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北京卷)

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图8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图8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文学

A

试题分析:结合图片可知此作品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再结合图片中各个封国名称可以判断出来是西周时期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答案选A项,因为A出自《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与图片所含信息吻合。“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指的是汉代和东晋时期,B错误。“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指的是汉代,C错误。“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指的是秦朝,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文学·《诗经》

【名师点睛】本题是通过地图的形式来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题干中有干扰词“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初看好像要从空间角度分析试题,实际上此题我们首先要通过图片中的封国形势判断出此作品的时间是在西周时期,然后结合所学判断每个选项的时间是否与图片隐含的时间相符。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题干中的“节度使”和“中书省”可以判断出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应该发生在唐朝,因为节度使是唐代的地方军政长官,中书省是三省六部制之一,故本题答案选B项。汉代我国还没有节度使和中书省,A错误。宋代的节度使已经成为虚衔,不可能出现题干中的现象,C错误。节度使在元代被废除了,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政治制度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但是要求具备扎实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唐代设置节度使目的是加强对边疆的保卫,后来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后果,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宋代吸取唐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削弱节度使的权力使其成为虚衔;元代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行省制,废除了节度使这一机构。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改革历史专题

D

试题分析: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D正确。分散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不选。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目的

【名师点睛】王安石变法的目的:①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弱的局面。②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王安石变法的内容:①富国之法:为改变积贫的局面——政策、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②强兵之法:为改变积弱的局面——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和设军器监。③取士之法: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本题是从王安石变法中增加财政收入角度考查的,通过材料的解读选出正确答案不难。

     

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古代商业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可以看出①正确;由“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可以看出②正确;③中的“放弃”是对“政府许可”的曲解;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人的地位,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特点·古代的商业·明朝的商业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中列出三组或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有的为否定形式,要求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多项选择题取消后,该类选择题有增多的趋势。解题方法: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依此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字列竖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答案解析:
答案及解析:

知识点:“师夷长技”

B

试题分析: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西方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普遍接受”绝对化了;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传教士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传播者,但不限于传教士;D项中“政治革命”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文化交流·东学西渐·中国传统文化的外传

【名师点睛】本题是从东学西渐的角度考查儒家思想外传对欧洲的影响。明清之际,欧洲的耶穌会士历经千辛,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当时的主体文化——儒学——程朱理学,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儒家思想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欧洲新思想相结合,成为欧洲近代历史发展的主导精神——启蒙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对于文明的交流复习过程中除了知道儒家思想对西方产生的影响外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西学东渐,即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019 惠好考试网-试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