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

发布时间:2021-06-13 点击:

菩提本无树12篇

菩提本无树12篇

菩提本无树(1)

菩提本无树优秀作文


  我爱写作,却也有“幸福的烦恼!”这不?我今天又为习作没有新的立意而唉声叹气。不料,爸爸却给我讲起了咱家的创业史。
  我的老家在坦头瓶窑村,不知从何时起,后山上长满菩提树,青枝绿叶,郁郁葱葱。传说佛祖就在菩提树上“成道”,人们十分敬重它,落叶不能打扫,枯枝不可焚烧,树木不得砍伐,满山的菩提树经过千百年的风霜雪雨,籽结得又圆又大,泛着金光。在个启明星升起的早上,位高僧路过这里,见到满地的菩提籽闪闪发光,顿时爱不释手……有心的爷爷顿时眼前亮:我何不把菩提籽穿成佛珠销往名山大寺呢?
  按照爷爷的设计,粒粒菩提籽穿成了串串佛珠。从那以后,名山大川多了爷爷挑着佛珠到处叫卖的身影,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闯下了个响亮的名头——佛珠大王。
  就在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家家户户也穿起了佛珠,每年菩提籽成熟,不用几天就穿完了。家人面对着雪片似的佛珠订单,有点不甘心啊! 20多岁的叔叔经过苦思冥想,平地里声惊雷:菩提籽拿在手上念叫佛珠,其它珠子拿在手上就不叫佛珠了吗?
  于是,叔叔在名山大寺间穿梭起来,听取各方建议,从千千万万条思路中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锉木珠。我们家就响起了隆隆的机器声,这声音跨过了溪流,飞过了田野,传遍了坦头的山山水水;这声音汇成了句话———坦头,木珠之乡。
  但发展也有烦恼,某年,终因产量过大,销路不广,我家仓库积压了大批木珠产品,眼看就要亏本,全家人心急如焚。恰好,叔叔去广州参加个展销会,对其他商品的颜色多样,造型不很是羡慕,个念头油然而生:除了佛珠,木珠做成其它各类商品,也定有销路!
  就这样,木珠加工厂有了兄弟:汽车座垫厂、工艺品厂……;就这样,木珠有了姐妹:泡沫珠、塑料珠、玻璃珠……;就这样,坦头木珠走向了世界。
  我听了之后,豁然开朗,创业如此,生活如此,写作也如此。我笔尖动,流泻下时感受:
  菩提本无树。

菩提本无树(2)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 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这首畿子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菩提本无树(3)

禅宗公案

菩提本无树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 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 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 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 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 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 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 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 法。”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以上就是中国禅宗历史上最有名的公案。至今仍有许多争论。 下面我们看看王骧陆大居士的评语

五祖云:汝等终日只求福田,福何可救?昔读此文,不觉通 体汗下。求福田与了生死,二事相对,正在生死关头,一进一出, 失足成千古恨矣。令作一偈者,盖已预知必有争端,不几明说后 来衣钵之争矣,可痛心也。

身是菩提树四句,的是未见性人语,的是死用功人语,诸仁 当知其病已偏重在尘埃上,以为破尽无明自然成佛,不知弃本就 末,颠倒错乱,越拂拭幻尘越多,越无办法,何也?彼认无明为 镜面实有尘垢,不知为镜中幻影也。即便不认有尘垢,尚执有一 幻镜也,既不识本性,亦未见幻心也,充其量,免堕恶道而已, 终不能了生死也,故在门外。

六祖四句偈,亦未见性,以见而未彻也。菩提不可方物,而 无物不可方。权作明镜,假名为树,抑又何妨。其病在本无一物, 偏于空矣,后人学之,不觉误入断见,不知当就究竟说,根本不 能污染,何惧尘埃之可惹。惟对治神秀之执有,使无前偈反成语 病。或当时记者未明祖意,文不合旨,亦未可知。至于菩提作树, 以喻性也,明镜作台,以喻心也,心固不有,性则非无,原是非 空非有,何得偏言本无一物耶。下句何处惹尘埃,更显著实,尤 乖性体,故未见性,盖偏空也。言本来无一物,落于断灭见矣, 尘埃原非实体,而今宛在,奈幻有何。前偈执有,后偈偏空,菩 提不著二边,不立中道,于无实无虚中,既不取涅槃,亦不立生 死,尘埃不尘埃,都无所计。若彻悟本来,即知尘埃亦不离自性 菩提,惹与不惹,只在觉与不觉耳。此偈以对治神秀之偏有,故 如此云云,揆六祖意,未必如是。后云第一莫著空,可知其本来 矣,故不足为六祖累也。我人就文论义,应知所择。余前曾作一 偈曰:

菩提假名树,明镜权作台。本来不污染,说惹亦尘埃。

行者当知尘埃用表无明,无明非有实体,世人每执为有,必 欲去之务尽,因此用功愈深,离题愈远。今知无明与菩提不二, 体同用异而已。

五祖三更为说《金刚经》,断非依文解义者,必就彼四句偈 之病而更正之,说到应无所住二句,始悟体用一如,不以偏空为 究竟,遂大悟矣。可见菩提本无树四句,乃悟后语,非彻悟后语 也。

何期二字,神妙不可言。昔世尊睹明星而叹曰:奇哉奇哉, 即是此意。启祖五句,即是亲证实相者,以本不生灭,故曰具足, 以本自清净,无动摇,虽生万法,生即不生,毕竟不污染,故曰 清净本体,其义既圆,其见斯彻。此段最关紧要,为后世天下人 证明眼目,毋再犹豫,神通妙用,莫大于斯矣。

是以不生灭中,不动摇中,能生万法,体用一如,斯名具足。 虽生万法,于本体毕竟丝毫无碍,故曰无动摇,而菩提清净之本 相斯显,此段妙在本来二字,六祖至此真彻透本来矣。

至于神秀四句偈,五祖尚令门人炷香礼敬,何也?重法故也。 要知做到如此,已不容易,况真见性乎。此事本惊天动地,任何 世间大事业,不能比拟其万一也。

磨砖作镜

马祖道一四川成都人,俗姓马,在佛教僧侣中,以俗姓称祖的,可能就是他了。

马祖十二岁出家当了和尚,后来到南岳拜怀让为师。

一天,怀让看马祖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参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马祖说:"我想成佛。"怀让就拿起一块砖,在马祖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马祖不解地问:"师父,您磨砖作什么呀?"怀让:"我磨砖作镜子啊。"马祖:"磨砖怎么能作镜子呢?"怀让:"磨砖不能作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马祖:"那要怎么样才能成佛呢?"怀让:"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马祖无法回答。怀让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着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马祖听了怀让的启示教诲,就好象饮了醍醐一样清醒。从此,马祖才真正悟了道,便跟随怀让整整十年。马祖离别怀让后,便到江西去作方丈,在怀让的六位入室弟子当中,只有他得到了心传。

桥流水不流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 桥流水不流。”   ——傅大士偈语

傅大士这首偈看起来有些玄虚, 叫人莫名其妙。“人从桥上 过”这句话还好懂, 我们从桥上过去了,但怎么会“桥流水不流” 呢?“空手”怎么就是“把锄头”呢? “步行”又怎么说是“骑水 牛”呢? 这是什么道理?

有许多气功师和附法外道都胡乱解释这首偈子。他们不可能 懂得这就是佛教正法与外道的根本区别所在。

原来这首偈是说, 我们的肉身躯壳是等于我们住的房子, 而 佛性才是住在里面的真人。众生迷于色相,就错认这个色身肉体 是我, 而不知佛性是何物, 以致造业受报, 生死不了。

这首偈就是提醒我们认识主人公, 不要错认假相。临济大师 说: “看取棚头弄傀儡, 抽牵全藉里头人。”就是说我们肉体自 己不会动、不会讲话, 也不会听话。我们能运动、工作、走路、 讲话、听话……都是里头这个主人公的作用。

这首偈就是颂这个主人公的。

“空手把锄头”, 是说你没有拿东西啊, 原来拿东西的那个 手(即肉体) , 就等于你的锄头, 是主人公在指使你运作。

“步行骑水牛”, 是说你能够走路、奔跑, 也是主人公驱使 肉体的妙用, 就等于人骑在水牛上赶牛走路一样。

“人从桥上过”, 肉身就比作桥, 人就是主人公, 人在世上 不过住一段时期, 就要走了, 就圆寂了, 等于在桥上走过去了。 人生无常。古人说: “夫天地者, 万物之逆旅。光阴者, 百代之 过客。”这个社会, 这个世界就是个旅馆, 暂时住一住就要走的。 大家何必在这里争王称霸, 斗争不息, 杀戮不休呢!?

 “桥流水不流”。人从桥上过, 是说我们这肉身壳子是不长 久的, 是变迁的。人由少而壮, 由壮而老, 这“桥”不就是在流 转吗? 在变化吗? “水不流”, 水是代表我们的佛性, 它是不流 动的。它是亘古常存, 不来不去, 不动不摇的。

这个颂主人公的偈子写得好啊!就是要我们明心见性。佛教 之所以异于他教, 超越外道者, 其原因即在切中众生生死与还灭 之根源, 而此根源又在明心见性与否。故明心见性,实乃佛教之 精髓,超生脱死之重要关键也!

一喝透五教

宋徽宗时, 当朝太尉请诸山长老来家开无遮大会, 当时禅宗的大德圆悟勤也在座, 徽宗皇帝也着便衣来会随喜。

会间有华严座主提问道: “在我们教下讲来要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祗劫, 而禅宗则说一棒一喝即能证道, 这和佛所说大相径庭, 不能使人无疑。今宗下大德在此, 如一喝能透得贤首五教, 则能使大家信服, 棒喝确有此功效; 如透不过五教, 则所谓棒喝能使人成道者, 便同魔说。敬请宗下大德来开示愚蒙。”

时圆悟以目视净因成禅师, 成会意, 乃对大众曰: 此问题很简单, 不值前辈长老解答, 由我小长老来试答。

要透五教, 先将五教的教义立明, 以免下喝时混淆不清:

①小乘教: 小乘著有, 以有法可修, 有生死可了, 有涅槃可证为义。

②大乘始教: 乃真空绝相之理法界, 以一法不立, 一尘不染为尚。

③大乘终教: 以非空非有为义, 空有双非, 乃空有皆不住之事法界。

④大乘顿教: 以即空即有为义, 空不碍有, 有不碍空, 乃空有双运之理事无碍法界。

⑤大乘圆教: 以非空而非有, 非有而非空, 圆融无碍为旨, 乃佛祖心髓之事事无碍法界。

成举罢问座主:“五教之义旨是否如此?”主曰:“如是如是”。

成乃大喝一声,问众曰:“还听见否?”众曰:“听见了”。成曰:“那末是有了,可透小乘教”。

历久声消,成问众曰:“还听见否?”众曰:“听不见了”。成曰:“那么是空了,能透大乘始教。”

成进云:“现在无声,刚刚有声,是非空;刚才虽有而现在则无,是非有,这非有非空能透大乘终教了。”

“现在说空,因刚刚有才说空,如刚刚无有,现在无从说空。那么,说空之时有在空。例此,因空才说有,如无空说什么有?故说有之时空在有,这是相对相成的,这就是即空即有,即有即空,透得过大乘终教了。”

“再说大乘圆教非有而非空,非空而非有者,我一喝不作一喝用,做一切事毫无去留、粘染。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着衣,未尝挂着一根丝;不动身心而日应万缘,端拱无为而妙用恒沙;说无之时,周遍沙界,说有之时,纤毫不立。诸子百家,百工技艺,莫不如此,此大乘圆教圆融无碍之旨也。”

大众闻后,莫不信服赞叹,徽宗在座也点头不止。

八风吹不动 一屁过江来

中国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文学家和一些高僧是莫逆之交,他们之间的一些故事一直被广为传诵,其中特别为人所知的是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和高僧佛印大师之间深厚的友谊。

苏东坡因为与朝廷里的改革派发生矛盾,被贬官至偏远的地方。一天,东坡专程过江去拜见当时的高僧佛印大师。佛印见他腰围玉带、打扮高雅,比较傲慢,就戏说:"我这里没有居士你坐的地方。"东坡也半开玩笑地说:"哦,那就借师傅的四大(地、水、火、风)作禅床吧!"佛印随即正色答到:"好的!你如果想借我的四大作床座,那我就提一个问题,你如回答出来,我愿意舍身给你作床座;你如回答不出来,那就不应该那么潇洒,要将腰围的玉带输给我?东坡自认才华出众、学识渊博,一定不会输给佛印,于是当即解下玉带放在桌面上,说:"一言为定!"佛印问他:"你想借我四大作禅床,佛经上说"五蕴皆空,四大非有",我问你:你要坐在何处?"东坡当时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好乖乖地交出了玉带。佛印也不客气,把玉带拿走,而回送给他一件衲衣(僧人穿的旧衣服)。

东坡无奈,只好收下衲衣,感慨万分的作了一首诗:

"病骨难堪玉带围,钝根仍落箭锋机。

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

事后,东坡想自己虽不得志,被贬官到这个地方,但能结识佛印大师这样的大德,却也是难得的法缘,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相互欣赏,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与佛印禅师的交往中,苏东坡得益非浅,学佛有了一定深度,并自称“东坡居士”。忽一日,心情顺畅,写了一首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感觉不错,叫他的童子送给佛印看。他原本希望佛印看后会回贺一首诗,谁知佛印看后,却在诗后批了两个字:"放屁!"并随即叫童子带回给东坡。东坡一看火冒三丈、大发脾气:"岂有此理!我写一首赞叹佛菩萨的诗,你却如此污辱我!"随即怒不可遏地冲过江要找佛印理论。佛印事先料东坡会来找他,早把房门锁上,并嘱咐侍者:"我因事外出,东坡居士到来之时,你引他到客厅暂坐,我办完事就回来。"果然,佛印外出不久,东坡便怒气冲冲找上门来。见佛印的房门紧闭,只好跟侍者到客厅休息。抬头间突然见到一副对联:"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东坡看后如雷贯耳,感觉象被一盆冰水浇了个透心凉一样,令他冷静下来,傲慢的情绪顿时化为乌有,心里想到:"大师批评我两个字我无法忍受,怎能说是"八风吹不动"呢?再说,我的心态他早已知晓,这样的大德应该虚心向他学习才好,不应该因为自己的才华和地位而骄傲自大。"于是对侍者说:"大师回来时,你说我感谢他的开示!我先回去,改日再来登门拜访。"说完便匆匆而去。

菩提本无树(4)

菩提树
①我家巷口的路边种了一棵菩提树,这是在纽约少见的一种树。大概也正因此,树旁特别支撑了木架,使它能不怕强风,长得郁郁葱葱。
②今年夏天,正该是菩提树最繁茂的季节,不知怎地,那树却突然枯死了。似乎每个路过的人,都为它的凋零而投以惋惜的目光。
③这棵树从小就被特别照顾,向来因有木架支撑而未曾倾倒的树,为什么长了十多年,几乎要成为一棵大树时,却一下子死了呢?
④有一天我特别走近它,抚摩着它那依然细腻光滑的树皮,作深深的悼念,突然发现树皮上竟被割了一圈裂口。“是谁杀了菩提树?”我沿着刀痕转向树的另一侧,发现居然是一根绑在支架上的铁丝,想必是菩提树幼小时,为了保护它而拴上的。岂料随着树的成长,人们竟然忘了那圈小铁丝已经不再适用,渐渐地铁丝嵌入树皮,大家更难以觉察,直到此刻被我发现,却已经迟了。
⑤许多对孩子的呵护,或当孩子幼小时,为了保护他们而灌输的片面观念和加诸的束缚,如果不能在他成长中,逐渐给予解释,常会对孩子造成终生的伤害。对树、对人,道理都是一样的。

(1) 菩提树死了,是谁杀死了菩提树?

(2) 从内容上看,第③段与第①②段重复,那么去掉第③段行不行?为什么?

(3) 作者通过菩提树的命运其实是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列举一个生活实例来说明这一道理。

参考答案

(1) 答:是那段小铁丝和关心菩提树为它拴铁丝的人们

(2) 答:不行,因为第③段强调人们想保护树,通过问句引出下文。

(3) 答:过度的保护是一种伤害。例如前几年有些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不能自理。(略)

菩提本无树(5)

2,禅宗故事--菩提本无树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但亲告神秀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惠能虽不识字,一闻此偈,便知未见本性。托人亦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皆惊。五祖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次日祖潜至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

  "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附解:心本不生不灭,遇境似有境灭还无。心之所以有挂碍、有尘埃,只是因为,心对世界万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会有烦恼,进而产生贪嗔痴,无法明心见性,得到真正的自在。要知道,世界上万物都是终须败坏的。所以是虚妄的,不是永恒的,不应该用太多的血心去留恋它。所谓万物皆为我所用,并非我所属。心无所住,无所挂碍,即是无心无尘。

  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

  菩提本无树②,明镜亦非台③。

  佛性常清净④,何处有尘埃⑤!

菩提本无树(6)

佛教圣树——菩提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朝初年,禅宗六祖慧能写了这么一首关于菩提树的诗,流传甚广,所以后世许多人都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菩提树,其实是人们误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树不仅存在,而且又名思维树,是一种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慧能所写的菩提本无树这一诗句,大概是从佛家理论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来的吧!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岁月如水,两千多年过去了,佛祖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有着神话般的经历,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我国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览馆内至今陈列着四片菩提树叶,据说就是从这棵树上采摘下来的,所以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倍加珍惜。1954年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来华访问,带来一株从这棵树上取下的枝条培育成的小树苗,赠送给我国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以示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周总理将这棵代表友谊的菩提树苗转交给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养护,植物园的领导和职工都十分重视,精心养护,使之生长茁状,枝叶茂盛。每当国内外高僧前来时,植物园的这棵菩提树就会被请出来,接受高僧们的顶礼朝拜。文革动乱期间,植物园被冠以封资修、花花草草等罪名,建制撤销,人员流散,这棵菩提树也被迫离开植物园,流离失所。值得庆幸的是,有心人悄悄地把它藏起来,并用心管理,使之大难不死。十年浩劫之后,植物园的领导和职工四处寻找这棵菩提树,先后访问了几十个园林单位,几经周折,才最终把它找回来。目前,经过植物园职工的精心养护,这棵菩提树长势良好,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似乎象征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永放光芒,中印两国人民友谊永存。

  据考证与考察,我国原来并没有菩提树,它最初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被引进的。据史籍记载,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僧人智药三藏大师从西竺国(印度)带回菩提树,并亲手种植于广州王园寺(后来该寺改名为光孝寺)。从那以后,我国才开始有了菩提树,并在南方各省区寺庙中广为传播。今天,广州海幛寺仍然还有3株300多年树龄的古菩提树呢!

菩提本无树(7)

菩提本无树——摘自《六祖坛经》浅释




戒律好像网

戒律好像网似的,网有孔,你不小心就会破戒。

佛所说《梵网经》,言其戒律很容易就漏,很容易就守不住。戒律好像网似的,网有孔,你不小心就会破戒。你破戒,就是知法犯法,罪业更增加。你要是能守持住戒律,就生出光明。所以大梵天王的网罗幢上,每一个孔,有一个宝珠,宝珠会放光。言其你若能守持住戒律,就像宝珠那样放光。你若不守,就是漏了,没有光了。漏到什么地方去呢?漏到地狱去,漏到饿鬼去,漏到畜生去,绝没有人情讲的。有的人说,喝酒犯戒,抽烟不犯戒。抽烟虽然在戒律上没有明讲,但是抽烟这个戒,也和喝酒这个戒是一样的,喝酒就包括抽烟。所以你戒酒不戒烟,就是罪业重万千!因为你以为这是小事,小事你都守不住,何况大的戒呢?所以,如果有犯这种戒的,绝对是不可原谅的。

  真正地回光返照

我们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现在在这儿研究历代祖师,我们每一个人要回光返照,自己选择一个,我要学哪一位祖师?哪一位祖师,是我的榜样?我愿意照着他这样去修行。我们要这样想,听经才有用,对我们自己的身心、生死上,才有帮助。我们如果听经是经,我是我,我和经分开,我和祖师也分开,那始终我们不能得到利益。我们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哪一位祖师,我们最佩服,我们就要向他看齐,向他学习,这才不把时间浪费。

  好像五祖大师七岁就出家,他不和他的同类沙弥打架,也不争、也不拌嘴,就是天天好好地工作,好好地任劳任怨,这才真正懂得怎么叫出家,懂得要怎么了生死。如果你出家,还天天吵架,天天打架,天天骂架,这和没有出家是一样的,我们人人都要猛省这一点。

  万佛城叫“法界佛教总会”,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在万佛城的人,都是凡夫,都是一般的人到这万佛城。万佛城,虽然说是个圣地,虽然说是造就佛、造就菩萨、造就祖师的地方。可是我们刚一来到这地方,谁也不是佛,谁也不是菩萨,谁也不是祖师,未免就挂一漏万,有很多的事情,都是美中不足、不能尽善尽美、不能圆满的。要是都圆满,我们就成佛、成菩萨、做祖师,不做凡夫了。*

  我们在这儿,都是凡夫俗子,都一点一点地去自己的习气毛病,所以无论哪一位做事,都有一些出入,有一些不圆满的地方。不过我们到这儿来,都是想要圆满,都是想要往好的学。我们想要圆满、想要好好修行、想要见贤思齐,这一个心,是最宝贵的。就怕我们有过不能改,知善不能行,只是自私自利,那就完了。我们每一个人,能有这一念要成佛的心,去发这十大愿,就一定会达到你所希望的目的。我们现在不圆满的地方,大家都互相包涵一点,互相要行菩萨道的心,要本照普贤菩萨那十大愿王,谅解一点,所谓“忍是无价宝,人人使不好,若能会用它,事事都能好。”

  我常对各位讲,“一切是考验”,我们在多生多劫不知道造了什么罪业,不知道和哪一位有什么因果,有什么不圆满的地方,所以就会有很多不如意的问题发生。在这个时候,就是“一切是考验,看我怎么办?”看看我自己怎么办?不是看尔怎么办?看尔是往外看了!

  一切是考验,

  看尔怎么办?看你怎么办,看你自己怎么办?

  对境若不识,

  须再重头炼。

  一切是考验,

  看他怎么办?你若明白他,也就不会埋怨他。

  对境若不识,

  须再重头炼。

这几句话都是反求诸己的话,你不要看你、我、他,你要学菩萨。

菩萨的形状是:

  真认自己错,

  莫论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

  同体名大悲。

  你常常有大悲心,怜悯一切众生:我要教化众生,感化不动众生,是我的德行不够。我的德行若圆满了,能万德庄严,没有不被我所化的。我化不了,就是德行还没有万德庄严。这样一想,就不会向外驰求,不会到外边去找,这叫真正地回光返照,反求诸己。“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我们若能这样,不要说圣贤,就是佛菩萨,我们都可以很快地就达到他们的果位。

  “爱人不亲反其仁”,你爱护一个人,人家离你远远的,不敢接近你。你要回光返照,看看我仁爱人的心够不够?这是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好像我做师父的,教化徒弟,徒弟不听。我要回光返照,我做师父的,是不够德行吧?所以才出叛徒,才不听话。这是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你对人行礼,人家不睬你,望都不望你。你要反求诸己,看看我是不是很恭敬向人行礼?这是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不得,就是不怎么好,不圆满。你所行所作,觉得不对的地方。“皆反求诸己”,都要自己反回来,看看自己对不对?

  性尽人己参天地

  你若能会得,就是百草头上祖师意。

  末法时代,就是人心不古,道德沦亡,互相唯利是事。

  为什么这么争呢?人就是把利益看得太重,把钱、权力看得太重,把道义都忘了,把互相尊重的德行都忘了。这是现在佛教很可悲哀的事。所以我们身为佛教徒,一定不要做佛教里的虫子,不要做“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这一类的佛教徒。

我们要学习“性尽人己参天地,心同日月耀阳春。”“性尽人己”,你尽人性、尽己性,又能尽物性。所谓尽性,明理就尽性。能尽性,就能立命,也就是“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到那个最好的地方。你能尽人性,明白对方。尽己性,也明白自己。并能尽物性,天地间万事万物,没有不是在演说妙法呢!你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沙一尘,都是第一义谛的表现。你若能会得,就是百草头上祖师意。你若会不得,就是尽摆乌龙,以为是有妙计。所以我们若明白,就不要做糊涂人。你若是糊涂人,想明白,也是不容易的。

互相争、互相夺,这都是一般世俗人所有的。我们修道的人,不应该见利忘义,不应该背道而驰,不应该不顾道德仁义,一意孤行。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自己不愿意得到的事情,不要加到旁人身上。我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为什么要给旁人呢?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学妖魔鬼怪的邪说,说:“己所不欲,必施于人。”不要这样子,这样子是邪说,是不正确的思想。又有说“矫枉过正”。矫枉不应该过正,可是他说“矫枉必须过正”,这都是邪说。所以,邪说就是差这一字,差之丝毫,就谬之千里。

  我们现在在万佛城,要学尽量吃亏、忍耐,人家对我们不好,我们就要回光返照,要想:“哦,这是我的德行不够,感化不动他。或者在往昔的期间,我对他也是有这样的行为。”或者你想:“这真正是我的善知识,他是想要我好。若不想我好,他为什么说我坏呢?我坏与他没有关系啊!他说我坏,是想我再往好的做。”所以这样一想,无论顺逆,都是我们的善知识。我们切记,不要见利忘义,见到利益,就把志士之谊就忘了,就做一些颠倒、违背良心道德的事情,这是不可以的。

  性尽人己参天地,“参天地”就是与天地合而为三。天、地、人,这是三,参天地的“参”,就是当“三”字讲。“心同日月”,心像日月那么光明,“耀阳春”,总是在春天的时候,照耀万物,万物得到阳光都生长。心要像日月那么光明,不要有一些黑暗,不要尽装一些妒忌、障碍、嗔恨,满腔子都是那些比什么都臭的东西。

  降龙伏虎

  你能不发脾气、不生气,这就是降龙伏虎的办法。

  今天,谁都知道,自己比不了六祖。我们既然比不了六祖,所以我们受的苦,应该比六祖更多一点。六祖尚且有千磨万难来考验他,来成就他,来帮助他。我们如果遇到逆的环境,不能逆来顺受,那怎么能做一个真正的佛教徒?所以我们要人人抱定宗旨,逆来顺受,毁誉不动心。若能这样,六祖大师能降龙伏虎,我们也能降龙伏虎。我们对人不发脾气,这可以说把龙就降住了。

  什么叫龙呢?就是我们发起脾气来,就像一条龙那么不可思议的,能隐能显、能大能小。脾气像一条龙,就是忽然就来,忽然又没有了,你找不着一个根,变化无穷。什么叫虎呢?就是我们生怒气的力量,就等于老虎那么大的力量。“无明火,老虎神,这是前生的罪孽根”,你前生的罪孽重,今生你就好生怒气。生怒气,就有一些问题发生。你若不生怒气,什么问题也不会发生的。所以你能不发脾气、不生气,这就是降龙伏虎的办法。不动肝火,就是降龙。不生烦恼,也就是伏虎。所以“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我们若有德行,不要说人,鬼神对你都是恭敬的。

  南华寺现在右边建的禅堂,原来就是毒龙潭。潭里有一条毒龙,常常出来作怪,每逢阴天下雨的时候,它就显神通,放出一股毒气。人人在那儿,有的修修道,甚至于就中毒,就昏迷不醒了。有的时候,又发起神经来,这是很厉害的。

  有一次,天阴阴的,这条龙现一个大身,用身体把龙潭都布满,然后把树木也用暴风雨摧毁了。所以当时住那儿的僧众,都非常恐惧,就告诉六祖。六祖出来看,笑一笑,说:“你真是神通不小,你能现大身,又能现小身,忽然就有了,忽然就无了。如果你真是神龙,现在你是大身,你即刻变成小身给我看看!”

  这条龙听他这么说,果然就把身体缩得像一条虫那么大,有三寸多长,就在水里游来游去。

  六祖大师说:“你是有本事,你能变大身,又能变小身。可是你没有胆量,跳到我的钵里来。你若真有神通,你可以跳到我的钵里来试一试。”

  龙是处处想要争第一的,处处想要做王称霸的,所以你看中国做皇帝的,都说是真龙天子,就因为他想要争第一——做王。这条龙因为六祖大师说它不敢跳到钵里头,它就单要争第一。你说我不敢跳?我跳给你看看!就跳到六祖大师的钵里。可是能跳进来,就跳不出去了,于是乎这条龙就降伏了。

  说起毒龙潭,我又想起一个经验。我们人修道,切记不要躁进,不要贪快,不要想得到神通。你想要贪快,想要躁进,想要求速效,“其进锐者其退速”,你进得快,退得也快。所以我们都是慢慢的,不要那么用科学,不要坐火箭上天,我们还要一步一步地走。你若一步一步地能走到天上去,那才是真本事呢!你不能走到天上,要藉着火箭的力量,那还不是你自己的真功夫。

  我记得我收过一个徒弟,他会做成衣,很老实的,叫陆介霖,以后就跟着我出家。出家后,也很修行的,很不错。有一次,我派他到乡下做一点事情,我说:“我现在交给你我的拂尘,你有必要的时候,你才用。没有必要的时候,没有大的困难问题,你不要用。”这个拂尘就是白拂手,我交给他,我说:“你去办事有什么急难,你可以用一用。”他就去了。 

  到乡下,就遇着很多人来找他,都说有病,叫他治病。他拿着我的拂尘,给这个扫一扫,这个病也好了,给那个掸一掸,那个病也好了。以后这些人,都疯狂地来找他,一天到晚,没有时间休息,就用这个白拂手,这么给人家扫病。他那时候,没有学白拂手,就拿我平时受持的白拂手,去这样做。

  回来就对我说:“师父,你的拂尘真灵!有什么病,我给他掸一掸,他就好了。”

  我说:“掸一掸,就好了,恐怕将来这个病,都跑到你身上,我看你怎么办?”我说这话,他不太注意,以后还修行。

  以后我带他到南华寺。在南华寺,他着了魔,因为有一个魔,不怕白拂手。这是什么魔呢?它的名字叫百子毒蛇,一生仔,就会生一百个,在南华寺常常作怪。怎样作怪法呢?南华寺每逢戒期,它就去搅闹。怎么样搅闹呢?一定令受戒的沙弥,或者沙弥尼,就有一个发神经的。

  那时候,虚老在那儿传戒,有人发神经,虚老也没办法。发神经是怎么样发法呢?一发神经,他就说他成佛了,他又是什么什么佛。也不穿衣服,上身下身,都不穿衣服这么跑,不管什么羞耻不羞耻,各处胡说乱讲的,就这样搅闹戒坛。每逢传戒的时候,一定搅闹人,就有一个人会发狂的。虚老在南华寺,传那么多年戒,每一年都有这样的,最后就轮到我徒弟身上,我这个徒弟,也发了狂。一发狂,十几个人,没有他一个人力量大,他身上还会放臭气,人闻到就作呕。一天到晚,就发神经。发神经说什么呢?说我师父的法,原来都是假的,说四十二手眼都是假的。这个魔就是要这么胡说八道,来破正法的。

  正在这时,有一个明相法师,八十多岁了,也是坐单的。他八岁就出家,出家后自己默默苦修。他尽打般舟七,打了八次。每一个般舟七是九十六天,不眠不睡,站着走路,走九十六天。或者念佛,或者持咒,或者做什么,总而言之,九十六天不休息,这叫佛立三昧。他这一生,修了八个佛立三昧,所以功夫不错,他一入定,还可以做一些事情。

  当时遇着这个老修行,他一来的时候,不知道是吃错了什么东西,就天天屙肚,屙得满裤子都是邋遢东西。他在那屙肚,不能收拾自己的衣服。他是在上客堂挂单,我在南华寺当堂主,当时我这个班首,天天要到上客堂去看看有什么人来?有什么人走?为什么我看这个呢?我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异人、异僧,有没有什么高人到南华寺来?我不要当面错过。所以每一天,我到上客堂去看几次。他来了,我就看见。我一看这个老修行,觉得很有缘,可是他就屙肚。他屙肚,我就给他洗裤子。洗了几天裤子,他屙肚好了。

  然后,正在那时候,我的徒弟发神经了。我和老修行一说,老修行和我就想法子,来令我徒弟病好。当时一观察问题,就是有一条毒蛇,叫百子毒蛇,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搅闹南华寺。所以这样一来,我们两个人,以他的定力和我的定力,就把这毒蛇降伏,我的徒弟才病好。

  为什么说这个呢?这个徒弟,就是因为不听教导,我给他拂尘的时候,叫他有必要的时候再用,没有必要的时候,不要用。他不听,就随随便便给人家治病,结果种了不好的因。到南华寺,他就发神经。虽然好了,这都是很危险的事情,所以我们修道,差之丝毫,就谬之千里。

菩提自性

  你若直心是道场,把你一切的凡情、物欲了了,就能成佛。

  我们每一个人的菩提自性,也就是佛性,也就是这个觉性,这个般若性、智慧性,这叫“菩提自性”。本来它是清净没有染污的,没有一些委曲相。无诸委曲相,直心是道场。若能明白你这个心,照着去修行,不要有贡高我慢心,不要有妒忌心,不要有障碍其他人的心。但用此心,用什么心呢?就用这个菩提心。你若直心是道场,把你一切的凡情、物欲了了,就能成佛。这是六祖大师开门见山,就教人要去你的欲,断你的爱。你不能对一切物质、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生大执着。

  所以修道的人,第一不要攀缘,不要向任何居士,或者什么人,去拉拢关系。你一拉拢关系,就是不合法,就与道相违背。我们修行,说我懂得修行。你说你懂得修行,但是你若放不下攀缘,那都是假的,是骗人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攀缘、不化缘、不求缘,在美国佛教是一个开始,我们都要有通天彻地的志气,人人都要有千魔不改、万魔不退、百折不挠的精神,你要能这样子,要立志顶天立地。不要口里说得很好,说完了,行为上却很颠倒的,这是修道的人,很容易犯的毛病。

  不轻初学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你若想学最上的菩提觉道,就不应该轻慢初次学佛法的人,不应该看轻了刚学佛法的人。怎么说呢?“下下人有上上智”,这下下人,可以说是最愚下的,最愚痴的人,他有最大的智慧。

  大智若愚,有大智慧的人,好像没有智慧一样。你问他什么?他不知道,他也 I don"t know。好像现在果宁、果前或果容,有的时候,我问他们什么,他们就说 I don"t know。这是学了大智若愚。以前他们初来的时候,不说 I don"t know,而说I know everything。有一次,我遇着一个人,他也是这么说,他说他知道,所有都知道。

  我说:“你怎么会所有都知道,你所有都知道,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

  他说:“问什么问题呀?”

  我说:“你每一次吃饭的时候,吃多少粒米,你知道不知道?”

  他说:“那我没数过。”没数过,就是不知道。

  “下下人有上上智”,说下下的人,有最上的智慧,这是一个解法。这也可以说,在下边做苦工的人,也有在最高尚地位那个人的智慧。“上上人有没意智”,上上的人,最高尚的人,有的时候,他也会有没意智。没意智就是把智慧埋没了。怎么埋没住了呢?就被欲念压住,所以埋没他的智慧了。假设你要是轻慢人,就有无量无边的罪过。

  为法忘躯

  你修道,若修死了,那真是功德无量。

  求道之人,为法把自己的身体忘了。所以我对你们讲过,如果里面着火,把身体烧化了,不要管它,随它化了嘛!死有什么问题呢?谁不要死啊?将来谁都要死嘛!你修道,若修死了,那真是功德无量。你看释迦牟尼佛,为求无上道,舍生命像微尘那么多,我们舍一个,都舍不了?这一个生命,都舍不了,那你还修什么道呢?所以就是死了也不管它。没有人供养,饿死最好了。没有饭吃,没有问题;没有衣服穿,没有问题;没有地方住,没有问题。我们只要修道,就可以了。自己修道,其余的,那都不成问题的。所以为法忘躯,就是为法,把自己身体都不要了。

  你看六祖大师为佛法,腰上驮着一块石头,舂米给大家吃。这是什么呢?这就叫行菩萨道,就叫忘人无我,把我忘了,也不计较人:“哼!我为什么舂米给你们吃啊?你们都一点也不辛苦,什么也不干,一天到晚,除了睡觉,就是打坐。我在这个地方,舂米太辛苦了,不干啰!”不会这样子的。你们什么也不干吗?嘿,我来干!什么工不做?我来做!好像果前,现在忙得连饭都不顾得吃了!吃饭,他说Wait a minute! Wait a minute! (等一等!)你看!我真欢喜这样的徒弟,但不是个个这样子。为法忘躯啊,你们记得!

  成就摩尼宝珠

  你的心光圆满了没有?你的性光圆满了没有?你的身光圆满了没有?

  五祖问六祖说:“米熟也未?”米熟了没熟呢?意思是说,你把米舂好了没有?舂好这个米没有啊?这是一个意思。又一个意思,是说你的功夫,成就了没有?你的用功,有没有上路?头前我问你们,不是说:这用功用上路了?这叫米熟了没有。

  为什么说米呢?米是一粒一粒的,圆形的,这可以说是你自性的摩尼宝珠。你那个摩尼宝珠,成就了没有?也就是你的心光圆满了没有?也就是你的性光圆满了没有?意思是在这儿。语意就是自性的性光,自心的心光,自身的身光,性心身这三光圆满了没有?又者,米用水煮成饭,这才叫熟,就是说你修道已经成功了吗?你在这儿,连舂米带修禅,你禅的功夫怎么样?有这么多的意思。六祖大师听后,当然明白五祖的意思。因为什么?他是过来人,明白过来人说的话。

  六祖大师说“米熟久矣!”说我的功夫,已经成就很久很久了!“犹欠筛在”,什么叫筛呢?筛就是筛糠,把米上面的糠筛去了,也就是把粪都除去,筛就是除粪的工夫。“二十年尽除粪”,就是做那个工作。就是把见、思惑都没有了。六祖大师说,他的功夫,成是成了,但是犹欠筛在,还要除粪呢!讲《法华经》讲到二十年尽在除粪,这样就是除粪。你现在懂了吗?所以经一定要讲,若不讲,你连这“除粪”都不会,那真是没有用了!

  六祖大师说:“犹欠筛在。”这个就是说除粪,除见思的烦恼。说虽然知道用功的方法,但是对见思的烦恼,还没有清除净尽,这是“犹欠筛在”。还有,没有人证明,虽然自己的功夫,用得登峰造极,炉火纯青,到最好这种境地了,可是没有经过明眼善知识的印证,这也叫“犹欠筛在”。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这个情爱,你去欲断爱,生死就会了。

  你想要成佛,先要断无明。这无明也就是生出见、思的烦恼。你想要断这个见、思的烦恼,先要断无明。无明就是事情发生,你不懂,你不明白,这叫无明。好像人的生死,就是由情爱使人生死。你想要没有情爱,就先要破无明。无明一破,你的见惑和思惑,也就都没有了。这无明是生死的根本,你想要断无明,了生死的根本,就是《金刚经》上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什么啊?无所住这个情爱。你不住到情上,不住到爱上,你去欲断爱,生死就会了。

  修行、学习佛法,首先要把应无所住这个心再生出来。不住,就是不住于情,不住于爱。你要是住到情上,住到爱上,这就是无明,也就是生死。你不住于情,不住于爱,不住于有,不住于空,这就是中道。中道并不是没有“有”,也不是离了空,也不是另外在情爱外边,再找出来一部份。就是在这个上边,就能把它变过来。你变情和爱成为真正的般若智慧,这就是“觉”;你要是不变过来,这就是“迷”。迷和觉,就是一转身的功夫。你只要能转过身来,所谓“回头转面”,你一回头就是。所以中国有一句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你若能回头,这就是涅槃,也就是彼岸。你要是不回头,恣情纵欲,任着情爱去跑,愈跑愈远,就是愈迷愈深。但是虽然深远,你只要能一转身,这就是顿悟。顿悟就是觉,你能觉,就是佛,你就成佛了。

  说:“那我成佛,没有工作了,怎么办呢?就坐那儿,等着人给我烧香叩头,这我觉得没有什么意思。”那你可以再来做众生啊!再来做众生,和众生做朋友,你度众生都去成佛。成佛虽然说是没有意思,但是他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有个鬼,不愿做人,说:“我今做鬼三千秋,也无烦恼也无愁。生公叫我为人去,只恐为人不到头。”那个鬼虽然没有烦恼,没有愁,但他是属阴,佛是属阳的。佛好像太阳光,鬼虽然是没有烦恼,没有愁,他尽是在晚间出现的。所以你好好算一算,你是愿意做鬼啊?是愿意做佛?愿意做鬼,有情爱不要紧的。愿意做佛,就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大师给六祖讲《金刚经》,讲到你不要着住到情上,也不要着住到爱上,也不要着住到空上,也不要着住到有上,你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时六祖大师豁然开悟。这个大悟,是彻始彻终,明白这个深般若的智慧。因为他明白深般若的智慧,所以才“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他才知道心生万法,也万法唯心。一切万法,原来都是自性所现。他就对五祖大师说了: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说,唉!我真没想到,这个自性,本来是不垢不净的,本来就是清净的。说不垢不净,怎么又说清净呢?说清净,是对着不清净而言,才有这个清净嘛!这个清净,就是本体的样子,因为没有其他的名称可以代表,所以就用清净来代表了。这个清净,并不是有染污,然后才清净。这个清净,是本来就清净的。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他说我真想不到啊,自己本性,原来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众生有所执着,才有生有灭。若无所执着,生灭又从什么地方生出来?又灭到什么地方去呢?这生灭也就没有了。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他说我真想不到,这个自性原来就是具足,无欠无余的。也不多一点,也不少一点。在佛的份上,没有添了一点点。在众生的份上,也没有少了一点点。可是众生就自己不认识。为什么不认识呢?就是背觉合尘了,所以自己本有的家珍,自己就不认识了,就舍本逐末,舍根本而追求末梢,追求一切物质的享受,追求一切虚妄的快乐,追求一切假名假利。啊!这是太笨了!这是太愚痴了!唉!现在才知道自性本就具足一切的。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一切的众生,颠颠倒倒,没有定力,可是这个自性呢?这说我们人人的自性,这不只说六祖大师的自性,是这样子,所有众生的自性,都是不动不摇的,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平等的。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啊!真是想不到,万法原来都是自性生出来的,这个自性包罗万有,以前我真想不到,所以现在竟然证得这种的妙理!这真是妙不可言。

  五祖大师,听见六祖这样一讲,就知道六祖已经开悟,已经认识本来面目,已经知道自己的鼻孔是向下,还是向上?已经知道手向下指,是正、是倒?手向上指,是正、是倒?手向下指是倒、向上指是正呢?还是向上指是倒、向下指是正?没有人知道这个道理。其实根本就没有一个正,也没有一个倒。六祖大师对这些问题,都清清楚楚。所以五祖大师知道他明白,悟自本性。

见自本心

  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有句话说:“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你若把心认识了,大地连一寸那么多的土都没有。都变成什么呢?都变成黄金为地,七宝庄严。说:“那我看这不是嘛!”当然你看就不是,你没有认识本心嘛!你没有认识你自己的心,所以你看就不是。认识心了,看就是了。好像你戴着眼镜,眼镜是红色的,你看人就红色;若是绿色的,你看人就都变成绿色;若是个黄色的,你看人统统都是黄的,一切都是黄的。因为你没有认识你的心,所以看大地都是土。怎么大地都是土?因为你自己里边的土太多了!什么是你里边的土?就是你那些妄想杂念,那都是土。你若没有妄想杂念,这个世界也没有尘土了!所以你若不认识自己的本心,学法无益。

你若认识你自己的本心,是什么样子,你若看见你自己的本性,是什么颜色,是青黄赤白黑?还是长短方圆?是什么样子的?说有一个样子,这是比喻,根本就没有这个样子。但是没有样子,你若认识才知道;你若不认识,你不能乱讲的。 

那么你要是认识本心,见自本性,就是大丈夫,也就是天上的导师,人间的导师,也就是佛。我们现在若能认识自己的本心,见着自己的本性,那就是佛。因为众生本来是佛,佛也本来是众生来的。所以我们现在都有成佛的机会,只要认识自己的本心,见自本性,就有这个资格;要是不认识本心,没有见着本性呢?那还要多多地研究佛法。

  实实在在行菩萨道

  无论在任何的场合,你能帮助人,都是菩萨道。

  你们想一想,学佛法是要认真踏实地去实行的,不是学口头禅。说:“我学得会讲经,我学得会说法,我学得会没有理由,辨别出个理由来了!”或说:“哦!这不是真,也不是假。没有真,也没有假,这才是中道了义。”学这一些口头禅。实际上呢?实行一点也没有,总想要争第一,总有一些妒忌障碍,那就得不到做第六代祖师了。

  好像神秀,他那一班人,都把他捧得高高的,以为这个第六代的祖师,一定能得到手,所以就预备心腹、党徒,来为他各处探消息。如果五祖大师把衣钵传给别人,就先把那个人杀了。殊不知五祖是明眼的善知识,神秀一有这种心,他早就知道了,所以五祖:“我秘密地把这个六祖传出去,不教你知道。你知道,就想杀了。这回我偷偷地传给人。”所以在三更天,人尽不知,谁都不知道,便传顿教及衣钵,吩咐说:“你就是第六代祖师了。”为什么传给他呢?因为六祖大师实实在在地行菩萨道,舂米给大家吃,帮着大家来用功办道、来修行。

  好像我们的道场,虽然没有舂米的碓,但是有厨房。做厨房的人,也是行菩萨道。他作饭给大家吃,他变得方法好,做得很好吃的。可是我吃了,也不知道好或不好?因为我也不管,没有时间来研究吃的问题。所以我今天问果前,说:“你吃,觉得有味道没有?”他说他没有工夫。我说他 very busy (很忙),忙得没有工夫。行菩萨道的人,就是帮助人,无论在任何的场合,你能帮助人,都是菩萨道。

  你不要障碍人,人有什么好事,你要“君子成人之美”。好像今天我说有几个人出家,问问有人反对没有?我相信大约没有人反对。所以这都是成人之美——不反对人出家,谁出家,我都赞成。说:“可是你又反对呢?”我反对是怕麻烦,因为我若收了不好的徒弟,将来人家说:“喔!这是谁的徒弟呀?”害得我都没面子,所以我要反对。听清楚了吗?但是因为大家都赞成,我一个人反对,这也要通过了。因为就我一个人不算,多数票才是决定嘛!我单单一个人,所以也就没有用。

  有情来下种

  这首偈颂,怎样讲都有道理,你只要认为合乎法,就可以的。

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即无种 无性亦无生

  这首偈颂,有很多讲法。“有情来下种”:就是我有一种慈爱的情,来种下种子。这个情就是慈悲,我有慈悲心这种的感情。来种下种子,就是我把佛法传给你。“因地果还生”:现在因为你,我传法给你,就好像种子种到地下,果就会生出来。“无情即无种”:如果没有人传给你法,也就没有这个菩提的种子。“无性亦无生”:没有性,也就没有生,这是一个讲法。

  还有一个讲法,情就是感情也好,情爱也好。因为有情爱,才种下种子。好像我们这一班学佛法的人,不是亲戚,就是朋友。亲戚就有亲戚的情感,朋友就有朋友的情感。因为有一点情感,所以大家来学佛法,种下这个菩提种子,这叫“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地就是地方,有个地方,就会结果,果还生,生菩提果。有一块地,就会生出菩提的果。“无情即无种”,如果谁也不知道这个道场,也没有人来学佛法,这叫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也没有一个佛性,也不会成佛。现在我们佛性也有,也要成佛。所以这首偈颂,怎样讲都有道理,你只要认为合乎法,就可以的。

  自性自度(一)

  开悟、不开悟,在你自己。

  徒弟迷的时候,应该师父度徒弟。迷的时候,就是没有开悟,没有得到自性的本体,这个时候,应该师父来指示,修道用功,好开悟。开悟后,就应该自己度自己。

  各位听到没有?这自性自度,就是你没有明白诵“楞严咒”的时候,要有人教你诵。你已经会诵“楞严咒”了,要你自己教自己诵。不是人家勉强你说:“喔!你要诵“楞严咒”啊!”你还要人家这样子去教,那就不是自性自度。你不必人家教你去诵“楞严咒”,你就诵“楞严咒”,这就是自性自度。你没有明白念经的时候,要师父教你念经。等到你把经学会,就应该你自己念。不是要师父说:“哎!你今天念经没念经哪?”不是这样子的。好像拜经,果前和果宁听说智者大师在天台山拜了十八年《楞严经》,又拜《法华经》,然后就开悟了。他们大约也想要开悟,所以也就天天晚间拜《法华经》。不论想开悟、不想开悟,这总是好的,这也叫自性自度。

  你有烦恼,师父教你不要有烦恼,这烦恼有火气,最伤身体的,你要变过来!变什么呢?变菩提。教你这个方法,你要自己变。你若不变,那还不是自性自度。你变了,噢!师父教我不要生烦恼,有人对我不好的时候,我也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这一切的事情,都是镜花水月嘛——镜中的花,水里的月——没有实在的,如幻如化,如梦如露。你这样一想,烦恼也没有了。遇着境界,你看得破、放得下,这就是自性自度。

  还有,你有一些毛病,愿意抽香烟。师父说抽香烟在修道上,是最没有益处,你要把它戒了。有一个徒弟就说:“试试看!”果然就把它断了。这一断,就叫自性自度!有一个人学佛法,欢喜喝酒,学了佛法后,要把这喝酒的习气断了!你若断了,这就叫自性自度。没有断,那没有自性自度。说:“那我迷着,没有开悟。”你若断了,就是开悟。你不断,就是迷。开悟、不开悟,在你自己。你自己明白这个不对的事情,不做了,这就是开悟,这就是自性自度。你若不明白,说:“我吃迷幻药,法师说不好,我就偏吃多一点,我再加倍。我以前吃一粒,现在吃五粒,看看这功效大一点,一定会开悟的。”吃大一点,毒死了!连命都搭上了!这就叫没有自性自度。

  你能自性自度,就是自己在没有明白佛法以前,不妨做糊涂事。明白佛法之后,切记不可以再做糊涂事!你再做糊涂事,就是佛教的罪人。佛教罪人,怎么样呢?将来堕地狱,一点客气都没有的。因为你知法犯法,罪加三等。你明明知道,佛教是不应该做颠倒的事情,你还做颠倒的事情,这就一定下地狱的!你做,你下地狱;我做,我下地狱;他做,他下地狱。任何人也不能避免的,除非你不做。

  所以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旁人不能代替的!假使百千劫,你所造的业,无论杀业、盗业、淫业、妄语业、酒业,这杀盗淫妄酒,你造什么业,将来就受什么果报。所作的业若不能没有的话,等到因缘成熟了,这个受果报的,就是自己!

  自性自度(二)

  自性自度,还是要自己去自己的毛病,师父不能天天看着你。

  我们现在讲自性自度,这本来不是这么简单的。自性自度,就是要你把迷惑都断了,把你的粪都除去。不要有一些个粪,在自己自性里边,这就叫自性自度。你要是自性里头粪除不净,那你就是没有自性自度。什么是自性的粪呢?就是你那个颠倒妄想,那个无明烦恼,那个有漏习气,这都叫自性的粪。你若能收拾干净,那你就叫自性自度了。

  你造罪业,将来一定堕地狱。我造罪业堕地狱,他造罪业也堕地狱。有个人就很反对我的说法,说:“法师你讲的,根本就没有这么回事。地狱在什么地方?我从来就没有看过,怎么会堕地狱呢?即使有地狱,我也要试试看!”我就告诉他:“你试试看?你不试试,已经会堕地狱了。你试试,更会堕地狱。为什么呢?那些堕地狱的人,都是试试看,试进去的,所以到现在想要出,也出不来了!”我希望还愿意堕地狱的人,不要试试看。

  那么我们尤其要自性自度。什么样的人会自性自度呢?什么样的人都可以自性自度,但是要有智慧。换一句话说,也就是有智慧的人,才能自性自度,若是愚痴的人,就不会自性自度。愚痴的人,不单不能自性自度,就是有人教他自性自度,他也不听的。好像狗,你如果教它不要咬人,它见到人,还是咬。你打它一顿,再见到人,它还是咬。为什么呢?它就是那种愚痴的性,不懂人性。猫,你教它不要捉老鼠,说:“对老鼠,你要戒杀放生,你不要捉老鼠。”它再见到老鼠,还一样捉。老鼠,你教它不要偷东西。到时候,它还要偷东西吃。偷着抽香烟、偷着喝烧酒,这都是不明白的。真正明白的,就不会做糊涂事。真正糊涂的,也不会做明白事。所以自性自度,还是要自己去自己的毛病,师父不能天天看着你。不能说,哦!你走一步,师父跟一步,走两步,跟两步,看着你不要做错事。不是这样子的。这自性自度,大概的意思,是这样子的。若详细说,那可无穷无尽,尽未来际说不完。

  般若的智慧

  常常用智慧去处理一切的事情,这就是修的般若行门。

  什么叫做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所说的般若,是梵语,在唐朝的中国话,就叫智慧。在所有的地方,任何的时候,都念念明明了了,念念不迷,念念不愚痴,念念没有无明。常常用智慧去处理一切的事情,这就是修的般若行门。

  “一念愚即般若绝”,你若一念愚痴了,般若就断绝了。断绝是个比喻,并不是真正地断绝了。因为真正的智慧,没有生,也没有灭,怎么会断绝呢?这是个比喻,就是在你愚痴的时候,般若不现前。“一念智即般若生”,你若是不愚痴了,不迷了,这就是般若生。

  怎么叫迷呢?举一个例子来讲。譬如人家说喝酒,这是不好的;抽香烟,这是不好的;吃迷魂药,这是不应该的。但是你就不相信,这就叫般若绝。有人告诉你说不好,你还不相信;你若是有智慧的人,怎么会这样子呢?有人教你,说抽烟、喝酒、吃毒药,是不对的,你就改了,这就是般若生,就是聪明。人家教你,你不相信,心里还不明白。你说,这不是愚痴,是什么呢?所以愚痴的人,就明明知道不对的,他还要去试一试,这就是愚痴,这就是般若绝。你一念智,有人说,这个是不对的,你就改了,这就是般若生。

  但是世界上的人哪,愚痴得不得了,不但一个人愚痴,多数人都是愚痴的。他自己不知道修般若。口里说智慧,心里常做一些愚痴的事情。所谓做愚痴的事情,就是不应该做的事情,你去做了。他常常自己说:“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念念他说这空就是般若。般若有二十种的空门,要空一切,可是他不知道真正的空。好像经典懂一点,咒也会持几句,经也会念几句。但是就是自己毛病不改,这就是口头禅。天天说空、空,说般若,可是他没有真正改了毛病,这是不知道真空。真空了什么呢?要把你的无明空了,要把你的习气毛病空了,要把你所不明白、所做的糊涂事空了,这叫真空。

  般若没有一个形相。它不是长短方圆,也不是大小,也不是青黄赤白黑。什么呢?“智慧心即是”,你的心里生出智慧,没有无明,智慧明明了了,能知道是法非法,这就是智慧心,就是般若。

  此岸 彼岸

  你若不着在境上,就心如止水,没有波浪,就没有生死。

  什么叫彼岸呢?彼岸是对此岸而说。此岸是什么呢?此岸就是生死。彼岸是什么呢?彼岸就是涅槃。在生死和涅槃中间,经过一些什么呢?经过烦恼的大海,烦恼就像海似的。因为有烦恼,所以就有生死、有涅槃。你若烦恼没有了,生死就是涅槃,涅槃也就是生死。生死、涅槃,这二种都是名字而已。有生有死,这叫生死。没有生死,这叫涅槃。你若是没有烦恼,有生死,也会没有生死了。

  所以我们为什么在这儿受生死?就因为有烦恼!这句话很重要的。我们各位记着:我们为什么有生死啊?就因为有烦恼。为什么有烦恼?就因为有无明。什么是无明?你不明白事情,那就是无明。什么事情你不明白?你说什么事情你明白?你明白什么事情?那么你不明白什么事情,那就是无明。你若知道你明白什么事情,那就是般若,就是差这么一点点。

  你着到境上,就有了生灭。“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现在各位应该明白了,什么叫彼岸?什么叫涅槃?涅槃就像水,本来没有波浪,你生出来风,就有了波浪。风是什么呢?风就是无明,波浪就是烦恼。你若不着在境上,就像水没有波浪似的,心如止水。没有波浪,就没有生死。这个道理说得很清楚的,我们在这个地方应该用用功。怎么我的心里,就有这么多的杂念呢?这么多杂念,就是波浪。你若没有波浪,生灭就了了。生灭没有了,生死也就了了。你有生灭,这就叫此岸。

  你离开境界,就没有生灭。就像水常常运行不息一样的。就是智慧光明遍照的意思。这就叫彼岸。所以这叫波罗蜜。

  这一段文很有用的,你若是能用一点功研究明白了,那你一生的受用,都无穷无尽的。

  打破五蕴烦恼尘劳

  你想要有真正般若,必须要先照见五蕴皆空,没有烦恼,没有尘劳。

  你应该用你的大智慧,不要用小智慧。大智慧才能打破五蕴的烦恼尘劳,小智慧就打不破五蕴。色、受、想、行、识你都看不空,五蕴打不破,烦恼就会有,尘劳也不能断。所以你想要有真正般若,必须要先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上不是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你看!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还要多时呢!少的时候,他就照不破五蕴皆空。所以我们现在也应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才可以的。把这一切的烦恼打破,尘劳也打破。你没有烦恼,没有尘劳,这就是本性的般若现前。你若这样修行,决定可以成佛道的,没有一点疑问。

  你把你的贪嗔痴,变成戒定慧。这只要你一反过来,那就是了!贪嗔痴,你若不变,就是贪嗔痴。你一变,就是戒定慧。所以就看你变不变,你一变,就属于般若。你不变,就属于愚痴。

  念经须不打妄想

  要执持而诵念,不要间断,不要忘了。

  六祖大师就是从《金刚经》上开悟的,所以他主张一切人也都念《金刚经》。要执持而诵念,不要间断,不要忘了,若念《金刚经》,就可以见性。

  念经必须要不打妄想,不要念念经,就打起妄想来,或者生种种的杂念。以前有一个人,天天念《金刚经》,有一天,他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个鬼,请他念经来超度他,好像我们现在七月十五,来超度过去的父母。这鬼说:“请你帮我念一点经,超度我。”他答应了,说:“你要念多少经呢?”说:“念一卷经就可以了。”这个人第二天就帮他念经,正念到一半的时候,他的工人给他送了一杯茶来,他就这么一摆手,心里说:“不要!”他还继续念经。这天晚间,这鬼又来了,说:“你答应给我念经,你念了一半。还有一半没有念呢!”他说:“这么样子?我给你念一卷经了!”这鬼说:“你念是念一卷经,但是你念到中间,有‘不要’两个字,所以后边经的功德,就都不要了,都没有了。”这个人一想:“是啊!我中间有‘不要’两个字,是我不要茶,不是不要经。”但是在经上加上“不要”两个字,鬼神以为他不要功德了,所以大约经的功德,鬼神给抢去了。他一想,说:“那好了!我再给你念一卷经。”于是乎,又给他念一卷经,中间没有掺杂上“不要”两个字。这一天晚间,这鬼很欢喜就来向他叩头顶礼,多谢他给自己念经的好处。

  所以你们念《金刚经》,切记不要掺上“不要”两个字。你在那儿念:“须菩提,须菩提”,不要说:“须菩提,不要,不要须菩提,不要须菩提。”那须菩提就跑了。所以念《金刚经》,是非常有感应的。

  去来自由

  你内外无着,就来去自由。

  各位善知识,你修般若行,应该不住内,不住外,内无身心,外无世界。但也不是顽空,不是说:“哦!我身心也没有,这世界也没有了。”这变成顽空了,也不是。就是不着住——内不着身心,外不着世界。你能内外不着,就能“去来自由”:来,到什么地方来?去,到什么地方去?来,可以说是回来,回来到什么地方呢?到你身心那儿了!去,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到法界去了!可是虽然有来有去,你还不要着住来去,这叫自由。你若着住到来去呢?就不自由了。来不自由,去也不自由,就有所挂碍。你内外无着,就来去自由。

  来去自由,可以说是你的心来去自由,也可以说你的性来去自由。也就是说生死自由了。生,我愿意活着我就活,这是自由。我愿意死我才死,这是自由。如果我不愿意活着,我就不活着。说:“那是自杀。”不是的!你坐在那儿,如入禅定,自己怎么样死法,自己知道。也不必说是:“服一点毒,我知道这一定就会死的。”这不需要服毒,你坐在那儿就走了。你说这不自由吗?要是不自由,你就走不了。因为自由,所以我愿意走,我就走;我愿意活着,我就活着;我愿意死,我随时都可以死。

  三祖为什么手抓着树,就可以圆寂了?就可以得大涅槃呢?就因为他生死自由,来去自由。我愿意活着,是永远都不会死的;我愿意死,即刻就可以死去,这样子叫来去自由。来去谈笑中,和你讲着话,就可以往生了。像道生法师,才好玩呢!一般人都反对他,说他讲经讲得不对,为什么你说阐提也有佛性?在《涅槃经》前边说,阐提无佛性。道生法师当时就讲:“我说阐提有佛性。”人家都反对他,说:“这个法师,简直发疯了,神经病!怎么讲经讲得这么样?经上都没有这么讲!”就骂他。谁都不和他讲话,赶快就走,就是默摈他。他就发愿说:“我讲的经要是合佛法、合佛心,将来我在法座上说着法,我就往生了。如果我讲得不合佛心,我这愿力不会满的。”

  以后他给烂石头讲经,烂石头就乱点头,接受他讲经的道理。以后他又讲经,正在讲得非常奥妙的时候,哦!这个法师往生了!就在法座上往生了。你说好不好玩?所以这叫来去自由。本来这个来去自由,讲起来太多了,我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讲个大大概概给你们听就得了!

  除执着心

  不合乎道的,你要不执着,合乎道的事情,你要拳拳服膺。

  内外不住,去来自由,就能把你执着心除去。你说:“法师,你这句话讲得正合吾意,正是对我的思想。我就是不愿意执着,我就是不想守规矩,你这有规矩,这就是执着。”这个你又错了!你除你的执着,能除执着心,就是不执着了。不执着,是教你不执着不对的事情。对的事情,你不能不执着。譬如说,守规矩才能成佛。说:“我不执着,我就不需要守规矩。”那你就不能成佛的。所以“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合乎道的,你要不执着。合乎道的事情,你要拳拳服膺,你要持诵。为什么叫持诵呢?持诵也就是个执着。但是你持诵《金刚经》,这是修行。不是说:“我执着,我有一点小毛病,总也不想去掉,我也不想教人知道我这个小毛病。”那更是执着!说:“教人知道,我也不管他。他就说我不对,我也不理。我是无执着了!”你这是邪知邪见!你这种邪知邪见,可以说是愈修离佛法愈远。

  对治麻烦的法

  有麻烦事情,就有教你不麻烦的法。

  这世界所有麻烦的事情,都是因为人才有的。若没有人了,什么麻烦事情都没有了。有麻烦事情,就有教你不麻烦的法。因为人有八万四千尘劳,所以佛说出八万四千种的法门。八万四千尘劳,就是八万四千种的麻烦。说出八万四千的法门,就是教你对治这些麻烦的事情。对治,就是令它没有了。好像这人有病,你用一点药,把病治好。人有这八万四千尘劳,用这八万四千的法门,把尘劳就都治好了。所以若没有人的话,一切麻烦都没有了。麻烦是谁麻烦呢?就是人的麻烦。要是没有人,什么麻烦都没有了!

  觉者佛也 迷者众生

  不了悟,虽然就是佛,也变成了众生。

  各位有知识的人,你们应该要知道,不了悟,虽然就是佛,也变成了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你在一念这么短暂的时间,要是豁然开悟了,众生就是佛。这也就是觉者佛也,迷者众生。你迷了,就是众生;觉悟了,就是佛。一念觉,一念佛,念念觉,念念佛。你一念迷,一念是众生,念念迷,念念是众生。

  怎么叫觉悟呢?觉悟情欲,究竟有什么好处?情欲是伤害自己身体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是伤害自己生命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令你愚痴的最重要的问题。你一念欲心,就一念愚,你念念有这种情欲心,念念就愚痴。所谓:

  业尽情空是真佛,业重情迷是众生。

  没有旁的地方,就是把染污的念头放下,那就是清净的念。那么染污的念是什么呢?就是这种欲念。再说得清楚一点,就是淫欲的念。这个淫欲念,又要分清楚了:你以身去实行淫欲念,这是身业的不清净;你在口里头尽讲绮语,尽讲这些问题,这是口业不清净;你在心里总想这种不清净的淫欲事,这是意业不清净。所以这身口意三业,你都要不犯,这就离成佛不远。

  一般的人,背觉合尘。合什么尘?就是合这种不清净的尘。尘,是以染污为义。你一落到有这种的情欲,就有染污;你离开情欲,染污才离开。所以背尘,就合觉;你背觉,就合尘。你若染污,就不得清净;不得清净,就不成佛。你要清净,就不要染污;你若一染污,就是众生,这很清楚的。所以这才说:一念迷,就是一念众生,念念迷,就是念念众生;一念悟,就是一念的佛,念念悟,就是念念的佛。你看!这很容易的嘛!一点都不费事。

  可是,还要有一点助缘才可以。怎么样要有助缘呢?你说:“我要清净。”那么最要紧的,不要有自私心。你若有自私心,就不清净;清净,也变成不清净了。你若没有自私心,一切都不是为我自己,就会清净。因为你没有贪心、没有嗔心、没有痴心、没有我见,这就是悟。所以才说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有的人说:“喔!所有的人都是佛?”不错,虽说众生是佛,但是你要悟了。你若不悟,说是佛,那就像一个普通老百姓自称国王。这若教国王知道,一定把你抓去放到监狱里。为什么呢?你要造反!他说:哦!我这个国王在这儿做着国王,你为什么又要做国王?“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天上没有两个太阳,国家也没有两个皇帝。岂有此理,你也要做皇帝!所以一定要把这个皇帝打倒了。

  邪迷颠倒

  小迷变大迷,大迷变老迷,老迷变死迷,最初就因为有个邪迷。

  什么叫邪迷?邪,就是不正,迷,就是不明白。你不明白什么呢?不明白什么是不正当的。譬如人的种种嗜好:赌钱的,这是赌钱的邪迷;抽烟的,这是抽烟的邪迷;好色的,这是好色的邪迷;好喝酒的,这是好喝酒的邪迷。这种邪迷,你不要以为是不要紧的,就因为这个不要紧,所以就愈迷愈深。小迷,你若认为不要紧,就变成大迷;你再觉得不要紧,就由大迷,变成老迷。老迷,你再认为不要紧,就变成死迷,到死的时候都迷,都不明白。啊!这是最可怜的。你看!由小迷变成大迷,由大迷变成老迷,由老迷变成死迷,最初就因为有个邪迷。

  怎么叫颠倒?明明知道事情是不对的,还要去做,这是颠倒。明明知道不对,一定要说是对,这是颠倒。你所爱好不合法的事情,你要去做,这是颠倒。不单你要去做,而且还要影响其他的人,跟你一样,这是颠倒。所以这种颠倒,说起来太多了!想学佛法的人,一定要不颠倒,一定要不邪迷,那才能有所成就!

  善知识

  善知识就是良师善友。

  外善知识就是良师善友,虽然教化你,你若是不听,那他也没有办法的。善知识,不像警察,你不守法律,他会把你抓去放到监狱里。善知识是没有监狱的,你不听,就希望你慢慢改过。善知识所教化的众生,这听话的众生,善知识一定欢喜。不听话的众生,善知识也不会恼怒他,但是心里就有戚戚焉,就不太欢喜。这样善知识没有法子救得了你。

  什么叫顿教?

  顿,就教你断。断什么?断淫欲心。

  什么叫顿教?我今天对你们讲一点真话。天天我讲经,都没有讲真话给你们听,今天讲少少的。为什么呢?真话不能讲多,讲多了你就不信。讲少你都不信,讲多了,更不信了!因为人不欢喜听真的话,不欢喜听真的道理,也不欢喜真真实实去修行,所以我没有法子给你们讲真法。我要等着,等机会,今天好像机会到了,因为讲到这个偈颂上,这个道理应该把它揭穿了。怎么叫顿法?顿,就教你断。断什么?断淫欲心。做得到?做不到?说:“这叫什么?这有什么用啊?”你不相信吧!不相信,我就不讲了,讲多,你更不相信。就是这么多:你顿断无明,无明也就是淫欲心。断得了?断不了?断不了,那你就不想听真的法。你若能断,那你就得着顿教法门。渐,渐是什么?说:“慢慢的,断不了喔,我要慢慢来唷!这怎么放得下啊?不可以的。”这就变成渐了。就是这一点点,明白了吗?你聪明的人,我给你一点哪,你就断了。愚痴的人,还舍不得,放不下。说:“这,我不相信这是真法,我不相信这是顿教。”所以我从来就不讲嘛!你若相信,你早就成佛了。就因为你不相信,所以到现在还拖泥带水,在六道轮回里转!你愿意转,你就转去啰!谁也不勉强你一定不要转的。

  常自见己过

  不要好像照镜子,尽向外边照。

  世界人若想要修道的话,什么法门,都可以成道业,你只要明白,一切尽不妨。你真正明白正法,行住坐卧都可以修行,不妨碍一切事的。

那要怎么样呢?首先你要见自己的过错,不要尽见人家的过错。不要好像照镜子,尽向外边照,里边影像机的本身,它照不着。它不能自己回光返照,照影像机自身。你尽去看人家的过,人家的毛病:“唉!那个人真坏啊,你看他又喝酒、又抽烟、又吃毒药,真坏透了,你不能教化的。那个人,你看他又偷东西,你看那个人又杀生,你看那个人尽讲大话。”尽看人家的毛病,一点也没有自己反省:“哦!今天我有没有杀生啊?有没有起偷盗心啊?有没有生邪念啊?淫欲心呢?我今天有没有打妄语啊?有没有去喝酒啊?”不回光返照,不自己照照自己,总向外边照。要修到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己过,这与道就相应,与道不违背,就合乎道。

在什么地方修道?

你一天从早晨起身到晚间,这个经过你都做得合法,做得正确,不做邪僻的事,这就是修道。

你要得道,在什么地方修道呢?就是你一天从早晨起身到晚间,这个经过,你都做得合法,做得很正确的,不做邪僻的事,这就是修道。你若离开日用,另外去找一个道,那是终身不见道,你始终也找不着的。

你辛辛苦苦这一辈子,到老了还自己后悔:“唉呀!我这一生,光阴都空过啰,啊!太可惜了!”就非常可惜自己,自己懊悔:“啊!怎么这么胡闹呢?唉!我这一生啊,若不是喝那么多酒,我怎么会愚痴到这样子?啊!我这一生,如果不赌钱,我怎么会穷得这个样子?我这一生,如果以前有人告诉我,我也可以修行嘛,唉!可惜没有遇着善知识。”遇着善知识,你也不认识,善知识教你的东西,你当耳边风,过去就算了!你不改自己的毛病,不去自己的习气,所以到头还自己后悔。

  你想要见这个真正的道,那你要修行正当的,不要有邪,不要尽见人家过错,尽给人家洗衣服。看人家那衣服:“嘿!他那衣服那么邋遢,我给他洗一洗。”怎么叫给人家洗衣服呢?就是看人家的过错,“你看他,嘿!这个人哪,妒忌障碍,这个人哪……”他就怕人家比他好,就是尽看人家的过错。

  行正即是道,你若行为是特别正确的,就是道了。你自己若没有道心,不修道,尽做一些黑暗、见不得人的事情,那不是道。假设是真正修道的人,就不见世间所有人的过错。

  有的人说:“啊!这个末法时代太坏啰,没有佛法啰,修也不证果。”为什么你不证果?法本来没有末、没有像、没有正,你要是行持正法,就是正法时代。你若不见世间过,看一切众生都是佛,那你就是佛。你若看一切众生是魔,你自己也就是魔。

  憎爱不关心

你要真正用慈悲心爱护一切众生。

憎,就是讨厌这个人。爱,“哦!我对这个人哪,真爱这个人,爱得把我生命送给他,我都愿意。”但是这都是情。你要真正用慈悲心爱护一切众生:“噢!这个众生啊,我一定要发愿把他度成佛,他若不成佛,我也不成佛。”

好像今天有一个人要求皈依,这是果宁的弟弟。皈依以后要守规矩,信佛的人,不要还像以前那样子。若和以前一样,那人家说:“嘿!你看他,他信佛之后,还是那样子嘛,老样子还没改!”人家就不相信了。所以我发愿说:“皈依我的弟子,他若不成佛,我就在这儿等着。等着他,他若成佛了,我才成佛!”因为我没有旁的办法,只有发这个愿,等着你成佛。你们谁皈依之后,要快一点修行,不要尽教我等着。我等得时间久,我也讨厌,那时我或者:“啊!不等了,算了!”

  大会斋

  做居士的,是供养三宝的,不是受三宝来供养。

  《六祖坛经》的经文提到有一天,韦刺史设立大会斋。什么叫大会斋呢?就是请所有的和尚、居士、道士、念书的人、官、公吏,都来吃斋。斋,就没有肉,这叫斋饭。作官的,都欢喜吃肉的,现在因为韦刺史喜好佛法,所以就劝这所有的人,都来吃斋。大会斋就是人特别多。

  在中国有打千僧斋的,请一千个和尚来吃斋。一千个和尚里,一定有一个阿罗汉,所以供千僧斋,就是供阿罗汉。哪一个是阿罗汉?没有人知道。你若知道哪一个是阿罗汉,你就去供那一个,而不供千僧,所以就没有人知道。总而言之,你若打千僧斋,就会来一个阿罗汉赶斋的。

  这个时候,不只千僧斋,恐怕万人斋都有。韦刺史请所有这些居士等来吃,这叫大会斋。这一个斋,也就是给六祖大师请客,因为六祖大师自己是个出家人,不能请人家来吃斋。为什么呢?因为在家人应该供养出家人,不是出家人供养在家人。

  所以,前几天香港来一个居士,临走的时候我告诉他:“你要记得,做居士的,是供养三宝的,不是受三宝来供养。你做居士,在佛教的道场里头,一定要发心来供养。不是说我在道场里混混饭吃,教三宝来供养我。你做居士,是护持三宝的,不是教三宝来护持你居士的。”他说:“啊!我这一生之中,也没有听见一个善知识,对我讲这么恳切的话,这真是给我一个当头棒喝,我回去一定要和以前不一样。”

  韦刺史是皈依六祖大师的,他想教他的师父,令很多人认识,很多人信仰,所以就用请客的方法,请大家吃斋。因为“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牵”,你想要教他信佛,要怎么样子呢?你就先给他一点好东西吃。人,食色性也,人都欢喜吃好东西,你给他一点好东西,吃得他的嘴甜甜的,他就忘不了:“哎!我一定要去听听经,等下次有机会,韦刺史要请斋,他还会请我去吃斋的。”所以他初初来,不是为法,是为食——为着吃东西。把斋吃了,然后再听听法,一听法:“啊!法的味道,比斋的味道更好!”所以再打,他也不跑了;撵,他也不跑了。

  韦刺史知道人心是这样子,所以就为师设大会斋,你看他这是为师,不是为他自己,不是说:“啊!我这个居士,你看!我供养三宝多大啊!”想要出一出锋头,不是的,他为六祖大师请大会斋。大会斋,就好像现在竞选请客,一个人五百块钱。当时韦刺史或者也是用这个方法,说:“我们要修庙,就来请斋。”所以你到这儿来吃斋,正吃斋的时候,就化缘,说:“这儿现在造南华寺,你应该布施出来五千块钱,或者你布施出来五万块钱。”怎么说呢?这个大会斋,一定是为着造庙才请的,所以他才问六祖大师,梁武帝造寺度僧,有什么功德?这个大会斋,当时就是向大家筹款造庙的。你若想造庙,也请一请大会斋,在香港,现在这个法还很盛行的。

  梁武帝实无功德

  他这不是想要求法了生死,而是先要炫示炫示自己的功德。

  你要知道,梁武帝这个人,什么都愿意第一的,所以他见到达摩祖师,他不求法,先尽想请达摩祖师来赞叹他一下,来给他戴几个高帽子。他恐怕达摩祖师不知道他造寺、度僧、布施、设斋的功德,不知道他这些好处,于是乎,他就自我介绍,说:“你看我,造了几百处庙,又有这个庙,又有那个庙,所有这庙里,都住着很多和尚,这些和尚,都是我一手成就他们出家的。我又做了多少布施,供养多少僧,你说我这功德怎么样啊?”意思就是自我介绍,自己说:“噢!你看我,我这个做皇帝的,和其他皇帝不一样。我这个皇帝,是专门做好事、做功德的。你说我这有什么功德呢?”他这不是想要求法了生死,而是先要炫示炫示自己的功德。

  好像某某大护法:“你们看,知道我吗?我是护持佛教最有力量的,我有钱,我都供养三宝。”其实他去玩女人的钱,比供养三宝多出几千万倍。那个他不讲,他只说他供养三宝。玩女人的钱,也都说是供养三宝了。你说颠倒不颠倒?的确的,真是啊!你看哪一个人,他去花天酒地,不说他用了多少钱,在庙上用了一块钱,就说:“我去布施了一块钱,你知道吗?”这都是梁武弟的徒弟!我告诉你,他做功德,将来都可以做皇帝。

  听梁武帝这样自我陶醉,自我介绍,自我炫示功德,自我卖广告,自我来说自己有什么什么好处,自己赞叹自己。达摩祖师一听,你看,一个圣人,怎么会说拍马屁的话?普通人一听皇帝这么讲呢,就说:“啊!你有功德啊,你的功德真大啰!你的功德,世界上没有的。”这是一般的人这样子讲。达摩是个祖师,他怎么能有阿谀奉承的行为?所以就说:“没有功德,没有功德。”实实在在地没有功德。

  见性即是功

  你若有功夫,就可以见性。

  功德是属于法身一方面,不是修福就是功德。所以六祖大师才说:“什么是功呢?你见性就是功。”见什么性呢?见你本来自性,本有的光明妙性是功。你若有功夫,就可以见性。

  怎么叫功呢?譬如你坐禅,初而勉强,久而自然。你刚刚一打坐的时候,觉得腿痛,腰也痛,等你把腿降伏,把腿战胜,腿也不痛了。你腿不痛,这就是功,这就有功了。你腿痛,那你就是没有功。

  怎么叫见性呢?见性,就见你自己的本来面目了。你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呢?那得要你自己去找,我现在不能告诉你。我告诉你是个什么样子的,那你还没知道呢!因为那是从外边得来的,要你自己自性自悟:“啊!我本来面目,就是这个样子!”可是要经过善知识印证你是否见性,不是说我自己封我自己做国王,我就是皇帝,我就是菩萨。好像以前那个嬉皮到这儿来,吃的毒药毒得他说,他自己就是菩萨。这简直是魔,真是魔鬼。

  内心谦下即是功

  谦下,就不自满,对任何的事情,都很谦虚的。

  你内心里头谦下,这就是功。谦下,就不自满,对任何的事情,都很谦虚的。不是说:“你看我比任何人都好,你看我多大本领,你看我知道佛法比谁都多。”你一教人看你,那你就糟糕了,就不是谦下了!不是谦下,你就没有功,没有功夫。

  对任何人讲话,都要和气一点,不要像木头棒子似的,讲出一句话,把人家头都给打破。不要说用手拿木棍打人,你这一句话,比拿着铁棍打人,还厉害,那就不是谦下,谦下,就没有不客气的情形。

  自己心里要谦下,看谁都比我好,不要自满。中国有一句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怎么叫满招损呢?好像这一杯茶,你倒满了还倒,就要往外流,流到外边去了,没用了,这叫满招损。谦受益,谦就是客气一点,谦虚一点,你才能得到益处,不是说:“你看我!我是最大了,我是第一了,你看我这么聪明,你们不懂的,我先明白了。”这佛法不怕你不明白,就怕你不行。你不明白不要紧,你若不行,那是没有用的。你光明白,不去行,那是没有用的。

  修性是功

  怎么修性?就是不生烦恼。

  你自己修你自己的性是功。怎么叫自己修自己性呢?本来你没有见性,你要修性。怎么修性?就是不生烦恼。谁打你,你当撞到墙上了。谁骂你,你当他给你唱歌听,他给你作音乐呢!再或者你认为他说外国话,这个言语不同:“喔!他这不是骂人,这是说日本话呢!日本话,就是这样吱吱喳喳的。”再或者:“喔!或者说西班牙话呢!”你把他这样一想,他骂你的话,你不懂,那就没有事了嘛!

  好像人仰天而唾,对着天吐一口唾沫,唾沫吐不到天上,还回来唾到自己的脸上。他骂你,你不知道,那他等于骂他自己一样。那么说:“打我,我当撞门框,那我痛啊,怎么可以说就不还报他呢?”假如晚间没有灯,你一头撞到墙上了,你是不是用手再对墙打几拳呢?打几拳,你拳头又痛了,痛多一点。你若是不理他,那就没事了。

  像弥勒菩萨讲的,说: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唾在我面上,凭它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你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我穿着破衣服,吃很没有味的饭,已经吃饱了。“补破好遮寒”,我补我的破衣服好遮寒。“万事随缘了”,什么事情都算了,过去就没有事了。“有人骂老拙”,有人骂我,“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他打我一下,我就睡倒地下,睡着了。你看!这多妙啊!你若能这个样子,那就不可思议了。“唾在我面上”,他用口水,用唾沫吐到我脸上,“凭它自干了”,教它自己干,我不用手来擦。“我也省力气,你也无烦恼”,我也省去擦面的力气,你一看这个人没有用,也没有烦恼了。“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你“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这是最妙的,可是不容易的,不是随便谁都可以会的,这个妙中宝不容易得到。所以你就不发脾气,这叫自修性。

  十恶八邪

  十恶是十善的反面,八邪就是八正道的反面。

  十恶就是身三恶、口四恶、意三恶。身有三恶:杀、盗、淫;杀生、偷盗、邪淫。口有四恶,这口是最坏的,你看,口就占了四种恶。四种恶是什么呢?绮语,什么叫绮语呢?就是说不清净的话,很污浊的话。说什么话是污浊呢?就是专门谈男女的问题。妄言,就是讲大话,像撒谎。恶口,就是骂人。两舌,就是挑拨离间,专门挑拨是非。意有三恶:贪、嗔、痴;贪心、嗔心、痴心;又有说贪心、嗔心、邪见。邪见也就是痴,若不痴,就不会有邪见;因为愚痴才有邪见。这叫十恶。

  八邪呢?就是八正道的反面。八正道本来是正,现在都变成邪了,所以叫八邪。邪语、邪见、邪思惟、邪业、邪命、邪精进(又叫邪方便)、邪念、邪定,这是八邪,就是八正道的反面。

  什么是极乐世界?

  你心里净,佛土就净,佛土净就是极乐。

  什么是极乐世界呢?在你自己色身,就是极乐世界。你心里净,佛土就净,佛土净就是极乐。心里净,就没有一切的染污法,即便在染污上,也会变成清净,也不会被染污法所转。所以说自己这个色身——有形相这个色身——就是个城池。

  眼、耳、鼻、舌,就是个门,眼睛也是个门,耳朵也是个门,鼻子也是个门,舌头也是个门,再加上这个身,这是五个门,所以说“外有五门”。内里边,你有一个意念,这意念也做为一个门,因为它有开有合。你这个意念,有的时候想,有的时候又不想了。

  人的心,就譬如地,这个地,就是极乐世界那个黄金为地。性就是一个国王,这个国王,就是阿弥陀佛。什么是阿弥陀佛呢?你自己的性,就是阿弥陀佛。你阿弥陀佛这个自性,也就住在你自心的里边。你这个性,要是明白了,你知道你自性是存在的,在这儿如如不动、了了常明,这也就等于这个王在这里一样。你性要是去了,这个王也就没有了。你明心见性,这就是弥陀现前。

  你的自性若是在你身上,你这身心,也就是存在的。你的自性若是走了,这个身心,也就坏了,没有了。佛要向自性里边修,自性是佛。你要在自性上用功夫,才能成佛呢!你不要到外边去找,不要向外驰求。这个自性,也就是佛性;佛性,也就是我们的自性,我们自性和佛性,是无二无别的。所以你若想成佛,必须要在自性里边用功夫,就是自净其意志。你自己把自己的心性清干净,就要把所有的习气毛病,都去尽了。你自己若不去你的十恶八邪,不去你自己的毛病,你想要成佛,那是无有是处的。所以莫向身外求啊!

  你自己不明白自性,你迷失了你的自性,你忘了你的自性,这就是众生。你自性若是觉悟了,觉悟一切的恶法不要做,觉悟一切的善法必须要修,所以就断恶修善,这就是佛。

  自性观音 自性弥陀

  这就教你在自性上就见阿弥陀佛,自性上就知道一切的毛病。

  你若想要学观世音菩萨,那最容易的,你就行慈悲法,对一切的人,都要存慈悲心。好像有一天,果前说:“这个慈悲,is really new to me。 I didn"t know what compassion was before。”(对我而言,的确新鲜得很,以前我不知什么叫慈悲。)不单果前不明白,我相信很多很多西方的人,对慈悲都很生疏的。为什么呢?他不讲慈悲,就对慈悲特别陌生,特别不认识,所以也就对面不认识观世音。因为你不知道慈悲,所以也就不知道什么叫观世音菩萨,不认识了!

  你若想认识观世音菩萨,就行慈悲法。什么叫慈悲法?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慈,就是给其他人快乐。悲,就是把其他人的苦拔除。这个乐,是真正的快乐,不是好像世间的娱乐,或者去赌钱,或者去跑马,或者去看电影,或者去跳舞,不是这个乐,这个乐是苦。那什么才是乐呢?就是你能令他真正明白,真正觉悟,这就是给他真正的快乐。再也不糊涂,断无明、显法性,这就是真正的快乐。你若想学观世音菩萨,就实行慈悲法。

  怎么叫大势至菩萨?就是欢喜布施。在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里你能喜舍,这就是学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就有大喜大舍,观世音菩萨就是大慈大悲。

  你能自净其意志,自净其心,返本还原到你那个本妙明心,圆明觉性,也就是返本还原到你如来藏性上,这就是释迦牟尼佛,也就是能仁。

  你若能公平正直,一点偏私都没有,对任何人,都是大慈平等,最平等的,这就是阿弥陀佛的行为,阿弥陀佛,就是这样子。这个都是一种比喻,你不要说:“喔!平直就是阿弥陀佛了。”你不要生出执着,听经闻法,就怕有执着,说:“啊!我听一位法师说,平直就是弥陀佛。”那你把弥陀佛,可形容得太没有什么价值。这都是一种比喻:你能平直,心里公平正直,就是阿弥陀佛的行为。

  啊!最要紧的是这一句——人我。有人有我,就是有须弥山。有须弥山,就是再没有那么高的了。你看!这都有个我,人有人的相,我有我的相;人有人的架子,我有我的架子;这个架子,有须弥山那么高。梵语须弥,中文叫“妙高”,这妙高不知道有多高,因为它太妙了。所以人的贡高我慢就是须弥,你有人有我,就有须弥山。现在你听明白了吧?人我就是须弥。所以前边那个平直,就是阿弥陀佛,这都是比喻!这就教你在自性上就见阿弥陀佛,自性上就知道一切的毛病。

  烦恼就是波浪

  烦恼若大了,就把自性本有的智慧光明,都遮盖住了。

  你有烦恼吗?你有烦恼,那海水里就生出波浪。这波浪有大有小。小的波浪,很平静的,没有声音,大的波浪,若冲起来十几丈高。哦!这一个波浪,把大轮船都卷到海里去。你看有多少大轮船在海里,也不知道都到什么地方去了,那就是龙王请客。龙王爷大约因为龙宫里,或者有什么事情,要请一些人去做客人,所以一个大浪,就把轮船请到海里。波浪若这么大,会把大轮船卷到海里去。我们人的烦恼若大了,就把自性本有的智慧光明,都遮盖住了。所以我们要小心一点,不要生烦恼。你若有烦恼,就有波浪。

  愚痴是畜生

  你若懂得它的语言,或者就会生出慈悲心,不杀它。

  我给你们讲经,常说哪个人愚痴得像个猪似的,这就是畜生嘛!你看猪,有的人说:“啊!猪很聪明,知道吃东西睡觉,什么也不干。”你看!说它什么也不干,就是聪明了。所以有的人也要学猪,一天吃完了就睡,睡完了就吃,到时候就给世间人杀肉吃。因为这个,所以说愚痴就是畜生。

  畜生就是愚痴,你说畜生的一生,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什么意义的。但是没有什么意义,它也愿意活着,就说杀猪的时候吧,你把它一捉住,它就吱吱哇哇那么叫。叫什么呢?它说:“啊!我不愿意死啊!我也不愿意死啊!”它说它也不愿意死,不过我们人不明白它的言语,它那么叫,那么哀求你,你也不知道。你若懂得它的语言,或者就会生出慈悲心,不杀它,可惜不懂。

  烦恼无 波浪灭

  你要没有这个波浪,就要没有无明。

  我们人心里,这一念一念微细微细的念头,就和水上小波浪似的,你不觉得有波浪,但是它可有。大波浪,就变成大的烦恼了。小波浪呢,就是微细微细那个无明。在你心里,就像水的波浪,前边那个过去,后边那个又来;后边过去,更后面那个又来,总是有的。你要没有这个波浪,就要没有无明。你有无明,不是吗?就有波浪。

  你有无明,就有贪心,有贪心,就有嗔心,有嗔心,就有痴心。你为什么有贪心呢?因为无明支使着你,无明说:“我欢喜这个东西,你快给我拿来,快给我弄来!”贪心就会去帮着找这个东西。譬如贪财的,就找财,贪色的,就找色。找不来,就发脾气。好像我有一个徒弟说:“我想什么,就要有什么。为什么我没有?”所以就发脾气。这个就是有无明嘛!无明支配他,就发起脾气,发起脾气,就生起波浪。

  六欲诸天是什么?

  眼、耳、鼻、舌、身、意清净了,六欲诸天就都破了。

  什么是六欲诸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他化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是六欲诸天。六欲诸天是什么?也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你眼、耳、鼻、舌、身、意清净了,六欲诸天就都破了。六欲诸天的种子、那个因,就在你眼、耳、鼻、舌、身、意这儿!你的眼睛欢喜美色,生到天上去:“天女非常漂亮!”这就被六欲天所转,耳朵听声尘:“啊!天上的音乐,非常好听,啊!我生到天上去,天天听这个音乐,这比你那个吉他啊、什么的,奏的音乐都好,比你那小提琴、大提琴哪,奏得都好。”你的鼻欢喜香味,你就生出这么一种妄念,你说:“人间有这种香味,天上有比这种香更香,有所谓异香扑鼻。天上那个香,一定胜过人间这个香。”所以你鼻子不为香尘所转,这也把六欲天给破了,乃至于舌、身、意都是一样的,这就叫把六欲诸天都给破了。说:“六欲天破了,这个地会不会坏呢?”连虚空都没有了,怎么会有地呀?说:“那我在什么地方呀?”你就在虚空里住,那不是最好啦?不必再回来了!

  直心是道场

  你也不要说真,也不要说假,教他自己去认识。

  以前有好多人,到这个地方来,说他开了悟了。唉!也不知道他怎么开的悟?他很相信自己是开悟了,像这一类的,多得很哪!他们辗转传授,你给我印证,说:“啊!这么样子就是开悟。”他给你也印证,就说:“你这么样是开悟了。”其实怎么样呀?这完全是错。

你看中国唐朝的时候,在佛教里,就有这么一些口头禅、假祖师,难怪美国现在也有很多这一类的人!但是现在已经很晚了,才生出这班人,这是一班冒充开悟的。有冒充开悟的,将来就有真开悟的。这冒充开悟的,就是给真开悟的,来做开路的先锋。本来人人都不知道什么叫开悟,所以他就冒充说:“我就是开悟了。”啊!一般人说:“开悟的人是这样子?”看来看去,喔!说:“他是开悟的,就这样子!”忽然间,又来一个真正开悟的,这些人就不相信,以为这个真开悟的和那个冒充开悟的,是一样的。你们现在修得开悟了,将来也会被这些冒充开悟的影响很大。若让我说,你们都不要说开悟。就开悟,也不要说出来。这是最好的办法。

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这样子,真真假,假假真。你真的,他说你是假的,你假的,他说你是真的。所以你也不要说真,也不要说假,教他自己去认识,这是最好的办法。他没有开悟的人,自己说自己开悟了。你已经开悟的人,若也自己说自己开悟了,这和那个没有开悟的是一样的。为什么呢?开悟的人,不需要自我介绍,说:“喔!你知道我吗?我是开悟了,我和谁是一样的。他开悟了,我和他是一样的。”这就表示我也开悟了!不必这样子讲!开悟和不开悟是一样的,没有分别,你不要挂那一个假名。开悟也是个人,不开悟也是个人。开悟也可以成佛,不开悟也可以成佛,这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不要挂这么一个招牌,教大家认识你。不认识你最好的!没有人认识,这是“直心是道场”。

  无念 无相 无住

  这个念就是个邪念。你邪念没有了,怎么有一个男女啊?

  我给你们讲一讲无念、无相、无住。你若能无念,也就无相,你若能无相,也就无住。你没有相了,你住到什么地方?你没有念了,你有个什么相呢?你看是不是这样子?所以无念,也就无生;无相,也就无灭;无住,本来就没有生灭,也没有是,也没有非。无念、无相、无住,就是无是、无非。无念、无相、无住,就是无善、无恶。无念、无相、无住,就是无男、无女。

  你看看!这个念就是个邪念。你邪念没有了,怎么有一个男女啊?男女都没有了,所以这真是妙呀!你若无相,根本没有我相,又谁生出淫欲心呢?淫欲心,就是个念,你没有那个念了,就没有淫欲心了。没有淫欲心,根本也没有我相,也无所着住,就没有所执着。没有所执着,你说这是不是真正的自由呢?是不是就得到解脱了呢?

  所以无相、无念、无住;也无动、也无静;也无是、也无非;也无男、也无女;也无善、也无恶。这简直妙到极点了!你只要能用无念,就无相了;无相了,就无住了。你没有相:“我没有一个身体呢!”那住到什么地方呢?是不是?所以这是很妙的,你要往深的研究研究。

  耽空守寂落顽空

  这耽空守寂,也就和皮球里那种空的境界是一样的,什么用也没有。

  耽空,就是执着到空上;守寂,守着这种空寂。你不能说是:“我坐在这地方,什么也不学,我就空了!”那变成一个顽空,什么用也没有。好像皮球里也是空,但是那个空,什么用也没有,被皮球在外面包着,里边虽然是空的,你一点也不能利用。这耽空守寂,也就和皮球里那种空的境界是一样的,这叫顽空。那种空,你说有什么用?一样是空,但却不是像虚空的空,那是顽空。所以那就表示这个人,一天到晚那么坐着,死坐死坐的,他就百物不思,什么也不想。坐到这个地方,到吃饭的时候,他吃饭;到睡觉的时候,他也睡觉,但是他什么也没干。睡觉还有作梦的时候,他坐在那个地方,连梦都不做,你说这可怜不可怜?把光阴都空过了,这就叫耽空守寂。

  要怎么样子呢?你要广学,看很多的书;多闻,多听讲。好像现在我们听经,学习佛法,这就是多闻。所以好像有一些人,他也想学佛法,但是他不听经,也不实在去学佛法,自己根本就一窍不通。你问他佛法的道理,他说他都懂了,可是他什么都不懂,这就是这一类耽空守寂的人。

  和光接物令众生离苦得乐                                                                 

  接引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这就叫和光接物。

  怎么叫和光呢?那个是灯,这个也是灯;灯都有光,这光和着那光。你看灯光和灯光,有没有打过架?有没有起过冲突?哪个灯光说:“你的光比我亮,不可以的,你快把你的光收回去!”就打起来了。没有!又或者哪个灯光说:“啊!你的光根本这么小,你可以再亮一点;要不然,你不要同我在一个房子里做光!”没有的,没有这么讲,这就叫和光。和了!明白了吧?就是大家在这一个世界,你行你的道,我行我的道,各行其道,各不相妨恼,你也不障碍我,我也不障碍你,这就叫和光,光就是光明。就是你的名誉最高,我也不能说:“因为你的名誉高,我要把你打倒,显出我有名誉。”这就不和光。你行你的是,我行我的是,就各行其是。好像有人妒忌我,可以的,但是我不妒忌人。你比我愈好,我愈欢喜。你愈成功,我愈高兴,这样子就是没有妒忌心,这也就是和光。

  那么说:“我和他和光,他不和我和光。”你若和他和光,你就不会知道他不和你和光。你若知道他和你不和光,那你也还没和他和光。明白了吗?他不和光,那是他的事,我不管!我和他和光。

  接物,什么叫接物?接,是接引;物,是众生,就是机;接引众机。你欢喜大乘佛法,我就给你说大乘佛教;你欢喜小乘佛教,我就给你说小乘的四谛法;你欢喜行菩萨道,我就给你讲六度万行;你欢喜阿罗汉法,我就给你说十二因缘。应众生机而给他说种种法。果宁找 dictionary(字典),说:“接物是help other people (帮助他人)。”这不仅仅是help,不仅仅是帮助,简直就是接引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这就叫和光接物。

  你要无我无人,才能和光接物。你不要接了一个人:“啊!我又度了一个僧,多大功德啊!”“啊!我现在度了三个比丘、两个比丘尼出家,这功德有多大啊!”若一有这个心,那连一粒微尘那么多的功德,也没有了。要怎么样子呢?做了,行无所事。做过的事情,像没有了,无我无人。乃至度人都成佛,也不执着这种度众生的功德。

  所以《金刚经》上不是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我应该灭度一切众生,而事实上,我一个众生也没有度。你看这种境界!你光念——晚间念《金刚经》,早晨也念《金刚经》——念来念去,你对《金刚经》的意思,一点都不了解。完了,到时候还说:“噢!你看我呀!”还有个我呢!什么东西都把“我”摆到前边,那你念什么《金刚经》呢?念《金刚经》,要也没有人,也没有我,也没有众生,也没有寿者,这一切都是诸法空相。你看这多妙啊!所以要真正明白经义,直至菩提。

  嫉妒障道

  嫉妒是最坏的东西,人人修道,都被嫉妒障住。

  你看这个嫉妒!嫉妒是最坏的东西,人人修道,都被嫉妒障住。看人家比我好,就生了妒忌心;看人家比我聪明,也生了妒忌心;看人家学东西,比我学得快,也生了妒忌心;看人家修道打坐,坐禅坐得如如不动,也生了妒忌心;看人家吃饭吃得多,也生了妒忌心;看人家睡觉,睡得时间久一点,也生了妒忌心;看人家喝茶喝得多,也生妒忌心。总而言之,看人家其他什么事情,有自己做不到的,都生了妒忌心。甚至人家生病,生得时间久了,也生妒忌心:“为什么我不生病呢?”

  所以妒忌心是最坏的东西,你不要被妒忌的毛病所染,也不要被它所转,也就是不要变成这种的人。

  度你自己心里的众生

  你若不度,它就把你拖到地狱里去。

  善知识,你们应该要知道,众生是在自己心里。自己心里的众生,有善的众生,有恶的众生。善的众生,自己知道求无上道,发菩提心。恶的众生,就要你度了,要你发愿,度你自己心里的众生。

  讲到这个地方,我们每一个人,要回光返照一下:我自己心里的众生,度好了没有?我是不是思想纯正?我是不是行为高尚?我是不是有妒忌心?我是不是有障碍心?我是不是有种种无明的心?要自己回光返照,省察一下。自己心里的众生,本来无量无边,举出来要紧的几点,给你们大家讲一讲。要紧的几点,是什么?就是你要用正当的智慧,来度你邪迷心的众生。你骄慢诳妄的心,你要用谦恭的真实心来度。你就要用善心,来度不善的众生。

  我们听经,要各各回光返照,自己问问自己,究竟我有没有这个毛病?经上讲说度这种众生,我心里有没有这种众生呢?若有,就要想法子度。你若不度,它就把你拖到地狱里去,你就出不来了,就受苦无穷啊!

  怎样断烦恼?

  你就用自性般若的真正智慧,除去虚妄的思想。

  烦恼没有穷尽的时候,但是你要断。这个断,可以改一个“变”字。怎么变呢?你若有烦恼,你把它变成菩提。为什么?因为烦恼即菩提,你若断了烦恼,就断了菩提。所以我们现在不要断,留着一点点,因为你若把烦恼断尽,也就成佛了。所以现在不想那么快成佛,就留头发丝这么多的烦恼,其余的,都把它变成菩提。这菩提多了,那烦恼少少的。这一点点,然后也把它变成菩提,就是烦恼即菩提了。誓愿断,誓愿变,把烦恼变成菩提。

  什么叫断烦恼?你就用自性般若的真正智慧,除去虚妄的思想。虚妄的思想,也就是妄想,也就是你的邪念,也就是你的无明。把无明去了,就是断烦恼。

  法门无量誓愿学

  学的佛法很多,但是不行,这就不是真学了。

  什么叫法门无量誓愿学?你应该自己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常常依照正法去行,不要行邪法。这就是真正地学佛法。你要是单单学,学的佛法很多,但是不行,这就不是真学了。你若真学,学了就要行。好像我们佛教讲堂,有一些学佛法的人,在没学之前,抽烟、喝酒、吃毒药,什么毛病都有。一学佛法呢,烟不抽了,酒也不喝,肉也不吃,毒药那更不要讲了。并且以前都是很懒的,早晨睡到晚间,晚间又睡到早晨,没有旁的工作,就是睡觉。现在不是看经,再不就是打字,再不就是听经,再不就是打坐,没有一个尽想着去睡觉了。因为觉睡得少的关系,所以听经的时候,就有人借这个时候睡觉。这个我也很明白的,不是说他不欢喜听经,他是在这儿坐着听经,就入了昏沉三昧。我相信时间久了,他也会把昏沉众生度过来。所以你不要替他担心,我更不替他担心,我知道这些个众生都会自度的,不要人家度。这就是真学,你知道吗?若不真学,他就不这样子来苦干啰!

  成佛要先下心

  下心就是低矮,不是贡高我慢。

  这个下心,讲《地藏经》不是说:若有国王、宰辅大臣、百官众人,或者长者、居士,或者婆罗门,或者刹帝利,你若遇到最贫穷的、聋残喑哑愚痴的这种人,你能自己亲身去做布施,能以含笑言喻语,对他欢欢喜喜地来安慰他、晓喻他,令他好像有快乐的感觉。这种的功德,就是等于供养百恒河沙诸佛的功德。

  所以佛道无上誓愿成,你想要到塔的顶上,你先要从塔的底下上去。“万丈高楼,从地而起。”万丈的高楼,是从地底下砌起来的。不像有一个中国人,回到香港去,讲了不合乎逻辑的话。他说什么呢?他说:“纽约啊!你知道纽约的摩天楼吗?摩天楼,不是在地上砌起来的,是在空中打的地脚。地基是在空中打起来的,我到那儿去,造摩天楼的时候,我亲眼看见的。”一般不懂的人就说:“哦!摩天楼在空中造起来的,这怎么造的呢?”哦!就是你也想怎么造的方法,他也想怎么造的方法,结果想也想不通,得了脑溢血,就死了。你说可恶不可恶?他造出这么一种谣言来,令人就相信他,这就是没有基础。他不合乎逻辑,说摩天楼是从空中造起的,不是在地下造起来的。等我到纽约一看,这才证明摩天楼,也是在地下造起来的,并不是在空中造起来的。

  在中国,有的人又造这么一种谣言:“美国啊!真是美丽啊!美国的云彩,和中国也不同的。啊!什么色的都有,花花绿绿的,和那个国旗一样的。”又有的人说:“啊!美国的月亮,是三角形的,不是圆圆的。美国的太阳,是方的,不是圆的。”唉!你说这些话,你相信不相信?

  所以成佛要先下心。下心就是低矮,不是贡高我慢,说:“你看我!”不是这样的,他要常能低心下气。

  离迷离觉 行真正的法

  迷可以离,那觉怎么可以离呢?

  行于真正是什么?行于真法,行于正法,行真正的法。“离迷离觉”,说:“迷可以离,那觉怎么可以离呢?”这个“觉”不是个正觉,是诸恶觉观的“觉”,是恶觉。觉有正觉、有邪觉。什么叫邪觉?你看那些人,你教他学一点正法,学也学不会。你若教他学邪门的,旁门左道的事情,很快就会了。不说旁的,就拿赌钱来讲,你教他学真正的法,他学不会。你教他学赌钱,他一看就会,不要教他。你教他学吃鸦片烟,也不用教他,他就会了。总而言之,这一些不正当的,他很快就明白,这就叫恶觉。所以要离恶觉,不然的话,你说:“哦!觉也应该离开呀?”这是离恶觉,不是离正觉。

  由什么你知道是离恶觉呢?就由这个常生般若。般若是智慧,智慧也就是明白,明白就是觉。你要是离开般若了,怎么可以呢?

  什么是清净福田僧?

  你若不拿钱,那是真正的净了。

  怎么叫清净福田僧呢?清净,就是不染污。什么是不染污?真正修道的僧人,要持银钱戒,手里不要拿钱的。你身上若没有钱,那就是净;你有钱,那就是邋遢,就是不干净,所以真正修道要和钱离开。但是话又说回来,无财又不养道,你若没有钱,你就修行,也不能生存,所以又要有钱。钱,你不要着住到上面,不要一天到晚尽想攀缘:“谁银行里有几百万块钱,我向他化一笔来。不错的!化一点钱来,我或者造庙,或者请一部《大藏经》,或者办个学校,这都是功德嘛!”可是,他就忘了这是攀缘,是不净物。

  讲到这个地方,我想起我在东北,有一段的时期,和钱分开家了,手里不摸钱。为什么那时候我持银钱戒呢?这有一点原因。我出家时,庙上有四、五十个和尚,有的时候二、三十,有的时候十几个,有的时候三、四十也不一定。我到庙上出家时,方丈和尚没有在,可能到外面去化缘,其他人没有认识我的。我到那儿说出家,庙上那些和尚,就把我留下了。我说:“我认识方丈和尚。”大家都很高兴的,很欢迎。

  这么样出家,要做什么呢?要做苦行。我做的苦行,和你们做的不同,你们是打打字,念念经,或者是有其它的工作。我那是乡下很大的一座庙,有很多工作。就扫这庙的院子,也要一个钟头才能扫完的。我在庙上洗厕所,这是我第一个工作。但是那个厕所,不是这种的厕所,那种是在地下挖一个坑,要把粪拿出来放到一边去,那个味道很“香”的。因为修道的人,不愿意闻香味,所以把粪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这个工作,是由我来做,因为我是初初发心,对于香尘还没有断,所以天天收拾这个工作,也都不太讨厌。

  在庙上,我也扫地,做种种的工作。有的时候,天下雪,就要早一点把路都打扫干净,人好走路去上殿、念经。我在人都没起身以前,好像人四点钟起身,我在两点钟就起来,把这个地方天下的雪,都收拾干净。其他人起身走路,就没有雪了。这是我的工作。

  等到方丈和尚过了一个时期回来,一见到我:“啊!你来了。”我说:“我来了。”在这儿出家完了,他就和大家开会,要在庙上选首座和尚。首座和尚,就是除了方丈和尚,就是首座,等方丈若退位,就首座做方丈。那么有几十个和尚,方丈和尚谁也不选,要选我做首座和尚。问大家,大家都反对,说:“他一个刚出家的,怎么可以做首座和尚呢?”方丈和尚说:“那我们在韦陀菩萨前,大家来抽签!”就求签。谁可以有资格做首座,就写上的他名字,到签筒摇。摇出来看是谁的名字,就是谁。摇了几次,哎呀!很奇怪!这大约是韦陀菩萨要给我找一点工作,所以摇了三次,都是我的名字跳出来。所以大家也不敢反对,这韦陀菩萨安排的,所以我在庙上就做首座。

  做首座以后呢,方丈和尚又想教我当家。当家就是做 boss(老板)之类的。我一想:“太麻烦了!好了!你教我当家,我不拿钱,你看这个家怎么当法?”所以他教我当家,我说:“可以的。但是我不拿钱,你旁人拿钱旁人数,我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不拿钱的,那我当这么个家就可以。”这么样子,就持银钱戒啰!

  持银钱戒,很奇怪的,我出门,多数是自己出去搭火车,我那个庙上,离火车站很近的,没有巴士,有火车。搭火车要买票,你若拿钱买票,这也是拿钱了。我到什么地方去,就在火车站那儿等着,看有熟人来,他给我买票我就去,没有熟人来,我就在那儿等。但很奇怪的,每逢我到什么地方去,在火车站上等火车,一定有人来问我到什么地方,然后就给我买票。所以这是讲“净”,你若不拿钱,那是真正净了,你有一分钱,那也没有净。所以这皈依净,就是皈依僧。

  怎么说净就是僧呢?僧要清净,所以皈依净,也就是皈依僧。僧人,是众人里最尊贵、最高尚的,所以这叫众中尊。

  皈依自心三宝

  对你最不好那个人,你应该对他最好。

  你们都应该皈依你自己心里的三宝,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皈依觉,就不应该做糊涂事;皈依正,就不应该做邪事;皈依净,就不应该做肮脏、不清净的事情。在内你调伏你的心性,要有觉悟。在外恭敬他人,你要是真正明白佛法的,不要说朋友、亲戚,你要恭敬,就是任何不认识的人,你都要对他存恭敬的心。不能说见着这个人,我就把面目板起来,好像用墨抹上,就把面黑色地现出,这就是自己没有恭敬心。对你最不好那个人,你应该对他最好,这是真正学佛法的人的本色,这是应该有的。说:“那我对你不好,怎么我没看见你对我好呢?”你根本也没有对我不好,我怎么会对你好啊?你看这是妙不妙?这就是自己皈依自性的三宝。

  意定万事吉

  你意若有一定了,什么事情都吉祥。

  你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人,也就像天无云似的。所以说:

  心平百难散 意定万事吉

  你心若平,什么灾难都没有。为什么你有灾难呢?就因为你心里不平。意定万事吉,你意若有一定了,什么事情都吉祥。又说:“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清净的心现前,好像水里现出月亮似的。意念要是有定,天也就没有云。

  心止念绝真富贵 私欲断尽真福田

  你妄想心止了,贪念也绝了,这才是真富贵。真正富贵的人,没有贪心。有贪心的人,都是穷人,他就有少少的钱,也不知足,所以就生出贪心来。所以说心止念绝,是真富贵;私欲断尽,是真福田。私欲,你自私的欲念若没有了,这是真正的福田,真正有福了。

  千百亿化身

  谁跟你学佛法,将来照你那样学,这都是你的化身。

  什么叫千百亿化身?我们就一个身,怎么会有千百亿化身呢?说佛有千百亿化身,那是佛的化身,与你有什么关系?与我有什么关系?所谓千百亿万化身,也就是千百亿万的思想,千百亿万的这种思量。说是:“释迦牟尼佛有千百亿万化身,他也化身成佛,也化身成菩萨,也化身成阿罗汉,也化身成声闻、缘觉,也化身到天上,也化身到人间,也化身阿修罗,也化身地狱、饿鬼、畜生。他无处不现身,所以叫千百亿万化身。”不错!这是一个讲法。

  还有一个讲法:我也有千百亿万化身,你也有千百亿万化身。我收了千百亿个徒弟,这千百亿个徒弟,个个都学师父的修行。师父一天吃一顿饭,这些徒弟也都说:“我也一天吃一顿饭。”这是我的化身。师父说:“我不攀缘,我不各处去向人家用种种手段攀缘,你也不能攀缘。没有人供养吗?就饿死!这是最好了。”我的徒弟就跟着我学了:“啊!好,饿死也不攀缘。”所以这是我又出来一些化身。总而言之,谁跟你学佛法,将来照你那样学,这都是你的化身。你现在是我的化身,将来你也有化身;你不要以为就是我的化身,你也有化身,所以你也有千百亿万化身。

  总而言之,你有一个好样儿,别人照你这好样儿学,就是你好的化身;你有一个坏样子,像鬼的样子,别人也就跟你学那鬼的样子,那就是坏的化身。

  一念不生全体现

  你若能什么妄想都没有,那你就是佛了。

  “一念不生全体现”,你一念不生,你本来佛性,就现出来了。但是你是不是能不生呢?你心里没有妄想?没有想:“啊!明天我吃什么东西?今天晚间我几点钟睡觉?”没有想:“我很渴了,要喝杯茶。”这也是妄想嘛!你若能什么妄想都没有,那你就是佛了。但是你没有做到,你不能这样子,你不能这样子,那你还不是佛呢!等你这样的时候,你再说你是佛,你没有这个样子的时候,你要修行。

  你不修行,说:“我就是佛了。”你是个狗佛!真是简直的莫名其妙。所以不是人人都可以说:“哦!人人都是佛。”你要修行才成佛,你不修行,你成什么佛?不修行,人就是人,狗就是狗,畜生就是畜生,所以必须要修行。你若一念不生就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可是你眼睛一看东西:“哦!这儿有颜色了。”耳朵一听声音:“哦!这是音乐啊!”简直,这被境界转了嘛!这就是被云遮了!六根忽动被云遮,你一用六根、六尘、六识,这就被云遮起来了。你不要以为我方才那是骂人,狗子也有佛性的,但是它要修行。

  自性是真正皈依处

  自性里本有的功德你明白了,那是真正皈依。

  你自性里本有的功德你明白了,那是真正皈依。说是:“我皈依自己,自己就是这个身体。”可是也不是皈依你身体。你若弄出你身体,又是头上安头。好像那个演若达多,自己各处去找头去。

  皮肉是个有形、有色的身。色身是你自性的舍宅,所以你不要把你身体说成:“这就是我了。”身体不是我,是谁呢?是他?也不是他。身体是我的,不是你的,也不是他的,但是你不能说身体就是我。我常常不是讲过,你住在房子里,这房子是我的房子,你不能说:“房子就是我了。”这房子若就是你,人家一听,就说:“哇!他连自己都不认识,认为他房子就是他自己。”房子是一个物质,所以你身体也是个房子,你不要错认你的房子是你。听明白了吗?

  所以这皈依,并不是皈依自己色身。皈依什么呢?皈依自己的自性。

  学道要于自性上观察

  你做人事,就是人,你做佛事,就是佛。

  学道的人应该常常回光返照,问问你自己做的是什么事?你做的是人事?你做的是鬼事?你做的是畜生事?你做的是马牛的事?你做的什么事,就是什么。你做人事,就是人,你做佛事,就是佛。什么是佛事?佛就是慈悲喜舍。对人人都慈悲,不是假慈悲,是真慈悲,不是慈悲里头,还有贪心,“我对你慈悲一点,你对我慈悲很多。”不是这样子。我对你慈悲喜舍,没有抛砖引玉的心。把砖抛出去,造房子的砖,brick,引回来一块玉,jade,就是送人一块砖,希望人家给一块玉,这叫抛砖引玉,不是这样子。你学道,常常于自性上观察,要回光返照:“我自己到底是什么心?我是魔王心,还是佛心?我是自私自利的心,还是大公无私的心?”你若能大公无私,这和诸佛是一样的。你要做佛事,才是佛,你若不做佛事,你做鬼事,怎么可以成佛呢?

  等一等

  什么都等一等,等到死的时候,可不由得你了。

   努力自见莫悠悠 后念忽绝一世休

  “努力自见莫悠悠”,你用力气,不要懒惰,听到没有?懒惰是不会成功的。你用力向前精进,勇猛精进。自见莫悠悠,你不要悠悠啊,好像:“等一等、等一等,明天我再修行;等一等,明天我再翻译;等一等,明天我再打字。”等一等,什么都等一等,乃至于吃饭,也等一等我再吃。等到死的时候,可不由得你了。你说:“等一等我再死。”那就没有人许可你了。“等一等我再死。”你如果真正有把握,应来去自由,生死由我,而不由他,不由阎王来支配。好像三祖大师,抓着树枝说:“你们看!其他人都坐那儿死,你们以为是不得了,你看着我这么样子!”啊!就走了。你看这多自在啊!

  “后念忽绝一世休”,你要是等一等啊,等你一口气不来,你再修行也来不及了。后念忽绝,就是死了。就死的时候,你等着吗?你不着急?不着急,那后念忽绝,你后边的念头断了。所以在《六祖坛经》前面不是说,不教你断念吗?你一念断,就死了,到旁的地方托生去了。

  这个地方,说的就是这样。一世休,一世都完了,什么也没有了。这时候,名也没有,利也没有,什么都放下了。放不下的,也要放下,你无论什么爱人啊,什么都要放下了。

  对面千里

  修行是你自己修,不是替我修。

  什么叫“对面千里”?这是说你对着我面,也等于离我一千里一样。现在你们若相信我,这是对面了。如果你不相信,就等于离一千里以外一样的。你离我一千里以外,你相信我,也等于对面一样的。说:“那你是不是教人相信你?”我不欢喜你相信我。你为什么要相信我呢?相信你自己,比相信我更好,因为行道是你自己行,不是替我行。修行是你自己修,不是替我修,吃饭是你自己饱,不是说你吃饭我饱。我不过跟你们讲方法而已,明白了吗?

  无尽藏比丘尼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虽然无尽藏比丘尼本不认字,但是她真是不可思议的比丘尼。她的修行,也是日中一食,长坐不卧。因为以前四祖道信大师提倡,人人都是坐单,长坐不卧。凡是真正修行的人,就都日中一食,长坐不卧,这个比丘尼,也是这个样子。她家里非常有钱,但是她也持银钱戒。无尽藏比丘尼,认真用功,一天到晚,都是念经、研究佛法,总也不懈怠,是这样一位比丘尼。所以她现在还是真身,她的肉身并没有坏。临终的时候,也是坐着往生。往生后,过了几年,身体还一点都不坏,也没有臭,也没有烂。为什么呢?就因为她有修行。她尽用功修行,没有淫欲心。没有淫欲心,虽然是肉身,就变成金刚不坏身,所以坐着就往生了。到现在,无尽藏比丘尼的真身,还在曲江一庙上,庙的名字我忘了。不过我见过无尽藏比丘尼的肉身,非常庄严,非常之好。

  六祖大师在南华寺的时候,无尽藏比丘尼完全护持六祖大师,各处给六祖做宣传,说:“你知道这是谁啊?这就是五祖弘忍大师传法的,真正得到衣钵的传人哪!”

  你们要知道,好花一定要得绿叶来扶。好花,花是最好的,但是就这一朵花,你看着就不那么好看,一定要有一点绿的叶子陪衬着,啊!才显得这花特别美丽。六祖大师,虽然是祖师,如果没有人护持他,他一定会被神秀那些人杀了。因为神秀派了很多人来杀他,当时的外道,也派了很多人杀他,但是六祖大师座下一班弟子,和这所有的护法居士,都拥护他,所以没有机会给这些人杀了。这是一方面。

  六祖大师不能给自己宣传,说:“你们知道吗?我就是第六代祖师啊!你们现在应该认识我。”他不会这样讲的。因为印宗法师在光孝寺,知道他是第六代祖师,当时又有荆州通应律师,带着一些学人,有几百人,跟六祖学佛法。这几百人里,每一个人都有同参道友,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朋友,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朋友。这几百人,通知所有他们的朋友、亲戚,都来亲近六祖大师。所以当时在南华寺,出家人有七、八百人,在家人也有几百人。所以六祖在南华寺时,常常每一天都有一千五百人至两千人吃饭。当时的法会,可以说是非常隆盛。这样隆盛,就是无尽藏比丘尼、通应律师和刘志略他们来护法。

  无尽藏比丘尼拿着《大涅槃经》,有不认识的字,问六祖大师。六祖大师说:“你不认识这个字吗?”无尽藏比丘尼说:“是的,我不认识。所以请问你,这个字是怎么样读法?”六祖大师说:“喔!我也不认识这个字啊!我虽不认识,但是经的意思,你问我,我可以讲给你听。”

  无尽藏比丘尼就说了:“你连字都不认识,意思怎么会懂啊?”六祖大师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诸佛心法的妙理,就是以心印心,顿教的法门,于文字上,没有什么关系。因为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顿教法门,所以认字不认字,都不要紧的。

  比丘尼一听很惊讶,认为这件事很不平凡。所以她走遍了曹侯村,告诉每一个耆德。耆,就是老年人。德,就是有道德的。就是乡村里最好的这一些老人。就说这个和尚、这位法师,真是有道德的。他虽然不认字,但是他是开悟的、有道的法师。你们都应该发心供养。

  但信佛无言

  佛没有讲话,佛所说的经典道理,都是众生心里的。

  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等临入涅槃的时候,一切弟子就问,说:“佛!你说了这么多经典,这怎么办呢?”

  佛说:“我一个字也没有说。”

  你说佛是不是打妄语?说了这么多经,他说一个字也没说。不错!那个经是佛说的,为什么佛又说一个字也没有说?六祖大师又教人“但信佛无言”,说佛没有讲过什么话。你若能有这个信心,莲华从你口里,就生出来。这个信心,真是不容易生出来!现在我告诉你们,怎么样“但信佛无言”。佛没有讲话,佛所说的经典道理,都是众生心里的。你也会说,他也会说,人人都有这种的智慧,都可以说的。佛所说的经典,是为众生说的,是由众生的心里流露出来的,所以佛说而没说。说而没说,就是叫你不要执着。你要是有所执着,就变成法执。所以叫你没有执着,不要执着这一切法,也不要执着空。你不执着法,你执着空起来,那又错了。所以最不容易的,就在这一点。最容易的,也就在这一点。看你会不会!你会了,佛就没有说,你不会,那佛说得太多了。就在这个地方!

  学佛法学得这么久,我现在叫你们讲一讲:佛一句话也没有说,我们为什么一天要说这么多话?为什么讲了又讲,说了又说,这有什么意思?所以我们都不要讲话好了!以后,有外边的客人来,我们由一个人陪着讲话。不要你也讲,他也讲,那么讲就会乱了。人家一看:“哎!你学什么佛法?佛都不讲话,你说得这么多!唉!学佛法愈学愈不懂佛法!”但是若到我们做功课的时候,就还照常做功课。不能因为外边的客人来,就把我们的功课停止。我们功课是重要的,所以少讲话多做功课,这是要紧的。

  以后我也希望少讲话,因为我若不少讲话,这一些跟我学的人说:“你看!他天天都讲那么多话,我们当然要跟着这个法师学啦!”就要讲很多话。所以以后我也少讲话。我认为在路上、在车上,我都不讲话。在这个地方,在佛堂里,有重要的事情,可以谈一谈。没有重要的事情,我也很少讲话,少讲一点话。还有,如果新来的客人不是重要的,我也都不见。没有重要的事情,也不需要给我介绍,因为我也不愿意有太多的麻烦。我并不是怕麻烦,但是我不想太多。太多了,就不怕也要怕了。若少少的,还没有关系,不要紧。所以我讲经的时候,可以讲话,不讲经的时候,我愿意不讲话。有事情可以讲话,没有事情也就不讲话。什么是讲经的时候?随时随地说法,都是讲经,也都是没讲经,也是说而未说。说:“那这回不要紧了,我们也是说而未说。”你们现在是学而未学,不是说而未说。没有学好呢,学好了再说!

  自蔽光明

  你向外攀缘,就有内扰。

  一切的众生,自己把自己的光明遮盖住。什么遮盖自己的光明了呢?“贪爱尘境”,因为你有贪心,有爱心。贪,就是贪尘;爱,就是爱尘。贪,是贪的不清净;爱,是爱的不清净。有这种贪爱的不清净境界,你向外就去攀缘。

  我们现在听经听到这里,应该觉悟啰!也应该开悟啰!不要向外攀缘!你向外攀缘,就有内扰。你若没有外缘,就没有内扰,没有内扰,你就清净安乐。所以你外边不单单攀这种种的缘,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尘、六识,里边也就不安静。不安静,里边也就造反,里边自己的心里不安乐,就有种种的麻烦生出来。所以你的心就为形役,心本来是主人翁,现在给身体做奴隶,甘为身体来驱驰。

  念而无念

  明白了,就是不执着,不是叫你就空谈一些口头禅。

  法达法师在领受六祖大师玄妙的宗旨后,虽然他明白《法华经》,他还不停止念《法华经》。不是说,哦!我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我已经明白了,就算了。他还是照常念经不停止。

  往往有一些人,对这个地方就不清楚。好像你可以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不吃而吃,吃而不吃,可不可以呢?你偷东西,你说:“我偷而未偷,未偷而偷。”你没偷就是偷了;偷了就是没偷,这可不可以啊?你杀生,说:“我杀而未杀,未杀而杀。”这可不可以呢?不可以的。所以你明白了,就是“不执着”,不是叫你就空谈一些口头禅。说是:“哦!这个理,也就是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嘛!”不是这样讲法。你要到这个程度上,你念经,还不执着念经。

  不能像法达似的,以前以为:“我念了三千部《法华经》,我这功德太大了,我这功德高过一切!”所以根本就不向人叩头了。他见到六祖,叩头头不至地,这算最恭敬的了。见普通人,相信他不要说叩头,不要说顶礼,他连个问讯都不打,他一定是有这种贡高我慢的心。为什么他这样?他说:“你看我!”就好像有钱的人,见到穷人他不睬的。他眼睛这么看,不往下看,往上看。是看有钱的人,不看穷人的。有钱的人,见到一般穷人,他看不起的。法达法师念《法华经》,以为这也就等于一个财主佬了,财主佬就是有钱的人。那么法达法师以为自己是一个很有钱的人,所以就目空一切,就看不起人。可是见到六祖,人人都知道,这是得五祖衣钵的祖师,所以他就不得不叩一个头。虽是叩头,他心里一定想:“嘿!我念这么多《法华经》,比你这个祖师总高、总大,我的功德,超过你这祖师啊!”所以他就勉勉强强叩头。六祖一看就知道,他心里有一物。

  佛的四种智慧

  这四种智慧,是本有的,本来就是自己心里明白了,才生出的这四种智慧。

大圆镜智性清净  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  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大圆镜智性清净”:什么叫大圆镜智呢?佛有四种的智慧,大圆镜智,就是由第八识所转的,转识成智。你不会用的时候,就是识。你返本还原,转第八识,就成大圆镜智。所以大圆镜智的本性什么样?是清净没有染污的。

  “平等性智心无病”:平等性智,就是由第七识所转变的。也就是你没明白之前,叫第七识;你开悟了之后,就是平等性智。第七识,叫末那识,又叫传送识,由第七意识传给第八识,所以叫传送识;第八识?又叫藏识。梵语叫阿赖耶识,翻译成中文,就叫藏识。藏识,就是我们所做的善恶的种子,都藏在第八识里头。你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所以又叫做八识田,就好像一块田似的,你种什么,它就出什么。第七识呢?就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平等,就是诸佛和众生的心,是平等平等的。你心怎么叫无病呢?无病,就要没有障碍,没有妒忌,没有贪嗔痴。你若没有障碍、妒忌,没有贪嗔痴,也就可以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见非功”:妙观察智,就是第六意识所转成的。第六意识,什么都分别,分别善恶、是非。你的种种思想,看见这个是好,看见那个是坏。这是善,那是恶。这是非,那是是。这是男,那是女,什么都分别出来。第六意识,就干这个工作,所以它很聪明的。好像很聪明,实际上这已经变成一种意识。若是转识成智,就成什么呢?成妙观察智。妙观察智的智慧,见一切的境界,不用分别就知道了,所以叫妙观察。妙观察和分别心不同的。分别心,是要你用一种分别去分别,现在不要分别就知道,这叫妙观察智。所以证果到阿罗汉的境界上,他都要作意观察,作意观察,就是用妙观察智,知道一切的。他若不作意观察,他还是这种的意,这就是一般人所有的,那么他作意——就是静一静,平静下来,他想要知道某一件事,用妙观察智一观察,就知道了。能知道多长的时间呢?能知道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

  “成所作智同圆镜”:成所作智,就是由前五识所成的,眼、耳、鼻、舌、身,这五识成的是成所作智。成所作智同圆镜,你用前五识成成所作智,就也是同一块圆镜一样的。

  “五八六七果因转”:五,就是前五识,八,就是第八识。这五八是在果上转,六七呢?是在因中转。六七是因中先转,转第六识、第七识。然后前五识和第八识,是果上转的,转的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

  “但用名言无实性”:虽然讲在因上转、果上转,这都不过是这么样子来讲,实际上,没有什么实在的一种性,只是名而已。

  “若于转处不留情”:若你在它正转的那个地方不留情,就是不停止,不用你凡夫的心,来想这种转的情形。

  “繁兴永处那伽定”:“繁”当“多”字讲,“兴”就是当“兴起”讲。就是很多的时候,常常都在那伽定的里面。

  怎么叫那伽定呢?那伽,是龙的一个名字。龙常常在定中,那伽定就是在龙的定。你看龙为什么能大能小?就是由定中所化现出来的,所以叫神龙,因为龙有变化。前边不是讲,六祖大师用钵把龙降住,说:“你若是神龙,你不单能现大身,你还可以现小身。如果你只能现大身,不能现小身,那不是神龙。”所以龙就现一个小身。六祖大师说:“你不敢到我钵里来。”这个龙,相信也有很大的脾气,很大的无明:你说我不敢到你钵里来,我单试试看!于是乎,就跳到钵里。跳到钵里后,再想跳出去,就没有法子了。所以老和尚——六祖大师就给它说法,它就往生了。虽然它常在定里,但是它还没有破无明,所以还发脾气,嘿!我就现一个小身给你看看!它如果真在定里,你说我不会现小身,我就不会现,那又有什么呢?我就这个大身给你看!它被他所转动了,定力就失去,所以六祖大师就把它降伏。

那伽定,就是龙的定。龙的定,言其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以前我问你们,龙为什么变成龙呢?因为他修佛法、学佛法是很努力的,昼夜精进,但是它不守戒律。它说那戒律,都是一般普通的人守的,我是一种非常的人,我是简直不在一般人之列,我可以不守戒了!于是乎,它就变成龙了。

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这四种智慧,是本有的,就是自己心里明白了,才生出这四种智慧。

  佛为半偈而舍命

不惜生命,勤求佛道,你将来一定成佛的。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一切行,都是无常的,为什么说是无常呢?都是说的生灭、灭生这个法。

  讲到这个地方,有一个公案,讲给大家听一听。释迦牟尼佛以前在因地的时候,做婆罗门,他在深山里,自己修行种种的法门,用功用得非常勇猛,就把帝释天惊动了。帝释天说:“啊!这个人修道这么样用功,这得了!”于是乎,就化一个罗刹鬼,来试验这个婆罗门。到这个地方,他就说:“离怖畏如来曾经说过,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说完了这话,他就停止了。

  这时候,修道的婆罗门想:“啊!谁在这儿讲话呢?”就各处去找,一找,就找着这一个罗刹鬼。罗刹鬼相貌非常难看,非常丑陋,所谓生得奇奇怪怪的样子。他说:“是不是你说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罗刹鬼说:“是我说的,我是替离怖畏如来说的。过去佛中,有一位离怖畏如来,这是他说的偈颂。”

  婆罗门就说:“离怖畏如来说的偈颂,非常之好,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是两句,还有两句偈颂啊,你可不可以说给我听啊?”

  罗刹鬼说:“可以是可以的,不过我现在没有气力,饿了很多天,都没有吃东西,说不出来那八个字。我一定要吃饱之后,才可以说。没吃饱,我要找东西吃。”

  婆罗门说:“你要吃什么东西啊?”

  罗刹鬼说:“我要吃热的肉,有暖气的肉。除此之外,我是不吃的。”

  婆罗门说:“你要吃热的肉,莫如你先给我讲了这八个字,我就把我整个身体供养你。”

  罗刹鬼上上下下这么看看婆罗门,说:“你能做得到这么伟大的事情?为八个字,你肯把你身体布施出来给我吃?我不相信!”

  婆罗门说:“你不相信?我说这话,是真实不虚的,我可以请十方诸佛给我担保,来证明我,我绝对不骗你!你先说这八个字,然后我就给你吃。”

  罗刹鬼说:“好!我说给你听!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说完了,现在你教我吃啰!”

  婆罗门说:“你等一等。”

  罗刹鬼说:“怎么?你想不算吗?那不可能的!”

  释迦牟尼佛说:“不会的,我不会不算的,你放心好了,我供养你就是了!不过我现在想把偈颂写到树上,你把我吃了,那将来人也可以看得见偈颂,也可以照佛法来修行。现在我听见偈颂,你就把我吃了,这不还等于没听见一样?所以我要把佛法留到世上。”

  罗刹鬼一听,说:“可以的,你写吧!”于是乎,释迦牟尼把一棵树的皮,用刀刮去,把这十六个字刻到树上。

  罗刹鬼说:“这回我可以吃你了?”

  释迦牟尼佛说:“你还等一等,还要等一等。”

  罗刹鬼说:“你还等!你已经写到树上就得了,你还有什么理论?你还不给我吃?”

  婆罗门说:“我写到树上,风吹雨打,字就会没有了。你等我把它刻到石头上,这才是永远的纪念,可以留到永远。我不是舍不得自己让你吃,我只是想佛法流通到后世,将来人可以看得见。”

  罗刹鬼说:“你的思想都不错的。”于是乎,就又让他把这十六个字刻到石头上。

  释迦牟尼佛说:“好了,这一回,我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完了!你可以吃我,我现在把整个的身体来供养你。”

  把眼睛一闭上,正等着罗刹鬼来吃他身体的时候,这罗刹鬼踊身虚空,化为帝释,说:“善哉!善哉!你真正是修道的人哪!你真是不惜生命,勤求佛道,你将来一定成佛的。”

  这是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为婆罗门时,曾经为半偈而舍生命。四句,是整个的偈颂。两句,是半偈。所以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生灭灭完了,“寂灭为乐”,寂灭是快乐。

  道风严谨

  南华寺六祖道场那儿就几千人,也听不见一个人讲话的。

  在六祖大师的时代,因为当时一般人都知道,曹溪这儿是正宗的佛法。说:“你想要真学佛法吗?真学佛法,就到曹溪去亲近六祖。”就好像现在在美国,你真想要学佛法吗?就去研究经典,要真正地不怕苦,不怕难,要不懒惰,去修学佛法。

  当时在南华寺六祖道场,也是天天坐禅、出坡。怎么叫出坡?出坡就是做工。一早三点半钟起床,四点钟做早课。当时六祖大师那儿,功课特别紧,早课做到五点半。然后就坐禅;等到天亮后又坐一个钟头的禅,这时候大约七点到八点的时候。八点钟去出坡,做到十点钟,做两个钟头的工。有两千多人做工,两个钟头就做很多工。不是一、两个人做,做不出来工。人多了,所以去做什么工都很快的。做到十点钟回来,大家再休息一个钟头,十一点钟吃饭。吃完了饭又坐禅,十二点钟坐到两点钟。两点钟又去出坡,做到四点钟。四点钟回来,就又坐禅,坐到晚间十点钟。有的拜经、拜忏,拜到十二点钟,那就自己用自己的功,天天都是这样子,道风特别严谨,所以任何人都要守规矩的。那儿就几千人,也听不见一个人讲话的,谁也不讲话,都是自己用自己的功。为什么呢?你一讲话,就恐怕自己的功用不好,用不好功,就打妄想。为什么你打妄想呢?就因为你没有专心用功。你若专心用功,什么也都不想——也不想东,也不想西,也不想南,也不想北,你的功就会用好了。当时六祖大师这儿,功课就这么样紧。

  他心通的境界

  王孝子心里讲,口里没有讲出来。这个人就说……

  我想起来一件事实,这不是公案,是实实在在的事情,讲给各位听一听。

  我在中国东北,就是那时候的满洲里,最初我发心修道,是有种种的因缘。以后我所最崇拜的是我们东北的王孝子。王孝子,由二十八岁那时候守孝,东北很冷,他用木头板钉一个小茅棚。先住了三年,等住过了三年以后,他又在那儿守孝,又守了三年,前后守六年。在最后第六年,他就不讲话,任何人去,他也不和人谈话的。天天就在小茅棚里参禅打坐、诵《金刚经》。后来这三年要圆满的时候,他打了一个妄想:千山和广宁山是东北的两个名山,这两个名山里,都有几千年的老比丘在修行修道。我守孝守圆满了,我也到广宁山去修道。

  打个妄想,第二天早起,他自己打坐,就听见有护法对他讲,说:“今天有贵人到你这儿来。”他听说有贵人来,以为是个做大官的,或者是个做什么的,他就等着。大约到十点多钟,就看见一个穿破衣服的和尚,挑着一个挑子。挑子就是担子,担着他用的衣服和棉被之类的。挑着到这儿来,这个人把挑子放下,就和他谈话。本来王孝子不讲话的,他在心里问这个人,说:“你在什么地方来啊?”心里讲,口里没有讲出来。这个人就说:“喔!我在广宁山来的。”王孝子说:“你姓什么?叫什么啊?”他说:“你知道明朝吗?我是明朝一个做将军的,以后我就出家修道,直到现在。我觉得和你很有缘,所以今天我来见一见你。”他又说:“我知道你要到广宁山去修道。广宁山是独善其身的人修道的地方。你呢?应该兼善天下。你对这一方的人非常有缘,你不要到广宁山去修道,你守孝完了之后,就在这个地方造一个庙,在这儿弘扬佛法好了。”和王孝子说完这几句话,这个人就走了。

  这个人自己说他是明朝的人,由什么证明他是真的呢?因为王孝子心里问他话,他就知道王孝子问他什么话,足见这个人已经得到五眼六通里他心通的境界。但是王孝子是在民国时代的人,离明朝已经有三百多年。三百多年,这个人没有死,还来见王孝子。由这一点证明:菩提达摩死后几百年,有人在印度见到菩提达摩,和方辩说传授衣钵的情形,这是很平常的,不足为奇的。

  在自性上用功夫

  你把执着去了,才能与自性、本有的智慧相契合。

  《六祖坛经》中提到,六祖大师为神秀大师的门人至诚,说了一首偈颂:

生来坐不卧  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  何为立功过

  这个意思,就是神秀大师那儿,只是在臭皮囊上用功夫,不知道在自性上用功夫,所以这是病。如果他在自性上用功夫,就没有病。六祖大师是在自性上用功夫,是很自然地来用功。六祖大师就说偈颂,说

  “生来坐不卧”:说生的时候,坐着不卧。“死去卧不坐”:死了之后,就躺在那地方不能坐着。“一具臭骨头”:身体是一具臭骨头,四大假合而成的。“何为立功过”:你怎么在这臭皮囊上来用功夫呢?就是说为什么不在自性上用功夫?尽在着相呢?神秀这种住心观静的教化,和《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宗旨,就相违背了!所以六祖大师为破他这个毛病,破他这种执着,给他说这个偈颂。

  神秀大师教人住心观静,六祖大师说这是毛病。长坐不卧,说这是拘身,不是禅的道理。其实,你若能住心观静,久而久之,也就会有一点成就。你若能长坐不卧,虽然说是不太自由,也对身心上会有一点帮助的。但是六祖大师为什么要说他不对呢?因为志诚从神秀那儿来的,必须要把他的执着破去,然后他才能接受真正的佛法,所以六祖大师对他说这种种的道理。这个就是教人用功的时候,不要执着,你不要有一个长坐不卧的思想在里头,说:“哦!你看我真是用功修行啊!我长坐不卧啊!”有这种的障碍心,与道就不相应。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若住心观静,心里有所住,就是执着。执着,就是障碍。所以六祖大师才这样讲,说他这是一种病,破他这种执着。你把执着去了,才能与自性、本有的智慧相契合呢!我们一般人不要说是:“啊!六祖大师说,长坐不卧是不合法的,我们不要那样做。”你若能那样子做,觉得很自然的,不勉强,你可以那样做。如果你觉得很勉强,勉强就不是道。你要很自由的,用功也要很自由的。

  说:“那这回好了,自由用功,我就可以不守规矩了。”又不是不守规矩。你不守规矩,那又是误解自由。你不守规矩,譬如人家坐着,你就躺下。啊!这简直太不合法。人家坐着,你就躺着,人家躺着,你就坐着,这叫和大家不一样,要表示你很特别。好像以前,我们这儿有个人,我们一般人打坐,都站起来经行了,那个打坐的,还在那儿坐着。人家走,这么匡匡踢,还匡匡响,他也在那儿坐着:“你看我!你看我坐着,嘿!”这个就错了,你这叫出众,叫不守规矩。总而言之,你修行用功,又要守规矩,又要对你自己自由。但不是不守规矩,就是自由。这一点我们要明白。

  自性的戒定慧

  心就好像一块地似的,你种什么,就出什么。

心地无非自性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

心地无乱自性定   不增不减自金刚

身去身来本三昧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非,就是没有贪心,就是没有恶心,就是没有嫉妒心,就是没有障碍心,就是没有损人心,就是没有利己心。这心地无非就是心地上没有恶。自性戒说这个心地无非,也就是诸恶不作。可是那个诸恶不作,说是名为戒,却不是说自性戒。这心地无非,也就是戒,也就是诸恶不作。非,就是不对的事情。你心地不要作恶、做出不对的事情,这就是自性的戒。

  “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痴,你也就会众善奉行。但是这个众善奉行,和前边神秀大师那个众善奉行,是不同的。他那个是“名为慧”,他没有把自性提出来,所以他没有讲到心地上。这心就好像一块地似的,你种什么,就出什么,所以你种善因,就结善果。种恶因,就结恶果。你的心地无痴,你心地不要种愚痴的种子,就是自性的智慧嘛!

  “心地无乱自性定”:无乱,也就是自净其意志。和神秀大师所说的,本来没有什么分别。但是名称上不同。前边那儿,他没有自性,也没有心地。六祖大师所说的法,都是从心地上、从自性上说起来的,不是从外边说。六祖大师说的是自性,神秀大师所说的呢?是外边的法,就着住到相上了。心地无乱,也就是自净其意志,自净其心。那不是“自净其意名为定”吗?一样的道理,可是稍微有一点不同,就是一个在心外说法,一个是在心内说法。一个是一切法都着住到外相上。六祖大师呢,一切法都不离自性,都是在自性生出来的。

  “不增不减自金刚”:自性光明遍照,自性有妙湛总持,自性不增不减。自金刚,是说自己的身体,好像金刚不坏身似的。“身去身来本三昧”:你的身到旁的地方去,你的身又来了,这都是在根本三昧之中。身去身来,也就是行住坐卧。在四威仪之中,行住坐卧,都是在定中。

  五蕴幻身

  五蕴就是个虚幻身,五蕴假合,四大和合,幻化这么一个身体。

  五蕴是个幻身。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是虚妄不实的,身体也是虚妄不实的。身体本来是由四大假合,四大,就是地、水、火、风。你们记得!不要把身体看得太认真,又给它找好饭吃,又给它找好衣服穿,又给它找好房子住,男人又给它找一个好太太,女人就要找一个好丈夫,这样来帮助它,以为这是不错的。其实身体是四大假合,地、水、火、风和合而成的。什么是地呢?你身体坚硬的性,皮、肉、筋、骨,属于地大。你有眼泪、鼻涕、吐沫、痰、大小便利,这有水份的、津液的,都属于水大。你身体上有一股温暖、热力,这就属于火大。你身体上有这一种摇动和呼吸,这就属于风大。你到死的时候,坚硬性,就归于地大;湿润性,就归于水大;热、温暖的性,就归于火大;呼吸的动摇性,就归于风大。各有所归,它们各都回到自己的老家。可是你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你自己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不知道了!不知道?我们现在学佛法,就是想要知道这个道理,想把这个事情弄清楚。所以这五蕴就是个虚幻身,五蕴假合,四大和合,幻化这么一个身体。

  去来自由

  有把握了,就是生死在自己手里抓着!

  “去来自由”,你愿意来的时候就来,愿意去的时候就去。不是说我到佛教讲堂来,我愿意来,我就来。我愿意走,我就走了,这个不算!你到佛教讲堂来,当然你来去自由。不是说像去看戏似的,来要收一张戏票,这一张戏票,要多少钱买,这儿没有的。所以你愿意来就来,愿意走就走,随便!

  偏偏有一个美国的老骨董——骨董,就是几千年以前的人。这美国几千年以前的人,带两个朋友来,就向我报功,说:“哦!你看那两个人很有用的,我带去见你。”我说:“你有用,见我是没有用。你认为这有用,见我有什么用啊?见我,根本一点用都没有。我这儿,一个人,我也不少,一万个人,我也不认为多。在我的眼目之中,有人和没有人,是一样的。有人来,也是这样子,没有人来,也是这样子。我们人多,也是天天讲经,人少,也是天天讲经。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所以不管人多人少。”这个人本来想在我这儿告功劳,带两个人来认识我。那天晚间,我也没有叫人介绍认识这两个人,我也不知道这两个人姓什么?叫什么?这是最妙的,最好了。

  来去自由,不是说到佛教讲堂这儿,愿意来就来,愿意去就去的自由。所要讲的是生死自由,我愿意生,我就生,我就在这儿活着,我愿意死,随时随地就死了,什么也不在乎,怎么样都可以。所以,我不是常对你们讲:“Everything is okay!(一切都好!)”这就是来去自由,怎么样都可以,没有问题的,一点麻烦也没有。所以第三代祖师,他抓着树枝就走了,这就是来去自由。你若学这个样子,那就是有把握了,就是生死在我手里抓着!

  虚融澹泊

  平常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虚融澹泊”,虚,像虚空似的,融,是融会贯通。你看!万物都在虚空里生出来。可是在虚空里生出来,虚空也无所事事,没有什么事情是它办的。它没有立一个办事处,说在那个地方,你去生啦!那个去死去啦!所有的万物,生生灭灭,生生化化,都是天然的,什么麻烦也没有。就是虚融恬淡,很澹泊的,澹泊以明志。什么叫澹泊呢?澹泊,就是“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就是平常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一点贪心、嗔心、痴心,什么都没有的。也就是什么呢?也就是少欲知足,没有欲望,没有攀缘心。没有说:“哦!等我作一部书,这一部书作成了,一出版,我就成名了,就做为世界上有名的学者。”或者说:“啊!我想在世界上标异现奇,做奇怪的事情,令举世注目,这也就成了名。”没有这种的心。少欲知足,就是不论什么欲望都没有,知足,常常知足。所以说:“知足常乐,能忍自安。”

  一行三昧

  其心不直,你这因不直,将来你果也不直。

  我们学佛的人,切记不要用弯曲心。你对任何人,都应该直心、直言、直行,不要心里尽来回转弯抹角的,在你的心里,有很多弯弯曲曲的事情:应该直心。直言,就是你心里想的,你口里就说。不是说我心里想东,我口里就说西;我心里想西,口里说东,心口不如一,这就不直了!你心和口,要一样的。所谓直言,做事情也直,说话也直。说出话来,没有委曲婉转的机谋智巧,所行所作都要直的,所谓“直心是道场”。其心不直,你这因不直,将来你果也不直,所以必须要行住坐卧,纯一直心。

  怎么叫纯一呢?就是精纯到极点,就是一个了,绝对没有两个。精纯到一个是什么呢?就是直心。我们修道的人,无论对人、对己、对事、对什么,都要有直心,不要尽心里总计算人:那个人有钱,我和他借一点来,我自己用一用。就是穷到极点,也不要做这种没有廉耻的事情。因为你借人钱,如果你快一点还给人钱,这还是不失为君子。如果只有借而没有还,简直行为很卑鄙的。所以要直心就是道场。你心里直,就是不动道场。你直言直行,不动道场,这就是真正成就的净土。这就叫一行三昧。

  菩提果自成

  你们每一个菩提果,要自成啊,我不能帮忙你们。

心地含诸种   普雨悉皆萌

顿悟华情已   菩提果自成

  “心地含诸种”:心地,就是自性。你自性里含藏着一切的种子。“普雨悉皆萌”:现在由得到及时之雨,普遍来滋润这一切的种子,所以都生出菩提芽来了。“顿悟华情已”:顿悟,立时明白。你要知道有情的众生,你明白结果就要开花,开花又要结果。那么花开过了,然后是什么呢?“菩提果自成”:菩提妙果,自然就成就了。

  你看,菩提果自成。达摩祖师说“结果自然成”,这个是“菩提果自成”,这是说你们现在这一班“果”。说我们的果,能普遍到整个世界去,这叫“结果自然成”。自然到每一个地方去,每一个地方,都会结你们这种果。什么果呢?菩提果。现在六祖大师,恐怕大家还没有明白,所以就说明显一点,说菩提果自成。现在你们每一个菩提果,要自成,我不能帮忙你们。如果你们不自己成,那是自暴自弃,现在我告诉你们,你们都要成了。你看!就赶着这么巧,你们这些人的名字,都赶到这“果”字上。我们的宗派,也是说到“果”字上,说得很妙的,说是:“思修常安果”,常、安、果,“亲传无为教”。思修常安果,才能亲传无为教。你们将来要亲传这个无为教。

  庞居士

把金银财宝都放到海里去,他自己做这一个最大的布施。  

现在讲庞居士。他非常有钱,钱不知多少,喔!数不过来那么多。他造了一个大船,把他的金银财宝都装到船上。船开到海里,把金银财宝都放到海里去,给龙王爷送礼,叫龙王爷庄严他的龙宫。他自己做这一个最大的布施,然后回来,编竹笼来卖,靠此吃饭,过穷苦的生活。

  虽然生活穷苦,可是他一家人都修道。修道,庞公就讲了,说:“难!难!难!十担芝麻树上摊!”说非常之难,非常之难!好像担十担的芝麻,一粒一粒放到树上,喔!这个太困难了。

  他的太太听了,就说:“你这简直地老得没有出息!有什么难的?难什么!你看是难哪,我看是最容易!”她说:“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很容易,很容易的。百草头上,都是祖师西来的意,在这个地方,都现出来,只不过你没有慧根来看罢了。他见的就是难,她见的就是易。他的庞女来了,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说我也不觉得难,我也不觉得容易,我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有什么?没有什么!

  所以他们家里,庞居士虽然有太太,但是他和他太太就好像普通的朋友一样,并没有男女那些个问题,所以他们都开悟了。做居士的,都应该学庞居士。这庞居士,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西天三位祖师

  你想要成佛啊!现在这个没有成的就是。

  释迦牟尼佛传法给初祖摩诃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再传给二祖阿难尊者,这么一代一代传下去。那么传到第十祖就是胁尊者。第十祖很奇怪的,怎么奇怪呢?他在母亲肚子里,住了六十二年。等他一生出,头发已白了,胡子也都白了,就和中国的老子一样。可是生出之后,他就欢喜修道。以后遇到第九祖伏驮密多,就跟他出家。第九祖把佛的心印法门传给他。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富那夜奢尊者见着胁尊者的时候,问胁尊者说:“我想要成佛,怎么样才可以成佛呢?”胁尊者就说:“你想要成佛啊!现在这个没有成的就是。”富那夜奢尊者说:“我现在没有成的,就是佛,我怎么知道没有成的,就是佛呢?”胁尊者就说:“你怎么知道没有成的,就不是佛呢?”由这一问一答,他就开悟了。开悟,胁尊者就把法传给他。

  以后富那夜奢尊者遇着马鸣大士。马鸣大士绝顶的聪明。富那夜奢尊者,就去化马鸣尊者。知道他的机缘成熟,他应该做第十二代的祖师。于是乎,就到马鸣大士那儿度他。马鸣大士问富那夜奢尊者说:“我想认识佛,得要怎么办呢?怎么能认识佛呢?”富那夜奢尊者,就对他讲:“你想要认识佛,不是吗?你不认识,这就是佛!”马鸣大士说:“这个不认识就是佛,佛既不识,焉知是佛?”我连佛都不认识,我怎么知道他是佛呢?富那夜奢尊者就说:“你既然不认识佛,又怎么知道不是佛呢?”这和他对胁尊者讲的道理,差不多的。

  可是马鸣大士又说:“哦!此是锯义。”就好像一个锯,saw,来回这么锯,我说这么样,你说那么样,这么来回,这是一个锯的意思。富那夜奢就说:“啊!彼是木义。”富那夜奢问:锯义是什么意思?马鸣大士说:“与师平出。”和你一样的。马鸣大士也问:“木义者何?”木头是什么意思?富那夜奢说:“汝被我解。”你啊!你被我给锯开。锯,就是锯木头的嘛!就这么一讲,马鸣大士豁然就开悟了,即刻就剃度出家。十一祖富那夜奢,就传给他法,他就做第十二代祖师。

  怎么叫“马鸣大士”呢?马鸣大士能够说法,他一说法,马都叫,马统统都悲鸣。本子上说“饿马悲鸣”,这不一定是饿,就是宝马,他一说法,教马叫,马就会叫,就有这样的感应,所以叫马鸣大士。大士,就是菩萨的别名,就是马鸣菩萨。

  师子尊者

  现在我想要你的头,你可以布施吗?

  第二十四祖,是师子尊者。师子尊者是被人杀的。他行法去到罽宾国,罽宾国的国王信奉外道。外道有两个领袖,一个叫末曼尼,一个叫蜜师何,专门破坏佛教。所以罽宾国里,当时不准有比丘。师子比丘到这国里,想教化国王。一见国王,国王就问他,说:“你了生死了吗?”师子比丘说:“已经了了。”国王说:“你生死已经了了,你应该把你的头布施给我。佛教讲行菩萨道,要布施头、目、脑、髓,有人要你什么,你都布施。现在我想要你的头,你可以布施吗?”师子比丘说:“可以的。我生死都没有了,这一个头,又算一回什么事呀?你只管拿去啦!”国王听他这样说,拿宝剑就把师子比丘的头斩下来。斩下头来,头冒白浆,没有血出,就出像牛奶这种白色的浆。这时候,国王拿剑斩师子比丘的那条臂,随着就断了。没有人斩,国王的臂,也就断了,因为这叫弑阿罗汉。于是乎,他把两个外道——末曼尼和蜜师何,也给斩了,但是斩的外道这两个人,像普通人一样,斩了也就斩了,没有流出白浆,什么事情也没有。以后他就通告所有的国家,再有这种外道,不可以存留的。由此之后,佛法就大兴。

  除淫即是净性身

  你要是存正念,这就是净性因。你若存邪念,它就是邪。

淫性本是净性因 除淫即是净性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    见性刹那即是真

  “淫性本是净性因”:人虽说有淫欲心,但不怕有淫欲心。你看《楞严经》上的火头金刚,原来他的淫欲心非常重,以后,他用锻炼的功夫,把淫欲的火,变成智慧的火,而做火首金刚。所以这个淫性,淫欲心本是净性因,你要是存正念,这就是净性因。你若存邪念,它就是邪,就是不清净。所以淫欲的性,不能说要断了它。不是断,是把它变了。变了什么呢?变了净性。淫性,本来是不清净的,把它变成净性。净性,就是正知正见。淫性,就是邪知邪见。

  “除淫即是净性身”:你把淫性除去,就是变过来,并不是说叫你把它断掉了,因为你无可掉的。你就把念头一转,转成净性,就对了!所以除淫即是净性身,这就是清净自性的法身。

  “性中各自离五欲”:在你自性里,你要离开五欲。五欲是什么?讲了很多次。有的说是色声香味触,即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有的又说是财色名食睡。总而言之,这两种都是五欲。财,人人都欢喜贪财;色,就是女色,这也是一种欲;名,欢喜名誉,这也是欲;食,欢喜吃好东西,这也是欲;睡,欢喜睡觉,这都是欲。这五种欲,你要远离,你要在你自性里头,不起邪见,生出正知正见,离开这五欲。

  “见性刹那即是真”:你能离开五欲,就会见性的。你见性,在很短的期间,就得到你自己真如的妙性了。

  我再讲一讲财色名食睡五欲。色,不单说是女色,就是男色也包括在内。男人欢喜女色,女人就欢喜男色,这是对待法,我们不要以为就单单女色,这要知道。

  六祖坛经后记

  这部经的价值,是没有可以比的,和佛所说的经典,是一样的。

  这六个礼拜,已经圆满,这部《六祖坛经》也讲圆满了。在这六个礼拜,你们受的苦很多,也都很辛苦的。但是我不知道你们自己知不知道辛苦?你们若知道辛苦,那就如六祖大师讲的,就是凡夫。若不知道辛苦,就是和木头、石头一样。那么这六个礼拜的经过,到底是怎么样子?你们是知道辛苦?是不知道辛苦?

  至于我讲这部经呢,我也不知道讲得是好?是不好?我也不知道你们是听得好?是听得不好?我们把这好不好,都不要了。听就是听,我讲就是讲,没有好,也没有不好。我们大家就在这个地方,这是有缘遇到一起,讲一讲六祖大师一生修道的经过。你不要存一个好和不好,就要怎么样子呢?要信和不信,要“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合乎法,我们就依法修行,不合乎法呢,就不要去做。

  你把六祖大师最后这一个偈颂能记住,你常常念,然后常常思惟它的意思,你若依照它这意思去修行,决定是会成佛的。所以你不要分别我讲得好不好,就看你行不行。你若行,不好也是好,你若不行,好也是不好。我知道你们听这部《六祖坛经》,都没有白听,没有随随便便就把光阴都白白地空过去,这是我很高兴的。

  不过,现在我对六祖大师不识字这一点,对大家讲一讲。当时中国的教育,没有能普及,教育似乎很少的,并且就是读书,必须要是有钱的。六祖大师家庭的环境,非常贫穷。因为他父亲作官,是一个清官,也没有刮地皮,没有向老百姓要了很多钱,所以他死了之后,家庭就一贫如洗。六祖大师在童子的时候,家庭吃饭都成问题,当然就不能读书,这是环境的关系。第一,是当时教育没有普及,第二,是六祖大师家庭贫穷,所以没有能读书。这是两个原因,所以六祖大师不识字。
这还有一个意思,六祖大师,为什么示现到贫穷的家庭,生来就这么困苦艰难,又不认识字?这是六祖大师以身作则,表现出来叫我们看,说就不认字,也可以成佛,也可以成祖师。修成祖师不一定说是认字、不认字的关系。这是来给一般不认字的人,增长他的志愿,说:“啊!六祖大师都不认字,他都修成道果,我们也一样可以修成道果的。”不至于一个字不认识,就不修行,说:“啊!修行要有学问的人,才能修行,没有学问的人,不能修行。”不会有这种的偏见,令一切的人没有这种偏见。这是我的看法,有这三个意思。
对于六祖大师,我们还要有一个真正的认识。六祖大师,是不懒惰,实实在在行持佛法,所以才能开悟。他开悟了之后,说《六祖坛经》。方才我不是说他不认字,怎么会说经呢?不认字,是世间的智慧。但是他把自性认识,明心见性,开他本有大的智慧。他所说的经典,是由智慧光明所说出来的,由这种真正的智慧所说的经典。所以这部经的价值,是没有可以比的,和佛所说的经典,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说因为他不认字,就生出轻慢心!这是讲完《六祖坛经》之后,我对你们发表的意见。

菩提本无树(8)

菩提本无树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我心非我心 他心皆我心
我执非我执 空望天下事
空了何时空 心念有种种
忘了何时忘 佛也念众生
明月当头照 苦乐入禅中
生性当自悟 阴缺何时休!
---END---

以上就是关于菩提本无树的歌词,感谢您的阅读!

菩提本无树(9)

古诗菩提偈·菩提本无树翻译赏析

  《菩提偈·菩提本无树》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慧能。其古诗全文如下:
  其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其二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其三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四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前言】
  《菩提偈》是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属于五言绝句。其中前两首偈是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第三首偈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流传甚广;第四首着重讲修行方法。
  【注释】
  (1)菩提偈:“菩提”,梵文的音译,意译为“觉”或“智”,旧译也作“道”。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颂的歌诗称为偈。菩提偈,即诠释佛教教义的歌偈。
  (2)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但这种树的本名是什么,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据说南朝梁时僧人智药曾把这种树自天竺移植中国。《雷州府志》记载:“菩提果色白者,味甜,五月熟。海南琼山县则把这种树所结的果子称为金刚子orG。这种果子可作念珠。佛教徒常焚香散花,绕树行礼。今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藏经阁旁左右两侧,各有一棵菩提树。”[1]
  (3)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4)佛性: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原指佛陀本性,发展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这个问题,小乘和大乘的观点不一致,提出种种不同的见解,引起长期争论。中国南北朝时盛谈佛性,隋唐各宗也重视佛性说。天台宗提出五种佛性,法相宗归结为两种佛性,华严宗更把“有情”众生的佛性与“非情”之物的法性区别开来。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
  (5)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6)玄:佛教术语,这里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信心铭》:“不识玄者,徒劳念佛。”对于佛教徒来说,通晓玄机,是至关重要的。
  (7)西方:佛教术语,指净土所在的极乐世界。过去,佛教徒认为:东方日出,是万物滋生之地;西方日落,才是万物终归之处。因此,传统的教义都认定佛教徒要以西方(或称西天)为其归宿。惠能的这个观点,实是对西方“净土”的否定,为“顿悟”成佛提供了理论根据。
  【赏析】
  第一首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神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在他看来,“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1]
  第二首偈,也是惠能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也即“自性”的清净,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观条件。该偈亦见于敦煌写本《坛经》,但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当属衍文。特别是前两句,虽调换了“身”、“心”二字的位置,实际也是重复神秀的话,不应视为惠能的思想。[2]
  第三首偈,见于《六祖法宝·坛经》,流传甚广,为《全唐诗外编》所补录。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关键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净”改成“本来无一物”。这是一种误解,早在宋代即有人提出非议。郭朋认为:“《坛经》的首窜者,不仅不了解‘佛性’论,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说。”其实,大乘佛教的所谓“空”、“无”,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论,则决非“绝无”。在《坛经》第十五节,惠能有言:“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在《坛经》第二十四节,惠能又说:“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这些都足以证明惠能的思想体系,同“一切万法,自性本空”的理论完全不同。不过在这句话之前,惠能先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他把一切归结于“心”,也即“自性”。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但无论如何,把“佛性常清净”和“本来无一物”等同起来,是不适当的。[3]
  第四首偈,见于《大正藏·坛经》,着重讲修行方法。《坛经》第三十五节,惠能引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接着说:“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坛经》第三十六节说:“若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二节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三节又说:“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反复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自我求佛,这是惠能教导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径。在他看来,求佛的人只图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难为易,自能达到目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菩提本无树(10)

菩提本无树(1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出自唐代惠能的《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赏析第一首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
  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
  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
  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知道后,遂唤神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
  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
  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
  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
  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
  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
  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
  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
  在他看来,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
  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
  第二首偈,也是惠能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
  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也即自性的清净,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观条件。
  该偈亦见于敦煌写本《坛经》,但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当属衍文。
  特别是前两句,虽调换了身、心二字的位置,实际也是重复神秀的话,不应视为惠能的思想。
  第三首偈,见于《六祖法宝·坛经》,流传甚广,为《全唐诗外编》所补录。
  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关键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净改成本来无一物。
  这是一种误解,早在宋代即有人提出非议。
  郭朋认为:《坛经》的首窜者,不仅不了解‘佛性’论,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说。
  其实,大乘佛教的所谓空、无,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论,则决非绝无。
  在《坛经》第十五节,惠能有言: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
  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
  在《坛经》第二十四节,惠能又说: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这些都足以证明惠能的思想体系,同一切万法,自性本空的理论完全不同。
  不过在这句话之前,惠能先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
  他把一切归结于心,也即自性。
  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但无论如何,把佛性常清净和本来无一物等同起来,是不适当的。
  第四首偈,见于《大正藏·坛经》,着重讲修行方法。
  《坛经》第三十五节,惠能引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接着说: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坛经》第三十六节说:若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
  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二节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三节又说: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反复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自我求佛,这是惠能教导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径。
  在他看来,求佛的人只图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难为易,自能达到目的。
  论根据。

菩提本无树(12)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提本无树,

镜亦明台非

,本来无一,

何处惹物埃尘。这

个是祖慧六大能师的一个句偈四

对我佛说:你心的有尘。我用力地擦上。 拭佛说

:错你了尘,擦不是掉。的于我是将心了下来. 剥佛

说:你又错了,又尘非本尘,何有尘 来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 思

想我是从神秀这慧能那和两个子引偈申出。来

神秀:“身是说提菩,心如树明台镜,时勤拂拭时,勿使惹埃。” 尘

慧能:说“提菩本树,明无亦非镜台,来无本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要确够能透这两个参偈的子很难确,是就确正的理也不解易。 参

悟透.不. .身

是菩树提心,明如台镜,时时拂勤,拭使惹勿尘 埃众生的身体

就是棵觉一的悟智树,慧

众生 的心灵就象一明座亮台镜。 的要时

时不地将断它掸擦拂试,

不它被让垢污染障尘了光蔽明的性。本

提菩无本树明,亦非镜,台来本无一物何,处尘惹埃 菩

提本就原有树, 没

明的亮子镜并也不是台 。本

就是虚来无有一没物 ,

那里染上什么尘埃?会

在现能只字从面上理解去它惨,悟透不!

本心无,尘即是心。尘无心无,人尘便死 。

我经曾考思一个问题:

过觉得人一东个好吃西,事实嗅上比觉觉占更味的大重比

以所狗象样这嗅觉灵的生敏,物在食上饮比远我们快乐 这

样的法想到底不对?对..果如错..了错哪里? 在其实

尘外在心在内,常,之拂,净无心; 尘尘在内

,在外心常剥,之,尘无心无 ;心中

有,尘尘本心是 ,

畏何中心尘无,尘无亦心??正如慧所说的 仁者心能 动

佛家究万物讲在心 追修求

世芭芭 祝您春节果乐快 健 平康 安愿永随福

菩提本无树12篇

https://m.czhuihao.cn/zuowen/141366/

《菩提本无树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