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交流研讨发言材料

发布时间:2020-07-04 点击:

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交流研讨发言材料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惠好考试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交流研讨发言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交流研讨发言材料

  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召开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意义最深远的一次生态文明建设会议。会议最大亮点和取得的最重要理论成果,是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最新成果。

  “六项原则”形成一个科学严密的逻辑体系,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世界文明形态的演进、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我们党的宗旨责任、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视野,以宽广的历史纵深感、厚重的民族责任感、高度的现实紧迫感和强烈的世界意识,推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上升到人类文明形态的高度,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把生态文明上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本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们党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政治责任,提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全党上下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提出我们的人民期待“更优美的环境”,“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道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重要内容,提出中国将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正是基于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意义的深刻理解,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推动全国人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成为我们党和国家最根本的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科学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在人与自然关系由恐惧崇拜到利用征服再到破坏性利用,转而走向和谐共生的崭新文明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关系认识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和深邃洞见,不仅强调我们决不能重走人类历史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而且科学概括了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即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原则”。“六项原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整体系统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世界携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的共赢全球观。“六项原则”形成一个科学严密的逻辑体系,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核,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把握“三期叠加”的特点和机遇,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从持续好转发展到根本好转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意义深远,责任重大。

  要把学习宣传贯彻的着力点,放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大意义和科学内涵的理解把握上。要科学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伟大创新、时代意义和精神实质,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等的重要内容。

  要把学习宣传贯彻的着力点,放在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既要看到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艰苦工作,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出现了持续好转的喜人局面;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效并不稳固,仍然需要紧紧抓住“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这“三期叠加”的特点和机遇,咬紧牙关,爬坡过坎,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到2035年实现根本好转。

  要把学习宣传贯彻的着力点,放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上。“牵牛要牵牛鼻子”。生态文明建设点多面广,当前我们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下大力气围绕突出环境问题,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要通过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渤海综合治理、长江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等七大标志性战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贯彻执行。

  要把学习宣传贯彻的着力点,落脚到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上。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既能够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也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构建起适合新时代特点和规律的生态文明体系。重点是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这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灵魂、物质基础、责任使命、制度保障和底线要求。

  要把学习宣传贯彻的着力点,放在构建社会协同机制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能增进全民福祉,也需要全社会积极投身其中,成为践行者、推动者。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民众的积极参与。我们既要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责任,又要运用法律、环境经济政策等手段,调动其他社会主体的积极性,落实相应责任,共同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进“四减四增”,加快建设生态山东、美丽山东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山东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采取了一些根本性的举措,出台了一些开创性的政策,推动实施了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生态优先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近年来,特别是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山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优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思想,在全省上下倡树绿色发展理念,使保护环境、爱护生态、绿色发展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据统计,201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专题研究生态环保工作达到40次。而在2013年-2016年间,省委常委会召开了202次会议,研究议题757个,其中环境保护议题只有3个。去年一年,省委书记、省长对环保工作作出批示130多次,分管省长作出批示200多次。

  不断压实环保责任。建设生态文明、更大力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意味着发展方式必须转型,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会涉及到许多的利益调整。因此,需要各级层层压实环保责任。一靠法律法规的强制力压实责任。近年来,山东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先后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环境保护约谈办法》等制度性文本,用法律法规的强制力确保环保责任落到实处。二靠市场“无形之手”推动各主体增强环保责任。山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基于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对17地市的空气环境质量改善情况进行奖补;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试点等,这些改革举措借助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引导各市场主体自觉压实环保责任。三是加强生态文明的考核。2017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绿色发展统计制度。四是加强社会协同治理。山东在网上开通了“随手拍”环境污染举报途径,设立环保举报热线方便群众监督,同时率先建立了便于普通民众理解的“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指数,构建起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公众参与的大环保格局。

  积极培育绿色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针对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黑、产业布局偏乱、创新能力偏弱、资源环境压力偏大等现实,山东积极开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努力培育经济发展绿色新动能。5月30日至31日,山东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农业投入结构的“四减四增”战略,继续探索具有山东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切实加大生态治理和修复力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根据《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近几年山东资源环境的承载潜力始终排在全国第28位—29位,这反映出山东要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建设美丽山东、生态山东,面临的生态空间非常有限,需要在生态治理和修复上加大力度。

  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持续改善。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终要落脚到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良好生态环境是否真正实现上。近年来,特别是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山东通过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社会倡树生态文明理念,加大环境治理、推进铁腕治污,开展制度创新、培育绿色动能,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持续改善。去年底,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中央组织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公布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山东省的环境治理指数位居全国第5位,民众绿色生活指数位居全国第8位。与2013年相比,2017年山东省PM2.5平均浓度和改善幅度均为京津冀晋鲁豫六省(市)中最优。山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一方面使老百姓享受到更多的“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另一方面也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山东大地落地生根,不断结出硕果。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把握、基于长期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基于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价值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是我们今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山东在新时代推进生态山东、美丽山东建设,实现“两个走在前列”,同样需要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开创新时代山东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交流研讨发言材料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的特殊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科学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和要求、途径和举措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切实增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目标、途径和原则,揭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的本质规律,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新境界,对建设富强美丽的中国和清洁美丽的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我们首先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

  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面对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要求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方式,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统一,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优势,从而为我们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这里,绿水青山是指环境、自然价值和生态效益,金山银山是指发展、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基本要求是:一方面,发展必须与自然要素过度消耗“脱钩”,通过降低资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放缓生态退化等方式实现发展;另一方面,发展必须与生态化原则“挂钩”,要通过遵循清洁、低碳、循环的原则来实现发展。这样,绿色发展就成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抓手和切实途径。从总体上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在承认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指明了环境和发展统一的原则和路径。因此,在新时代,我们必须按照这一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修复优先的生态优先原则,加快形成生态化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道路。

  深刻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针对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抽象争论,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出发,顺应人民群众从“求温饱”到“求环保”的热切期待,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环境需要看作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其实,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本保障和内在要求,是金山银山不能代替的。这样,就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划清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绿色资本主义的界限。因此,在新时代,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依法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

  深刻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针对生态环境治理中各自为政、散兵游勇的弊端,在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习近平同志运用系统思维创造性地提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必须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在这里,他用“命脉”科学描述了“人—田—水—山—土—树”之间的生态依赖和物质循环关系,用“生命共同体”科学揭示了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变换构成的生态系统的性质和面貌。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突出“草”在全球生态系统中的基础地位;他还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明确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物质变换而构成的有机系统、生态系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化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这样,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就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在新时代,我们要遵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将系统思维、生态思维提升和纳入到辩证思维当中,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按照自然、社会和人类有机统一的系统工程的方式方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此外,我们还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等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同时,要注意把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同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结合起来,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大力实施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交流研讨发言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既有现代生态科学基础,又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发展。这些思想以及他在主持地方工作期间积累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量宝贵经验,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依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平衡,着眼长远

  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的关注和论述很早。在整个国际学术界,“生态文明”概念是1984年才提出的;1987年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把“生态文明”作为保持人和自然和谐关系的一种新思考。上世纪八十年代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宁德主持工作期间,已经运用生态平衡思想指导实际工作了。他指出,修堤能够解决人行车通问题,“但水的回流没有了,生态平衡破坏了”,大量使用地热水可以解决疗疾洗浴问题,但地面建筑下沉了。“这类傻事千万干不得”!传统文化没有主客对立意识,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关于河流,传统有三个重要认识。一是“川,气之导也”,认为河流的作用是参与自然循环,与自然的其他部分构成有机整体。二是“国主山川”,主张一个国家的命运由它的名山大川所主导。三是“河竭国亡”,认为河流枯竭会导致国家灭亡,所以古人反对“壅川”堵水。习近平同志防止修堤断流、水取地沉的主张,既符合生态学原则,也符合传统文化精神。在规划闽东发展时,习近平同志力主立足实际发展生态农业,在此基础上发展工业。他强调“振兴闽东在于‘林’字”,要求对资源应进行“综合开发”,“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三者的效益的协调”统一,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习近平同志在闽东执政,不仅留下了绿水青山,也留下了生态发展的理念。

  以人为本,绿色发展

  在主持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形成了以绿色为基调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理念和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

  习近平同志有深切的人民情怀,以人为本是他的政治抱负。他摆脱了发展就是经济增长的旧发展观,指出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人民本位立场出发,他要求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他指出:“以人为本,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如果人口资源环境出了严重的偏差,还有谁能够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又从何谈起?”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发展与环保冲突时,他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懂得机会成本,善于选择,学会扬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确,生态是文明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古埃及、巴比伦文明都因生态环境破坏而衰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系统的生态意识,孕育了数千年文明的山河大地至今仍能支撑人们生存。正反经验,值得深思。

  习近平同志形成了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包括绿色发展观、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等内涵。他给新发展观增加了生态维度,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他指出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社会发展指标,特别是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要做到“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他提出了“绿色GDP”概念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论断。生产力有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个要素。近代工业文明把生产力作为改造自然的能力,把劳动对象——自然——作为用之不竭、毁之无害、弃无不容的被动的仓库,没有认识到自然的生态承载力限度,导致生态危机。环境生产力论断确立了环境在生产力构成中的基础地位,突破了近代意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2015年3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绿色生产方式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可持续发展纲领,有绿色产业、绿色制造、循环经济、清洁能源、低碳经济等具体措施。绿色产业指高效生态农业。习近平同志主张“把农村丰富的生态资源转化为农民致富的绿色产业,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绿色制造指生产全程控制,“形成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

  循环经济是形成“企业间生产代谢和共生关系的生态产业链”,物质能量多层次循环使用,使生产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零排放过程。绿色生活方式是习近平同志鉴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缺陷而提出来的对治措施,他要求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善待地球上的所有生命”。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革命”。

  为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同志提出了“自然休养”、生态功能区划分和“生态补偿”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措施。他也要求“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使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的文化理念”。他指出:“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生态性质的。儒家对于动物、植物、土地、山脉、河流都有系统的生态性认识,提出了“仁,爱人以及物”、“德至禽兽”、“泽及草木”、“恩至于土”、“恩至于水”、“德及深泉”、仁为“天地生物之心”、“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等命题;大同社会也包含生态维度。这些都是生态文化建设的有益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和领导着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在他主持起草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党的执政方针。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思想又有新发展,他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明确地把生态文明作为继农业、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新阶段,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政治,关乎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把以人为本的生态观进一步发展为政治意涵丰富的生态民生政治观。中华文明能否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贞下起元、再铸辉煌?站在这样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他强调,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建设生态文明,是民意,也是民生。”“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他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他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生态公共产品,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老百姓在分享发展红利的同时,更充分地享受绿色福利,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

  作为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与自然构成“生命共同体”的思想。他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他提倡在城市规划时建设能够实现水循环的“海绵城市”。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生命共同体和马克思无机身体思想一脉相承。把自然看作一种生命现象,也是当代生态哲学的重要结论,拉夫洛克的“盖娅设想”就把地球看作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生长系统。在生态学看来,不同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是能量的传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中国哲学认为,万物由气构成,物与物、人与物都以气为媒介构成一体。这是天人合一的自在意义。罗尔斯顿曾经指出:“生态学教导我们,应该大大扩展我们对于‘循环’一词的理解。人类生命是浮于以光合作用和食物链为基础的生物生命之上而向前流动的,而生物生命又依赖于水文、气象和地质循环。”自然的循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依据,维持健康的自然循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中国哲学主张“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为天地之心”;人的贵就在于能够体会和服从天地生生之德,把天地生养万物的职能作为自己的职责,“延天佑人”、参赞化育;这是天人合一作为生态理念的积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丰富了天人合一理念。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强调环境生产力理念,把“自然休养”发展为更为积极主动的“生态修复”,强调“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他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016年1月5日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他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一个“承载力均衡点”或“承载力拐点”,目前我国已突破环境生态承载力均衡点,生态问题十分突出。绿色GDP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维持自然健康生命的根本途径。笔者认为,绿色GDP也是负熵GDP。熵(Negentropy)是一个无序和损耗指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是一个自然损耗的熵增过程;负熵GDP是一种化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使生态系统趋向完善的生产方式。“万物莫善于木”。森林具有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重要功能。实现负熵GDP的一个途径是植树造林,再造绿水青山。一个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应达到30%以上,这是生态承载力正向拐点或人为消耗和自然修复之间的平衡点。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1.63%,和这一指标还有一定距离。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绿化工作,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义务植树。他把森林形象地称为“绿色银行”,指出“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层,拯救地球首先要从拯救森林开始”,“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

  农业时代越想有收获就越得善待自然,工业时代越想有收获就越得征服自然。作为对自在之物的自然的扬弃,近代意识带来了自然的人化;但自然的过度人化却使人和自然陷入必须扬弃的深刻对立。马克思在描绘共产主义时指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生态文明作为文明新阶段,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在新的高度上的辩证统一,是恢复自然的活力,肯定自然的价值,从而真正地实现人的价值,达到自然史和人类史相统一的有效途径,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我们应认真领会,推动我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交流研讨发言材料

https://m.czhuihao.cn/wendang/132645/

《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交流研讨发言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