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行动

发布时间:2021-11-22 点击:

乡村建设行动集合6篇

村庄是指农村地区各种形式的人类居住场所即村庄或农村居民点。一般来说,乡村风景宜人,空气清新,更适合人们居住,民风淳朴。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村建设行动的文章6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乡村建设行动

  乡村建设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点话题。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提到了乡村建设,这表明“乡村建设”已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着力点。在新的发展阶段,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极为重要,大有可为。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意义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的主动作为。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历经8年,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为了让脱贫群众从此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在新的发展阶段,巩固和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将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潜力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目前,我国农村低收入群体仍占相当比例,拓展农民增收基本途径,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将进一步激发农村市场活力。从消费看,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十四五”期间将突破2万元,增加的收入中会有很大一部分用于改善生活消费。可见,农村有广大的市场、广阔的投资空间。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在新的发展阶段,特别需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否则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民族复兴也无从谈起。

  实施乡村建设贵在行动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对以往乡村建设历史经验的传承延续,也是当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举措,我们必须突出重点,找准发力点。

  首先,坚持正确原则,确保有序推进。一是坚持系统思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不能单兵突进,不能大拆大建,必须立足各地实际。二是以人民为中心。广大农民群众既是乡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的主力军,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致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格局。三是形成建设合力。乡村建设具有综合性,需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协调好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形成齐抓共管之合力。

  其次,按照规划建议,聚焦阶段任务。按照“十四五”规划建议,当前尤其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县域城镇建设具有龙头牵引作用,要强化县城的综合服务能力,实现“县城+乡镇”同步发展格局,促进县域内城乡公共服务整体提升和均衡发展。二是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三是加大乡村建设人才培养力度,一方面要就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四是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村基础设施使用维护和公共服务职能提升打牢经济基础。

  最后,坚持党的领导,锤炼干部队伍。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要积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培育和选拔一批政治站位高、勇于担当的年轻干部充实各地乡村基层组织,为贯彻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高素质干部队伍支撑。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谋划好“十四五”时期乡村建设这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在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更要强化执行力,各地要久久为功,努力积小胜为大胜,让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涌现出更多“春天的故事”。

第2篇: 乡村建设行动

  绘好乡村建设行动“稻田画”

  近期,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在各大院线上线,五个故事别出心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平凡人物对家乡的依恋与贡献。其中“神笔马亮”篇章最令人动容,沈腾饰演的画家马亮,放弃出国深造的大好机会,来到乡村担任第一书记,指导村民绘“稻田画”,发展乡村旅游,带领乡亲们成功致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所有奋战在乡村建设行动一线的党员干部们,要加紧脚步,更上层楼,努力将乡村建设行动的“稻田画”画出来、绘出彩。

  要铺开奉献的“土地画板”。一个画家能为乡村发展做什么?电影打破了我们的固有偏见。电影中,马亮充分发挥他的艺术天分,把不起眼的乡村变成了处处有美景的旅游风景区,吸引了周边游客,激活了农民的致富热情。可以看出,性别、年龄、专业等无法成为阻碍党员干部为乡村建设行动作贡献的理由,只要有一颗敢于奉献的赤子之心,广阔包容的基层大地必能让你大有可为。因此,党员干部要看淡个人进退得失,树立个人价值实现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的人生观,发扬共产党员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真正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要相信,你不负基层,基层定不负你。

  要搭配合适的“作物色彩”。一腔热血易,做出成果难,找到一条适合当地实际并且能够促进村民持续增收致富的道路着实不易。在电影中,马亮抓住村庄毗邻城区的区位优势,依靠绘画提升村庄美丽建设,并通过特色种植吸引游客,成功提高了村民的旅游收入。现实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对所在乡村进行充分调研,摸清村庄现有资源与隐藏资源,广泛听取民意,运用互联网思维,延伸“挖”的思路,做好“拓”的文章,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合理配置产业结构,优化村集体经济运行方式,带领村民走健康发展的持续致富之路。

  要团结智慧的“群众画工”。电影中,马亮把工作的村子当成了家乡,把乡亲当成了家人,并与他们打成一片,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了驻村干部的人民情怀。也正是如此,乡亲们才乐于听从马亮的安排进行耕种,完成稻田画的创作。服务基层要掌握有效的群众工作技巧,就必须深入群众、融入群众、团结群众,从而获得群众认可,这是带领群众致富的前置条件。除此之外,也要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乡村贫困可能只是缺乏一个想法、一笔资金、一位带头人,身在基层的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群众智慧,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以点破面,带动乡村发展。

第3篇: 乡村建设行动

  四步走”助力乡村建设行动

  乡村是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战略。实现乡村建设行动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要解决“三农”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准确把握土地与农民的关系,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是农民脱贫致富的“聚宝盆”。各级党组织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以“四步走”发展战略妥善解决“三农”问题,助力乡村建设行动之路越走越开阔。

  以人为本,助力乡村文化强起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战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各级党委、政府应将农村文化生活纳入到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去,纳入到财政支出预算中去,以解决农民看书、看报、看戏难等问题。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开办文化设施,兴办文化企业、组办民间剧团和组织个体电影放映队。同时,加强对文化设施、文化经费的管理和利用,保障资金切实用之于农村文化的发展。乡镇党委、村支部委员会要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组织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娱乐项目,通过建立村民休闲活动广场,为村民提供娱乐场所,竭尽所能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自媒体的发展普及,如今各种短视频应用软件在农村应用广泛,很多村民也开始用其记录生活的点滴,政府要加强对自媒体平台的监管力度,要发挥其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政治引领作用,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防止低俗、消极思想和风俗在网络平台传播蔓延。

  “农”“林”并重,助力乡村生态靓起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保护,同时兼顾生态建设,要坚持“农”“林”并重,使“耕地”与“林地”配比适宜,既要守住“耕地红线”,又要注重林地的培育和养护。要引导村民逐步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各乡镇党委要广泛动员村民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树立农民的主人翁意识,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领头雁”的作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全面推动人居环境整治迈上新台阶,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找准村子特色,打造家乡生态名片,努力使乡村生态靓起来。

  人才引领,助力乡村经济富起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探索新形势下乡村经济发展新模式。人才是乡村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各基层党组织要不遗余力广纳贤才,要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向基层回流,就要提升基层人才的待遇问题,积极培育乡村建设接班人,让走出家乡的有志青年反哺家乡建设。要对现有人才队伍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整合,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导向,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乡镇干部选拔机制,真正选出“敢干事、能干事、干实事”的人才队伍,加大对人才的鼓励激励,为其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平台和充足的保障。乡镇党委和政府依托人才,因地制宜,不断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作物抗风险能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生产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与突破,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等多渠道带货促销,拓宽产品销路,助力乡村经济富起来。

  与时俱进,助力乡村风貌新起来。乡村的风貌不仅要做到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实现村容村貌整体改观,同时村民的精神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今成了致富的“金疙瘩”,曾经破败不堪的房屋变成了新式钢板房,村村通了柏油马路,大型机械挺进农田,实现农业耕作现代化;曾经的大水漫灌到如今的精准滴灌,大大缩短了劳动时间,提升劳动效率。村民的腰包鼓了,眉毛舒展了,物质生活富裕了,精神生活富足了,思想也更加前卫开放。在实现乡村建设行动的道路上,他们挺直腰杆,信心满满,昂首阔步,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的理念与方法,努力使乡村风貌新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建设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4篇: 乡村建设行动

  集聚乡村建设行动“强动能”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战略,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时,读到了题为《把乡村建设行动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的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21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文章指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汇聚起全党上下、社会各方的强大力量。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各级党组织就要始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乡村建设行动夯实基层基础、集聚强劲力量。

  集聚乡村建设行动强“动能”,组织振兴是保障。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战略,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抓牢抓实,抓出成效。突出政治功能,紧扣农村党建工作重点,围绕各项重大政策的落实,在乡村建设行动中凸显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坚定信仰信念、扛牢为民服务使命,担当推动“三农”发展任务,组织引导群众坚定跟党走。加大支部标准化建设力度,持续提升党支部工作和发展党员规范化水平。加大农村基层党组织中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规范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处置,教育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在乡村建设行动中发挥带头作用。注重在农村致富带头人、优秀青年、返乡创业人员中发展党员,持续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激发乡村建设行动活力。持续有力开展基层小微权力腐败的惩处,尤其是加大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的查处,为乡村建设行动营造良好环境。

  集聚乡村建设行动强“动能”,选好“头羊”是关键。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基层党组织书记是乡村建设行动战略最重要的实施者,他们素质如何、能力高低,直接决定着乡村建设行动战略落地落实的质量和效率。注重从产业致富带头人、农村产业经纪人、大学生村官和退伍返乡军人等群体中,把那些政治素质好、能力本领过硬的人选进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班子中,选优配齐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领头雁”。要从提升基层党员、干部能力素质入手,有针对性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为主题的能力培训,锤炼他们担当乡村建设行动任务的宽肩膀,练就推动乡村建设行动的真本领,引导他们挖掘自身潜力、创新发展思路,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中发挥优势,发挥作用。要建立健全关心爱护基层干部的机制,多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解决他们后顾之忧,促使他们愉快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

  集聚乡村建设行动强“动能”,育用人才是重点。乡村建设行动,产业振兴是主线;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基石。一方面,广大基层党组织要根据自身条件,立足资源优势,找准适合本地发展的优势产业,为群众致富增收提供坚实保证。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农村面临的产业人才缺乏、留不住人才、农民素质亟待提升等问题,加大人才的引、育、用,让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产业发展。坚持从机制建设入手,建立健全农村引用人才的完善机制,切实把流出去的在外能人吸引回来,实现人才“洄游”,带回更多有利于推动乡村建设行动的经验、技术和资金,让更多人才留下来创业,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带领更多农民致富;注重本地人才的培育,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村干部、农民致富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农民等培训,培育更多“土专家”“田秀才”,提升他们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奏响乡村人才“大合唱”,增强农村发展“内力”;注重把人才放在重点部位、产业发展链条上锻炼,让他们充分发挥才干,激发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的活力。

  乡村建设行动,是战略部署、也是目标任务,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必须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各地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发挥“桥头堡”作用,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党组织书记要发挥“领头雁”作用,坚持以爱才、惜才、重才的诚意,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人才在乡村创业,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实干苦干、务求实效,就能不断积聚推动乡村建设行动的强劲动力,奏响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乐章。

第5篇: 乡村建设行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针对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问题,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号召。乡村建设行动的内容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建设行动的路径可以有各种创新,但是无论如何创新都不能违背农业的基本特点,不能违背乡村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违背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否则乡村建设行动有可能成为对乡村的破坏行动。诸如强制农民拆村并居,逼农民上楼等做法,与乡村振兴理念背道而驰。根据目前存在的乡村建设问题,我们认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必须遵守以下三个原则。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建设行动要在党的领导下构建乡村振兴的组织体系和活力体系。这就需要各级党和政府强化对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责任和组织责任,充分认识乡村建设行动的历史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乡村振兴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责任。政府不仅是乡村建设财政投入主体,也是规划设计和实施的组织主体。要落实党政一把手是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是乡村建设行动动力的直接来源。乡村建设行动是一项具有很强综合性的行动,需要农林水利、建筑、国土、规划、科技、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旅游、信息、生态等政府各个部门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各自作用,协调好各个部门的力量,形成乡村建设行动的合力。

  ?除了发挥好党组织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外,社会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发挥社会组织力量十分重要,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在帮助经济薄弱村形成“造血”机制、提高发展能力与激活内生动力、增加村民财产性收入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独特优势对乡村建设行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在乡村文化建设、移风易俗、乡村环境治理与乡村养老、助残、儿童教育服务等方面,社会组织可以弥补政府部门在农村公共品供给方面的“政府失灵”,一方面可以降低政府部门在推进乡村振兴中面临的高成本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资源利用、要素配置和要素流通的效率。就全国范围而言,社会组织发育不全以及作用发挥受限是乡村建设行动最突出的短板之一。普遍存在着基层部门对社会力量的作用认识不足、支持不够甚至持怀疑态度,村级组织缺乏主动寻求社会力量促进本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社会组织自身也存在参与乡村建设行动能力不足、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方式落后等问题。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快制定出台培育社会力量的制度办法,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建设行动,并将社会力量纳入乡村建设行动系统中。项目村选择、分配财政资金可向引入社会力量工作成效明显的村倾斜,允许社会组织采取“半公益半收益”的方式,参与乡村建设行动,从而调动其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培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社会组织,都不能替代农民建设乡村的主体地位,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乡村村民的幸福,因此要关注乡村主体本身的需求,乡村振兴只有靠农民来建设,文化才能传承,产业才能兴旺,乡村发展才能可持续。政府和社会组织任何时候都不要为民做主,不能越俎代庖。梁漱溟在论述乡村建设过程外来人作用时曾概括了三句话:为乡村扩耳目、为乡村增喉舌、为乡村添头脑,其目的在于激活农民的内生动力,启发农民自觉。

  乡村建设行动要树立乡村整体发展理念

  乡村全面振兴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从空间上看,乡村振兴要全面推动,也就是说,所有乡村都要振兴,一个不少地实现乡村现代化。二是从振兴内容看,要在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等领域全面推进,实现乡村的整体进步。事实上,大量的乡村振兴实践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甚至产生“建设性破坏”,以至于有人怀疑乡村到底能否振兴,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乡村价值及其规律缺乏认识。这就需要我们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过程中,深入开展乡村认识教育,准确把握乡村发展规律。乡村是一个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教化等价值于一体的有机整体,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就是要遵循这一价值体系。实践证明,遵守这一原则,发现乡村价值、尊重乡村价值、放大乡村价值,可以使乡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道路。而脱离乡村价值体系,试图建立一套新体系的做法,无论投入多少人力物力都难以获得应有效果,甚至以失败而告结束。

  以往很多乡村建设项目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在于把本来不可分割的乡村整体人为地割裂开来。比如为发展农业而伤害农民,为了民居改造而削弱了农业生产乃至农民生计,为了环境整洁而影响了生产,为了生产而破坏了生态,诸如此类现象在乡村建设实践中不胜枚举。事实上,构成乡村的各个要素以及表现出的不同价值和功能是彼此融合不可分割的。首先是农民、农业、乡村三要素不可分割,排斥农民、破坏乡村形态,必然导致农业发展动力滞枯;同理,乡村失去生产条件,农民生计就陷入困境,乡村发展就失去秩序。其次,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是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举例来说,产业振兴中包含着生态要素,如生态旅游、休闲等;也包含着文化要素,如农业品牌塑造、文旅农融合;还包含着人才要素和组织要素。所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不能单兵突进,某一个部门单项工作推进,而其他相关部门不能同步跟进或方向相反,都会导致项目的失败。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

  农民是乡村建设主体,也是受益主体。乡村建设要符合农民需要,适应农民的生产与生活要求,乡村才能获得生命力。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基础。

  首先,建设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才能激活乡村发展的微观动力。家庭农场是以家庭劳动力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家庭农场规模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典型表现形式,也是高素质农民得以存在的有效载体。家庭农场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可以有效克服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主体地位弱化的问题,激发农民建设自己家园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努力优化适度规模家庭农场形成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各地根据自身条件和资源优势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其次,完善合作机制提高农民组织程度。合作社被证明是最适合农业和农民特点的高级组织形式。农户和家庭农场存在的诸如生产成本高、面临风险大等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合作来解决。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是乡村建设行动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之一。合作社应以家庭农场为基础,以乡村社区为基本单位,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所共同决定的。传统村落是熟人社会共同体,共同体内部有互帮互助传统,有共同的生产与生活资源,容易形成共同的利益纽带,具有天然的信任与监督机制,容易形成合作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更适合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的合作,也就是说,在合作社组织内部充分利用熟人关系的信任与合作传统形成合作机制,在合作社组织之间建立现代契约制度,实现合作社的联合。此外,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也决定了农民合作社以乡村社区为单位最容易实现。“村集体”不仅是土地的所有者,也是惠民政策的落实者。独立于村组织之外的合作社,往往会成为“孤岛”,难融入村落文化体系,与乡村社区管理“两张皮”,甚至出现相互掣肘现象。因此,农民合作社组织应与乡村社区“一体化”,在此基础上完善合作社功能,发展更大范围的合作社联合社。

  需要指出的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需要在新型城乡关系框架下进行,只有促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才能遏制乡村衰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特别强调形成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第6篇: 乡村建设行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文简称《建议》),对“十四五”时期我国“三农”工作提出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构想。其中,《建议》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摆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这实际上意味着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着力点将放在“乡村建设”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将成为新发展阶段我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和有力保障。

  一、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大意义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我党在新发展阶段,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引性。

  (一)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在过去长期的工作中,为解决好吃饭问题,我国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突破60%,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已建成453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但是相比较而言,当前我国农村现代化还存在诸多问题和短板,农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因此,在“十四五”时期,我党强调“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就是为了聚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的素质的提升,补齐农村现代化这块短板,从而更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而笔者以为,“工农”这两个不同的产业,“城乡”这两个不同的地域单元要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其前提条件是它们二者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或发展水平上,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但是,当前很明显,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发展的不充分仍然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体现。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发展步伐明显滞后。而且在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城市的“虹吸效应”也非常明显,农业农村要素的大量输出,使得工农城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当前必须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力量优先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尽快补齐农业农村这块短板,确保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从而为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可靠保障。

  (三)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的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而工农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因此,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方面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促进农业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扩大农村市场内需,加快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用好乡村建设空间,形成城乡大市场互补互促的国内大循环。

  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农村现代化既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还包括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当前,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就是为了推动实现这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因此,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主要应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一)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伐,促进农村“物”的现代化的实现

  农村“物”的现代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当前农村发展的最大短板和首要制约因素。为此,“十四五”时期要通过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加强村的服务能力建设,从而推动形成县乡村为一体、功能衔接互补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一是要加强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所谓“郡县治,天下安”。县域自古以来就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建议》提出,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这些提法实际上也在明确告诉我们,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必须要强化县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水平,提高县城综合服务能力。特别是《建议》提出要“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因此也要加强县级数字化建设,为乡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实现智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要注重在县域范围内要加强规划引领,统筹县域内城镇和乡村的公共服务,努力实现县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完善乡镇服务农民的各项功能。《建议》明确“乡镇是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作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乡镇必须具备服务农民生产和生活两方面的功能,因此,一方面要完善乡镇在农用物资配备,农产品流通等方面的职能,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完善乡镇文化娱乐等休闲设施的建设,为改善农民提提供条件。三是要加大村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即重点抓好乡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提档升级,加大县、乡基础设施向乡村的延伸,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城乡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满足农村居民对高质量农业生产、高品质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

  (二)加快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和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步伐,促进农村“人”的现代化的实现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乡村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大展才华、大显身手,积极培育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这是当前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建议》也进一步明确:要“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为此,一是大力培育本土人才。要通过“政府主导+专门机构参与”的方式,积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新乡贤、新型职业经理人、农村实用型人才及乡、村党员干部等教育培训,引导他们积极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二是积极采取措施吸引人才“上山下乡”。要通过制定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优化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政策,优化农村干事创业环境,让真正想为乡村振兴出钱出力的人在农村有为有位、成就事业。三是强化引智建设,建立“农业智库”。为此,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一方面深化与科研院校合作,组建科技服务创新团队,开展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另一方面,大力推动拓展农业双创空间,吸引优秀创业团队入驻创业,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加快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乡村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推动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夯实乡村振兴根基的有效之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为此,一是积极构建由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治理模式。要在平等协商框架内,由党委政府积极引导,疏通基层政权、社会组织、村民之间的梗阻,使各种社会力量在合作基础上共同实现乡村的共治共享。二是完善“三治合一”的乡村善治新体系。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能够推动乡村治理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升级,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合作共治局面,激活乡村治理机制的融合力,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当前,特别是要以德治弘扬正气。在乡村治理中充分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拓宽德治的空间。三是深化村民自治实践。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村民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不断提升基层民主实践效能。要创新民主协商形式,夯实村民自治基础。依托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搭建村民自治和基层协商议事平台,构建村民协商议事程序,丰富民主协商形式;利用网络、微信等新媒体,拓展民主协商渠道,提高民主协商质量,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四是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乡村治理离不开农村党组织的核心引领,抓好农村党组织建设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当前特别要尽可能地把回乡知识青年、复员退伍军人、乡村企业管理中的优秀分子吸引到党组织中来,帮助当地农民更新传统观念,提高乡村治理和带富致富能力。

乡村建设行动集合6篇

https://m.czhuihao.cn/wendang/200149/

《乡村建设行动集合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