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唤醒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发布时间:2019-04-26 点击: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唤醒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下面是惠好考试网分享的唤醒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供大家参考!

 唤醒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新《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字,具有读写听说的语言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语文教学“最要紧”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更新语文教育观念,将“语文教学由面向作为物的工具转而面向作为人的学生,由旨在使学生获得一种工具转而以语感为突破口提高学生整个文化心理素质,从而真正地直接面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法国教育学家第惠多斯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动,唤醒,鼓舞。”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认识我们的主体--学生。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只是在语文知识,更重要的还有语文素质的提高,提高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效率可以也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始。

  一、什么是语感

  1.语感的概念

  “语感”这个概念是夏丏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较早提出来的。夏丏尊先生认为“对于文字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近些年,在对语文教学的反思中,许多有识之士又把注意力转向了语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感的概念作出了不同的表述,综合如下: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语感是一种智能,“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从教学论角度看,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规范的言语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的能力。从语言学(语境、语意)角度看,语感是对言语隐含意义(深层意义)的一种深切直觉”。“是对某一语句与语境确切关系的直接感知”。是“超越语言逼近语言后面的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的心灵的交流和感应”。是来自“语表意义与隐含意义的关系的联想和想象。”这些观点的提出,丰富了我们对语感的认识,有利于揭示语感的性质和规律。综合以上观点,我认为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一种综合性吸收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在内的一种丰富的理解力。

  2.语感的特征

  (1)直觉性

  这几乎是对语言的一种下意识的本能反映,超越了中间的分析、推断与验证的环节,在一刹那之间就能自然而然地识别与理解别人的言语,并能熟练地创造与生成新的言语。这是一种潜意识思维,或者说是通过某种潜意识直接把握对象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经过明确的思维步骤,没有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往往凭“感悟”。如,《红楼梦》二十三回写黛玉听《牡丹亭》中杜丽娘伤春词曲,“虽未留心去听”“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不觉点头自叹”,后又“不觉心动神摇”竟至“如醉如痴”,显然是由语感作出的直觉判断、直觉反应。

  (2)主体同化性

  同化是指主体在认识客体时用业已形成的认知结构来阐释和说明客体,即对客体进行整合、加工的一种机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语感就是主体作用于言语对象的结果,是建立在言语材料意义被有效接纳的基础上的言语再创造,既包括主体对言语信息的接受与理解,又包括主体对言语信息的反馈与输出。此言语信息包含内容宽泛,可以是言语意义、意境、情感等。

  (3)整体把握性

  直接思维强调整体感知,对语感整体性特征有两种理解,一是指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其表达的深厚意蕴,而不是训诂式的一个字一个词地解释,把文章弄得支离破碎;一是指对言语对象整体的、全面的、笼统的把握,而不是条分缕析,兼顾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具体理解和切分。相比较而言后者更能揭示语感独有的特点。语感的整体性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但又短于分析,难以透彻。可见,语感是在瞬间内对言语全方位、多层面的整体把握。

  二、语感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吕淑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这两位专家的话不仅说明了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且指出了语感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所起的重要作用。新一代语文学家把语感和语感教学看作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朱作仁教授曾经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说,反映对语言的深刻顿悟和体验的语感,是构成人的语文素质的核心要素。

  笔者也认同“语感和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这一观点。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复杂系统,语感是它的核心。从理论上看,“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马克思语)语言也不例外;从汉语特点看,汉语“偏重心理,略于形式”(黎锦熙),与西洋“法治”的语言不同,是一种“人治”的语言(王力)。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完全依赖“形式”的知识,应特别重视言语主体的心理因素,主要是语感。从实践上看,语感实际上左右着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人们进行读、写、听、说不可能主要依据所用词语的理性含义和范畴,以及有关的句法规则,而主要凭语感。总之,离开了语感人们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语言信息交流。

  (二)从语文知识的功能上看,语文知识不可能超越语感直接转化为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要通过大量的言语对象反复作用于学生的感觉,从而附着于学生的心理结构,这样的语文知识才能成为学生的语言能力。既然承认语文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语言能力而要把它转变为学生语感这一过程,因此,语文教学的核心不是传授学生的语义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传授知识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中间环节。

  (三)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的教育,而思想情感不是外加的独立于语言之外的东西,它和语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体有着自己的心灵世界,主体的心灵世界决定了主体只对与之相关的言语现象特别敏感,语感的这种选择性实际上就是对活跃于言语对象中的思想情感的感应。因此,语文教学完全可以也应当通过培养学生语感这一中介来塑造他们的思想情感。

  (四)语感教学是语文美育的重要手段。在审美教学过程中语感处于基础地位,感受直觉形象,诱发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这一系列过程绝不是理性的认识或推演,而要依靠综合学生的经验,情感等因素的直觉,也即是语感。美的形象性与语感的直觉特征是统一的,审美教育要通过培养良好的语感来完成,语感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审美的能力的高低。

  有了上述认识,就有理由认为语感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而小学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期,就更有理由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实行语感教学的意义

  (一)“教是为了不教”

  语感能力培养的意义首先在于着眼于学生对语文的实践感悟和个体经验的感悟创造,学生通过语文实践训练而获得经验意义上的启迪,从而创造性地获得适合自己个性和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而能动自主地学习探究。从现代语文教学论角度看,这既可解决教学生会学的问题,也能解决如何教学生会学的问题。而如何教学生会学,也正是现代语文教学意义上“教要达到不需要教”的问题的关键。

  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说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能力建构。语感教学注重在语言训练中学得语感,形成认读经验和认知结构,这种认读经验和认知结构,我们把它称为“语感图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语言实践和语言分析活动,积累了语言材料,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语感图式,形成了语言的“格”。在阅读文章中,不是作品对头脑作单向的注入,而是必然用已有的语感图式贮存的经验去感知。在感知理解时,既有同化现象,即选择和语感图式相似的语言块,纳入到自己的语言信息库中去;又有顺应现象,即碰上与语言经验不相适应的语句,也能调整图式从而适应新的语言现象。同化和顺应又形成新的建构,使语感图式处于生生不息的变动之中,愈趋完善。

  语感教学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逐步丰富、修正自己的语感图式,在学生语感图式的不断丰富、修正中,呈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过程。

  一个人在儿童时期已习得语言,会说话,但是这种语言是较粗浅的,因而在求学时代,需要老师教,但“教”的目的是最终达到“不教”,这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少教”再到“不教”的过程。“教”,通过课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形成语感图式,再通过学习类似的自读课文,验证、检测语感,通过阅读相应的课外读物作出评价,后者需要教师着重指点阅读内容和方法,使学生同化或顺应语言材料,不断丰富、完善语感图式。在这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指点与讲说,依赖性逐渐减弱,独立性逐渐增强,因此语感教学是使学生逐渐摆脱老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方法。

  (二)有利于学生思维特别是创新思维的培养

  我们认为,语文教育既要重视语感训练,又要将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言语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越来越聪明。

  因为语感与思维训练具有客观同步性。这种同步性,主要表现在语言与思维的互相依存性。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语言与思维不能分离。一个正常的人,在一般情况下,其思维活动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人类思维的成果也得依靠语言的帮助才能得以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思维。语言要通过与思维的联系才能表示客观事物,从而成为交际的工具。语言如果不与思维相联系,就谈不上交流思想,也就无法担负起交际的任务。

  同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核心,整个教育过程也被要求赋予创新的特征。但创新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教师的致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需要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积淀和激发。在语文教学中,发掘源源不绝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归宿。其教学途径无数,语感训练与培养是尤为重要和特殊的一条。语感左右人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与效率,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语感强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作出准确判断、感知神会;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涌动着浓厚的创新意识。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是幼儿期,而入学以后,他们除继续学习口头语外,开始学习书面言语,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相较与学龄前期),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法规则及其他知识,并用之于听说读写实践,这样就逐渐获得了言语的理性经验,可见思维的参与对语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阶段进行语感培养,既有一定的基础,也必然会有一定的效果。

  总之,语感(语言感悟)能力是人的语文素质的重要标志。随着信息发展和科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人们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语感训练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语感训练。特别是小学阶段,小学生可塑性强,正是进行语感训练的最好时期,如若教师引导、训练得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习作、说话等水平十分有益,而且对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相关内容: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唤醒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关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