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格局和秩序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发布时间:2021-07-26 点击:

从国际格局和秩序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1篇

从国际格局和秩序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1篇

从国际格局和秩序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

当前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将经历何种机遇,同时又会面临怎么样的挑战呢?

一、从机遇方面看,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局势的缓和,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在多极格局中,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已比过去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也得到提高。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从挑战方面看:

第一,是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保护主义盛行,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

第三,少数发达国家推行一种新的强权政治,施加种种压力,企图迫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

第四,中国经济有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开发人力 资本,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并不断寻找替代,这是中国经济长期要解决的问题。通货紧缩、投资不足和失业压力则是短期要解决的问题。从两个方面看,非注意新 经济不可。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压力。我们的自然资源总数还可以,但人均拥有量就少得可怜,而且实现工业化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也相当高。优势是有大量的劳动力。要靠体制和改革、教育、科技来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解决这些长期面临的问题,新经济带来了机会。从短期看,目前中国面临着传统经济结构调整的极大困难。从中国经济结构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抓住新经济,因为有很多问题是原有经济结构调整怎么也解决不了的。中国目前的状况使我们没有理由对新经济不加以重视,里面可能包含的机会,要去抓,要是不抓肯定会错过某种机遇的。

第五、因特网经济对中国的意义。

中国因特网经济虽然目前刚起步,但有战略性意义。

第一个意义,新经济不单单是网络经济,关键是网络里流的什么东西,它可以扩大知识的扩散,这一点对中国非常重要。就此,有理由看重利用因特耐特扩大中国教育、贸易、知识等的扩散,而目前的商务模式还很少涉及这个东西。

第二个意义,发展因特网经济在短期内对扩大外资引进、带动内需和扩大就业有积极影响。

第三个意义,中国的资源问题很大,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很低,需要通过信息网络利用知识经济、改变增长模式。

第六、当前亟需抉择的三大问题:一是要不要民营企业充当先锋;二是要不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外资;三是要不要改革现有的规制框架,这是中国发展因特网经济面临的、并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

首先,发展中国英特网经济的主体是谁?是民营经济,而且是非常年轻的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反应快,这是由它的体制决定的。我们的政策,包括前段时间中关村宣布的几个政策条款,还是很有潜力的,无形资本在中关村可以占到60%,这是新经济非常重要的特征。

第二个问题是要不要利用国际资本。这个问题很重 要,因为新经济的风险很高。许多政府部门都在那里很认真地卡。所谓“守土有责”。这个不能错,那个不能错,很理性,加起来则是一个整体无理性,因为结果是 把起步机会丢掉了。风险投资,他美国人愿意投,干吗不拿过来,拿过来至少短期可以增加资金,增加需求,增加投资。任何资本到了这个国家之后都要服从这个国 家的法律来活动。有人说上市了就会控制不住网上的传递,难道不上市就控制住了?而且正相反,越是上市的公司越注意法制行为规范。

第二是要不要改革现有体制。国内现有体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透明度,审批手续过多过滥,新经济是搞不成的。新经济对时间更敏感,并且它在早期得不到资源就起不来,我们就看不到它今后往哪里去了。

1、目前我国关于因特网经济缺乏清楚、明确、简明的规制框架、这是发展因特网的主要障碍。

2、一些行政部门在没有法律根据的情况下,任意扩大规制权限,导致混乱。

3、多部门无明确规制管制,这将使中国失去发展因特网的最可贵时机,导致在亚洲和全球竞争中落伍。

美国因特网的战略领先地位、并不仅仅是它既有国力的自然结果,而是政策和体制的选择;是政府、生产、企业良性互动的结果。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可以节约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的因特网经济,可以考虑借鉴美国的一些经验。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只有坚持独立自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抵制外来的不利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尽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

从世界近现代史看,不少贫穷落后的民族和国家,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经济起飞,他们虽然有着各不相同的具体条件和有利因素,但重视教育,善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则是其共同特点。

我国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勤劳智慧的人民,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坚定地依靠科技进步,经过五六十年坚韧不拨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从国际格局和秩序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2)

浅谈中国面临的

机遇和挑战

学院: XXXXX学院

专业: XXXXXX

班级: XXXXXX班

姓名: 桃李华年

学号: XXXXXXXXX

浅谈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自从二战结束以后,从美苏两极格局,再到苏东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旧格局终结,世界再转向多极化发展。目前,美国素有霸权主义阴谋,成为超级大国;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并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欧共体成为欧洲联盟,全方位扩展其影响;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我国内政、外交生气勃勃,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世界格局正朝着一超多强的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当今世界形势基本处在比较安定的状况,和平与发展已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虽然和平与发展是主题,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但是局部战乱不断,世界仍不太平。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我国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就像我们个人一样,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我们的国家处在国际环境中,同样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我国要想更高更快的发展,就比必须认清当前世界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当今世界仍不太和平,分析其中的原因有:首先,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根源。其次,恐怖主义给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再次,就是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领土纠纷、资源争夺也使和平蒙受阴影。当今世界最显著的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北)和发展中国家(南)之间的关系问题。 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是造成南北问题的主要原因。

2010年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的经济形势也发生较大的变化。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开始向养精蓄锐、调整力量的转折,使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模式大发展的新阶段。这场金融危机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因为金融危机后,经济全球化发生了调整,全球经济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依存性不断上升。全球资本与生产技术要素的全球化重新配置,带来全球政经格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传统大国多强并起,“中等国家”快速发展,开创了大国和中等国家同场竞技和统领全球化潮头的新局面。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从国际环境来看对我国发展有利方面有:一是有利于我国利用国际市场规模扩大和进一步稳定出口;二是有利于我国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和管理经验;三是有利于我国企业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开发。绿色产业在全球兴起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契机。绿色产业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为我国赶上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发展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供了重要契机。美元国际地位削弱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机遇。美元国际地位削弱刺激国际储备货币进一步多元化,将为人民币成长为国际货币提供更大的空间,有助于我国加快实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从国内环境来看,为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方面有:第一,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改变。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阶段。随着居民消费结构逐年升级,居民消费支出总额显著增加。第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加块了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极大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当今世界总体形势虽然趋于缓和,但不稳定因素很多。当前世界格局中,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我国面临着许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随着我国国际利益的不断拓展,随着国内一些分裂势力的滋长与相互勾结,我国在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我国的国家主权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狂飙式发展带来的一个最显著的结果就是,国际舞台上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大幅增加。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数目的不断膨胀、影响力的不断增强,逐渐侵蚀着传统的国家主权。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身社会制度发展不够完善,在应对对国际惯例和游戏规则缺乏一定适应性与应变能力;另外因社会制度的不同而在国际政治中处在不利地位。

首先,台湾问题是我国国家领土安全面临的重大挑战。台湾问题本是中国的内政,但其产生和发展的进程中历来都有一些国际势力的幢幢怪影。而在这些国际势力中,美国又是核心因素。美国是台湾问题的始作俑者,也是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最大外在障碍。再次,边界领土争端,尤其是海洋权益争端对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影响在增大。我国幅员辽阔,有20多个邻国,与15个国家领土接壤。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不少邻国的领土边界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但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我国与一些国家的领土争端还没有完全得到妥善解决。我国与印度边界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一段时间,与东亚一些国家的海洋划界尚未确定,与东南亚一些国家围绕南海问题的争议虽然没有激化,但依然悬而未决。

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我国经济方面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带来许多挑战。我国虽是个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都是我国要进一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随着中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问题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我国的能源种类不均衡,能源利用率低,开发难度加大,能源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此外,我国的核能、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很大。能源问题也是我国面临的一项艰巨的挑战。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外总体形势下,给我国发展不仅面临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从国际格局和秩序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3)

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的发展面临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知道国际竞争的实质

2、 能力目标:能用联系的、历史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并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收集资料、分析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勇于接受挑战的意识

4、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 教学难点: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的时事新闻、学生则准备好纸笔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学习探究、创设情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导入【纵观世界】

1、中国目前的国情?(请从人口、资源等角度分析)

答:人口: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不高

资源:资源总量丰富,资源人均占有量少

……

2、中国加入WTO的时间及意义

答:2001年;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舞台……

提问:中国加入WTO可以说是什么?

答:机遇

阐述:无论是小到个人,还是大到一个国家,都会在不同的时期遇上不同的机遇,而只要我们能抓住机遇,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或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上因抓住战略机遇而国兴的例子有哪些?

答:英国抓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取代“海上马车夫”荷兰,建立了“日不落帝国”,确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美国、德国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后来者居上……

提问:这些例子给我们中国什么启发?

答:要抓住机遇发展

(二)教学【探究中国】

1、思考:当今我们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除了刚提及的加入WTO,还有那些?

答:⑴当今世界总体和平、局部战争,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打不起来,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⑵经济全球化

(是机遇的原因: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范围内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

⑶新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

(是机遇的原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等有巨大促进作用)

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为我们实现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请举例说明成就:经济发展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进步快,“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国防实力增强,09年国庆阅兵展示的武器均为中国自己研制;……)

……

2、阐述:本世纪头20年,是国际格局相对稳定的“缓和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期”,是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创新期”。对中国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那对其他国家而言呢?

答:也是难得的机遇,世界上去多国家都在抢抓机遇。如美国——2015年之前实现“一超”梦想;俄罗斯——未来5年是实现强国战略的“重大考验期”;日本——制定“经济新生计划”;欧盟——确定“电子欧洲”计划;印度——制定“跨越性发展战略”。

提问:由此可见,当前国际竞争怎样?

答:激烈

提问:那么,当前国际竞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实质又是什么?

答:主要表现在:原料的争夺,科技的创新,文化的较量,人才的培养和争夺等方面;其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提问:综合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主体来完成,因此,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什么的竞争?

答:人才的竞争

Ppt展示美国当前各行业顶尖人才外籍人员所占比重,及截至2008年中国留学生归国不到三成的材料——意在让学生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及将来若是有机会出国学习,要记得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3、 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中国而言意味着什么?

答:意味着挑战

转承:那当前中国又面临着哪些挑战?

(Ppt展示热点新闻让学生概括)

⑴2009年9月11日美国轮胎特保案——贸易保护主义

⑵包围中国的十大美国军事基地,2010年12月美日韩军演以中国为假想敌——各种形式的安全威胁

⑶世界7大国家综合国力评估——我国在科技、经济上与发达国家差距大

⑷现场小调查:你们看过那些动漫?学生答完后,问哪些是国产,由此得出我们中国面临着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的挑战

⑸问:中国面临着的挑战还有吗?

答:自身建设存在着不少困难,如PRED问题严峻

4、中国面临着如此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那是机遇大于挑战,还是挑战大于机遇?

答:机遇大于挑战,因为和平是发展的基础,而当今国际环境相对稳定和平。

提问:那么,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国家和青少年应如何应对?

答:国家: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国际合作

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⑷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⑸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

青少年:⑴增强民族自尊心、危机感、责任感;

⑵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肩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⑷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作业布置:【认识自我】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座的各位已是初三的学生,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果每个人都充分对待自己的人生,则国家何愁不强!认真思考:目前我的优势在哪里,我的不足在哪里;而我所面临的机遇是什么,我所面临的挑战又是什么?写在纸上,完成后粘贴在教室后面

板书设计:

机遇:加入WTO

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经济全球化 抓住

新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

∨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中 民

国 挑战:国际竞争激烈 族

现 贸易保护主义 复

状 各种形式的安全威胁 迎接 兴

与发达国家差距大

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

自身建设存在着困难

从国际格局和秩序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4)

xx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应如何如应对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外交将经历何种机遇,同时又会面临怎么样的挑战呢?

由此看来,xx面临的机遇有以下几点:

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和平与发展”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国际体系的主导力量。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与当代国际体系转型是正相关的历史进程这是以往后起大国所没有的历史条件。

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是国际体系的积极建设者,各方对中国的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中国在重大国际议题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上升,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战略回旋空间大大拓宽。

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和影响上升,是中国实现和平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战略依托。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这不仅表现在“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日益显著的影响力而且出现了“钻石七国”迅速上升的势头,整个非洲经济也呈现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这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象。也就是说中国孤军奋展发展所遇的阻力会减小。

中国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形成,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威胁”论的看法和担忧有所减弱,对中国的信任、肯定和信心有所增强。

然而xx所遭受的挑战也是史无前例的。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外部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全球经济陷入深度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进出口下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能否确保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将决定中国能否抓住重要机遇,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中国外部安全环境风险和隐患也在明显增多。朝核、伊核等国际热点问题有升温趋势。中东、中亚地区动荡加剧海盗、恐怖主义等问题日益突出,国际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加剧,政局持续动荡。中国仍然面对外部的战略防范和牵制,面对分裂势力和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外部安全环境的因素增多对国家安全与和平发展造成重大挑战。

尽管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认同中国和平发展是机遇但仍有一些人对中国的和平发展抱有种种疑虑,充满误解和偏见,甚至鼓吹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部分学者将西方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存在的大国兴衰、霸权更替规律强加于中国宣扬“强国必霸”等论调,质疑中国的和平发展。如何消除外部对中国的意识形态偏见,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将是中国长期面临的挑战。

中国发展面临诸多内部困难。当前中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问题仍然较多。这些内部问题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对于机遇,我们要善于把握,对于挑战呢,我们要勇于面对。

经济上所遭受的寒潮已经领略,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在党的领导下,一点可以化险为夷。中国所能做的就是保持货币稳定,避免通货膨胀。同时救济那些经济下滑很严重的国家,本着世界稳定的信念。

周边环境险恶,国家应该加强维和,保障中国人民和周边弱小国家的安全。

我国的和平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战略目标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前进的道路上,我国的和平发展还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风险,外部环境是复杂严峻的。我们要坚定信念,和平发展必会取得成功。

国家不仅要面临国际上的挑战还有国内的纷争,要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才是最重要的。住房问题,养老保险,官员贪污还有整个社会的风气,都急需整顿和解决。房价应当下降,照顾更多的人;老龄化加重,应当适时的一对夫妻两个孩子。上级拨的款应当派人进行跟踪调查,防止中饱私囊。很多问题都有待一一解决。

随着中国不断的崛起,经济飞速发展以及在国际政治事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就给我国的外交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机遇。但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也面临一些挑战。面对挑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化不利为有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样,中国才能更好的屹立于民族之林。

从国际格局和秩序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5)

上证交易所:证券业自律监管面临四大挑战

报告说,2006年上证所的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多管齐下促股改的举措使资本市场基本制度改革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上市公司大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大幅下降,较好地防范了权证交易和行权的风险,监管关口前移原则的贯彻落实,也有效地防止了价格操纵等市场违规行为。但在全流通环境下,上证所自律监管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

一是上市公司大股东的监管问题。大股东的利益与市场利益的一致性使得大股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在意自身的股价表现,也有动力通过一些不当的方式牟取利益。

二是专业投资机构的监管问题。交易所会员的抗风险能力和自律意识仍然相对薄弱,会员的净资本状况将成为制约其业务快速发展的瓶颈,使其难以承受更大的市场风险。并且随着市场逐步开放,QFII等境外机构投资者对国内监管法规和执行效力也提出了新挑战。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问题也将成为基金交易监管的重点。

三是市场创新的监管问题。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特性对交易者和监管者都提出了较高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要求。随着融资融券制度的引入,推高股价不再是市场操纵获利的唯一手段,内幕交易的手法也将更具多样性和隐蔽性,对交易所的监察分析和证监会的办案都提出了新问题。

四是跨市场的联合监管问题。如果各个交易所的市场监管工作仍完全隔离、不通信息,则难免出现监管真空或者重复监管的问题。

该报告主要包括市场自律监管制度建设、上市公司监管、会员监管、交易异常监管、自律监管工作的实施效果以及全流通环境下交易所自律监管工作的挑战等六个部分。

2006年上证所首先在监管制度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全面修订了两大基本业务规则《上市规则》和《交易规则》,并完善了中国证监会正在审批中的第三大基本业务规则《会员管理规则》。几大基本业务规则的修订或制定,进一步理顺了制度分工与相互协调。此外,去年上证所还修订或制定了一系列配套业务规则,为监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对上市公司监管实践中,监管年报显示,上证所紧紧围绕股权分置改革、清欠和信息披露监管三个重点展开监管工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完善了配套规则指引,总结成功经验全面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工作。2006年上证所上市公司部先后制订了8份股改工作备忘录,市场监察部共向保荐的证券公司发出监管关注函49份,要求保荐机构及时自查和整改,并先后约见了50家未股改公司的董事长及其大股东代表进行谈话,共向未股改公司发出监管关注函500余份。

第二,灵活采取各种可能的方式和手段,督促清理占用的上市公司资金。上证所专门成立了清欠工作小组,派专员走访占用比较集中的十几个辖区的上市公司和当地证监局,通过座谈会现场解决公司推进清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开展集中清欠。

第三,针对全流通环境下上市公司日趋明显的利润操纵动机,上证所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促进信息披露公平。上市公司部严格按“三重五组”标准操作的工作制度,即初审、复核和总值班三重审核。去年全年共事前审核各类公告3.3万多份,较2005年增长26%。同时加大了信息披露与股价异动联动监管的力度,共向所内市场监察部发出联合监管函88份。

第四,加大惩戒力度,形成监管威慑,进一步加大了上市公司违规惩戒力度。上市公司部全年共发出各类监管函件近1700份,较2005年大幅增长90%以上。在退市方面,2006年上证所共召开专家委员会3次,实施暂停上市公司10家,终止上市6家,实施特别处理40家,撤销特别处理12家。

此外,上证所还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推进公司治理。去年制定实施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董事会议事示范规则》、《监事会议事示范规则》等文件,并配合证监会制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修订了相关定期报告准则等与公司治理相关的一系列规则。上证所还积极开展培训、明确监管导向,对上市公司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进入了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会员监管方面,2006年上证所重点是抓规范、促创新。首先加强会员交易权限管理,实现业务风险事前控制。在坚持“关口前移”的监管工作原则上,对上证基金通、ETF一级交易商、买断式回购以及权证等业务上继续实行交易权限管理制度,并重点加强了会员权证创设资格的审核工作,有效抑制了权证市场价格炒作。

其次,全力保障权证交易顺利进行,防范会员权证业务风险。积极采取措施规范证券公司的创设、注销行为,将创设业务纳入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监管,并逐一约见可创设权证的会员公司高管谈话,有效控制创设规模,提醒会员公司高管人员及早回购注销已创设权证。

第三,强化了会员账户管理,限制非规范自营账户的交易。到2006年底共有20家会员的1363个非规范自营账户被采取限制交易措施。针对会员存在“机构使用个人账户”、“个人下挂多个账户”等不规范行为,2006年上证所先后向17家创新类、规范类会员发函,要求规范客户的账户使用行为。

此外,上证所还加强所内、外监管协作,提高监管工作效率,深化与各监管部门间的监管协作;加强与相关证监局的监管信息交流;积极参与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规范类证券公司的评审和会员集合理财计划以及QFII的评审;以及积极配合证监会开展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强化对风险证券公司的日常监管,全年共协助证监会处置风险证券公司10家。

2006年上证所尤其对交易异常强化了监管的针对性。2006年共调查异常交易事件280起,电话提醒营业部356次,向会员通报监管信息75份,约见了10家会员及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谈话。为提高证券监管执法效率,上证所市场监察部还积极配合证监会稽查局对21起案件实施了稽查提前介入调查和评估。

在交易行为监管上,上证所一方面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交易监控和分析,加强对会员自营和集合理财计划的监控,约见借壳传闻多的会员高管谈话,传达监管信息,并加强对基金、QFII和保险公司交易行为的日常监控,特别是基金交叉持股、利益输送、尾盘交易、操纵股价等问题,并加强对上市公司大股东二级市场行为的监控。

另一方面,上证所大力加强对新产品交易的监控和违规账户的处罚。面对权证交易异常活跃的状况,由专人负责对权证和ETF等新产品进行监控,对不听警告的涉嫌违规账户,上证所适时依据《交易所权证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则,对其实施暂停交易的处罚。对于盘中交易严重异常的权证,上证所果断实施盘中紧急停牌,对其暂停交易以提示、化解市场风险,维护权证市场的交易秩序。

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上证所表示,随着行政管制的逐步放松,市场发展更加需要包括自律监管、行政监管和法制监管在内的强有力的证券监管体系和制度予以支持。上证所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高效、诚信、富有竞争力的市场。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交易所的监管工作同样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强化上证所市场的社会公信力。

从国际格局和秩序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6)

当前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外交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那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将经历何种机遇,同时又会面临怎么样的挑战呢?

一、从机遇方面看,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局势的缓和,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在多极格局中,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已比过去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也得到提高。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从挑战方面看:

第一,是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保护主义盛行,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

第三,少数发达国家推行一种新的强权政治,施加种种压力,企图迫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

第四,中国经济有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开发人力 资本,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并不断寻找替代,这是中国经济长期要解决的问题。通货紧缩、投资不足和失业压力则是短期要解决的问题。从两个方面看,非注意新 经济不可。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压力。我们的自然资源总数还可以,但人均拥有量就少得可怜,而且实现工业化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也相当高。优势是有大量的劳动力。要靠体制和改革、教育、科技来充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解决这些长期面临的问题,新经济带来了机会。从短期看,目前中国面临着传统经济结构调整的极大困难。从中国经济结构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抓住新经济,因为有很多问题是原有经济结构调整怎么也解决不了的。中国目前的状况使我们没有理由对新经济不加以重视,里面可能包含的机会,要去抓,要是不抓肯定会错过某种机遇的。

第五、因特网经济对中国的意义。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的理论与现实根据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对21世纪第二个10年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及其所蕴涵的挑战、机遇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重大战略判断,是我们明确目标、作出决策、制定政策的基本前提。

我们知道,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的十六大报告首先作出的重大判断。党的十六以来,正是因为我们党敏锐发现、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了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带领人民群众连续十年不懈奋斗,成功地使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使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并从而使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

10年过去了,国际国内形势已经和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我国发展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风险和挑战,各种矛盾和问题比较多地显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但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我国同各大国、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等的关系持续平稳发展,各国加强对华经济技术合作的意愿进一步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集中精力搞建设、谋发展。

从国内发展条件看,尽管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压力较大,社会矛盾凸显,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步伐加快,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依然存在,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政治大局稳定,这些都为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应该十分明确地说,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我国发展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并没有因为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发生根本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是符合实际的、完全正确的,具有充分客观依据和重大战略意义。

实施四个全面战略的内涵及其意义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他还强调:“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它3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我们党在刚刚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十六大就提出的一个管长远管全局的重大战略目标,其重要科学内涵有5个方面:一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人群之全面,即“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二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覆盖领域之全面,也就是“六个更加”,即“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三是指实现国民经济发展之全面,即推动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以利于缓解一系列重大矛盾;四是指我们党在新世纪之初要推动建设的三大文明协调发展之全面,即要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五是指人的发展之全面,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基础上,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更加关注并努力满足中国十几亿人口特别是普通人的多方面发展需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在于“四个体现”,即体现了我们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大局观,体现了以人为本、为民造福、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执政观,体现了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观,体现了我们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的共产党人价值观。

  应该指出,由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了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先后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充实和完善。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5条至关重要的新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三是文化软实力显着增强;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及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经过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修改完善后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不仅由新世纪新阶段之初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之全面,扩展为包括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之全面;而且,还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拓展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之全面。

第二,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提出的三大战略举措之一,凝聚了我们全党全社会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是对全党全社会积极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一次总部署、总动员。

  全面深化改革之全面,其重要科学内涵,首先指的是改革总目标之全面。在此之前,我们党也提出过一些着眼于具体领域的改革目标。比如,我们讲过,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在这个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的分目标。这是改革进程本身向前拓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目标认识的深化。同这个总目标紧密相连的是,全面深化改革还围绕完善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即我们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强调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面深化改革之全面,其重要科学内涵,其次指的是覆盖领域之全面。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覆盖了“5+1+1”的广泛领域,即覆盖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改革,加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在一个改革决定中覆盖如此广泛的领域,并且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务有336项之多,这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的历次有关改革的全会《决定》中还是第一次。这是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到2020年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相对应的。正因为这样,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起草党的十八大报告过程中,明确要求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同时,要提出制度建设的目标。事实上,正是通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制度建设的目标,以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为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相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在于:它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关系到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系到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三,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提出的三大战略举措之二,其重要科学内涵,首先指的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之全面。这个总目标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既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是贯穿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全篇的一条主线,对全面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要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之全面,其重要科学内涵,其次指的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之全面。这就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依法执政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我们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坚持依法行政。强调要坚持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进上着力,就是要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强调要坚持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上用劲,是因为这三者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全面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全社会法治观念增强,所以,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法律权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培育社会成员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环境,自觉维护法治权威,自觉抵制违法行为。

  全面依法治国之全面,其重要科学内涵,同时指的是要着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之全面。科学立法是前提,严格执法是关键,公正司法是防线,全民守法是基础。推进科学立法,关键是完善立法体制,提高立法质量,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推进严格执法,重点是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推进公正司法,重点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制度安排。推进全民守法,主要是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使尊法守法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全面依法治国之全面,其重要科学内涵,还体现在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坚决破除束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障碍之全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部署的法治领域改革共提出了190项重要举措,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这表明,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意义在于:这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归根到底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第四,全面从严治党,作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提出的三大战略举措之三,同样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我们党作为一个大党老党,历来重视从严治党,一贯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从严治党上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纲领性口号,这既契合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对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迫切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党在面临长期、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四大考验”,面临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这“四大危险”的高度清醒和自觉。简而言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和此后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讲话阐述的内容看,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内涵主要有4个方面:

  一是内容无死角。就是要覆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这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现在,党的建设中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是轻视思想政治工作,往往以为定了制度、有了规章,就万事大吉了,有的甚至已经不会或不大习惯于做认真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了,还有的甚至认为组织找自己谈话是多此一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广大党员干部既要靠教育,也要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

  二是主体全覆盖。就是要强化党的建设包括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既要挂帅,又要出征,对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在巩固省区市、中央和国家机关落实主体责任成果的基础上,把责任落实到地市一级。

  三是劲头不松懈。做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纠正“四风”没有休止符,坚持查处腐败问题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懈、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让那些想搞腐败的人断了念头、搞了腐败的人付出代价。

  四是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到更加重要位置。保持党的团结统一,既要靠共同的理想信念、严密的组织体系、全党同志的高度自觉,又要靠严明的纪律和规矩。纪律不严,规矩不彰,从严治党就无从谈起。党章等党内规章制度,党的纪律,国家法律,是全党必须遵守的规矩;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十分重要的党内规矩。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腐败问题与政治问题往往是结伴而生的。所以,当前对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十分明确地强调、十分坚定地执行。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不但要在守纪律、讲规矩上作表率,还要教育引导年轻干部,让他们从进入干部队伍起就知道守纪律、讲规矩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七一”讲话,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七一”讲话中,习近平十次提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并将其作为主题,贯穿始终。这也是讲话的最大亮点,引起了理论界的高度关注。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好讲话的主题,具体可以从历史、内涵和路径三个维度加以分析。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内涵,动因和路径

  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由来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把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放在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位置。在“七一”讲话中,首次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也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一贯性。实际上,在此之前,习近平也做出了相关论述,只是具体表述有所不同。以时间为顺序,结合讲话针对的内容,可以大致梳理其提出的历史脉络。

  早在2012年11月15日举行的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在讲话中就指出,“要通过理论武装,推动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在随后的第二天,即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这里,习近平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把理想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以突出其重要性。以上关于理想信念的论述,实际上就已包含“不忘初心”的具体内涵。

  在中共十八大结束后不到半年的时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党开展。习近平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习近平在指导河北省教育实践活动中指出,“我们党现在已经90多岁,马上要进入百年了。一个政党,如一个人一样,最宝贵的是历尽沧桑,还怀有一颗赤子之心。”这是习近平首次通过回顾党90多年的历史,得出的重要经验,就是要有一颗赤子之心,也就是要保持建党时的主张和理想。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身体力行,多次到革命老区调研和考察,反复强调不能忘记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在2012年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的第一个元旦前夕,专程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阜平县调研。他强调,“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到西柏坡参观时指出,“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对我们来讲,每到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2014年10月30日,习近平在参观古田会议纪念馆时,强调要“深入思考我们当初是从哪里出发的、为什么出发的”。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在延安调研考察时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又到吉安、井冈山、南昌等地调研考察。他指出,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井冈山革命理想教育要坚持下去。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要保持艰苦奋斗本色,不丢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不丢廉洁奉公的高尚操守。

  更为直接的论述,是习近平提出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忘记历史等。比如,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我们要把党和人民90多年的实践及其经验,当做时刻不能忘、须臾不能丢的立身之本”,“不能数典忘祖”,“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2015年7月1日,习近平在给国测一大队队员老党员的回信中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干事业不能忘本忘祖、忘记初心。” 2015年12月28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现在做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但不能忘记初衷,不能忘了我们的最高奋斗目标。”

  可见,虽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首次提出,但是,仔细梳理,可以发现,在此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做过相关论述。因此,可以认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一条主线,就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篇大文章继续写下去。

  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科学内涵

  “不忘初心”最早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时,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朗然大悟时所呈现的境界。《华严经》中的“初心”,是指佛教徒踏入佛门时,心中秉持的那颗当仁不让的成佛利生之心,那份最真诚质朴的求法向道之愿。佛学中,最看重的就是这份初心,认为发心最真实、初心最珍贵。只要有了这份初心,就能开始成佛之路习近平使用“初心”一词,与《华严经》中的用法有本质的不同。从字面上来看,不忘,强调的是要坚持和发扬。初,是个时间概念,指初始、开始、起初的意思。心,是人的意识、心理。对于共产党而言,“初心”是指党成立时的主张,为什么要成立,以及成立后表现出的精神状态等。初心,是共产党的组织黏合剂。不忘初心,说到底就是回到党的本源,回归本真,是对共产党立党之本的追问,也是对共产党存在意义的追问。具体来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有以下基本内涵。

  第一是不忘本来,即为何而成立?为什么出发?就是要牢记党的指导思想、宗旨、理想信念、目标等。在政党类型上,中国共产党属于意识形态政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规定了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当然,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中国实际,面向中国问题,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的根本,是治党治国治军的基本遵循,也是中共的本来,必须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发展。正如习近平说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第二是不忘历史,即走过的路,包括苦难和辉煌、经验和教训,继续朝着目标前进。“今天的人们不能脱离昨天的历史来把握今天、开创明天”,“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党的理论、理想、信念,既是抽象的,又是历史的、具体的,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呈现出来的,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的。而要真正坚定理想信念,理解、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理想和目标,必须联系党的历史。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第三是不忘品格,包括品质、精神状态、精神风貌等,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涵盖共产党人建党时的奋斗精神,以及在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初心十分可贵,但初心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党带领人民奋斗的历程中,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品格,可以称之为共产党人的精神、作风等。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一个有着几千年专制传统、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大国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又曾遭受西方列强、日本的入侵,外忧内患。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内外环境是十分恶劣的。面对如此条件,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作风,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品格,是“初心”的具体写照。

  之所以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根本上说,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因为有的党员干部淡忘了“初心”,不愿意前进。干部队伍中,有的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认为那是虚无缥缈、难以企及的幻想;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热衷于算命看相、烧香拜佛,遇事“问计于神”。有的公开场合要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背地里自己不敬苍生敬鬼神,笃信风水、迷信“大师”。有的领导干部,在担任领导职务后,意识到升迁无望,便开始放纵自己,丧失理想信念和党性原则,以至走向贪污腐化。有人总结了贪官的人生轨迹,即“都经历过苦难的童年、奋斗的青年、上升的中年,最后都走向悲惨的晚年;他们的血泪教训也几乎相同:那就是丧失了理想信念和党性原则”。这也从反面印证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重要性。

  三、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具体路径

  讲话中,针对当前的困难和问题,习近平告诫全党,“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并将当前的奋斗历程比作一场考试,强调“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讲话中,习近平提出了八个方面具体要求。这八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从内在逻辑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从政党本质看,就是不忘“主义”“理想”和“事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理想而奋斗的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这是八个要求中的前三个。根本上说,“主义”“理想”和“事业”,是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其中,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思想,是党的灵魂所在,起着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指向,起着目标引领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导思想和远大理想、共同理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具体就是要落实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行动上。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是一个政党凝聚党心民心、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真理力量,使党能够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在发展,理论也必须发展。必须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不同于一般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有着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这是党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有奋起的根本原因。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要深入学习党的理论,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和执着追求。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党性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的精神营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

  在“七一”讲话前的2016年6月28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把“文化自信”同“三个自信”(中共十八大首次提出)放在一起,从而提出了“四个自信”,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过,习近平是放在如何“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中提出的,没有具体展开论述。“七一”讲话中,习近平首次对其每个自信都作了具体阐述。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二)从发展战略看,就是不忘布局、改革开放、人民立场、和平发展道路,继续推进“两个一百年”目标、改革开放、为民造福事业、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

  落实到当下中共执政的行动上,可以说是在实践层面和战略上,则主要体现在第四至七个要求上。

  “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上半叶执政的具体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到治国理政的各项工作,就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基本方法,抓主要矛盾,形成并确立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是整体与局部、全面与重点的关系,必须相互促进、统筹联动,协调贯彻好。

  恩格斯曾说过,“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受苏联模式影响很大,存在不少弊端,必须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进程。在新形势下,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人民立场是中共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着标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要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当代中国,处于全球化当中。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紧密联系。从国际关系史的角度看,大国的崛起,往往伴随着国家间的冲突,和平崛起尚没有先例。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崛起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于民,远期目标是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当代中国,是从苦难中走出来的,深知和平的珍贵和发展的价值。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所谓共同体,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种文明、各个国家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共同进步。

  (三)从根本保证上看,就是不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当代中国,仍然处于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阶段。这个阶段,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要调动和集中各方面资源。这个任务,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来完成。20世纪的中国,正是中国共产党,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组织起来,打破了中国几千年以来家国同构的政治和社会结构,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当代中国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一个超大型政党,在一个超大型国家长期执政,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从学理上讲,在当代中国,政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同西方国家有根本的不同。中国共产党不仅要领导国家和社会,而且还通过自己的组织建设,嵌入到国家和社会当中,去推进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因而,党的建设同国家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当代中国,党的建设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

  这就要求,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掌握着国家公共权力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四自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要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综上所述,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中国共产党95年光辉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主题和主线,有着深远的历史意蕴和深厚的理论渊源。“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内涵丰富,涵盖党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宗旨、历史、精神、传统、作风等,归根到底就是要保持和发扬中国共产党自身所具有的组织文化。“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既是口号,更是行动,就是要从政党本质、当前战略、根本保证等三个层面加以坚持和推进。

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上述论述,为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深刻认识理想信念的重大意义、始终坚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价值取向、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者和忠实践行者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理想信念是无价之宝

  理想信念的价值高于天。理想信念是主体对客体稳定、持久的确信心态和价值认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的最高统摄,是价值意识活动的调节中枢和最高主宰,是衡量利害关系和选择精神追求的最高准则。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内容和奋斗目标的革命理想,具有科学的预见性、坚定的目标性和长远的导向性,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穿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并且事关其成败的思想基础、行动指南、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其价值的至高无上性,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的坚定是最根本的坚定。

  理想信念的力量大于天。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奋发前行的精神动力。正像巴尔扎克说的:“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伟大的理想产生伟大的运动。实践证明,理想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任何人、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也是我们党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核心能量。

  理想信念的作用大于天。理想信念是精神家园的门卫,是思想领域的火炬,是冲锋陷阵的号角。理想信念的强大社会历史作用,集中表现为社会价值的导向作用,社会秩序的调控作用,社会力量的凝聚作用,社会行为的选择作用。没有理想信念,民族就没有前途,国家就没有希望,政党就没有生命,人生就没有动力。我们党诞生以来,由于始终高举革命理想的熊熊火炬,才英勇悲壮地渡过了无数急流险滩,走出了茫茫雪山草地,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没有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就没有党和党的一切。

坚持远大理想与现实工作的统一

  我们党是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统一论者。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伟业,竟成以实。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回应人民期待的新要求。这些目标要求,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相衔接,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一致,更与全国各族人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新向往相呼应,使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受鼓舞和充满期待。正如习近平同志饱含深情地指出的,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决定了实现党的各项任务与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统一性。坚持实现党的各项任务与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就是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解决群众的上学、就业、就医、住房、养老、安全、环境等突出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时时处处、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抓紧民生之本、救助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解脱民生之困,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更广泛的普通民众。

做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者和忠实践行者

  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坚持知行合一,忠实践行理想信念,是理想信念的生命所系和价值所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之所以能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自己的根本性质和立党宗旨,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只有把带领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责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努力奋斗的目标,才能获得更广泛更强大的号召力,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执政基础。

  忠实践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苦乐观。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先忧后乐的价值原则的根本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继续保持和弘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忠实践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苦乐观,就是要把吃亏留给自己,把好处让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利益让给群众;把艰苦留给自己,把快乐让给群众。只有苦群众所苦,才能乐群众所乐,才能乐在其中,才能真正实现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

  忠实践行勤奋工作、廉洁奉公的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凝心聚力的中国梦,又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忠实践行勤奋工作、廉洁奉公的价值观,要求我们每个党员干部,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把干事创业作为自己的天职,真正把精力和才干集中和用在为党和人民工作上。只有这样,才能坚守正确的苦乐观和利益观,才能扎扎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官,才能淡泊名利、廉洁奉公、无私无畏、勇往直前,心甘情愿、毫无保留地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与期望。

  忠实践行为理想而献身的人生观。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是检验每个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有无和坚定与否的最高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没有烽烟的新的“革命征程”中,共产党员要做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者和忠实践行者,仍然需要继承和弘扬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那么一种献身精神,才能有效迎击和化解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难点及其解决路径

首先如何理解“全面”。十八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改变是全面改革,首次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标志着我国迈向了全面现代化。既然是全面现代化,就要进行全面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任务就是制定总体方案,激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全方位创新,全面释放改革红利。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政治是难点也是保障。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又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光有经济没有政治是不现实的。也有人说,我们这次没有提政治体制改革,那是因为我们在其他方面都已经把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显现出来了。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兴领域,是要把中国建造成文化强国。比如,应该增强文化正能量,在做电视剧的时候,在编剧的时候,一定要从这个方面考量。

社会体制改革是将来的重要领域,是不断为人们创造福祉的领域。我们一方面要创新,另一方面要摸着石头过河,因为我们没有做过,我们要不断的积累经验,才能使经验丰富。面对深层次的矛盾和成长的烦恼,改什么,怎么改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要解决就要有新的方法,要做三件事,第一,确定目标。第二,根据改革目标制定改革方案和总体规划。第三,冲破阻力障碍,把各项改革落到实处。深化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制定总目标,完善和发展国家建设,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目标的确定深刻反映了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也回应了人们的期盼和关切,指明了方向。还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体制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各方面事物的能力,包括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这是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解决中国各种问题,实现各项目标,关键要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什么叫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治理国家,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项目。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是我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0%才能达到,二是我国的技术创新要领先全球。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提升了,我们的商品价格竞争力已经减弱,只有再上一个台阶,才能保证优质的竞争力。改革发展稳定,管理和治理的区别有几样不同,一是管理的主体只是政府,而治理的主体还包括了社会组织和个人,所以今天提倡的是治理,要改变过去完全由政府管理的模式,我们今后的管理是政府、社会和人,所以体现了多元共治的理念,政府不再是治理的主体,而且也是被治理的对象。二是权源不同,尽管机关是人民的,但是人民管理还是间接的。三是运作方式不同,管理的运作模式是单向的,合法性常常遭到质疑,尤其是政府的不作为,招致了公信力的下降。治理运作模式是复合的、包容的。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必须法制化。依法办事,遇事找法,化解问题依靠法的环境。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正义,根据目标制定改革方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涵盖了三百项具体措施,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  

二、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围绕改革开放要以重大的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研究,解决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过去我们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提倡效率优先,今天我们强调兼顾效率和公平。从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文献都提到了兼顾效率和公平。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是永远的,通过改革解决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以前我们的发展方式是粗放的、不合理的,导致现在雾霾严重,还有城乡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增多,只有改革才能解决问题。

(2)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第一,恩格斯的观点就是把社会看成改革的社会,改革是推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目标。第二,从毛泽东定义三大法宝的视角看,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第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改革才能发展。第四,从道路决定命运的视角看,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问题,不能走封闭的老路,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之路。  (三)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必然要求。我国去年是人均GFP突破了6000美金,七年以后人均多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中国在没有战争、没有意外发生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达到14.9万亿美元,人均GDP可以达到一万美元。到2050年可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预计到本世纪末,我国要在经济总量上达到全球经济总量的30%,这是其一。其二是在技术创新上能够引领世界发展。其三是我们的政治制度是优秀的,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变,职能是需要变化的,从过去的管理变成服务,这是我们这次改革的中心之一。

(3)三、透视《决定》中的新举措

(4)(一)《决定》的形成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当今国际体系正酝酿着深刻的变革,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机遇稍纵即逝。目前我们要考虑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问题,我国要保证经济增长速度并为老百姓的利益考量。2002年12月,习近平第一次调研就到了深圳,为邓小平铜像敬献花圈并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奋勇前进。201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同时批准成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组长,刘云山、张高丽同志为副组长,在将近7个月时间里广泛征求意见,进行调查研究,反复讨论修改,其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3次、中央政治局会议2次分别审议决定,决定征求意见稿还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专门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在过程之中,各方面都提出了好的意见和建议,起草组对决定做出重要的修改,取得了重大的共识,就在《决定》发表的前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还在进行修改。中央政治局考量全面深化改革所要达到目的是: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5)其次还突出突出了五个方面的考虑,一是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二是以改革为主线,突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举措。三是抓住重点,围绕人们群众强烈需要解决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四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五是时间表,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成果。

(6)(二)《决定》的总框架。在架构上全面解决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引领,共16个部分,分三个板块。第一部分:构成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第二个板块是分论,由第二部分到第十五部分组成,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6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第十六部分构成第三个板块是组织保障。  (三)透视《决定》中的新举措。重点讲经济方面,第一,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1992年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0多年来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我们一直在深化认识,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十五大是市场对资源宏观条件下起基础性作用。十六大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作用。十七大从制度上更好的发挥市场在基础配置的基础作用。十八大的强度更大、范围更广。目前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不规范谋取利益的情况普遍存在。二是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一方面是任务闲置,一方面是得不到满足。三是市场不统一。四是市场不充分。第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是两回事,关键是谁起决定作用,第三,目前对市场的认识和驾驭能力提升。主客观条件具备,所以我们应该在完善市场体系方面迈出新的步伐。第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市场关系的理念;有利于转变市场职能,抑制消极腐败。第五,对关键问题做出定位,这对全面深化改革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基于此点,三中全会才将市场决定性作用做了定位。

(7)怎样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第一,必须遵循市场的决定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遵循经济规律,着力解决市场规范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的问题。第二,从基金稳妥上推进市场化的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的资源配置,再度要求政府不要过多干预,实现效益、利润最大化,所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好。第三,建立公平开放的市场规则,统一市场准入政策。第四,完善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正当干预。第四,发展金融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第五,发展资本市场,健全多层次的体系,优化境资本。第六,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市场深度融合。具体而言,放款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现在在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区了,上海先开了头,还要在若干个地方建立,要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建立开放性金融机构,加快互通建设,加快海上丝绸之路。

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我们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职能作用是不同的,科学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的治理是发挥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要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政府。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协调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的减少政府管理。加强服务监管,公共服务提供。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必须深化改革,完善决策权、执行权,还要实行大部门管理,完善机构体制。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我们要充分的调动民间资本,调动民营企业的活力。第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强调非公所有制资本等,现在不光有公家的,还有民间和国外的。要加大力度和股份,这是新形势下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有效途径。第三,完善国有经济体制。第四,加大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加大对公益性的服务,强调更好的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强调国有企业经营、投资责任追究。第五,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公有制财产不可侵犯,非公有制也不可侵犯,权利平等、规则平等、机会平等。

深化财税制度的问题。第一,完善税收制度。第二,改进预算管理制度。第三,完善中央和地方的管理制度。

农村改革方面。第一,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第二,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让农民得到更多的权益。第三,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第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土地租赁等。

政治方面。第一,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推进法制中国建设。法制国家、政府、社会一体建设,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第二,深化体制改革。第三,确保行政规范,必须要正确执法。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党和机关改进中央和省区巡视制度的问题。  文化方面,建立文化强国。一是强调要加强完善互联网领导体制,牵扯到国家安全和社会体系。某些国家利用互联网,利用文化传媒等途径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二是以宗教渗透作为对华文化渗透的有效手段。

生态方面,我国生态保护中存在一定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应该施行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  组织保障方面,成立两个小组,一个是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再一个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四、全面深化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增强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勇气。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加了“解放思想”,江泽民加了“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加了“务实”。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坚持从大局出发,只有坚持从大局出发,才能处理好以后的问题。

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方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不仅是站在了历史的新高度理解党的自身组织建设和加强反腐败的制度建设,更是从根本上强化和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与立国之本。十八届六中全会再一次点明、点透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方略,应该说,这将成为在党的领导下根治与消除腐败的思想利器和制度铁笼。

首先,全面从严治党完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对党的无限期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对党中央寄予了厚望,希望在党的领导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深化改革的步伐。政治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西方早发现代化的国家中,选举权的推广是政治精英为了调和阶级矛盾而精心设计的、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通过逐步开放选举权,一方面尽量弥合持不同政见的政治精英之间的分歧,另外一方面对无产阶级与普通市民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和退让以化解社会革命的风险,从而从长远的角度巩固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这样的制度设计只是掩盖了真实的腐败和权钱交易,而不是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加强制度建设、彻底根除腐败。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有靠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把党规党纪不断明确、不断强调、始终放在约束党员干部权力的首位,才能断绝腐败滋生的渠道,确保党的执政能力永远不受侵害。

第二,全面从严治党符合党的建设、干部选拔的内在要求。要肃清腐败的“污染源”,从根本上消除腐败,首先要从严治党,加强党规党纪,突出党规党纪的严肃性和崇高地位,必须把定位于长期长效发挥作用的纪律检察体系与反腐败阶段性、制度性成果在地方政治中得以巩固,以党的决议的方式法治化与权威化;否则依法治国和深化改革的努力成果就可能难以落实。对任何一种权力而言,将之约束和规制的过程,首先是对其加以限制,但同时也保障了权力的充分实施。少数党员干部政治生活庸俗化的现象和一些地方政治的利益格局是妨碍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制度性障碍,如果治党不严、执法不力、腐败不除,危害的不仅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更是损害党的权威。如近年来被查处的山西省、云南省等省的成规模的腐败官员群体就是以勾结本地工矿业乃至黑恶势力集团为主的集团性腐败。而在这种呈现大面积的、塌方式的、集聚型的地方腐败的形成,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生态恶化,政治生活出了问题,从严治党长期被忽视,党规党纪没有得到正确的学习和完整的理解,领导干部的个人权威凌驾于党中央对地方政府的监管之上,纪检与司法体系长期无所作为甚至成为腐败集团的保护伞。更关键的是,某些高级干部对党不忠诚,本该发挥作用的党内监督在“人治”面前无法及时发声。所以忠诚、完整、科学、准确地学习党规党纪,确保全面从严治党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不会因为个别领导的意志而被歪曲,才能从根本上长效反腐,抑制地方腐败集团的产生。

笔者的调查显示,从2013年1月到2015年3月期间被查处“落马”的全国党、政、军、国企职级在副部级及以上的领导干部已有78人,从总量上已经超过之前几年查处的总和。其中51人是地方官员(占65.4%),而78人中有58人都曾经在地方党政部门担任要职(74.4%)。由此可见:(1)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应该注意抓住党规党纪可能没有得到充分和普遍重视的基层。问题官员涉足腐败的肇始可能多从其地方从政经历开始,而基层往往是全面从严治党须要下大力气贯彻的环节。(2)全面从严治党的难点,应该是党员干部的违规、违法行为,当舆论和社会监督不能及时有效发挥作用时,只有党内监督和从严治党方略的制度化保障才可以及时有效地加以防范和处理。(3)全面从严治党的着眼点在于,如何把党纪党规真正落实,铭刻在共产党员的心头,杜绝新的腐败,做到“治未病”。因此,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上建立长效的反腐败、防腐败制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第三,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在于彻底覆盖、全面落实,不仅是对腐败官员的惩戒,更是广大党员的全面警示。以往的纪检、监察、信访、举报等反腐败的制度努力,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从反腐的制度化努力来看,仍然具有非常态化、非制度化、危机应对的特性。一方面这些举措不易阻断腐败的重新滋生和卷土重来,另外一方面,因此没有把从严治党制度化,反而使一些社会公众不完全理解党纪党风的严肃性和一贯性,有的人产生了党纪与国法谁在前谁在后的、本不该有的疑问;这也无疑妨碍了在坚持党的领导下深入广泛全面地推进依法治国的社会进程。这既助长了社会风气对权力的迷信与盲从,又不利于树立党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坚持司法审判的公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党的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有没有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而党员干部队伍领导水平行不行、领导能力强不强的关键在于有没有铁的纪律来严格要求,确保每一个党员干部时时刻刻为党的事业考虑,永远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信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关键就在于我们拥有党的领导、民主集中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面从严治党等这些制度优势,从而保证了我们始终拥有队伍优势和人才优势。腐败问题之所以严重,从表面上看,是某些党员干部为了一己私利以权谋私的个人行为,但是其最大、最本质的危害在于,这是对坚持党的领导的忽视,和没有把党纪党规真正当成个人行为准则和对每一个共产党员严格要求的忽视。因此,腐败的危害在于对制度的侵蚀,使制度变得虚弱甚至形同虚设。要消除腐败,就要把制度落实、把党纪党规全面彻底地贯彻下去,时刻从坚持与维护党的领导出发,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落实,而把个人的利益和主张放置在重要性排序的序列之外。

实现党内民主的意义,举措以及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的关系

 党内民主是指在党内生活中,全体党员根据党章规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行使自己的权利,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人民民主是指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的法律和制度必须保障人民权利和意志的实现,全体人民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可以看出,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民主,它们在主体范围、政治功能、组织形式、实施原则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两者不能相互替代。然而,在我国,由于共产党是执政党,人民民主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所以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人民民主对党内民主具有影响和推动作用。党是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的,党员也生活在群众之中,国家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民主政治建设搞得好,就为党内民主生活提供了充满民主氛围的社会环境;人民群众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党员和干部的言论和行动就会受到有效的监督;社会成员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选择意识的日益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维护自身利益、行使合法权利愿望的不断提高,对党内民主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些都对党内民主建设具有影响和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作为执政党的党内民主,虽然本身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是人民民主的核心和灵魂。党内民主化的程度对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程度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党员的政治参与热情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党内民主的状况直接影响社会民主的状况。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民主意识、民主作风和民主习惯,也会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重大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因此,党内民主是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关键,发展好党内民主,就能更好地为发展人民民主提供根本领导保证,创造必要政治条件,打下良好政治基础。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党内民主正常,人民民主就能得到保障和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党内民主不正常,人民民主必然遭到破坏和挫折。  正是由于党内民主在社会主义民主中处于关键地位,决定了以党内民主示范、带动人民民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途径。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健全落实各项民主机制。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意义。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首先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其次是要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再次是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最后是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第二,要大力培育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思想意识是行动的总开关,民主制度权威的确立、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制度功能的落实都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意识的支撑。只有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质切实提高了,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民主制度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因此,我们在强调制度建设的同时,必须同时加强广大党员和群众民主意识的培育,并且要把民主意识的培养放在首位。因为只有党员和群众具有良好的民主意识和修养,民主制度化建设才能做到合理和科学,各项民主制度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五大发展理念的关系

深入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实现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称《建议》),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观点,着眼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和开拓社会主义,第一次系统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突出问题而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回应人民群众期盼和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而提出来的,充分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和新境界。

????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理念是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规律”的新认识

????从根本上说,生产力是辨别和考量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试金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深邃思考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多次强调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2013年在天津考察时,他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年11月在湖南考察时,他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力量”,在2015年的两会上,他又深入阐述了创新与发展的关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建议》把“创新”定位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尤其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因此,这一“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深化了关于创新对于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更是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规律”的新认识。

????二、“协调”是推动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理念是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规律”的新认识

????从发展战略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实现连续30多年高增长的奇迹,主要得益于改革之初所采用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但从长远看,“非均衡发展战略”推动的增长必然会带来“非均衡性”问题,也就是今天的“不协调性”。

????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在保持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不协调”的问题。《建议》指出,必须“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融合”。事实上,协调发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

????《建议》所强调的增强发展协调性,是在我国经济增长取得辉煌成就和走向成熟阶段的协调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的协调性,是着力于“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阶段的协调性。它要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它要求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它要求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它要求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从发展战略角度看,《建议》提出的“协调”发展理念,深化了对“协调”在社会主义发展中重要作用的理解,是对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规律”的新认识。

????三、“绿色”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理念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质量规律”的新认识

????历史表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既要讲速度,更要讲质量。从我国实践来看,如果片面强调经济增长速度,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就会导致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从而制约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

????进入新的世纪,面对新的挑战,要求我们告别过去那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增长方式和增长速度,要实现“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要着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建议》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就是“再也不能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了”,“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以说,这一“绿色”发展理念,深化了对“绿色”发展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永续发展作用的理解,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质量规律”的新认识。

????四、“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理念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策略规律”的新认识

????中国发展成就已经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也多次宣示过中国坚持开放发展策略的坚定信念。习近平就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打开了就不会关上。《建议》把“开放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已经不是在一般意义上讲“开放”发展策略的价值,而是强调在原有开放基础上的更高水平、更全布局、更广领域的开放。具体而言,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求必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和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实现从全球治理的一般参与者向主动塑造者转变,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开放”理念的提出,深化了对“开放”在社会主义发展中重要地位的认识,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策略规律”的新认识。

????五、“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理念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目的规律”的新认识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庄严承诺和神圣使命。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共同富裕”问题,并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它“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建议》特别强调,“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并重申了《党章》的庄严承诺,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由人民共享”,从而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迈向共同富裕。需要指出的是,“共享”不是那种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条件下的“共享”,而是在经济增长取得辉煌成就基础上的“共享”,也就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基础上的“共享”,这不仅深化了对“共享”与社会主义本质内在联系的理解,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规律”的新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五大发展理念的关系

他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因此,创新发展是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关键动力。坚持创新发展,将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更加绿色、更具有竞争性。 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支撑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无论是城乡关系、区域关系、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都存在对立统一性。都需要我们科学运用辩证思维指导工作,既要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地把协调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否则就会顾此失彼,导致发展失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因此,协调发展注重的是均衡、整体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支撑,将促进其他发展更具有创新性、竞争性和共享性。只有坚持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绿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坚持绿色发展,

既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能为后代人提供充足发展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因此,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着眼于长期的、有利于代际公平的发展。绿色发展直接决定着区域的发展模式和幸福指数。所以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之间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 开放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外在支撑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实践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融入全球经济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命运与共。顺应开放大势,把握合作大局,既是我国实现更大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迈向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因此,开放发展注重的是更加优化、更加融入,坚持开放发展,将增强我国经济的开放性、创新性和竞争性。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 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从国际格局和秩序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7)

《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教学设计

逸夫中学 王颖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科学发展 国强民安》第三节《和平发展 时代主题》的第四目内容。如何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本单元教学中应把握的一条主线。而本课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对我国现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着清醒、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初步构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也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内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也比较关心时事政治,已掌握一定的国际形势知识。但由于学习压力逐渐增大,了解国际时事时间较少,而且不能正确地看待一些问题。所以,有必要结合最新的时政资料,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今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发展面临哪些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知道国际竞争的实质;培养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搜集、整合资料和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判断国内外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

(2)通过播放视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闻,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认识到及时把握机遇、勇于应对挑战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3)让学生认识到当今中国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既树立信心,又不忘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战略机遇期

教学难点:国际竞争及其实质;中国面临的挑战

四、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案例分析与研讨法

五、教学过程:

(一)时事新闻导入:

同学们,近期大家了解到哪些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

1、半岛问题升级。12月14日,习近平主席与文在寅总统举行了会谈。双方就半岛和平稳定四项原则达成一致。

2、在中印两国间的洞朗对峙事件结束近3个半月后,当地时间12月16日,印度军方就洞朗地区局势发声,称印军已经准备好应对在洞朗地区出现的任何情况,并将妥善处理任何危害。

3、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再上新台阶,年均经济增速超过7%,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30%;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世界经济增速3%,其中中国的贡献最大。

4、特朗普首份国安报告对华施压?英媒:提"经济侵略"


点,有能力吗?

同样的道理,中国有没有能力抓住这么好的机遇呢?

问题:中国自身有哪些优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有了基础之后,还有什么有利条件?

谁能来介绍下世贸组织。加入WTO,对我们来说有何好处?像我们买东西,希望成为商家的VIP可以享受打折一样,加入WTO可以为我们争取关税优惠等方面的有利条件。

总结:中国面临的机遇: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为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我们新发展奠定基础;我国加入世贸赢得了参与合作与竞争的有利条件;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过渡:中国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那其他国家在干嘛呢?我们来看一段材料。

第二:挑战篇

问题:各国都要发展自己,什么出现了?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争什么?

总结:国际竞争主要表现:①原料的争夺、②市场的份额、③科技的创新、④文化的较量、⑤人才的培养和争夺,等等

这些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即综合国力。

展示材料:2010年综合国力的排名

问题: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各项指标都同等重要吗?什么最关键?

总结: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要发展经济和科技必须靠人才

过渡:这是我们中国自身所面临的挑战,那在国际上,各个国家能够心平气和的看中国的发展吗?我们中国还面临哪些挑战呢?

总结:中国面临的挑战: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能源、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挑战,各种形式的安全威胁,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手段加紧对我国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等;加上我国在经济、科技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自身的建设也存在不少困难,挑战可谓相当严峻。

过渡:机遇也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那我们中国该何去何从呢?

第三:奋斗篇

总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就要重视机遇,善抓机遇。抓住了战略机遇期,往往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反之,则必定会落到时代潮流的后面,甚至被动挨打。(解释“跨越式发展”: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

接下来我们来看视频材料:

问题:①芯片体现了国家之间哪个方面的竞争?

②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怎样做才能取胜?

问题: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总结: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问题:了解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呢?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全面发展,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为再创中华民族的辉煌贡献力量。

(一) 课堂小结

按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明白了……我们应该……”自主总结。

(二) 板书设计

从国际格局和秩序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8)

课例名称

 

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科目

政治

教学对象

初三学生

提供者

泉州十中

张敏华

课时

1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学习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经济全球化”之后向学生介绍当今国际形势的又一特点——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以及我国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应吸取历史的教训,重视机遇,善抓机遇,教育学生增强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我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教学程序为:国际竞争的表现和实质(第二段)——我国的发展机遇(第一段)——吸取历史教训,重视机遇,善抓机遇(第三段)——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第二段)——启示和感受(教材的延伸)。学习“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后,结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经济全球化”等国际形势及我国的国内形势,综合分析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条理更清楚,逻辑性更强。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

2.知识、能力目标:

①知道国际竞争的表现和实质【教学难点】;

②知道我国的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教学重点】;

③用联系的观点、历史的观点看问题、分析问题。

三、教学过程及分析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投影幻灯片,向学生介绍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对本世纪头20年是“最佳发展期”的想法,并设下悬念:(1)文中的“实力”指的是什么?(2)本世纪头20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发展的机遇期吗?为什么?

说出幻灯片中的三个人是谁?文中的“实力”指的是什么?

导之以趣,讲时事,设悬念,撩拨学生兴趣;导之以知,以寻章摘句吸引学生攀登新的知识高峰

 

 

 

 

 

 

当代的国际竞争

播放视频:

《大国崛起》片断

观看并思考:

①怎么样的国家才称得上是大国?②怎样才能成为大国?

准备好纸和笔,把捕捉到的信息记录下来,比一比谁发现的最多。

①“怎么样的国家才称得上是大国”可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综合国力;②了解“怎样才能成为大国”利于理解当代国际竞争的表现和实质;

③用纸和笔把听到的有用信息记下则是为了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观看视频的实效性。

在学生交流后进行总结,投影以下幻灯片:

1.文本:“怎么样的国家才称得上是大国”

2.小链接:“综合国力”

3.文本:“怎样才能成为大国”

边展示边做适当的解释,如“入流”。

自认为记下最多信息的同学发言,展示自己的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更正。

 

 

 

学生缺乏生活感受,对国际竞争、综合国力等概念难以理解,插播电视录像片,提供感性材料,以求突破难点。学生通过观看和交流,初步认识当代国际竞争的表现和实质,感受创新的现实意义。

板书并投影图表:

国际竞争的趋势、实质、表现分别是什么?

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

回归教材,落实相关知识点,培养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提出问题:以下国际国内形势对中国的发展来说是机遇吗?为什么?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2.经济全球化

3.新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

4.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

5.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6.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判断这六种现象是不是我国的发展机遇?为什么?并逐一进行分析。

1-5项是机遇,第6项不是。1-4项是旧知识,第5项是新知识。第2、3、5项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内容丰富,但旧知识居多,难度不大,关键是发现亮点,对学生的分析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分析: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说明;

补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材料;

板书并指导学生看书:我国的发展机遇有哪些?

 

听讲、看书、做笔记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还是第一次在教材中出现,有必要适当地展开说明。

指导学生看书,回归教材,落实相关知识点,培养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协助学生完成。

板书并指导学生看书: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机遇,善抓机遇?

回顾我国历史上三次错过的大好发展机遇的历史事实

通过历史的教训说明我们要重视机遇,善抓机遇。因为学生在历史课上已经学过这部分知识,所以老师只需协助学生完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贸易保护主 义

投影并讲述:

漫画《轮胎特保案》

文字材料《印度的新签证制度》

判断并回答:材料体现的是我国来自什么方面的挑战?有何启示?

这部分知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较难理解,选取新近发生的典型的时事资料,以漫画、图片、地图等形式来展示,增强感性认识,通过老师的分析说明帮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

各种形式的安全威胁

 

投影并讲述:

漫画《人民币升值》

图片《钓鱼岛事件》

地图《越南在南中国海》

示意图《中国潜在的安全威胁》

 

 

同上

 

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渗 透

投影并讲述:

十位博士联名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

 

 

同上

 

 

同上

能源、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

投影:

图片《土地板结》

《垃圾污染》

 

 

同上

这部分知识将在往后的章节里专门学习,故只做简单处理。

经济、科技的发展差距

投影:

图片《中美登月对比图》

柱状图《中外农业人口比重对比》

 

 

同上

 

 

同上

 

小 结

投影:版式图示《挑战》

板书:我国面临着哪些严峻的挑战?

 

阅读教材、做笔记,进行小结。

回归教材,落实相关知识点,培养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课堂延伸

布置课外作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后来者可以居上。面对这样的形势,国家应该怎么做?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谈谈学习完这节课后的感受。

这是本课知识的必要延伸,也是本节课教学的最终目标,以期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

四、教学反思

1、播放视频前对视频背景的介绍及对学生观看视频的要求,大大提高了视频运用的有效性,克服了视频与教学两层皮的现象,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2、教学内容和程序的调整使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性更强,条理清楚,步骤有序,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3、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本课利用的新近发生的几起国际国内大事,既是初三学生感兴趣的事情,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又是反映教材观点的典型事例,有效突破难点。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4、多媒体的使用丰富了材料呈现的形式,视频、图片、图示、漫画等形式增强了直观性。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得当,相得益彰,有机结合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

5、个别材料没找到最新的资源,是本节课的一大遗憾。

从国际格局和秩序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9)

《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教学设计

逸夫中学 王颖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科学发展 国强民安》第三节 《和平发展 时代主题》的第四目内容。如何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实 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本单元教学中应把握的一条主线。 而本 课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对我国现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着清醒、 全面的认识, 有助于学生初步构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也为后面知识 的学习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内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也比较关心时事政治, 已掌握一定的国际形势知识。 但由于学习压力逐渐增大, 了解国际时 事时间较少,而且不能正确地看待一些问题。所以,有必要结合最新 的时政资料, 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今中国面临 哪些机遇和挑战。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发展面临哪些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知道国际竞 争的实质;培养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搜集、整合资料和信息的能力,提 高学生分析和判断国内外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

( 2)通过播放视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闻,引起学生对本课 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并认识到及时把握机遇、勇于应对挑战对一个 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3)让学生认识到当今中国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 大于挑战,既树立信心,又不忘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战略机遇期

教学难点:国际竞争及其实质;中国面临的挑战

四、 教学方法:

1、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 案例分析与研讨法

五、 教学过程:

(一)时事新闻导入:

同学们,近期大家了解到哪些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

1、 半岛问题升级。12月14日,习近平主席与文在寅总统举行了会谈。

双方就半岛和平稳定四项原则达成一致。

2、 在中印两国间的洞朗对峙事件结束近 3个半月后,当地时间12月

16日,印度军方就洞朗地区局势发声,称印军已经准备好应对在洞

朗地区出现的任何情况,并将妥善处理任何危害。

3、 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再上新台阶,年均经济增速超过 7%,对世界 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30%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 量发展阶段。2017年世界经济增速3%,其中中国的贡献最大。

4、 特朗普首份国安报告对华施压?英媒:提"经济侵略"

过渡:中国会不会打印度?我国的中心工作是什么?在纷繁复杂的国 内外环境中,我国要科学发展、国强民安,我国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 战呢?

板书: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讲授新课:

第一:《机遇篇》

问题:中国面临的机遇有哪些?

1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来谈谈当今国际形势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国际形势”、“世界经济”、“科技发展”三个方 面来说)

国际格局:当今世界,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打的起来吗?为什么打不起 来?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

世界经济:各国之间关系比较和平,那各国国内忙着干嘛?发展什 么?经济出现了什么趋势?经济全球化会给我们中国带来什么影 响?

科技发展:各国都在发展经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什 么?你能列举近代中国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吗?

2国际局势这么好,对我们中国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那机会来了, 中国有没有办法抓住呢?

比如今天早上老师看到鸿港市场大幅广告,林达-奥特莱斯火热招商 中,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傧海旅游城市,三亚的商机无限,尤其现在 正是旺季,这是多好的投资机会啊!但是老师每个月的工资才那么一 点,有能力吗? 同样的道理,中国有没有能力抓住这么好的机遇呢? 问题:中国自身有哪些优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 就?有了基础之后,还有什么有利条件?

谁能来介绍下世贸组织。加入 WTO对我们来说有何好处?像我们买 东西,希望成为商家的VlP可以享受打折一样,加入WT(可以为我们 争取关税优惠等方面的有利条件。

总结:中国面临的机遇: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经济全球化和新 科技革命为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我们新发 展奠定基础; 我国加入世贸赢得了参与合作与竞争的有利条件; 本世 纪头 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 “战略机遇期 ” 过渡:中国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那其他国家在干嘛呢?我们来看一 段材料。

第二:挑战篇 问题:各国都要发展自己,什么出现了?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争什 么?

总结:国际竞争主要表现:①原料的争夺、②市场的份额、③科技的 创新、④文化的较量、⑤人才的培养和争夺,等等 这些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即综合国力。 展示材料: 2010年综合国力的排名

问题: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各项指标都同等重要吗?什么最关键?

总结: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

量。而要发展经济和科技必须靠人才

过渡:这是我们中国自身所面临的挑战,那在国际上,各个国家能够 心平气和的看中国的发展吗?我们中国还面临哪些挑战呢? 总结:中国面临的挑战: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能源、资源、环 境等方面的挑战, 各种形式的安全威胁, 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手段 加紧对我国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等; 加上我国在经济、 科技上 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自身的建设也存在不少困难, 挑战 可谓相当严峻。

过渡:机遇也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那我们中国该何去何从呢? 第三:奋斗篇

总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就要重视机遇, 善抓机遇。抓住了战略机遇期,往往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跻身世界 先进行列;反之,则必定会落到时代潮流的后面, 甚至被动挨打。(解 释“跨越式发展 ”:所谓 "跨越式发展 ",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 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 )

接下来我们来看视频材料:

问题: ①芯片体现了国家之间哪个方面的竞争?

②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怎样做才能取胜?

问题: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总结: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口、资源、环 境相协调

问题:了解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呢?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努力学 习,全面发展,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为再创中华民族的辉煌贡献力量。

(一) 课堂小结

按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明白了……我们应该……”自主总结。

(二) 板书设计

从国际格局和秩序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0)

“中国大时代”下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 要

中国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在世界舞台上已经树立了不可撼动的地位,但要谋求伟大复兴,屹立在强国之林,还要在经济和军事两个方面进行长足发展,我们要充分认清所面临的挑战,在规避风险,迎接挑战的前提下,把握住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

关键词:机遇;挑战;改革;发展

大时代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综合体,它给有梦想的人带来希望,给黎明前的开拓者带来曙光,给向上生长的生命带来力量,但前提是你要跟得上它的变化,符合它的要求,有勇气完成它带来的挑战!大时代必有大变局,大时代必有大改革,大时代必出大人物。

     如果放宽历史的视界,中国的大时代起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那是一个大变局的开始。中国这个巨人,经此一役,被技术性击倒。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踉跄的巨人遭受到的又一记重拳。中国曾经尝试爬起来,那就是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的努力。可是巨人积弱太久,独力难支。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入侵,是列强踩在中国身上的两只脚,巨人完全趴下了。

     其后发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大变局中的一次大动荡。列强之间互相厮杀,中国得以喘息。五四运动是巨人的觉醒,国共两党的民主改革是巨人再次爬起的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两大阵营的对抗,中国在夹缝中再次谋得生存的良机。借助苏美英的合力,中国扶墙而立,击退日本,这个中国历史上的头号强敌。共产党主宰中国,我们企图依靠苏联这个更高的巨人去对抗其他巨人,殊不知苏联只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巨人,冷战的对抗与其内部的变革,最终瓦解了那个巨人。中国在图强自立的道路上走进了这段大变局和大乱局的高潮。文化大改革就是这样一段高潮,其特征就是巨人的头脑失去理智,巨人的行为变得疯狂。文革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荒诞、最不堪回首的年代,乱局在疯狂的高潮中解体、消失、退潮。庆幸的是,中国依靠自身的力量终结了乱局,中国在疯狂的状态中自行冷静下来,自行调校了重新前进的方向。这确实是值得庆幸的事,毕竟我们没有在疯狂中解体,内乱没有引来外部力量对中国的干涉。

1976-1978年,就是中国这一百多年大时代的一个转折点,一个从“乱局”过渡到“和局”的转折点。主导这个变局的推手是邓小平。“和局”也有改革,是不流血的改革,所谓“拨乱反正”。“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就是改革的思想准备,“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就是经济改革。这次改革是循序渐进的,从农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到农村;从公有制到私有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动是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八十年代是改革的起步,还有点犹豫和徘徊。九十年代改革“推手”的南巡讲话,使改革坚决前进、继续深化。当然,这次改革远未结束,以后将怎样发展,不得而知。按照合理的历史发展规律,经济改革之后必有政治改革。可以说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物质层面得到了极大的富足,但与之而来的就是分配不均,两极化愈演愈烈的现象;我们的军队由“众”迈向“精”,新型装备、信息化技术得到了长远发展,但也不能不看见因处于长期“养战”的情形下而出现的实战化意识的缺失。

从历史的长河中回顾,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纷繁复杂的大时代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崛起,但能不能说我们已经俨然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可能还是不行的,一个国家要真正称得上强国,必须要主权完整,经济强盛,军事强大。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只是取得了初步成效,在接踵而来的新形势下,要想把握好大时代下转瞬即逝的机遇,必须要承受迎接各方带给我们的挑战!

在今年11月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之时,中国的十八大刚刚过去两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刚刚过去一年,而十八届四中全会才过去10来天。从十八大到APEC北京会议的两年间,中国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更多的变革正在发生。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和平崛起对于整个世界都有重要的意义:其一,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和世界格局的转换;其二,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其三,深刻地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使这一国际组织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四,改变了世界经济的面貌,并推动国际秩序的除旧布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出现较为显著和重大的变化。

第一,实力地位显著上升。进入21世纪时,中国的经济实力还只在世界排第七位,GDP约1万亿美元。21世纪的头8年,中国在世界经济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名次,2008年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9年或2010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经济总量在2008年达到4.4万亿美元,提前12年实现“到2020年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一实力地位的变化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基础。

第二,除经济实力外,中国的军事、科技、软实力也持续上升。军事上,美国国防部认为,20多年来中国的军费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么大的投入,使中国的海军、空军等实力比20世纪90年代有显著的提升,军事活动范围扩大。科技上,航天活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令全世界华人骄傲,令整个世界刮目相看。在软实力方面,中国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认可,成为不少国家试图仿效的样板。国际上出现一定程度的汉语热,也说明中国的地位上升了。

第三,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实力没有受到根本的伤害,国际地位不降反升。世界普遍寄希望于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带领世界复苏。中国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和银行系统的充足资本,使中国成为危机中世界少数的中坚力量。中国银行和企业的实力和国际地位显著上升,海外收购非常活跃。

有越来越多的人正意识到改革对中国经济带来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对中国把握机遇跃进强国之林的重要性,但是在看到可喜可贺的成果的同时,也要看到来自各方面带来的挑战。

首先,需要面对来自于利益集团的挑战。如果说三十年前的改革,需要面对的主要是思想观念和认识的挑战,只要解决了思想和认识问题,改革的阻力就会大大减少的话。那么,今天的改革,不仅需要继续解决思想、转变观念,还需要冲破利益集团的蕃蓠,克服利益集团的阻力。众所周知,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2014年不仅是中国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也是中国深化改革的打基础之年。很多的改革方案都需要在这一年制定并出台。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方案在研究制定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利益集团的强力抵制。这些利益集团,不仅有来自于财富分配不公领域的,也有来自于权力分配不合理领域的,不仅有来自于经济基础的,也有来自于上层建筑的,不仅有政府与企业关系不顺的,也有政府与市场关系不顺的。所有这一切,既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也会对深化改革形成强大的阻力和挑战。

其次,经济增长需要面对来自于雾霾等各种不利因素的挑战。过去的一年,中国有一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特别是下半年,更是频繁出现在公众的面前,那就是雾霾。虽然雾霾是一个环境概念,但是,却充满了深刻的经济内涵。因为,雾霾的主要来源,是出自经济结构的严重不合理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过于粗放。如果经济结构合理、经济增长方式合理,雾霾就不可能如此严重。反过来,要解决雾霾,就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让经济增长不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环境保护又不对经济增长产生过大的影响。不仅如此,资源如何利用、能源如何节约等,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制约。显然,2014年将会成为今后的一个标杆。做得好,是一个好标杆。做不好,就是一个坏标杆。

最后,在中国实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的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等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消极态度仍然没有改变。中国总体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声誉在西方主流舆论中没有根本改善,其基本面仍然是负面的,这在奥运会境外火炬传递、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毒牛奶”和“毒饺子”等事件中表现得非常清楚。我们在世界的形象有两个:一个是强国,越来越强;另一个是“坏国”,批评我们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是世界的主流,没有民主、没有人权、没有自由、没有法制、没有信用,这是西方世界比较普遍的看法。这一点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好在新的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它的难度和压力,已对深化改革实行了最高级别的配置,由习近平亲自担任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而接下来,所有的改革方案,也将本着顶层设计的要求,自上而下进行,从而有效减少改革的阻力和压力。也正因为如此,虽然深化改革的压力很大、阻力很多,但有这样的顶级配置和顶层设计,应当不会出现推不下去的问题。那么,改革红利也必将惠及全国人民。

让我们再次回顾历史的进程,宋代、明代、清代最终灭亡都是因为没有重视武备的发展,没有对危机来临有准确的判断。贪图享乐,醉生梦死,最终给民族带来大劫难。我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有着光荣的传统和辉煌的历史,但雄狮已经俯卧了很久,是时候亮出利爪,敲震那些怀有不良企图的人们。

  目前,新的危机来临,美国在横扫中东之后,开始战略包围中国。美国的空天部队和网络部队已经独霸全球。美日各怀鬼胎,在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后各自的表现中已渐次凸显。日本一味蛮横,美国则两面三刀,一面用军机突防中国识别区安抚日本,一边又用美国民航向中国报备出卖日本,一边挑衅中国一面又讨好中国。

面对深冰下的危机,很多人都是开始往下沉才看清事实真相。整个晚清,清醒的只有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一人。他1867预言国家将亡的时候连曾国藩都不相信。因为这个时候,洋务运动刚刚开始,一切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赵烈文从当时官府明火执仗、社会两极分化、百姓穷困潦倒、朝中大臣无能的情况,当然还有外敌虎视眈眈的外部背景,推断清朝将在50年内灭亡。结果44年清朝就瓦解了。后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直到1911年,清朝也不相信王朝会完垮掉,但仅仅因为一个士兵走火,革命就爆发了。秦始皇当年何等英雄?几个新兵一挥手就把秦朝推翻了,当时没有一个人料到这么强大的帝国,会突然完蛋。苏联解体前,也没有几个人预见到。

  中国之所以没有特别强的危机感,一是我们到处喊和谐、和平,这本来是说给世界听的,却把自己的人们麻醉了。大家谁也不愿意想战争了。

  第二,就是因为还有个同病相怜的俄罗斯。美国在搞中国的同时,也在肢解着俄罗斯。美国要想控制世界,必须搞掉中、俄,控制欧亚大陆。中俄无论谁先倒,另一个都会唇亡齿寒。美国经常搞计算机推演,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制定了一千多份战争计划。现在,我们也来推演一下美国的大战略目标实现的情况:

  如果中国先被肢解,分裂成7到8个小国,将会和日本印度韩国一样,成为美国的盟国。俄罗斯也会趁机夺取,像它在近代史上一样。这样,为了争夺中国,美俄双方将大战。美国将会组织一支亚洲联军,配合北约,东西夹击俄罗斯。俄罗斯会孤注一掷,中国也可能成为俄罗斯核武器袭击的地方,人口大量消灭,但俄罗斯也会同归于尽。美国又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享受中国的廉价商品,骗取中国的巨额外汇,美国还是不满意的,因为对于美国来说,其最大利益是肢解中国,然后让分裂了的中国,彻底倒向美国,占有中国的人力资源,平时成为为美国和西方世界打工的奴隶,战时作为盟军士兵,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炮灰。这个命运比清朝晚期还悲惨……

唯一不变的是改革,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中国经济正在与世界实现良性互动,中国经济有着法治精神保驾护航。经济在发展,中国逐渐强大。有朝一日,当政治体制束缚着经济体制的运行,当中国人逐渐富裕,国民意识、民主意识逐渐累积,会不会发生突变,会不会变成激烈的政治改革?不得而知。当然我们希望改革可以用温和的改良方式进行,政治改革也可以在“和局”中循序渐进地发生和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文明的自我修复、发展和崛起。

如果在未来回望这个时代,会发现这的确是个大时代。

从国际格局和秩序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1)

《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教学设计

逸夫中学 王颖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科学发展 国强民安》第三节《和平发展 时代主题》的第四目容。如何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本单元教学中应把握的一条主线。而本课的教学容旨在让学生对我国现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着清醒、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初步构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也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容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也比较关心时事政治,已掌握一定的国际形势知识。但由于学习压力逐渐增大,了解国际时事时间较少,而且不能正确地看待一些问题。所以,有必要结合最新的时政资料,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今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发展面临哪些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知道国际竞争的实质;培养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搜集、整合资料和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判断国外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

(2)通过播放视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闻,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认识到及时把握机遇、勇于应对挑战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3)让学生认识到当今中国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既树立信心,又不忘增强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战略机遇期

教学难点:国际竞争及其实质;中国面临的挑战

四、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案例分析与研讨法

五、教学过程:

(一)时事新闻导入:

同学们,近期大家了解到哪些国外重大时事新闻?

1、半岛问题升级。12月14日,主席与文在寅总统举行了会谈。双方就半岛和平稳定四项原则达成一致。

2、在中印两国间的洞朗对峙事件结束近3个半月后,当地时间12月16日,印度军方就洞朗地区局势发声,称印军已经准备好应对在洞朗地区出现的任何情况,并将妥善处理任何危害。

3、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再上新台阶,年均经济增速超过7%,对世界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过30%;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年世界经济增速3%,其中中国的贡献最大。

4、特朗普首份报告对华施压?英媒:提"经济侵略"

过渡:中国会不会打印度?我国的中心工作是什么?在纷繁复杂的国外环境中,我国要科学发展、国强民安,我国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板书: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 讲授新课:

第一:《机遇篇》

问题:中国面临的机遇有哪些?

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来谈谈当今国际形势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国际形势”、“世界经济”、“科技发展”三个方面来说)

国际格局:当今世界,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打的起来吗?为什么打不起来?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

世界经济:各国之间关系比较和平,那各国国忙着干嘛?发展什么?经济出现了什么趋势?经济全球化会给我们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科技发展:各国都在发展经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你能列举近代中国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吗?

国际局势这么好,对我们中国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那机会来了,中国有没有办法抓住呢?

比如今天早上老师看到鸿港市场大幅广告,林达-奥特莱斯火热招商中,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傧海旅游城市,的商机无限,尤其现在正是旺季,这是多好的投资机会啊!但是老师每个月的工资才那么一点,有能力吗?

同样的道理,中国有没有能力抓住这么好的机遇呢?

问题:中国自身有哪些优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有了基础之后,还有什么有利条件?

谁能来介绍下世贸组织。加入WTO,对我们来说有何好处?像我们买东西,希望成为商家的VIP可以享受打折一样,加入WTO可以为我们争取关税优惠等方面的有利条件。

总结:中国面临的机遇: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为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我们新发展奠定基础;我国加入世贸赢得了参与合作与竞争的有利条件;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过渡:中国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那其他国家在干嘛呢?我们来看一段材料。

第二:挑战篇

问题:各国都要发展自己,什么出现了?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争什么?

总结:国际竞争主要表现:①原料的争夺、②市场的份额、③科技的创新、④文化的较量、⑤人才的培养和争夺,等等

这些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即综合国力。

展示材料:2010年综合国力的排名

问题: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各项指标都同等重要吗?什么最关键?

总结: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要发展经济和科技必须靠人才

过渡:这是我们中国自身所面临的挑战,那在国际上,各个国家能够心平气和的看中国的发展吗?我们中国还面临哪些挑战呢?

总结:中国面临的挑战: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能源、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挑战,各种形式的安全威胁,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手段加紧对我国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等;加上我国在经济、科技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自身的建设也存在不少困难,挑战可谓相当严峻。

过渡:机遇也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那我们中国该何去何从呢?

第三:奋斗篇

总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赢得主动,赢得优势,就要重视机遇,善抓机遇。抓住了战略机遇期,往往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反之,则必定会落到时代潮流的后面,甚至被动挨打。(解释“跨越式发展”: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

接下来我们来看视频材料:

问题:芯片体现了国家之间哪个方面的竞争?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怎样做才能取胜?

问题: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总结: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问题:了解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呢?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全面发展,把自己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为再创中华民族的辉煌贡献力量。

(一) 课堂小结

按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明白了……我们应该……”自主总结。

(二) 板书设计

从国际格局和秩序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1篇

https://m.czhuihao.cn/news/165992/

《从国际格局和秩序看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1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