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硬的稀粥坚硬的稀粥

发布时间:2019-04-25 点击:

【坚硬的稀粥】坚硬的稀粥

《坚硬的稀粥》是王蒙1989年发表在《中国作家》杂志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讲述的是一家四代(80多岁的爷爷奶奶是一代;60多岁的父亲母亲是第二代;小说中的主人公—“我”,40岁,是第三代;16岁的曾孙是第四代)围绕着早餐的变革问题衍化出来的故事。下面是惠好考试网分享的坚硬的稀粥。供大家参考!

  坚硬的稀粥


  《坚硬的稀粥》用第一人称写法,大约一万四千字。讲述了全家大小事情一律由爷爷做主,一律听爷爷的。全家饭食由老保姆具体操作,但吃什么,怎么吃,由爷爷拍板定案。几十年来,早餐总是:烤馒头片,大米稀粥,腌大头菜。这几年情况突变,新风新潮不断涌来。由爷爷提出改元首制为行政内阁制,于是权力下放,由第二代的爸爸主持家政。但爸爸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先去请示爷爷,爷爷说了,再吩咐老保姆去具体操作。爷爷有所察觉,对儿子说,下放权力是大趋势,叫他不要再用他的名义行事。于是,第二代的爸爸将部分权力下放给了老保姆。第三代和第四代对伙食状况表示不满(表示不满的还有主人公的堂妹夫妇,也属于第三代),便由第四代的曾孙首先发难,他说:“我们的饭食是四十年一贯制,快成文物啦!”“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凝固僵化,不思进取!”“我们家的生活是落后于时代的典型”于是乃由第四代曾孙主持伙食改革。早餐改成了黄油面包摊生鸡蛋牛奶咖啡。改革三天后,老保姆得了急性中毒性肠胃炎,奶奶得了肝硬化;爷爷吃了西餐后便泌,拉不出屎来;堂妹得了肠梗阻、堂妹夫烂嘴角。这还不说,三天下来,一月的伙食费全花光了。于是又召集家庭会议商议,爷爷说自己年迈力衰,无意独揽大权,会议决定全家自由搭配,各人爱怎么吃就怎么吃。但又出现了新间题,吃饭时间发生了冲突,石化气不够用,又闲言四起。堂妹夫出过洋,于是要求他提出改革方案。堂妹夫发表了一通政见,根据堂妹夫的高论,进行了民主选举。选举结果,爷爷得票最多(三票),虽未过半数,仍决定爷爷当选。爷爷不赞成,也发表了一通俩见。结果是:曾孙子到介资企业,西餐之余,仍想吃稀饭、大头菜。叔叔一家搬出去后,仍然经常吃稀饭、烤馒头片、大头菜。堂妹两口子出国去了,写信回来说,仍常吃稀饭、大头菜。至于爷爷、爸爸、我这一家,由妈妈主持家务,但仍事事请示爷爷,每天吃的仍是稀饭、大头菜爷爷一再表示,家务事不要问他,但妈妈知道他的意思。结局有一位英国朋友来家做客,吃过稀饭咸菜,赞叹稀饭咸菜多么朴素、多么温柔、多么舒服、多么文雅,只有古老的东方才有这样神秘的膳食。

  创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正受到西方很多新鲜思想与生活习惯的影响,不加选择的引进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的“改革”与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起了不小的冲突。小说《坚硬的稀粥》这篇文章所具有的象征意义。[4-6] 1986年8月,王蒙与文化部一位女同志出差拉萨。这位同志每天早餐只吃稀粥、馒头、咸菜,拒绝西式藏式食品。西藏自治区文化局的一位局长同志(藏族)对此开玩笑说:“汉族同志身体素质差,就是稀粥、成菜造成的,作者一定要设法消灭稀粥咸菜。”他的这个玩笑话引起了王蒙的思索:从营养学的观点看,正确的态度应是随着生活的提高和眼界的开阔而逐渐予以补充和提高。而这又是与王蒙一贯的提倡建设、提倡渐进、反对偏激、反对清谈的思想相一致。这就是小说《坚硬的稀粥》的题材和主题的由来。1988年冬、1989年初,极少数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鼓吹根本制度的改革,台港有的报刊也鼓噪“老当家可以退休了”。这就是当时的一种“社会舆论”。而对于这种“社会舆论”,《坚硬的稀粥》在客观上是有所支持有所呼应的。1988年7月底,作者去北戴河休假,除写了《球星奇遇记》以外,还写了《坚硬的稀粥》,回北京后觉得后者有些粗糙,便放了一段时间。后逢《中国作家》编辑催稿,对《坚》润色后于1988年12月给出。这碗《粥》,就发表在一九八九年第二期《中国作家》上。

更多相关内容:
《【坚硬的稀粥】坚硬的稀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