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鉴赏

发布时间:2021-08-05 点击:

古典音乐鉴赏4篇

古典音乐鉴赏4篇

古典音乐鉴赏(1)

古典音乐鉴赏

结业论文

姓名: 李文婷

学号: 2013302010044


【摘要】

本学期西方古典音乐鉴赏课让我对西方古典音乐发展各个时期的风格流派、代表作品和音乐家有一个宏观的了解,但对社会历史背景涉及不深,因此本文将。作为一个文科生,我将利用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对各时期作品风格的产生原因作出分析。因为,社会的历史文化形态和性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音乐风格的形成和发展,相应的,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历史文化特性的指向标。本文将分析古典音乐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西方音乐风格和形式的变化与西方社会历史文化的关联性。

【关键词】

音乐风格与形式 西方社会历史文化 古希腊与古罗马 中世纪 文艺复兴 巴洛克音乐 古典音乐

【正文】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4、5世纪—公元5世纪):宗教哲学内容、乐理初探、走下神坛

古希腊时期,人们认为音乐是由各种神创造的,它与宗教观念保持密切联系。主要是单声部的,只有旋律,没有和声或对位。增强音乐的动力性体现在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对比、对话。当时的音乐几乎全部都是即兴表演。(因为当时没有发明准确的记谱法)在表演的时候,更多的是将音乐与歌词、舞蹈结合在一起,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与诗歌的旋律节奏紧密结合。

宗教:神话祭祀

古希腊人认为音乐起源于神,人们当时认为音乐是有魔力的,它能治病、净化肉体和灵魂、能在自然界产生奇迹。(圣经中的旧约中也有提到)音乐和宗教仪式密不可分,宗教当时大部分是歌颂神的,所以音乐依附着宗教一起发展起来。

文化:古希腊悲剧

并且公元前4世纪前后,古希腊悲剧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著名的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既是戏剧家也是音乐家,在他们的戏剧中,音乐发挥了奇妙的作用。因为他们发现,在戏剧中如果加入音乐,会使戏剧更加的丰满,更能打动观众。所以,古希腊早期的音乐就此产生。

哲学:规律探索

古希腊是一个哲学的时代,无论文学、科学、建筑还是美术,都表现出浓浓的哲学韵味。哲人们对世界的思考,在音乐中也体现出来。古希腊音乐是哲学的体现。古希腊的音乐有着严格的于理论与实践规则,开始了音乐理论的初步探索。

古希腊是音阶和音程理论的源头。毕格达拉斯曾通过实验,发现了纯八度音、纯四度与纯五度的音高,认为八度、四度与五度是完美的音高,为后来音乐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阿里斯多塞诺斯则以四音音乐为核心,提出了大完整音系列与小完整音系列,从感性实践中为音乐提供一套理论依据。

政治:奴隶制度

这个庞大的帝国充满着攻击性,对内时刻镇压奴隶,对外频繁军事扩张,庞大的军队中,一支军乐队显得格外重要。古罗马统治阶级豢养了庞大的军乐队,包括军乐队、乐师和歌手,以炫耀军威,鼓舞士气;贵族们为了炫耀,组建私人奴隶乐队,在杂技和戏剧表演中,庞大的歌队和乐队人数有时甚至超过观众。残酷的奴隶制度压迫者民众,基督教开始在人群中传播。奴隶们逐渐组织到一起,产生了千年古乐——圣咏。

二、中世纪时期(476—15世纪):宗教色彩

中世纪的音乐大约是指西元800至1400时期的音乐,它介于古代音乐时期与文艺复兴时期之间。从音乐欣赏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宗教色彩非常浓重,对于我们来说未免显得枯燥。这一时期的音乐大致可以分为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

宗教:黑暗时期,教会控制

中世纪开始时,欧洲政治和社会结构土崩瓦解,生活困苦,一派萧条,以后接踵而来的是漫长而迟缓的复苏。着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文学、艺术、哲学一切都得遵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以宗教利益为主,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教会变成比其他社会团体更具有统治权利的存在。

于是那时的音乐就拥有了非常浓重的宗教色彩。其表现形式多为歌唱圣诗、朗诵圣经,可以说是纯粹的声乐。鉴于这个时期的音乐是由宗教主导、神学束缚的,所以它比较完整地表现了宗教情感。

中世纪时期音乐代表音乐形式:罗马式音乐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其代表作无疑首当其冲当是格雷戈里圣咏。可以明显地看到,格雷戈里圣咏充斥着宗教情感,是当时西方历史文化的最好体现。除格里高利圣咏外,单调圣歌、复调圣歌和清唱法也在中世纪教堂音乐中占有极高位置,是中世纪音乐的核心。中世纪的晚期,出现了游吟诗人等通俗音乐流派,为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大发展创造必要前提。

三、文艺复兴时期(14-17世纪):关注现实现世、人文主义

这个时期的音乐是长期以来为神学思想所束缚的理性的觉醒和人性的复苏。这一个时期的音乐对比于中世纪,可以明显看出人文精神的身影。世俗音乐家打破音乐在宗教与世俗之间的绝对界限,将大量优秀的世俗曲调融入宗教音乐,使音乐在以后很长时间的发展中,保持着与民众的联系,因而具有生命力。

文化:文艺复兴

14世纪中期到16世纪末,在意大利首先迸发出一股资产阶级文化新潮流。许多知识分子借助于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从各个方面冲击教会的束缚,建立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世界观。文艺复兴的精神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这个时期的音乐家无论是在歌词、旋律、节奏、和声、不和谐声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更注重情感表达和人性的复苏,而中世纪教会主导下的音乐在情感表达上就颇为差强人意了。

宗教:融入世俗精神

宗教的力量并不是很快消退的,宗教音乐仍然占据了很大的地位,但是,这时的音乐色彩更为饱满,情感更为突出,更多地融入了世俗的形象,体裁开始多样化,也更多地开始使用器乐。文艺复兴精神在音乐中的表现,与文学、绘画和雕塑相比要迟缓。音乐家仍然要在教堂中受到训练,并服务于教会或宫廷。但是世俗音乐的价值已为人们所认识。音乐不再仅仅作为宗教仪式的附属品,它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科学:工业技术伴随自然科学突破而发展

十六世纪工业技术的发展,给音乐艺术带来极大的变化。以威尼斯为中心,乐谱印刷业产生了,音乐有了更为统一的版本,更加得到广泛而迅速的传播;城市里逐渐形成了一大批业余音乐爱好者,使世俗复调音乐取得支配性的地位。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对艺术技巧的探讨,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革新。

四、巴洛克时期(1600年-1750年):大气蓬勃、情感强烈

巴洛克音乐最大的特色是节奏强烈,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在巴洛克音乐中,调性取代调式。在巴洛克早期开始出现以三和弦为基础的调性写作,以各种大,小调的和声特色,表现乐曲个性。而调性系统的蓬勃发展,给音乐表现带来无限的变化可能,奠定往后三百年音乐的基础

文化:过渡时期

巴洛克是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向古典风格的一个过渡时期,既有着创新,也有着继承。如果说文艺复兴时代代表着井然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现, 那么巴洛克时代就是代表着骚动、不安和疑虑。这一时期的音乐感情色彩浓重,大气磅礴,热情奔放,华丽豪华,打破了理性的和谐。为了更多地表达歌词中的强烈情感,这个时期的音乐家们开始更多地运用不和谐音,更强调立体感和空间感,对比性的运用更是前所未有,例如声乐和器乐的对比,巴洛克特有的运动变化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平静宁和的对比。

科学:自然科学探索

这个时期的人们在科学发展和队地球探索的影响下,对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方面觉得自己相对于自然很渺小,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神圣伟大,能够发现科学真理。在这一系列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音乐的风格形态都有了较大的改变。

政治:世俗王权主导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欧洲欧国家兴起,君主专制政体开始建立和巩固,世俗王权取代宗教教会成为社会统治阶级。王权贵族和中产阶级的兴起,促进了音乐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娱乐功能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音乐首先因为是为反宗教改革服务的,所以在声乐方面既有着很浓重的宗教特色,又有着享乐主义的色彩。巴洛克风格将原先没有伴奏清唱的经文歌、弥撒曲作了修改,不但加上剧中的独唱、重唱,更把乐团带进其中,成为不可分割的必要部份。这种宗教音乐世俗化的结果不仅彻底修饰了传统的音乐类型,还创造出前所未见的作品种类,包括清唱剧、神剧、受难曲等。

五、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内容深刻、端庄典雅

这一时期的音乐,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体现出一种从前未有的端庄典雅。而在音乐表现形式上,继承了西方传统的复调与主调音乐,并奠定了近代鸣奏曲的结构,对西洋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政治:启蒙运动、理性主义

18世纪中期,启蒙运动使得新思潮出现,理性的力量变得强大,逐渐开始动摇当时的社会权威——宗教。人们抨击贵族和神职人员的特权,中产阶级为争取自身权益而开始斗争。启蒙运动要将音乐普及到普通群众中间去,使得中产阶级也可以分享受到,人们认为音乐应该充实和丰富所有人的生活。于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歌剧等音乐形式面向中产阶级开放,歌词运用国家的民族语言,故事情节由百姓的日常生活而来。

六、浪漫主义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抒发主观情感、理想主义、关注自然

浪漫主义音乐奖艺术家的一切个人情感、才能和幻想不受限制地表现出来,自由奔放。它以其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文化:启蒙运动思想普及

19世纪初迎来了浪漫主义风格的发展与繁荣,艺术家们强调情感、想象力、个性和民主自由。在某种程度上,浪漫主义是对古典主义与理性的反叛。浪漫主义作家打破传统,强调自由表达。他们对主观感情崇尚,对自然热爱,并幻想未来。这时的艺术家开始提倡一种综合的艺术,将音乐与诗歌、戏剧甚至绘画结合在一起,强调个人主观情感,时常有自传的意味融合在音乐中。上文提到,古典主义音乐是对音乐体裁的规范和完善,但浪漫主义音乐却偏偏要打破这样均衡完整的结构,更提倡自由性,不再局限于固定的体裁,即兴曲、夜曲、叙事曲、练习曲频繁出现。

哲学: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康德、费希特等古典主义哲学家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把自我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因而对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主观精神和个人主义倾向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尖锐批判、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展望预测,也对浪漫主义音乐有不小的影响。

政治:法国大革命

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着一个史诗式的转变:过往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因此早期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内容反映民主革命内容,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向往,向往美好社会。其气质主要表现为反对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压制个性,要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创作自由,否定艺术家遵循任何规则,他们的创作实践都是对人本主义的高扬。

经济:工业革命暴露阶级压迫社会弊端

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阶级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一些从前的资本主义支持者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因此,这一时期描述大自然的作品大量出现,因为大自然是宁静平和的,是一种理想境界,音乐家通过自然避世抒情。

【结语】

通过上文,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西方古典主义音乐发展史的背景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各时期的音乐风格、表达情感、表现形式、内涵等等,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一种怎样的政治经济大背景,怎样的社会文化观念,怎样的历史沿革,就会相对应地产生怎样风格特性的音乐。可以说,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历史文化特性的指向标。因为一定的历史文化特征会影响到人们的意识、思想和精神状态,从心理和潜意识上影响艺术家们创作行为,创造出特属于那个时代特征的音乐风格。也许,这就是音乐的独特之所在,让我们可以透过艺术看到当时社会的历史文化特点。

【参考文献】

①《西方音乐史》 朱秋华著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2-12-1

②“巴洛克音乐”、“浪漫主义” 词条 百度百科

③《音乐之爱:邀您倾听》 迈克尔•斯泰因伯格、拉里•洛斯著 童之月译 现代出版社 2010-4-1

④《欧洲中世纪音乐》 杰里米·尤德金著 余志刚译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12-1

古典音乐鉴赏(2)

2009-2010 学年第 一 学期公共选修课申报及课程内容介绍表

课程名称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鉴赏

类 别

艺术类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p Music and Classical Music

教师情况

姓名

邓韬

职称

助教

所在院(系、部)

音乐学院

专业

音乐学

最后学历学位

研究生 硕士

总学时数

24

理论课时

24

实践(上机)课时

授课对象要求

全日制本科生

限报人数

不限

上课时间

地点要求

□江枫( 周四 ) □石湖( 周二 )

□天平( )

教学条件要求

□普通教室 √多媒体教室 □机房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让学生在欣赏和享受自己喜爱的通俗流行音乐的同时,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古典音乐以及西方古典音乐和现代电影音乐的精华。丰富学生们的业余生活,提高艺术修养和综合文化素质。

内容简介:

1. 经典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与现代通俗流行音乐的比较赏析。

2. 著名的西方古典音乐与现代通俗流行音乐的比较赏析。

3. 艺术类的优秀电影音乐与现代通俗流行音乐的联系赏析。

4. 著名中西古典音乐与现代通俗音乐以及电影音乐的综合联系赏析。

5. 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找资料进行互动课堂教学,分享音乐

申请人所在院(系、部)审核意见

教学院长(主任):

单位盖章

注:公共选修课“类别”是指:艺术类、人文类、科技类、体育类。

古典音乐鉴赏(3)

古典音乐鉴赏结业论文


古典音乐鉴赏

结业论文

姓名: 李文婷

学号:

【摘要】

本学期西方古典音乐鉴赏课让我对西方古典音乐发展各个时期的风格流派、代表作品和音乐家有一个宏观的了解,但对社会历史背景涉及不深,因此本文将。作为一个文科生,我将利用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对各时期作品风格的产生原因作出分析。因为,社会的历史文化形态和性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音乐风格的形成和发展,相应的,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历史文化特性的指向标。本文将分析古典音乐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西方音乐风格和形式的变化与西方社会历史文化的关联性。

【关键词】

音乐风格与形式 西方社会历史文化 古希腊与古罗马 中世纪 文艺复兴 巴洛克音乐 古典音乐

【正文】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4、5世纪—公元5世纪):宗教哲学内容、乐理初探、走下神坛

古希腊时期,人们认为音乐是由各种神创造的,它与宗教观念保持密切联系。主要是单声部的,只有旋律,没有和声或对位。增强音乐的动力性体现在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对比、对话。当时的音乐几乎全部都是即兴表演。(因为当时没有发明准确的记谱法)在表演的时候,更多的是将音乐与歌词、舞蹈结合在一起,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与诗歌的旋律节奏紧密结合。

宗教:神话祭祀

古希腊人认为音乐起源于神,人们当时认为音乐是有魔力的,它能治病、净化肉体和灵魂、能在自然界产生奇迹。(圣经中的旧约中也有提到)音乐和宗教仪式密不可分,宗教当时大部分是歌颂神的,所以音乐依附着宗教一起发展起来。

文化:古希腊悲剧

并且公元前4世纪前后,古希腊悲剧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着名的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既是戏剧家也是音乐家,在他们的戏剧中,音乐发挥了奇妙的作用。因为他们发现,在戏剧中如果加入音乐,会使戏剧更加的丰满,更能打动观众。所以,古希腊早期的音乐就此产生。

哲学:规律探索

古希腊是一个哲学的时代,无论文学、科学、建筑还是美术,都表现出浓浓的哲学韵味。哲人们对世界的思考,在音乐中也体现出来。古希腊音乐是哲学的体现。古希腊的音乐有着严格的于理论与实践规则,开始了音乐理论的初步探索。

古希腊是音阶和音程理论的源头。毕格达拉斯曾通过实验,发现了纯八度音、纯四度与纯五度的音高,认为八度、四度与五度是完美的音高,为后来音乐理论的发展奠定基础;阿里斯多塞诺斯则以四音音乐为核心,提出了大完整音系列与小完整音系列,从感性实践中为音乐提供一套理论依据。

政治:奴隶制度

这个庞大的帝国充满着攻击性,对内时刻镇压奴隶,对外频繁军事扩张,庞大的军队中,一支军乐队显得格外重要。古罗马统治阶级豢养了庞大的军乐队,包括军乐队、乐师和歌手,以炫耀军威,鼓舞士气;贵族们为了炫耀,组建私人奴隶乐队,在杂技和戏剧表演中,庞大的歌队和乐队人数有时甚至超过观众。残酷的奴隶制度压迫者民众,基督教开始在人群中传播。奴隶们逐渐组织到一起,产生了千年古乐——圣咏。

二、中世纪时期(476—15世纪):宗教色彩

中世纪的音乐大约是指西元800至1400时期的音乐,它介于古代音乐时期与文艺复兴时期之间。从音乐欣赏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的宗教色彩非常浓重,对于我们来说未免显得枯燥。这一时期的音乐大致可以分为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

宗教:黑暗时期,教会控制

中世纪开始时,欧洲政治和社会结构土崩瓦解,生活困苦,一派萧条,以后接踵而来的是漫长而迟缓的复苏。着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文学、艺术、哲学一切都得遵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以宗教利益为主,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教会变成比其他社会团体更具有统治权利的存在。

于是那时的音乐就拥有了非常浓重的宗教色彩。其表现形式多为歌唱圣诗、朗诵圣经,可以说是纯粹的声乐。鉴于这个时期的音乐是由宗教主导、神学束缚的,所以它比较完整地表现了宗教情感。

中世纪时期音乐代表音乐形式:罗马式音乐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其代表作无疑首当其冲当是格雷戈里圣咏。可以明显地看到,格雷戈里圣咏充斥着宗教情感,是当时西方历史文化的最好体现。除格里高利圣咏外,单调圣歌、复调圣歌和清唱法也在中世纪教堂音乐中占有极高位置,是中世纪音乐的核心。中世纪的晚期,出现了游吟诗人等通俗音乐流派,为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大发展创造必要前提。

三、文艺复兴时期(14-17世纪):关注现实现世、人文主义

这个时期的音乐是长期以来为神学思想所束缚的理性的觉醒和人性的复苏。这一个时期的音乐对比于中世纪,可以明显看出人文精神的身影。世俗音乐家打破音乐在宗教与世俗之间的绝对界限,将大量优秀的世俗曲调融入宗教音乐,使音乐在以后很长时间的发展中,保持着与民众的联系,因而具有生命力。

文化:文艺复兴

14世纪中期到16世纪末,在意大利首先迸发出一股资产阶级文化新潮流。许多知识分子借助于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从各个方面冲击教会的束缚,建立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世界观。文艺复兴的精神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这个时期的音乐家无论是在歌词、旋律、节奏、和声、不和谐声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更注重情感表达和人性的复苏,而中世纪教会主导下的音乐在情感表达上就颇为差强人意了。

宗教:融入世俗精神

宗教的力量并不是很快消退的,宗教音乐仍然占据了很大的地位,但是,这时的音乐色彩更为饱满,情感更为突出,更多地融入了世俗的形象,体裁开始多样化,也更多地开始使用器乐。文艺复兴精神在音乐中的表现,与文学、绘画和雕塑相比要迟缓。音乐家仍然要在教堂中受到训练,并服务于教会或宫廷。但是世俗音乐的价值已为人们所认识。音乐不再仅仅作为宗教仪式的附属品,它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科学:工业技术伴随自然科学突破而发展

十六世纪工业技术的发展,给音乐艺术带来极大的变化。以威尼斯为中心,乐谱印刷业产生了,音乐有了更为统一的版本,更加得到广泛而迅速的传播;城市里逐渐形成了一大批业余音乐爱好者,使世俗复调音乐取得支配性的地位。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对艺术技巧的探讨,在音乐艺术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革新。

四、巴洛克时期(1600年-1750年):大气蓬勃、情感强烈

巴洛克音乐最大的特色是节奏强烈,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比较强调曲子的起伏,很看重力度、速度的变化。在巴洛克音乐中,调性取代调式。在巴洛克早期开始出现以三和弦为基础的调性写作,以各种大,小调的和声特色,表现乐曲个性。而调性系统的蓬勃发展,给音乐表现带来无限的变化可能,奠定往后三百年音乐的基础

文化:过渡时期

巴洛克是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向古典风格的一个过渡时期,既有着创新,也有着继承。如果说文艺复兴时代代表着井然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现, 那么巴洛克时代就是代表着骚动、不安和疑虑。这一时期的音乐感情色彩浓重,大气磅礴,热情奔放,华丽豪华,打破了理性的和谐。为了更多地表达歌词中的强烈情感,这个时期的音乐家们开始更多地运用不和谐音,更强调立体感和空间感,对比性的运用更是前所未有,例如声乐和器乐的对比,巴洛克特有的运动变化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平静宁和的对比。

科学:自然科学探索

这个时期的人们在科学发展和队地球探索的影响下,对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方面觉得自己相对于自然很渺小,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神圣伟大,能够发现科学真理。在这一系列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音乐的风格形态都有了较大的改变。

政治:世俗王权主导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欧洲欧国家兴起,君主专制政体开始建立和巩固,世俗王权取代宗教教会成为社会统治阶级。王权贵族和中产阶级的兴起,促进了音乐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娱乐功能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音乐首先因为是为反宗教改革服务的,所以在声乐方面既有着很浓重的宗教特色,又有着享乐主义的色彩。巴洛克风格将原先没有伴奏清唱的经文歌、弥撒曲作了修改,不但加上剧中的独唱、重唱,更把乐团带进其中,成为不可分割的必要部份。这种宗教音乐世俗化的结果不仅彻底修饰了传统的音乐类型,还创造出前所未见的作品种类,包括清唱剧、神剧、受难曲等。

五、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内容深刻、端庄典雅

这一时期的音乐,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体现出一种从前未有的端庄典雅。而在音乐表现形式上,继承了西方传统的复调与主调音乐,并奠定了近代鸣奏曲的结构,对西洋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政治:启蒙运动、理性主义

18世纪中期,启蒙运动使得新思潮出现,理性的力量变得强大,逐渐开始动摇当时的社会权威——宗教。人们抨击贵族和神职人员的特权,中产阶级为争取自身权益而开始斗争。启蒙运动要将音乐普及到普通群众中间去,使得中产阶级也可以分享受到,人们认为音乐应该充实和丰富所有人的生活。于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歌剧等音乐形式面向中产阶级开放,歌词运用国家的民族语言,故事情节由百姓的日常生活而来。

六、浪漫主义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抒发主观情感、理想主义、关注自然

浪漫主义音乐奖艺术家的一切个人情感、才能和幻想不受限制地表现出来,自由奔放。它以其特有的强烈、自由、奔放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典雅、端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文化:启蒙运动思想普及

19世纪初迎来了浪漫主义风格的发展与繁荣,艺术家们强调情感、想象力、个性和民主自由。在某种程度上,浪漫主义是对古典主义与理性的反叛。浪漫主义作家打破传统,强调自由表达。他们对主观感情崇尚,对自然热爱,并幻想未来。这时的艺术家开始提倡一种综合的艺术,将音乐与诗歌、戏剧甚至绘画结合在一起,强调个人主观情感,时常有自传的意味融合在音乐中。上文提到,古典主义音乐是对音乐体裁的规范和完善,但浪漫主义音乐却偏偏要打破这样均衡完整的结构,更提倡自由性,不再局限于固定的体裁,即兴曲、夜曲、叙事曲、练习曲频繁出现。

哲学: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影响

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康德、费希特等古典主义哲学家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把自我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因而对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主观精神和个人主义倾向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尖锐批判、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展望预测,也对浪漫主义音乐有不小的影响。

政治:法国大革命

1789年在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统治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封、建制度在三年内土崩瓦解。法国在这段时期经历着一个史诗式的转变:过往的封建、贵族和宗教特权不断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及上街抗议的民众的冲击,旧的观念逐渐被全新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等的民主思想所取代。因此早期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内容反映民主革命内容,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向往,向往美好社会。其气质主要表现为反对古典主义的因袭陈规、压制个性,要求个性解放和绝对的创作自由,否定艺术家遵循任何规则,他们的创作实践都是对人本主义的高扬。

经济:工业革命暴露阶级压迫社会弊端

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阶级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一些从前的资本主义支持者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因此,这一时期描述大自然的作品大量出现,因为大自然是宁静平和的,是一种理想境界,音乐家通过自然避世抒情。

【结语】

通过上文,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西方古典主义音乐发展史的背景分析,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各时期的音乐风格、表达情感、表现形式、内涵等等,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属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一种怎样的政治经济大背景,怎样的社会文化观念,怎样的历史沿革,就会相对应地产生怎样风格特性的音乐。可以说,音乐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历史文化特性的指向标。因为一定的历史文化特征会影响到人们的意识、思想和精神状态,从心理和潜意识上影响艺术家们创作行为,创造出特属于那个时代特征的音乐风格。也许,这就是音乐的独特之所在,让我们可以透过艺术看到当时社会的历史文化特点。

【参考文献】

①《西方音乐史》 朱秋华着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02-12-1

②“巴洛克音乐”、“浪漫主义” 词条 百度百科

③《音乐之爱:邀您倾听》 迈克尔?斯泰因伯格、拉里?洛斯着 童之月译 现代出版社 2010-4-1

④《欧洲中世纪音乐》 杰里米·尤德金着 余志刚译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12-1

古典音乐鉴赏(4)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选修课程论文

鉴赏古典音乐《梅花三弄》及其演奏乐器

指导老师:莫音宏

姓名:操恝慧 学号:U200913297

2011-05-06

据说明清金陵十里秦淮河上,《梅花三弄》是歌舫之上最流行的笛曲之一。《梅花三弄》几乎成了以秦淮八艳为代表的名妓们的必修科目。桨声灯影里传来阵阵清笛声,为当时一佳景。秦淮河甚至诞生了“停艇听笛”、“邀笛步”等人文景观。


梅花,风霜傲骨,冰清玉洁。《梅花三弄》的作者,我们可以想象他是多么追求高洁,多么具有人性美。它的历史典故在这里简单介绍下,其实就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的故事。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过,王徽之与桓伊并不相识。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晋人之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由此事可见一斑。

根据《晋书》的介绍,桓伊是武将,被封为右军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也许是音乐陶冶了他的心性,桓伊为人谦虚朴素,个性不张扬,曾立大功而从未招忌。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他才能静的下心来精研音乐。《晋书》称赞了他这方面的突出才能,“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后秦苻坚摔大军进攻东晋,时任中郎将的桓伊与冠军将军谢玄,辅国将军谢琰共破苻坚于淝水(即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而丞相谢安也因立下存晋之功而进官至太保。后来晋武帝之弟司马道子与谢安发生权争,屡进谗言,对谢安极尽诽谤。晋武帝对谢安有了猜疑之心,渐渐开始冷落谢安。桓伊为此很是不平。在一次宴会上,桓伊为晋武帝演奏一曲悲歌《怨诗》,诗中唱道:“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其“声节慷慨,俯仰可观”。使晋武帝甚有愧色。谢安也为之动容。

梅花三弄典故里的另一位主角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王徽之行为怪诞,故作超脱,有才而放荡不羁,做官而不管事。

王徽之曾任车骑将军桓冲手下的骑兵参军一职。一次桓冲问他:“你在哪个官署办公?”他回答说:“不知是什么官署,只是时常见到牵马进来,好像是马曹。”桓冲又问:“官府里有多少马?”他回答说:“不问马,怎么知道马的数目?”桓冲又问:“近来马死了多少?”他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

王徽之的答复幽默诙谐,但都有来处。西汉时丞相府曾设马曹,但东晋时军中并无马曹一职,王徽之为显示自己率性超脱,不理俗务,故意说成马曹。后来,宋代陆游曾有“文辞博士书驴券,职事参军判马曹”的诗句,说的就是王徽之这一段典故。上述对话中“不问马”,来自《论语·乡党》,原是说孔子的马厩失火,孔子“不问马”,只问伤了人没有。“不知生,焉知死?”一句,则来自《论语·先进》,原文为“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王徽之答非所问,令人捧腹,但句句有来历。其应变之妙,学问之深,令人佩服。

桓伊既敦和又风雅,而王徽之狂狷且博闻,二人相会虽不交一语,却是难得的机缘。正是由于桓伊和王徽之的不期相遇,才导致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诞生。

据说明清金陵十里秦淮河上,《梅花三弄》是歌舫之上最流行的笛曲之一。《梅花三弄》几乎成了以秦淮八艳为代表的名妓们的必修科目。桨声灯影里传来阵阵清笛声,为当时一佳景。秦淮河甚至诞生了“停艇听笛”、“邀笛步”等人文景观。

《梅花三弄》中使用的乐器

  

白竹六孔南箫

箫由一根竹管做成,较曲笛长,上端留有竹节,下端和管内去节中空,吹口开在上端边沿,由此处吹气发音。在箫管中部,正面开有五个音孔,背面开有一个音孔。平列在管下端背面的两个圆孔是出音孔,可用来调音。在出音孔下面的两个圆孔为助音孔,它起着美化音色和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用此孔栓系箫穗为装饰。箫不设膜孔,专业演奏的箫音孔增至八孔,并带有铜插口,可调节音高音低,方便于乐队的合奏。箫依据材质和制作工艺以及音色的专业程度分为:普及箫,专业箫和精品箫。普通箫用紫竹制成,不论节数,外漆树脂漆。对材质的要求低,适合于一般演奏和练习用。专业箫选用档次较高的紫竹,制作工艺精良,适于音乐演出使用。精品箫的选材极为讲究,对竹子的长相,老结度,竹子的发音,振动以及节数都有一定的讲究,其中九节箫更是箫中珍品,都为演奏和收藏。

古筝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转.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有“秦筝”之名,但是若从行文来看,又有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那就是“击瓮、叩缶”与“郑卫桑间”对举,而“弹筝、搏髀”又与“韶于、武象”对举,因此接下去就有“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这儿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于“舞”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濮上”,乃是郑过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就是“韶虞”就是“韶箫”,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据说此乐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乐;这音乐显然不是民间音乐,而是宫廷音乐。由此可见,至迟于嬴政当政之时,秦国已用“韶箫”替代了筝,筝当时属于宫廷所用的乐器了,它理当比缶、瓮高雅一些。至于“搏髀”,于之想对举的乃是“武象”。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乐舞,是周人歌颂武王伐纣的。由此可见,“搏髀”当是秦国的宫廷乐舞。李斯所举之例,证明秦国宫廷所用的歌、舞、乐都是别国的,为反驳政治上不用客卿张本。其那文已经提及,李斯进呈《谏逐客书》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筝在秦国的流行当是在此之前。筝的产生就相对完善也就理当比李斯书《谏逐客书》要早一些。

关于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乃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说乃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集韵》就持“分瑟为筝”之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当然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而外,还有兄弟争瑟,以及姊妹争瑟的说法。这些大同小异的传说也正好说明这些说法的不可靠。此外就常识而言,瑟分为二就就成了破瑟,岂能算筝?若将瑟破为二而修补成筝,恐怕远比制作筝、瑟要难吧?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其发音的性质而得名,刘熙《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就持此说。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瑟的音色舒缓而言的,这就把筝与瑟联系起来了。确实,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乌),这儿的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而得名也未尝不可。从后文来看,起初的筝与瑟并不密切,这就失去了筝瑟音色对比的意义,从而使此说显得难以使人全信。

以上所说筝的命名,也涉及到筝的起源。既然“分瑟为筝”之说不可信,那么出事的筝呀就不是破瑟而成的了。那么筝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汉.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从应邵的《风俗通》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第九小段音乐再现了这一主题,旋律移至低中音区,浑厚有力。梅花坚强高洁的性格再一次得到强调和深化。紧接着的第十段,速度减慢,旋律带有感叹的意味。尾声处箫弱奏的余音,袅袅不绝,轻盈舒缓地结束在宫音上,给人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之感。一曲奏罢,回味无穷。
   如果说“乐”是古乐文化给予人审美情感最本质的感受,那么“和”则是古乐审美意识中最为人崇尚的理想境界。
   演奏《梅花三弄》所使用的箫和琴,体现的是音声之“和”。箫是中国古老的气鸣乐器,竹制单管直吹。发音清幽内含,音色圆润柔和。自古便有“仙到玉屏留古调,客从海外访知音”的美誉。箫亦被称为“书斋里的吟诵”,因此具有浓厚的书香气息。琴是最具古典风味和文人情调的一种弹拨乐器。“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 箫与琴的合奏,表达出的是一种深远的意境和淡雅古朴的韵味。清人袁枚曰:“箫来天霜,琴生海波”,说的就是箫、琴这两种乐器合奏时所传达的非凡意境和美感力度。如果说在乐曲中,箫代表了乾,那么琴就代表了坤。琴箫的合奏,体现的正是乾坤、阴阳、天地的交汇与融合,这也正好符合了乐曲所要表现的音声之“和”。
   另外,演奏者对乐曲的表现及听者对乐曲的理解,体现出乐与人“和”。演奏者将自己的感受通过乐曲诠释给听者,而听者又用个人对生活、对社会的态度来理解乐曲。二者通过音乐这一纽带,进行了心对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达到了心灵上的和谐,体现为人藉着音乐活动而形成的相互之间的谐和关系。
   当人在音乐审美的精神体验中上升到了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更高境界时,天人之“和”便成了感悟乐曲的一种最高美学境界。其乐其和,有情而不拘于情。超越了生命本体而达到无拘无碍、和乐自得的境界。
   用道家思想体会《梅花三弄》的内涵,有其独到之处。老子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给人的感觉是“道”恍惚而迷离无定,神秘而虚无飘渺。那到底如何把握“道”,进而理解乐曲呢?老子又云:“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就是说人在排除感性经验,依*内心修养,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后,便能于自然而然的状态中把握住道。
   由此再看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老子的“大音希声”,我们便可略有所悟了。“大音”尽管是感官所不能把握的对象,但仍是可以由心灵给予把握和认识的。在聆听《梅花三弄》中,有时会进入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而沉醉于超乎音响之上的意境。不知是由乐引发了象,还是由物表现了乐。人在其中已不重要,虚无的与乐融为一体,进而化在乐所描绘的象中,忘“我”了。在中国古老的道家思想中,要达到“忘我”这一超凡脱俗的境界,是要通过个人不断的心性修炼来实现的。以乐教人,修身养性,音乐所起的道德教化作用,正是此曲与中国古代哲学融合的最好表现。
   情趣高雅的《梅花三弄》,以它鲜明的音乐形象和特有的艺术魅力,为人们所喜爱。作为中国古典器乐作品里的一株奇葩,必将弥久愈香,长开不败。

古典音乐鉴赏4篇

https://m.czhuihao.cn/news/172792/

《古典音乐鉴赏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