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发布时间:2021-06-13 点击:

邹忌讽齐王纳谏12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12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1)

一六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常识:朝代:西汉 作者:刘向 选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史学家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而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二、中心主旨: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齐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善于思考、敢于进谏的贤臣形象和善于纳谏、知错就改的明君形象。

三、道理启示:告诉当权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治理好国家。

四、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五、内容理解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身材外貌,作为他自美和被别人赞美的基础。“窥镜”“自视”,刻画出他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知之明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暮寝而思之”是故事发展的转折点,邹忌经过冷静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由自身想到国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这是文章的中心,分为两层。

第一层,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

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这样从自己的生活小事类推到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

第三部分(第3-4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

六、写作特色:

1.文章设喻说理生动确切,类比说理极具说服力。

2.全文几乎都是运用三层递进的排比句式来记叙的,

如邹忌与其妻、妾、客人的对话,三答的口吻各异,既富于变化,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心理状态。

再如“朝”、“旦日”与“明日”,“令初下”、“数月之后”和“期年之后”的时间推移,“妻之美我……妾之美我……客之美我……”、“莫不私王……莫不畏王……莫不有求于王”的层层推论,都使语言具有一种整齐、洗练的节奏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2)

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 西汉刘向编纂的《战国策·齐策一》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纳:接受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各国历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这是一部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原作者已无从考证,西汉末刘向整理并编辑,此书实为刘向集百家作品而编辑整理。此书有十二国策,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重要活动,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谋略和言论。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背景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使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人物邹忌,《史记》作驺忌子,齐国人。善于鼓琴田齐桓公(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那个公子小白,是田氏代齐之后的齐国君主)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齐宣王。

战国时政治家。邹忌(约前385-前319)战国时齐国大臣。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

齐威王立志改革,思贤若渴。他鼓琴自荐,被任为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修订法律,监督官吏,严明赏罚,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推行的改革,使齐国国力渐强。时势造就英雄,邹忌有才华有才干,大度颇有君子风范.是齐威王的得力助手,帮助他持政,出谋划策.后孙膑、田忌威望提高,邹忌因担心相位不稳而置田忌于死地。此外,邹忌还以相貌著称。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并且体形和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清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拜访,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自己)远远不如(徐公美)。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畏惧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畏惧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在齐国的土地上有一百二十座城池,而宫中的嫔妃和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畏惧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呐!”

齐威王说:“你说得对!”就下了命令:“所有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大臣、官吏、百姓,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向齐国朝见。这就是被人们称作的在朝廷[政治]上战胜敌国。

加点字解释

(1)选自 《战国策 齐策一》《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订而成。邹忌,战国齐国人,善于鼓琴,有辩才,曾任齐相。 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纳:接受。谏(jià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2)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约等于现在的1.84米。战国时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0.23米。


(3)昳(yì)丽:光艳美丽。

(4)朝服衣冠:早晨穿衣服、戴帽子。朝:早晨。服:名词活用做动词,穿戴。

(5)窥(kuī)镜:照镜子。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漂亮。孰:谁。孰与:与…比谁更…,表示对比。 

(7)君美甚:您美极了。

(8)及:赶得上,比得上。

(9)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10)复:又。

(11)妾:旧时男子在妻子以外娶的女子

(12)旦日:明日,第二天。

(13)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话。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4)若:如。

(15)明日:又过了一天。 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通“熟”(shú),仔细。之,指城北徐公。

(16)弗如远甚:远远不如。

(17)弗如:不如。

(18)私:动词,偏爱

(19)畏:害怕

(20)欲:想要

 (21)暮寝而思之:晚上躺在床上并且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在床上。之,代词,指妻、妾、客 “美我”一事。

(22)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美,认为……美。

(23)朝:朝廷。见:拜见。威王:即齐威王。 

(24)诚:确实。知:知道。

(25)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 (26)齐地方千里: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方:方圆。


(27)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宫中的姬妾和近臣。 左右:近臣, 莫:没有人,没有谁。

(28)四境之内:全国之内(的人)。

(29)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甚:很、非常。

(30)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面,当面。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31)受:同“授”。给予,付予。

(32)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讥讽(君王的过失)。谤讥,这里指指责、议论。(并没有贬义)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于,在。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

(33)闻寡人之耳者:让我听到的人,闻,使……听到。

(34)门庭若市:宫门口,庭院里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人多的样子)。

(35)时时而间进:偶然有人进谏。 间(jiàn),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进言劝谏。时时,不时,有时候。


(36)期(jī)年:满一年.

(37)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进言,也没有可以进谏的事情了。

(38)朝于齐:到齐国来朝拜。

(3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动兵,就战胜了敌国。

(40)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

(41)市朝: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42)美我:认为我美。

(43)善:好,好的


古汉语现象

词性

zhāo 早晨(名词)

cháo 朝堂(名词)

cháo 朝见(动词)

私人,自己(代词)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偏爱(动词)

通“修”,身长,长(形容词)

修建(动词)

整治(动词)

莫:不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

谁(代词)

仔细,周详(副词)

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地方

今义是一个名词


词类活用

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为美”“认为……美”)

  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名词作动词 朝〔服〕衣冠 ∶(穿戴) 一般“服”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名词作状语 (朝)服衣冠:在早晨

名词作状语 (暮) 寝而思之:在晚上

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由于

  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宾语前置

  如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能〔于市朝〕谤讥)

  皆朝〔于齐〕(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此所谓〔于朝廷〕战胜)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 判断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欲有求于我也。 ……者,……也。 式标志

  省略句

  (忌)与(之)坐谈

  皆以(我)美于徐公

  (忌)问之客

  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蔽,意含被动。


通假字

  孰:通“熟”,仔细(徐公来,孰视之)

  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一词多义

  之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代这件事)

  c.吾妻之美我者(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d.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e.孰视之(代词,指徐公)

  f.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g.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h.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i.臣之妻私臣(的)

  j.王之蔽甚矣(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k.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l.数月之后(连词,无意义)

  m.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事)

  朝

  a.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b.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

  c.朝服衣冠 早晨 (zhāo)

  d.能谤讥于市朝 偏指“市”指市集,市场

  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

  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d.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

  f.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向

  上

  a.受上赏(第一等的)

  b.上书谏寡人者(向皇帝......呈上) 

  若

  1、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动词。)

  2、门庭若市(如,像,动词。)

  美

  1、不如徐公美(美丽的)

  2、妻之美我者(认为……美)

  修

  1.修八尺有余:身高。

  2.乃重修岳阳楼:修建。

  时

  1.时时而谏进:有时。

  2.时而献焉:到时候。

  旦

  1.旦日:第二天。

  2.旦辞爷娘去:早晨。

3.旦旦有是哉:天天。

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规劝 今:讽刺

  2.窥镜

  窥:古:照,看 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指责。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 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身边大臣 今:方位名词

  莫:古:没有一个 今:不,不要

  9.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古:长,原文指身高 今:改正

  10.虽欲言,无可进者

虽:古:即使 今:虽然


词类活用

(1)名词做状词

  朝服衣冠(朝,名词做状词,表时间,早晨)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做状词,表动作行为“刺”的方式,当面)

  (2)形容词意动有法

  吾妻之美我者/妾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美,形容词意动有法,以··········为美,认为·······美)

  (3)动词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4)名词用作动词

  朝服衣冠(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5)形容词用作动词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中心思想

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我们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或者说:说明统治者要懂得兼听则明,旁听则暗的道理,告诫君王要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有可能成功。)

课文研讨

一、关于课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二、内容分析

  第1段,进谏的缘起。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修长,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2段,进谏的内容。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3段,进谏的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开张圣听,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需要指出的是,“无可进者”“皆朝于齐”均与史实不符,是作者的有意夸张。

  结构图示

  

三、写作特色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只要语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使得对方愉快的接受。 

  5. 全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设喻说理】

设喻,又叫讽喻,这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扩大化的用法,是借叙述一个故事,通过暗示、类比,说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张的富有机智幽默情趣比较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往往是一段话,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个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词,喻意较含蓄,让读者去体会两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处,有时有“意在言外”之感。讽喻的使用非常灵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无论是哪种形式,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

五、赏析

  本文着重写齐相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的故事。

  全文可以分三部分。

  从开始到“欲有求于我也”是第一部分,写邹忌从妻、妾、客三人都谬赞自己比城北徐公还美这件事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一段的第一层,写邹忌之美。先说明邹忌是个高大美丽的男子,再通过三问三答,从妻、妾、客三个人异口同声的回答中印证了邹忌的美丽,而且比齐国的美男子徐公更美。然后在这一段的第二层,记叙邹忌和徐公实地比较的情况。邹忌深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因此在比美中颇有自知之明,他怀疑妻、妾、客同声肯定他比徐公美是一种阿谀。他要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正确的答案。通过“孰视”“窥镜”,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于是引起他的深思。夜深人静,独自思忖,最后悟出妻、妾、门客阿谀自己的原因:凡对自己有偏私,有所畏惧,或者有所企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不会指出自己的缺点。这一段文字虽然不多,但用了铺陈和对比的手法,最后点明道理,是一则情节非常生动的故事。

  从“于是入朝”到“王曰:‘善’”是第二部分,写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见《郑堂札记》卷四)

  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深刻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之不易。在齐国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揭示了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并以此来讽喻齐威王纳谏去蔽。为了使齐王能接受谏言,先述说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先给齐王一个清晰的印象,然后再以齐王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经历作比较,指出齐王受蒙蔽的严重。这样现身说法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乃下令”到结束是第三部分,写齐威王听取邹忌的规劝下令求谏和群臣在一年中进谏的情况。齐威王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告,下令奖励臣民向他进谏。齐威王纳谏结果是提高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很多诸侯的尊敬。

  在这一部分记述中,有几点值得注意:1.文章没有写群臣受赏的情况,也没有写威王对待意见的情况。但是,从越来越没有人提意见和越来越提不出意见的情况就暗示了齐威王不仅听取意见,而且虚心接受意见改革了政治。2.齐王下令号召“群臣吏民”都来提意见,可是踊跃进谏者只写到群臣而没提到吏民。可见地位低下的吏和民,实际上是不可能参与政治发表看法的。文章不提吏民只写群臣,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政治活动的阶级局限性;同时,我们不能只从“虽欲言,无可进者”,就认为威王的统治十分清明。3.文章只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未及秦楚。燕、赵、韩、魏是战国时期齐国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国力和齐国相若,后来都比齐国弱小。秦、楚则是齐国西方和南方的大国,文章没提秦楚,还是比较符合当时实际形势的。4.最后一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点出全文的主旨。说明只要去蔽纳谏,修明内政,就能“战胜于朝廷”。

  本文篇幅不长,但完整地记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和威王纳谏强齐两则故事,而且包含了深刻而明白的寓意,容量是很大的。文章之所以写到这样,在技巧上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1.用设喻的方法讲述道理。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具体形象地刻画人物。如写邹忌,先是“朝服衣冠,窥镜”,然后是问妻、问妾、问客;见到徐公,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再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最后是“暮寝而思之”;人物的动作心理,无不刻画入微。有了这一段有声有色的描写,才使下文的进谏入情合理。3.语言简练生动。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从家事说到国事。写人物,声貌毕肖;叙事实,曲折引人;用语言,简洁生动:如“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几个字就交代了朝见的过程,省去了进谏的“导语”,开门见山地直陈其事。齐王听了谏辞以后,只用了一个“善”字就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威王下令纳谏以后,只三十来字就交代清楚了“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了纳谏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纳谏的效果,只写邻国的动态,而略去国内的情况。这些都称得上简洁有力。再看语言的生动: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基本一样,句法却各不相同,文字错综,毫不呆板。妻、妾、客的答话并不雷同,反映各自的心理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文章内容未必尽合历史事实,但所表达的思想有积极意义,并且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3)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例分析

霍小英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合作,与文中角色交流,在阅读中体会、感悟、欣赏,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并跳出课文读课文,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记录了中国古代著名谏臣邹忌讽谏齐王,使齐王纳谏的故事。作为一篇典型的以人物对话为主的记事文,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寻找到一种契合文本实际、贴近生活、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呢?我进行了尝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根据页下注和工具书,学生合作完成重点字词理解和课文翻译。

第二课时:

四步阅读,完成课文学习。

一、理读,理清文章大意

通读课文探究:此文在最初记录成文字内容时是没有划分小节的,编者在将其编入教材时分成了三个小节,你能揣摩一下编者这样划分的原因吗?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文章按时间先后分别记叙了邹忌讽谏齐王之前、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和邹忌讽谏齐王之后三部分内容。这样分别记叙可以使文章思路更清晰,有利于突出邹忌讽谏齐王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二、品读,揣摩人物心理

分角色表演第一小节内容,体会角色回答问题的不同之处,揣摩人物对话时的不同心理。

1、学生分角色表演。

2、通过其他同学朗读妻、妾、客三者的人物语言,揣摩、体会人物的心理。

3、角色表演者谈体会。

4、教师归纳,明确:对于一家之主的邹忌的提问“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私主夸奖他,其妾畏主讨好他,其客欲有求于主,都认为“吾美于徐公”,可这些与邹忌看到的事实情况完全不符,于是,邹忌便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周围人的蒙蔽之中。联想到齐王的统治和自己的生活状况又是何等相似!自然引出了下文邹忌讽谏齐王。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位时刻不忘职责、时刻心系国家的忠言之臣哪!

三、研读,探究说话艺术

探究:课文第二段重点记叙了邹忌讽谏齐王的具体语言,试想一下,假如你是齐王,你愿意接受这样的劝说吗?为什么?

1、学生研读课文第二段。开始思考。

2、分组活动,确定本组发言人。

3、确定四个小组开始交流汇报各组的发现。

4、教师归纳小结。

邹忌以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巧妙地将自己的妻,妾,客人与威王的宫妇,群臣,邻国进行类比,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用委婉的方式进谏,使对方易于接受;同时可以看出,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

四、思读,思考研究主旨

齐读第三段,

1、思考:齐王设置奖赏的等级为什么会有所不同?

学生思考明确:奖赏是根据纳谏者勇气的大小设定的,勇于直言的受上赏,书面劝谏的受中赏,议论国事被齐王知道的受下赏。表现了齐威王纳谏的勇气和决心。

2、齐王的纳谏除蔽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这给了你哪些启示?

思考、交流、明确: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无可进者。最后:皆朝于齐。

国君只有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能兴国。结合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蒙蔽,应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及时发现并改正错误。

五、赏读,欣赏写作亮点

1、讨论:“令初下,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个不同阶段,进言的情况完全不同,你认为其中哪一种情况最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总结、点拨:

国家在治理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矛盾和冲突,人们会因所处的阶级利益不同、思想道德水平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等向君主提出意见或建议,君主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处理好,况且新问题会层出不穷,新情况许多时候无法预知,故无言可进,实为不合实情,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显示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效果显著。写作中有时适当的虚构情节,有助于增强写作的表达效果。

2、读背。课文中有不少语句与“三”有关,如邹忌与他周围的三个人进行了对话,齐王的奖赏分为三个等级,这在写作中叫做“三叠法”。用“三叠法”写作,可使文章思路清晰,语言有气势。找出文中其他与“三”有关的句子作重点记忆,背诵课文。

学习在朗朗的背书活动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作为叙事简单的古代记叙文,内容理解并不困难,可要教出深度,可不容易。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探究:理读,理清文章大意,这是整体感知,是理解文本的第一步,也是前提和基础;品读,揣摩人物心理,这部分的表演使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进一步走近文本,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理解第一部分的写作用意;研读,探究说话艺术,这是本文的难点,巧妙设问,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主动的探究活动中,有助于激发思考的潜力,有效地突破难点;思读,思考研究主旨;赏读,欣赏写作亮点,在阅读中结合写作知识的教学,真正做到阅读教学为写作服务,学以致用,这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二、探究式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探究式教学的运用使教学策略发生转变。使得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单项灌输式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向协调发展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这使得师生的角色地位发生转变。教师由原来的知识提供者、灌输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由被动学习的接受者和被填灌的对象,转变为课堂学习的认知主体。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获得了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认知、个性和情感得到了发展。

三、师生互动,创设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师生互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它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课堂中老师的适时点拨,使学生不仅积极思考老师的问题,更使学生掌握了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授之以渔,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师生间零距离接触,教师没有架子,态度亲切,可以让学生打开心窗,把他心里想到的、碰到的经验和体会充分地表露出来,这样,我们的教学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理,课堂教学就会呈现新的生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探索永无止境。

邹忌讽齐王纳谏(4)

笔者发现,很多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大多只重视知识的灌输,不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另外,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通常不高,论证能力更是薄弱;而教材中为数不少的说理透彻、文质兼美的文言篇章却没有发挥其写作示范的作用——多少年来,我们的先人都是通过这些文章学会阅读、学会写作的。那么,我们今天能否结合文言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学会论证呢?
  例如,学生对类比论证比较陌生,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所用的正是类比法。于是,笔者便尝试让学生疏通语言后,利用本文学习类比论证。
  教学安排是: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疏通语句,把握内容。第二课时,以课文为例,使学生基本掌握类比论证法。其中第二课时教学大体上分为三个环节:一、让学生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自然掌握类比法,不把类比法神秘化、抽象化;二、选择合适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此法;三、提醒学生注意类比法的使用。本课例为第二课时实录。
  
  【实录】
  一、归纳
  师:古人言“伴君如伴虎”,可见臣子进谏之险,君主纳谏之难。那么,邹忌究竟靠什么说服了齐王纳谏?
  生:邹忌从自己的遭遇推测出齐王可能的遭遇。
  生:邹忌讲究进谏的艺术,不是一味死谏。老师不也讲过他鼓瑟进谏的故事吗?现在,他拿自己的私生活开涮,不乏幽默,容易让齐王接受。
  生:我想做点补充。我认为邹忌与齐王遭遇有很多相似,都容易被“私”畏被“求”,而这正是他说“王之蔽甚矣”的根据,这样的进谏很形象,有说服力。
  生:我认为齐王肯定比邹忌受到的蒙蔽要严重。因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可见齐王受蒙蔽的可能性远远大于邹忌。
  ……
  我于是让大家写出邹忌与齐王已知的相似点(也就是类比点),很快完成了下表(课件):
  相似点A:妻私我/臣莫不私王
  相似点B:妾畏我/臣莫不畏王
  相似点C:客有求于我/莫不有求于王
  结果相似:自以为美/齐王之蔽甚
  接着,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两个结果,是不是都已成为事实了?
  短暂的沉默、思索后,几个学生先后站起来说:
  “邹忌的受骗是事实。他明明不如城北徐公美,可大伙都说他美,让他受了骗,好在他自己有自知之明,发现自己受了骗。”
  “‘王之蔽甚矣’,我觉得也是事实。正因为受到了很大的蒙蔽,才需要广泛地纳谏嘛!”
  “‘王之蔽甚矣’,这也是邹忌通过自己的遭遇和对齐王的分析作的一番推理。”
  此时,我不失时机地亮出了“类比论证”这一概念(投影展示):
  我们观察到两个或两类事物在许多属性上都相同,便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这就是类比法。用于推出结论就是类比推理,用于论证观点就叫类比论证。这些已知的相似点可以称为类比点,由类比点推出或论证的相同点就叫类比论证。
  教师请大家反刍邹忌的论证过程。学生再回顾前文表格,多有领会。
  二、应用
  为使学生理解“类比论证”,我先给大家做了一个示范(投影):
  上海是否会成为纽约、伦敦这样的世界商都?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海和纽约、伦敦一样具有成为世界商都的条件:它同样处于沿海地带,同样有河流经过,具有交通上的便利;同样具有长期的工商业发展历史和城市发展历史,具有发展的基础环境;同样汇聚了一个国家大量的优秀人才,具有发展的人才条件;同样享有国家政策的倾斜;更重要的是,上海还处在一个新世纪、一个最具发展潜力的环太平洋经济区,处在一个复兴的国家——中国。
  请大家分析老师的论证过程。
  学生七嘴八舌后得出如下意见:
  老师运用了类比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类比点是上海、纽约、伦敦之间在交通状况、城市历史、人才状况、国家政策等方面的相似点。类比得出的结果是上海将和纽约、伦敦一样成为世界商都。
  三、操练
  接着,我给学生一个任务(课件展示):
  普通话应该取代方言还是可与方言并存?请提出自己的观点,运用类比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并作书面准备。
  经过几分钟的准备,学生A首先站了起来:
  我认为普通话代替方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它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就像当年秦始皇在历史推动下统一度量衡和文字、货币一样,方言势必会被时代淘汰!因此,随着地区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为了经济文化交流的便利,普通话将在真正意义上成为普通话。
  学生B马上站起来:我反对!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确实功不可没,但现在的情况和当时已有很大不同,不能把两件事混为一谈。因为秦始皇统一的都是没有多少年应用历史的各国货币、文字和度量衡,更重要的是,它们并不为广大的普通民众所掌握,消灭它们、统一它们并不难;而今天我国各地的方言,有的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为当地的百姓所普遍接受,有些人并不识字,更不会讲普通话,他们是靠方言进行交流。
  生C挺身而出为A辩护:
  我承认方言有悠久的历史,并与很多地方文化尤其是地方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承认普通话代替它会遇到重重阻力。但普通话代替方言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不也引来一片反对之声吗?结果又怎样?现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每个学生在学校学的不是普通话吗?以小见大,整个社会普及普通话还不是时间问题?普通话取代方言,必然会像从前人们剪掉辫子、脱掉马褂一样成为大势所趋。
  生D:我认为普通话将不断地得到普及,在人们的交流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方言也将继续存在,尤其在地方文化中发挥它自己应有的作用,它们两者并非水火不容。
  师(插话):类比呢?
  生E:(略一思忖)……正如西服和中山装共存于我们这一时代一样。
  ……
  四、忠告
  发现学生已经能有意识地运用类比法,我举例说明类比法也可能存在误用:类比法是否一定可靠呢?(以下课件展示)
  历史上也有应用类比法来证明荒谬理论的现象。例如,基督教神学就应用类比法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他们认为,宇宙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一个和谐的整体,正如钟表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整体一样,而钟表有一个创造者,所以,宇宙也有一个创造者——上帝。这就是类比法的误用。
  学生思索错误的根源,讨论后针对性地提出使用中的几个注意事项(课件展示):
  ⒈所类比的应属于事物的本质属性。列举的事物越接近本质,结论就越可靠。
  ⒉类比法的可靠程度也决定于两个或两类事物的相同属性与推出(或论证)的那个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如果相关程度越高,那么,类比的可靠性就越大。
  ⒊类比法的可靠程度也决定于相同属性的数量。数量越多,可靠性相对也越大。
  最后布置作业,课外继续运用类比法写作议论文片段:(课件展示)
  良好的卫生习惯能否在国人中普遍地养成?请写个200字左右的议论片段,提出观点,并用类比法论证自己的观点。
  
  【反思】
  这是笔者自己结合文言文进行论证法学习这一系列作文教学尝试中的一个,相似的尝试还有结合《过秦论》学习排除法,结合《谏以妖人郑普思为秘书监书》(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学习归谬法。
  这次尝试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既加深了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进谏艺术的认识,也初步掌握了类比法这一论证和推理之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也体现得较充分,尤其是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产生了激烈的碰撞,碰撞中激发了对问题更深入的思考,也使双方的论证更趋于严密;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提出类比可靠性问题和注意事项,有利于学生将来更正确地使用此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5)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基础演练

1.给下面的字注音。

讽( ) 谏( )窥( ) 孰( )昳( ) 妾( )

寝( ) 谤( )讥( ) 期( )年 燕( )国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朝服衣冠( )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吾妻之美我者( )

私我也 ( ) 皆以美于徐公 ( ) 时时而间进 ( )

期年之后( )朝于齐( )王之蔽甚矣( )谤讥于朝( )

3.说说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芳草鲜美( )

(2)邹忌修八尺有余( )

乃重修岳阳楼( )

(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4)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帝感其诚( )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

4.按要求填空。

(1)《战国策》是   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西汉    编订为三十三篇,着重纪录了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分析妻、妾、客都异口同声肯定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是:

(3)齐王下令群臣吏民进谏,结果是:                  ;

;                 。

5.课题中“讽”的意思是 ,“纳谏”的意思是 。

6.邹忌是怎样讽谏齐威王的?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7.邹忌劝谏齐王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附:参考答案

1.Fěng jiãn kuī shú yìqiè qín bãng jī jīyān

2.早晨 睡 以…为美 偏爱 认为 间或、偶尔 满一年 朝见 受蒙蔽 指出过错

3.(1)漂亮 赞美 美丽 (2)身高 修建 (3)间或、偶然 夹杂 暗地里 (4)实在、确实 真心实意 果真

4.(1)战国 刘向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5.用比喻、暗示的方法,巧妙委婉地规劝 接受规劝

6.邹忌用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次作为施政的依据,才能使国家强盛。

7.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进谏者邹忌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明白具体,委婉动听,道理深入浅出,使人易于接受;另一方面是纳谏者是一位开明的君主,闻过则喜,勇于改过。

二、类文阅读

王斗讽齐王好士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日:“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谒者复还报。王日:“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 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日:“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日:“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日:“寡人愚陋,守齐国,唯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日:“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日:“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日:“世无骐膦、騄耳,王驷已备矣;世无东郭俊、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日:“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日:“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王日:“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觳’也。”

宣王谢日:“寡人有罪于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鉴赏要点

王斗对齐宣王直言正谏,批评他“好马”“好狗”“好酒”“好色”而“不好士”,并且一针见血地戳穿了他自己标榜的所谓“忧国爱民”的谎言,说“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觳也。”齐宣王终于承认自己“有罪于国家”,并改正了错误,“举士五人任官”,因此“齐国大治”。

问题探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宣王使谒者延人/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

B.宣王谢曰/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C.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焉能有四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请分析王斗是如何让齐宣王接受自己的进谏的?

附:参考答案

1.A 2.要是我王斗跑向前去见大王,那是我喜好势力;要是大王你跑着过来见我,那是大王喜好士人。 大王忧虑国家爱护百姓,还不如爱一尺见方的丝织品。 3.见到齐宣王,王斗首先提出谁应礼遇谁的问题;接着齐宣王礼遇王斗,虚心求教,王斗眼光敏锐,爱憎分明,拿先君桓公“所好者”与齐宣王“所好者四”相比较,“先君好士”,齐宣王“不好士”,委婉地指出了他的缺点。又用生活小事——制帽子用“工者”而“不使左右便辟”来打比方,迫使宣王认错,选用贤能为官,最终“齐国大治”。

三、中考回应

例题 (2010·浙江)义乌市开展创建国家二类语言文字示范城市活动。为了配合这项工作,某班决定开展“我与语文工具书”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调查分析】

(1)右图是某小组对全班42位同学使用工具书情况的调查统计。请仔细观察与分析,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写出结论。

【姓氏排名】

(2)班里组织了查字典比赛,其中一项内容,请你将下列名著人物按姓氏笔画从少到多重新排列。人物:贾宝玉 张顺 鲁智深 阎婆惜 范进

【问题探察】

(3)班里就语文学习中工具书使用问题展开辩论。甲方认为没必要使用工具书,乙方认为应经常主动使用工具书。你支持哪一方?请你面对全班同学,运用连贯、得体的语言,简述理由。(40字左右)

解析 认真看图,仔细观察,注意其构成,思考其含义,做好归纳说明。这是一次“我与语文工具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三道题设计得都很巧妙,答题时要吃透题意,严格按照要求,针对作答。

【示例】(1)大多数同学不经常使用工具书,经常使用工具书的偏少,不使用工具书的较少。

(2)张顺 范进 贾宝玉 阎婆惜 鲁智深

(3)支持哪一方,态度要明朗,理由要充分,语言要得体。答案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6)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几乎人人皆知。邹忌的妻、妾、客都称他比城北徐公美,而邹忌面对着徐公一比较,还是徐公美。那么为什么妻、妾、客夸谈自己美于城北徐公呢?他归结为是三个不同角色的人因地位不同而对自己“私之”、“畏之”、“有求于我”的原因。于是乎,他凭此以类比的推理方式来劝齐王纳谏。齐王也真是一个明君,不仅接受了建议,而且分“面刺”、“上书”、“耳闻”三个等级对“谏者”进行奖励。最终,由“门庭若市”到“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的这一招似乎还真灵,而且齐王与邹忌还留下千古美名。然而,事实和结局真如文中所讲的那样吗?

首先,我们仔细推敲就会发现邹忌这种类比推理存在的缺陷。邹忌通过这件事悟出的道理并没有错,由这件事我们可以由此假定他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能够以此作为自省。儒家的那种修身、齐家与天下的关系是从道德规范和影响力的角度阐发的。按着邹忌的逻辑自己的妻、妾、客就等同于大臣、百姓了。实际上,家庭成员与大臣、百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两种角色,这一观点混淆了家庭与国家的概念,导致家庭式的情感、人之常情与国家的制度相混淆。妻、妾、客言邹忌比徐公美,有时不过是人之常情罢了,有时是出于尊敬,是对方知礼节而已罢了。而大臣和百姓,不可能人人围着一个齐王希求“私之”、“畏之”、“有求于王”的。按着邹忌的推理结果是,要靠近了齐王就有了邹忌所说之嫌了,似乎没有什么正直的人了,最终表现出的是就邹忌一个好人。我们只能就他是以己之腹度他人之心,他的建议的自身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若真的按齐王受谏的方法去做,结果会如何呢?先假定齐王是一个能够耐住脸面的人,经得住面刺的人。人人有一种让社会政通人和,想为社会出一份力的动机,又有得到奖赏的心态,必会争先恐后去“面刺”。我们可以想象那场面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形。宫前“门庭若市”是非常符合情理的。但是果真如此,齐王每天几乎就无法暇顾及他事,只是天天聆听他人对“指责”自己。如此多的人去“面刺”,内容没有重复的吗?齐王一定会产生反感。再就是齐王即使有耐心,如此多的“面刺”,最终会让他脸上挂不住火。人总是要面子的,喜欢听表扬一类的话。不然就没有“忠言逆耳利于行,苦口良药利于病”这一名言在人间流传。这一句反证了人接受指责批评的承受力是有限度的。就连历史上的明君李世民,可谓善纳“谏”者,不也是差点杀掉魏征吗!除了接受“面刺”之外,若再去翻阅从全国各地来的上书,那齐王也就真够忙的了!再说,那些上书者的意见若齐王全部来阅读,哪比雍正还累。上书者未必都能从全国的大局去看问题,也未必写的都是真实的,应该大多数是从自身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看来,齐王这么做太盲目了,那有时间再去耳闻老百性中的意见和建议呢?由此可见,我们假设齐王按着“面刺”、“上书”、“耳闻”的方式去受“谏”,那肯定会把齐王搞的烦躁起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7)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⑦时时而间进(间或)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周详地,副词)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到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
     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B.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A)入朝见威王。
    ②吾父死于是(B)。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②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              齐威王
                  妻→→→→→→私←←←←←←←宫妇左右
                  |                  | 
                  妾→→→→→→畏←←←←←←←朝廷之臣
                  |                  | 
                  客→→→→→→有求←←←←←←国境之内
                  ↓                 ↓
                  受蔽               受蔽
                          类比推理
  教后记:
  
  

邹忌讽齐王纳谏(8)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1,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两首》都是先秦时期的名篇,集中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单元提示给出的学习建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别。

2,《邹忌讽齐王纳谏》讲的是战国时间的齐国相邹忌由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与周公比美的事联想到齐王必大受蒙蔽,通过现身说法,设喻说理,达到使齐王认识到保持清醒头脑,纳谏除弊,修明政治的目的,最终促成齐国取得了战胜于朝廷的成功。本课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涉及诸多人物和事件却丝毫没有纷杂之感,不论是课文内容还是表达艺术,都是一篇很有教育价值的文本。

1,之前,学生已学过不少的文言文,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相信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初步读懂课文。

2,学生对一些文言词语的用法缺乏比较和梳理,对作品的内涵难以体会到,对欣赏文言作品的写作艺术角度和领会还有待训练。

1,在阅读目标中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2,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不能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本课是精读课文,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和课表的把握,我准备用2个课时,下面我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为实现这些目标的教学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3,体会邹忌讽喻说理的妙处,感悟劝说的艺术。

4,学习邹忌所体现的清醒认识自己的态度,善于思考以小见大的本领。

重点是,文言词语的积累,理解课文的内容,树立清醒认识自己的态度。对此,我将教学中多安排时间,着重强化,确保目标落实。

难点是,1掌握文中一些文言词的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2,体会风喻说理的妙处不够明朗,虽能感觉到好,但容易把这种好简单地理解为委婉,甚至是拐弯抹角。对于此,我将设计对比体验,并在情境中学会运用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邹忌式劝说的妙处。

1,朗读,交流,点拨结合。在朗读课文时理解词句,感知课文,在交流中互相疏通理解障碍。

2,对照迁移法。将在相同的原因(爱、畏、有求于)下,邹忌的受妻、妾、客的蒙蔽与齐王受宫、臣、民的蒙蔽进行对照,促进学习。

3,创设情境,讨论探究法。对体会邹忌讽谏的妙处部分,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达到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故事导入,创造悬念;自主学习,疏通全文;理清思路,读懂内容;问题探究,感悟体会;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题目导入,创造悬念:

导入语:请一名同学读课题,并说说课题的意思。邹忌用比喻暗示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接受批评。平常人都喜欢听赞美,听好话,何况是唯我独尊的国君呢?三国演义里有这么一段,曹操作了一首诗歌,吟唱了一番,就问一位乐师:我这首诗作得如何?那乐师刚开始有点吞吞吐吐,曹操说:我闻过则喜,你尽管说吧。乐师就相信了他,对这首诗提出了一些意见,大概是说诗中有不祥之言,有损军威之类,曹操一听,火了,拿起一把武器把乐师杀了。本课的主人公邹忌也指出了他的国君的问题,不仅没有横遭不幸,还促进了国君在政治上更加成熟,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二,自主学习,疏通全文。

1,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默读课文。

2,梳理文言词,请同学解释,互相解答。

通假字:邹忌修八尺有余:有

徐公来,孰视之;熟 ,仔细

古今异义:讽,修,窥,复,明日,寝,私,地方,寡人,谤讥

一词多义:美,疏,上,若,有,下,朝

词类活用:美,服,私,面,闻。

3,句式:“------者,-------也”表判断

孰与-----,(与------相比,哪一个-------)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

4,正音:冠,邹

5,自由朗读课文。

三,理清思路,读懂内容。

(一)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一段。

提问探究:

1,文中妻,妾、客对邹忌的询问是怎样的态度,分别有着怎样的心理?

【赞美;偏爱,畏怯,逢迎(体会三种不同的回答所刻画的人物心理,想象当时三种人物的回答是的表情、动作、语气,请学生分角色表演)】
2,体会邹忌知道真实情况后的感觉是什么?他思考的是什么问题?结论是什么?

【事实与妻、妾、客所说的相反让邹忌感觉是“受到蒙蔽”,思考的问题:“他们为什么会对我说假话呢?”“我为什么会受到蒙蔽呢?”结论: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

3,请同学齐读第一段。读出语气。

4,联系下文,他还思考了什么?

【邹忌可能平时有事也不敢对齐王说真话,正为此苦恼,也可以猜测他发觉朝廷中有阿谀奉承的不正之风,他正为此而忧心,所以,遇到今天的这个事,把今天这事与平时一直缠绕于心的事一联系,他可能会有恍然开朗感觉,因为他找到了问题的要害,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这钥匙就是现身说法,正视问题,使齐王驾于问题之上。】

(二)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段,要求读完两遍停止。

1,请同学们自行对照邹忌的妻、妾、客,列出齐王身边三大人群对齐王的态度和心理。

宫妇左右:私 朝廷之臣: 畏 四境百姓:有求 ——齐王受蒙蔽 (治国大事)

1,自由探讨交流;你对邹忌这段讽谏有什么感受?【很有道理,具有说服力,容易明白,易于接受】

2,深入探究:为什么邹忌这段讽谏能有让你有这样的感受?能产生如此的说服效果?(难点,此问题先不解决,暂且保留)

(三)先看这段讽谏所产生的巨大效果?

(1)体会“王曰:善 ”。(说得好。一个字,就是干脆坚决高度肯定,认同,赞扬)

(2)齐王采取的措施:面刺者 上赏;上书者 中赏;谤讥于市者 下赏。

(3)结果如何:几年之后,四国来朝,战胜于朝廷

(4)学生们齐声朗读。

四,问题探究,感悟体会。

第二段,为什么邹忌的这段讽谏会让人感到:很有道理,很有说服力,容易明白,易于接受?

A,“讽”暗示,比喻的方法

B,交流:深层原因是:

a,邹忌看到了事情的本质,妻、妾、客不是有意去欺骗他,而是偏爱、畏怯和有求于,所以我们会觉得很有道理

b,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事实证明,更让人信服。

c,两件事,邹忌的事和齐王的事里面三种人是多么的相似,三种人的心理又是多么的接近,这两件事有很大的相同之处,比较起来说,当然容易明白。

d,邹忌说的只是自己的事实,而且是站在为对方着想的角度,进行推理,没有任何责备的意思,也没有任何教训意思,也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这种的推理,不论什么结果,都会引起对方的思考。

这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待人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将心比心的态度,为他人着想的态度,信任与尊重的态度),所以,邹忌成功了。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查阅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部分,或网上搜索,了解曹操杀死乐师师勖的故事,在了解资料的之后,假设如果你是师勖,你会怎样对曹操说呢?想一想。

2,六个人自行组成一个小组,一个负责读白,两外五人分别扮演妻、妾、客、邹忌、齐王,群臣(原先扮演妻、妾、客、邹忌的同学可在次扮演),自编自导自演,下节课在课堂上举行表演赛。

妻    私: 偏爱赞扬

妾    畏:卑微畏怯    ——邹忌见徐公,发现受蒙蔽 ,反思原因    

 客   有求:逢迎敷衍 (生活小事)

|(类比) | 纳谏、修明内政
宫妇左右:私 |

朝廷之臣: 畏 ——齐王受蒙蔽 (治国大事)

四境百姓:有求

邹忌讽齐王纳谏(9)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词类活用和句式。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法设想]
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易读错的字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修/八尺有余(√)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王之蔽/甚矣!(√)            王之/蔽甚矣!(×)
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三读课文,品味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四、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联想
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达标测试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基础知识

1、句子与成语中加线字,读音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朝令夕改 A、朝服衣冠   间不容发 B、时时而间进
一言蔽之 C、王之蔽甚矣  罄竹难书 D、上书谏寡人者

2、省略的成分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与之坐谈,问之    B、又弗如远甚
C、暮寝而思之      D、于是入朝见威王

3、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⑥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
C、①⑤/②⑥/③④    D、①②/③④⑥/⑤

4、选出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句( )
例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邹忌讽齐王纳谏》文题中的“讽”字,正确的理解应是( )
A、从反面讽刺批评    B、从正面说服教育
C、用含蓄的话嘲讽    D、用委婉的话劝告

6、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7、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朝服衣冠
C、登泰山而小天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8、与“邹忌修八尺有余”中的“有”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孙权据有江东      B、蜀之鄙有二僧
C、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D、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9、为下列句中的“莫”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没有谁  ②不要  ③不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C、朝廷大臣莫不畏王( )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 )
E、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

10、对第一自然段段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城北徐公的衬托,邹忌的妻、妾、客的赞美,极力渲染,突
出邹忌“形貌昳丽”。
B、写邹忌在听到妻、妾、客赞美后领悟到的道理。
C、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奉承而受蒙蔽,并从中悟出道
理。
D、反复说明邹忌之美,并揭示出邹忌美的原因。

11、下面几句话读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   B、今齐地/方千里
C、今齐地方/千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2、选出“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③②①

14、下列译文有误的一句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有余,形体美丽,光彩照人。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别国。
C、忌不自信。  译文:邹忌自己不相信妻子的话。
D、吾与徐公孰美?  译文:我和徐公谁漂亮?

15、按设喻的内在关系连接相关的项:
①妻A、宫妇左右
②妾B、四境之内
③客C、朝廷之臣

16、填空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体的史书《 》。全书篇,着重记载了 。该书是由 时期的 编订而成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7、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时时而间进( )  期年之后( )    

18、解释下列加线词的意思
①能谤讥于市朝( )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
③期年之后,……( )
④王曰:“善。”乃下令( )

19、这一段是写进谏的结果,即齐威王下令纳谏及收到的效果。请按下列要求填空
①悬赏进谏的三个等级: 。
②纳谏后的三大变化: ; ; 。

20、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译文: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21-23题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暧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选自《战国策》)

21、解释文中加线词的意思
①贾:    ②谓……曰:
③利:    ④力田
⑤泽:    ⑥之:

22、翻译下列句子
①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
译文:
②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译文:
2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4~26题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选自《古文观止》)

24、对加线字的注意、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细细详勘    勘:kān 调查,核对
B、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参:cān 探究并领会
C、千古臣谄君蔽    蔽:bì 被蒙蔽
D、从闺房小语破之   语:yù 告诉     

25、与“从闺房小语破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齐国之美丽者也。     B、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燕、赵、韩、魏闻之。

26、结合课文,说说“正欲于此参出微理”的“微理”的内容

邹忌讽齐王纳谏(10)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三、德育渗透能力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个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的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2、《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二、解题

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和“纳”分别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句式?题目包含什么意思? (学生看视频回答问题)

生回答:(1)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纳: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2)是兼语句

(3)邹忌用设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威王接受自己的进谏主张。

2、《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什么文体?其具有什么特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讽喻文,其具有用设喻来讲道理,从近到远,从小到大,从家事到国家大事等。)

3、简介邹忌和齐威王。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3、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学生听录音阅读课文)


(一)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yì   kuī   jiàn jī   bàng jī

昳   窥   间 进 期年    谤 讥

zhāo   cháo

朝 服衣冠   皆 朝 于齐

(二)再读课文, 理解文意(分段阅读)

1.学习第一段

诵读指导: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三个问句,一问其妻,二问其妾,三问其客。要读出邹忌窥镜后的自得又不自信。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徐公何能及君也!”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镜”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三人赞美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2、学生扮角色朗读。

3、(1)邹忌和谁比美?

(2)学生分析邹忌听到其妻、妾和客人的赞美之后,邹忌为什么暮寝而思?

(3)邹忌由其妻、妾和客人的赞美想到了什么?

4小结:(1)邹忌和徐公比美

(2)邹忌听到其妻、妾和客人的赞美之后,邹忌暮寝而思的原因: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邹忌由其妻、妾和客人的赞美想到了:臣之妻私我;臣之妻畏我;臣之客欲有求于我也。

(三)、学生翻译第一段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体形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上,(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访,(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比不上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远不如徐公美。晚上睡觉时考虑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说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说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四、练习

1、给下面加下线的字注音。

(1)昳丽( yì ) (2)窥镜( kuī )

2、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3、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4、判断下面各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并翻译句子。(1)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答:省略句;徐公来了,仔仔细细地看他,感觉到自己不如(徐公漂亮)。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答:判断句,“也”是标志;客人称赞我漂亮是因为有事情求我帮助他的缘故。

五、作业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B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指身材与面貌)

B、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指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C、窥镜而自视(本是偷看,这里引申为“照”)

D、又弗如远甚(差得太远,远远不如的意思)

2、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D )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A、早晨,有位客人从外面进来,和他坐着交谈

B、第二天早晨,有位客人从外面进来,和他坐着交谈。

 C、早晨,从外面进来一位客人,和邹忌坐着交谈。

D、 第二天早晨,从外面进来一位客人,和邹忌坐着交谈。

3、下面句子中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D )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C、暮寝而思之

D、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4、下面句子中“美”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D )

A、吾孰与徐公美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皆以美于徐公 D、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反思

1、学生的头脑是 “一把需点燃的火把”,那么,教师所要花的功夫主要应在“点燃”上,而非其他。“点燃火把”的火种来自兴趣,而兴趣的打火石就是学生自己,让学生动起来,便能击出火花。倘若在教学设计中抛开传统的束缚,多考虑学生的“ 兴趣”问题,将实和活有机结合,相信教学效果会好得多。

2、《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是古文中的经典名篇,课文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决定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11)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邹忌修八尺有(yǒu )余,而形貌昳(yì)丽。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修长,仪表堂堂。比美的前提条件。

朝(zhāo)服衣冠,窥(kuī)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论人客观等表述亦可)。

 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认识妻、妾、客的赞美动机等)。

第一部分(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说实话不易的道理。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

第二部分(第2段),写邹忌以自身经历设喻,委婉的劝诫齐王除蔽纳谏。

讽谏的内容分为两层。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王曰:“善。”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

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第一问: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敢于采纳群臣的意见。 第二问答案开放,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2)要虚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4)要敢于、善于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第三部分(第3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精练含蓄,意味深长。

邹忌在周围人的交口称赞中,头脑冷静,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可见他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人。当他通过观察思考,由现象到本质得出正确结论的时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思维缜密,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人。当他把这一生活现象和治理国家联系起来的时候,一位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善于发现问题的谋士形象就跃然纸上。而他高超的劝谏艺术更进一步刻画出他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政治家形象。

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而又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不仅认真听取了邹忌的劝谏,认为“善”(当然与邹忌的委婉讽谏艺术有关)。而且果断采取正确措施,制定出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鼓励更加直接的进谏者。而文章通过“令初下”,数月之后和期年之后的变化,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从善如流,兴利除弊,改革成效十分显著。可见他是一位有魄力有能力的开明君主。

1.勤思方知言中弊,善想才晓话里端。

2.邹忌设喻讽谏以小见大,威王悬赏纳言战胜于朝。

3.邹忌善辩巧言进言委婉,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

4.唐雎逼秦王谢罪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强大齐国。

5.邹忌讽忠言顺耳齐国强大,墨子谏唇亡齿寒楚国避危。

6.邹忌反省自身进巧言 齐王悬赏纳谏战胜于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12)

《邹忌讽齐王纳谏》背诵指导

内容摘要:背诵是中学生应备的基本功,更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而文言文背诵又占了绝大部分。这样,如何提高背诵文言文的速度和能力,就成了摆在我们每个中学生面前的重要问题。下面,根据本人背诵和教学文言文的经验与体会,结合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我来谈谈如何快速有效地背诵文言文。一、利用句式特点,速记成诵。二、比较语句异同,速记成诵。三、巩固中间段落。四、关注标志语和转换语。五、利用提纲来提示背诵的内容。六、通过背诵竞赛,提高背诵效率。总之,背诵是目的,方法是手段,但却不可轻视。希望我们的老师和同学都能明白这个道理,积极快乐,高速有效地学好文言文,背诵好文言文。

文背诵又占了绝大部分。这样,如何提高背诵文言文的速度和能力,就成了摆在我们每个中学生面前的重要问题。虽然说根本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来熟读成诵,但是若能掌握一些背诵的技巧,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根据本人背诵和教学文言文的经验与体会,结合苏教版九年级下册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我来谈谈如何快速有效地背诵文言文
  一、利用句式特点,速记成诵。文言文中有不少整齐的句子,它们结构相同或相近,用词大同小异(比如对偶句、排比句等),这些句子节奏鲜明、铿锵有力、一气贯通,我们可以利用它们在语音、节奏上的优势,专门记忆,记忆的效果要比和其他的内容混在一起好得多。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等几处就可以用这种办法来记忆。
  二、比较语句异同,速记成诵。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语句,它们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形式上又有一定的差别,我们可以用求异的方法来分别记住它们。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一段中,邹忌和妻妾客问美、回答的几句话,它们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在方式上有所不同。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很快找到它们的差异。邹忌的三次问话,第一次和第二次用的都是“……孰与……”这种句式,区别在于第二句比第一句少了一个“城北”;第三句用的是“……与……孰……”这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句式。而三人的答话中,妻妾都用了“徐公何能及君也”这种反问句式,只是妾言不由衷,少说了“君美甚”,而客人的答话纯属敷衍,所以用了一个语气较弱的一般否定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辨清了差别,记忆自然要方便得多。
  另外,在第一点中提到的句子,它们也有一些用语上的区别,对这些区别加以辨别,也将有利于我们的记忆。
  三、巩固中间段落。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对处于突出位置的事物容易记住,而对处于不明显位置的东西则总难有深刻的印象。对于一篇文章来说,首尾两段是突出的段落,在精力分配平均的情况下,我们对它们记得要相对牢固一些,而中间的段落由于受到来自前后的干扰,记忆的效果就要差一些。我们可以在对全篇记得较熟之后,把中间的段落抽出来专门记忆一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二三段为全文核心,就应抽出来专门记忆一下。这样,背诵中的薄弱环节就能得到加强,对文章就算不能倒背如流,起码也能熟读成诵了。
  四、关注标志语和转换语。背诵文言文,由于缺少丰富的语感和对内容理解得不够深透,使得我们虽然熟记了每段文字,但在由一段转到另一段时,总是容易忘记下一段开头的语句,因一句而误了一篇,实在可惜,而且要是在课堂上卡了壳,那场面也很难堪。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呢?当然有的。那就是在熟记了每段之后,把每段开头和结束的语句串起来,组成一个全文的框架。对《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可以给它搭起一个这样的“怪”架子:“邹忌修八尺有余……欲有求于我。于是入朝见威王……王之蔽甚矣。王曰……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战胜于朝廷。”对这个框架专门记忆一下,再去背诵全文的时候就不至于上下段脱节,上气不接下气了。
  五、利用提纲来提示背诵的内容。俗话说“纲举目张”,提纲对强化记忆和提示背诵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把《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内容提炼为“朝(zhāo)服问美——暮寝思美——讽王以美——齐五纳谏”,不仅能让我们在背诵时迅速理清思路,而且在尝试背诵时会成为一条鲜明的线索,提示自己的思维往下一个内容转换,确实可以大大提高记忆、背诵的效率。

邹忌讽齐王纳谏12篇

https://m.czhuihao.cn/news/141494/

《邹忌讽齐王纳谏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