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风筝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08-07 点击:

语文课风筝教学设计9篇

语文课风筝教学设计9篇

语文课风筝教学设计(1)

《风筝》教案

教学目标:

1. 会读14个词语,会写“磨”。

2. 读懂课文内容,抓重点词语,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4. 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一提起我们家乡潍坊,你脑海中最先想到的是什么?(风筝、萝卜......)对呀,潍坊又叫鸢都,就在上周六,第35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已经在滨海开幕了。作为潍坊人,你了解风筝吗?找2名学生说一说看课后资料袋,默读,想你知道了什么?

总结:阅读课后的资料袋不仅能够拓展我们的知识,而且也是课前预习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2、拓展古诗同学们,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写了很多关于风筝的名诗名句,谁来说一下你知道的风筝的诗句?2名老师这也有几句,一起来读!

三、导入新课这是古人笔下的风筝,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筝》。一起伸手写课题板书课题:一边写一边讲解字的结构。斜钩、齐读课题,注意轻声

四、初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听老师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且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自由读,巡视五:生字生词下面我们来看本课的生字词。

1. 自己大声的读一遍

2. 去拼音你还会读吗?排火车读

3. 3.大家看这个词语“磨坊”,这是两个多音字,谁来说说磨的两个读音并组词?方也是多音字,你知道他的读音吗?出示齐读

4. 4.你知道磨坊是干什么的吗?(把粮食磨碎的作坊)

5. 5.大家看这些词语,齐读!这些词语都是表示什么的?(心情)

6. 6.让我来读的话,我会这样读。 你们也来试试,读出词语想要表达的情感。

7. 7.“千呼万唤”这个词语特别有意思,你发现他有什么特点?生说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词语?生说 教师出示 齐读

语文课风筝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琢磨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结合资料,深入文本体会作品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

查找海外华侨学习国语的事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我一定不会忘记中国语文,我要把我的作业本一生一世留在身边,常常翻阅它。我一定会激励自己把中国语文自修好,像这作业本上的成绩那样。“同学们,看了这段话,你的心中涌动的是怎样的情感呢?

过渡:那一声声“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分别的时刻,是多么不忍心离去呀!

二、质疑,研读课文。

1、陈小允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2、你对他的变化有什么感情?

3、对于语文课,“我”由开始的“厌恶”到后来的“喜爱”,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从这些心理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对于语文课,对于中国语言,文学,你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一些海外华侨不忘学习国语的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升华

是啊,这是作者热爱祖国的表现,是对祖国的深深眷恋。所以当他离开中国那一刻,再一次深情地呼唤着——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

“我”深情的告别,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这种爱国情有着一股绵绵不息的力量,它激励着我们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同学们,我们都深切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就像我们深切地爱着我们伟大而慈祥的母亲,而亲爱的祖国就是我们最伟大的母亲。而今天作者要漂洋过海,离开母亲,怎能不深情地呼唤——别了,语文课。

语文课风筝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品读语言,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2.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2.品读语言,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

3.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的主旨。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方法:朗诵、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

1、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反复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2、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1、准备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三、检查预习,考察字词

伶仃(líng dīng )::孤独,没有依靠。 嫌恶(wù)::厌恶。

憔悴(qiáo cuì):瘦弱,不好看 。 惊惶(huáng ):惊慌。

瑟(sè )缩: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

苦心孤诣:(yì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肃(sù)杀: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分寸:说话或做事适当有限度。

笑柄(bǐng):可以拿来取笑的东西。

不堪(kān):表示程度深,使人不能忍受。

虐(nüè)杀:虐待人而致人死亡。

仓皇:匆忙而带着慌张。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明确:训练学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课文结构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现在)

风筝 小兄弟: 爱风筝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做风筝

“我”: 厌风筝 补救未果、后悔痛苦

撕风筝

线索

2、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明确: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如: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3、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四、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目标检测基础知识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品读语言,体会感悟亲情含义。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二、 精读课文:

1、朗读1、2自然段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引导:比较北京与故乡放风筝的时令,理解“惊异”之情;看下文所回忆的“精神的虐杀”,理解悲哀之情。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却又说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多角度讨论探究)

a.此处的“春天”指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所以是“久经逝去”了。

b.如今在北京看见“一二风筝浮动”,由此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故乡的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朗读课文3、4自然段:

①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

明确:

a.结合课文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b.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以小兄弟的弱小反衬出“我”行为的粗暴、不近人情。

②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

a.略

b.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

c.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

③为什么小兄弟只是“绝望”,没有反抗?

明确:小兄弟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认为哥哥是为自己好,应该遵从哥哥的管教,根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遭到精神虐杀,更不用说反抗了。

④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3、朗读第5—11自然段

①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引导:把“我”分为明理前的“我”和明理之后的“我”,可以理解为什么说“不幸”。

明确:作者意识到当初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感到十分懊悔。

②而我明白了儿童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明确:学生自由发言,重在体会作者感受,体会亲情。

③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朗读第12自然段

①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引导:从作者的预料以及实际结果考虑。

明确: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意想不到,又“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②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明确: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5.主旨探讨:

【提示】

1、从手足之情上看。

2、从游戏的意义上看。

3、从鲁迅的自省精神上看。

4、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

【中心要点】

a.忏悔:“我”对小兄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解剖,严于律己。

b.悲哀:小兄弟自甘受辱还浑然不觉——因中国人的麻木而忧国忧民。

三、 拓展延伸: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四、小结:

《风筝》这篇文章不仅表现出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能够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本文深刻的主题,令读者读后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作业:

1、目标检测课内阅读部分

2、预习第22课

语文课风筝教学设计(4)

《鸡蛋》教学设计

成都特校 彭祖红

一、教学对象:培智三年级

二、课型与教学内容:生活语文 识字课 《鸡蛋》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材分析:《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在课程设置方案中明确指出:生活语文课程要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本课属于自选识字课,选取学生常见的鸡蛋为教学内容,在综合实践课认识超市里的鸡和蛋实物的基础上,认识鸡和蛋图片,并能读、写汉字,利用汉字组词、说句子,并能认读生活实际中的汉字,学习使用简单的菜单,真正将所学应用于他们的生活当中。

五、学情分析:本班共8名学生,其中自闭症1名,唐氏综合症2名,多动症1名,脑瘫1名,发育迟缓3名,语文识字能力差异较大。根据其识字能力发展状况可大致分为三个层次:A层次有5人,能通过教学独立认读简单的汉字,会组简单的词语,说简单的句子;会仿写或描写简单的独体字;B层次1人,能命名图片,通过教学在适当辅助下认识一些简单独体字;无法组词说句子,会仿写独体字;C层次1人,课堂主动参与性较差,需在大量辅助下辨别简单的实物与图片。

六、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A:认识鸡和蛋,能辨别图片;认识两个汉字“鸡”和“蛋”,能独立认读;B:认识鸡和蛋,能命名、辨别图片,在适量辅助下指认、认读两个汉字;C:认识鸡和蛋,能在辅助下指认图片。

2、能力目标:A:会用两个汉字“鸡”和“蛋”组词,在老师引导下说中长句子;B:能仿说词语,能在辅助下仿说简单句子;C:能辨别图片“鸡”"蛋"。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意识到要节约食物不浪费,初步培养在生活实际中使用所学到的汉字宝宝的兴趣和自我效能感。

七、教学重难点:A:能独立认读两个汉字“鸡”和“蛋”,组词,并说中长度的句子。 B:能在适量辅助下认读、指认汉字。C:在大量辅助下指认、辨别鸡和蛋的图片。

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鸡和蛋的图片、菜单、汉字卡片、吸铁

九、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一)组织教学

(二)情景引入,揭示课题

(三)新授

活动一

认一认

活动二

读一读

记一记

说一说

(4)巩固练习

(五)

总结 作业

师生问好。建立课堂常规。(热身游戏:你拍一我拍一)

视频引入

引入课题:鸡蛋

板书、教读。

课件出示鸡、蛋

引导学生认识。

图片出示鸡、蛋。教认。

板书汉字。

教读。

引导学生一边描写一边识记汉字。

引导学生用汉字组词。

板书词语

教读

请学生在词语中找出相应汉字

请个别学生教读词语。

引导A组学生说中长度句子。

请小老师教读汉字。

(如:我喜欢吃鸡肉;树上有窝鸟蛋)

游戏一:找一找 读一读

游戏二:点菜

引导学生意识到要节约食物不浪费。

引导学生到书本、现实生活中认读“鸡”“蛋”。

分层布置作业

师生问好。

收回注意力。

和老师互动。

读课题。

A:说句子

B:命名

C:指认(辅助下)

跟读

齐读

个别读

跟随老师书空写一写,记一记

A:独立认读汉字

B:辅助下认读汉字。指认汉字。图片和汉字的配对

组词

跟读

齐读

个别读

在词语中找出目标汉字

A:独立认读词语、 在辅助下说2至3个中长句子

B:仿读词语,仿说句子

C:感知图片

参与游戏

和老师互动。

收回注意力,建立课堂常规。

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通过分层任务达成分层目标,保证每个孩子学有所获。

设计听、说、读、写环节,全面训练孩子初步的语文知识和能力。

通过及时的练习强化巩固。练习采用分层游戏法,激发兴趣的同时注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目标。

用“小老师”的游戏培养初步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找一找”游戏带领孩子将所学汉字运用到社区实际生活当中去。避免“搬家”后就不认识汉字的现象出现。点菜引导学生将所学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去。

分层作业布置,保证每个孩子在课后得到有效的适合的巩固复习。

十 作业设计

A组:

1、读一读,并在下面词语中找出汉字:鸡 鸡肉 小鸡 鸡毛 公鸡 鸡汤

2、读一读,并在下面词语中找出汉字:蛋 鸡蛋 蛋汤 下蛋 鸟蛋 盐蛋

3、试一试:仿写汉字 蛋 两排 (龚、符、陶) 描写汉字 蛋 两排(肖、钟)

B组:

1、指认汉字 鸡 蛋

2、仿写汉字 蛋 两排

C组:

指认实物与图片 : 鸡 蛋

语文课风筝教学设计(5)

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课程是整合的,不是单一分化的内容体系。指出:“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把电影与

语文课整合,是对电影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课设计以“父子之情”为整合点,将影片《背起爸爸上学》与语文课《科林的圣诞蜡烛》结合起来,让学生感悟亲情的伟大,懂得珍惜亲情,回报亲人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的亲情品质。

二、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亲情的伟大,懂得作为子女,要关爱自己的父母,从而培养学生的亲情品质。

2、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自悟,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课文中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认识能力、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影片《背起爸爸上学》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 ﹙一﹚ 回顾影片,导入 新课

1、昨天,我们观看了一部感人的影片《背起爸爸上学》。可以说,孩子们,你们都是流着眼泪看完这部影片的。我知道,你们的心被深身打动了。是什么打动了你们的心,能说说吗?

2、学生汇报,自由表达。

3、影片主人公石娃的父亲,为了儿子,不辞辛苦,以至身患重病,瘫痪在床。为了不拖累儿子,不影响儿子的学业,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竟然偷偷自杀。父亲用他深厚的父爱为儿子撑起一片明朗的蓝天。儿子,为了报答父亲的厚爱,为了实现父亲的心愿,毅然用稚嫩的双肩“背起爸爸上学”。

中国孩子石娃用他的行动书写了一曲感人的孝敬之歌。今天,我们还要去认识一位爱尔兰小男孩,他和石娃有着不少相似之处。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还是让我们认真阅读课文吧。

4、板书课题:科林的圣诞蜡烛

5、读课题,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二﹚ 阅读课文

1、提出要求,自读自悟。

科林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懂的词语查工具书理解,勾画出自己感悟最深的语句认真体会,并把自己的感悟写在语句的旁边。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悟。

4、全班交流,汇报阅读收获,结合课文的相关语句说说科林是个怎样的孩子。教师相机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段:

﹙1﹚ 圣诞节前夜,科林从学校往家走的路上,“步履沉重”,心事重重,丝毫没有为过节而感到兴奋。原来,一个星期前就应该回来的父亲,至今杳无音讯。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到,科林对父亲是多么关爱,他在为父亲的安全而担忧。

﹙2﹚ 科林在问清灯塔看守人可以用煤油点亮灯塔之后,便回家拿了水桶,一家一家地搜集煤油。科林奔跑了好几个小时,敲开了村子里每一幢房屋的门,终于搜集了足够的煤油,点亮了灯塔,为在浓雾里漂荡了一周的渔船照亮了道路,为父亲、为渔船上的人带去了平安和幸福。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科林是个多么懂事的孩子,他是多么爱他的父亲,为了父亲,他不辞劳苦,为了父亲,他甘原付出,甚至忍受责备。

﹙3﹚ 课文以“科林的圣诞蜡烛”为题,有深刻的含义。从课文内容可以看出,圣诞蜡烛是象征吉祥,象征幸福降临的。科林虽然由于担心父亲没有点燃那根小蜡烛,但他却点燃了给许多人带来幸福的灯塔,那就像一根巨大的“圣诞蜡烛”,这“蜡烛”是科林对父亲爱的见证。

5、将科林和石娃比较,你认为他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6、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相机点拨:

石娃有一个疼爱他的父亲,科林也有一个疼爱他的父亲;不管是石娃,还是科林,他们身上都有着一种感人的品质,那就是爱自己的父亲,爱自己的亲人,他们都用各自的行动去回报父亲的关爱。

﹙三﹚ 总结延伸。

1、浓于水。亲情是割不断的,亲情是无私的。父母给了孩子生命,给了孩子无尽的关爱。作为孩子,应该怎么做呢?能谈谈你们的想法吗?

2、学生谈感受。

3、布置课后作业 :

﹙1﹚写一句赞颂亲情的话;

﹙2﹚写一写自己的亲情故事。

语文课风筝教学设计(6)

《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和放风筝的情景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请学生说一说,从而引出课题。)

二、照纲学习,合作互助

(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

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三、展示交流

(1)做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②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

板书:依然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③练习把“虽然……但是……”加进“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里去,进一步体会“我们”快活的心情。

(2)放风筝。

重点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②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

板书:拼命

③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3)找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①让学生分别找出这几句话,教师出示这几句话。

②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

③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

板书: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④练习用上面几个词说几句话,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麻烦时的表现。

四、拓展延伸

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

五、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我们”向那房子跑去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一写。

板书设计

风筝

做 放 找

快活 高兴 伤心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孩子们的快乐和伤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教学中较多地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如果是你,你是怎么放风筝的?”“此时你会怎么想?”“你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呢?”“风筝飞走了,你会怎么呼唤?”等等。第三,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如,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憧憬”,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联系实际生活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渗透学习语文的方法。第四:多处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加以想象。使学生能够和文本之间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走到他们中间。学生想象着、体验着,很好地把情感融在了语言文字的体验中。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点是让我惭愧的。正因为太想让孩子们积极地与我交流,导致教师过于主动,学生过于被动。给学生读的时间还是不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明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克服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进步。

语文课风筝教学设计(7)

《别了, “不列颠尼亚”》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 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 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4.体会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二.学习重点

1. 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 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三.学习难点:

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四. 教案课时: 1课时。

五.写作背景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

六.作家作品

本新闻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都是新华社记者。

七.开阔视野: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新闻则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问记等。它是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特殊文体,“具有迅速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它是报纸广播电视常用体裁形式的总称。概括起来新闻有如下几种特色: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时效性: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讲究时效,尽量缩短“时间差”;新颖性:报道内容必须有价值有意义,它是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人物新风尚等客观事物;准确性:受真实性的制约,这种文体用词准确,叙事恰切,对一些问题的提法与评价要有分寸。

九.知识积累::

1、 给下列生字注音

颠 瞩 凝 督 荆 舰

2、解释下列生词

掩映:

陈迹:

瞩目:

十.解题:《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有什么独特之处?好在什么地方?

十一.整体感知课文:

1、 如何理解标题?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 地点 主要事件

3、 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场景四:

4.《别了,“不列颠尼亚”》中,作者如何将现实场景描写与历史回顾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有何作用?

十二.重点语句赏析:

1.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富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1.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十三.拓展延伸:

爱国名言:

1.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2.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列宁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版权申明

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

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ozElQQLi4T

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地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地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CvDtmAfjiA

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 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 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 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 obligee.QrDCRkJkxh

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地地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4nCKn3dlMX

Reproduction or 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 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 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 copyright.ijCSTNG

语文课风筝教学设计(8)

语文课诗经的教学设计

语文课诗经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理解《关雎》所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 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反复吟唱所表现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电视机

【教学过程】

一、播放《蒹葭》动画,引入新课学习。

二、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三、课文朗读:播放《关雎》动画,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词。(读)

四、认知讨论:就课文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教师可以罗列部分问题引导。(说)

五、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合作探究:讨论《关雎》之美,美在何处?(议)

六、学生试译课文内容(按节),教师补充并归纳。

讲解有关《诗经》的基本常识,对重点的生字词提出要求。(说)

七、观看《关雎》动画,学生现场演绎现代版《关雎》(听,看)

八、主题归纳并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警示。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九、课堂作业:完成单页练习,进行“双基练习”。

十、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记)2翻译全诗(写)

板书设计:见有关课件

【语文课诗经的教学设计】

语文课风筝教学设计(9)

10、《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a、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b、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注:“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摩擦)、四声(磨面);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作坊)。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注:“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二、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语文课风筝教学设计9篇

https://m.czhuihao.cn/wendang/174280/

《语文课风筝教学设计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