,指那些滑稽幽默或相貌丑陋的人物,有男性也有女性。男性多在鼻眼间勾画豆腐块状脸谱,故又称“小花脸”。有文丑、武丑、女丑之分。

  文丑:指那些不具武艺的滑稽人物,脸谱勾豆腐块,又根据其身份、地位、年龄等区分为方巾丑、褶子丑、袍带丑、鞋皮丑、老丑等。

  武丑:指那些身具武艺的滑稽人物,又称“开口跳”,表演上以跌扑翻打为其特色,亦重念白表演。

  丑婆子:即女丑,饰演那些或滑稽或凶恶的老妇人,如媒婆、店婆、禁婆等,多表演夸张、语言风趣。

少司命《生旦净末丑》歌词10篇

https://m.czhuihao.cn/xiaoxue/153844/

《少司命《生旦净末丑》歌词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