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大槐树作文

发布时间:2021-07-06 点击:

老家大槐树作文14篇

老家大槐树作文14篇

老家大槐树作文(1)

学校的大槐树

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学校的大槐树,感谢您的阅读!

  在我们学校的大操场南边,有一棵很高很大的槐树。槐树约有十六、七米高,四楼的同学伸手就可以摸到它的绿叶。大槐树很粗,要四个同学手拉手,才合抱得过来。大槐树的树冠都快把教学楼盖住了。
  一进校门,就可以看见这棵枝繁叶茂的槐树,它就像一位忠诚的卫士,日日夜夜守护这我们的校园,瞧,它长得多壮呀,枝干粗得要两个同学手拉手才能围得住,树冠能比我们学校的教学楼还要高哩,偶尔一阵风,树叶“沙沙”作响,奏起一支和谐的校园交响曲。
  春天,槐树又换上了新装,吐出了嫩绿的枝芽,显得生机勃勃,春的使者一来,鸟儿们也来凑热闹,他们多欢快啊,唧唧喳喳地闹个不停,呼朋引伴,树上可是他们安家的好地方,成了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夏天,槐树正在茂密的时间,好像把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枝上的叶子是那样翠绿:映着火辣辣的阳光,闪闪发光,而密叶之间还掺夹着雪白的小花,仿佛给槐树招商了一层淡淡的云,体育课上,同学们在毒辣的阳光下追逐着,嬉戏着。玩累了,就躲进槐树底下,那里别提多凉快了,仰头一望,星星点点的阳光直射下来。
  秋天,秋姑娘金指一点,槐树又换上了金色的衣裳,树叶们变黄了,也变得调皮了,总时不时给树下打扫卫生的同学捣乱,树叶飘落下来,像只只自由的蝴蝶儿,优雅地翩翩起舞。树下的同学刚扫完地,不一会儿地上又铺满了树叶,它可真调皮呀!
  秋去冬来,槐树挥手告别了秋姑娘,又迎来了冬爷爷,凛冽的寒风吹来,把打着寒颤的同学们逼近了教室里可槐树还是仍然挺立在操场上,为同学挡住寒风,让同学们在教室里安心学习。
  啊,大槐树的功劳可真大,可不是吗?大槐树春天给我们带来鸟语花香,夏天给我们带来凉爽、绿荫,秋天带来了果实和种子,冬天的落叶沤成肥料,把营养带给其它的小树。
  大槐树真棒!你是我们的好朋友!

老家大槐树作文(2)

山西洪洞大槐树作文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以下内容是xx为您精心整理的山西洪洞大槐树作文,欢迎参考!
  篇一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篇二
  在山东、河北广大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是说,自己的祖宗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移来的。
  如果接着要问:为什么迁移呢?那就得从“燕王扫王”说起了。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名棣,领重兵镇压守大都(即今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死,朱元璋死后,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火文)即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听从齐泰、黄子澄等大臣建议,大力削藩,剥夺分封全国各地的叔父们的兵权。燕王以讨齐、黄为名,起兵反抗,号称“靖难”。建文帝派兵平叛。于是在河北、山东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大战。史书上称之为“靖难之战”,民间传说则为“燕王扫北”。
  在此期间,人民遭受战乱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袭击,“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史书上记载,河北这块地方 “青辚白骨”,“怵惊心目”,满目荒凉。而山西洪洞一带,却无兵荒马乱之苦,连年风调雨顺,四境安宁,人民生息繁衍,一片升平景象。
  “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1403年,燕王军攻占南京,建文帝于战乱中失踪。燕王即皇帝位,改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在历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力发展生产,极力恢复河北一带经济。永乐初年,诏令从山西“分丁于真定、南官一带占籍为民。”于是,当时的中央政府便在洪洞县设立一个移民机构,专门办理移民事宜。相传此处有一棵大槐树。故山东、河北老百姓中有“要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老槐树”的说法。

老家大槐树作文(3)

关于洪洞大槐树作文

  关于洪洞大槐树作文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关于洪洞大槐树作文一

  河北省广大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故乡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是说,自己的祖宗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移来的。如果接着要问:为什么迁移呢?那就得从“燕王扫王”说起了。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名棣,领重兵镇压守大都(即今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死,朱元璋死后,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火文)即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听从齐泰、黄子澄等大臣建议,大力削藩,剥夺分封全国各地的叔父们的兵权。燕王以讨齐、黄为名,起兵反抗,号称“靖难”。建文帝派兵平叛。于是在河北、山东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大战。史书上称之为“靖难之战”,民间传说则为“燕王扫北”。在此期间,人民遭受战乱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袭击,“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史书上记载,河北这块地方“青辚白骨”,“怵惊心目”,满目荒凉。而山西洪洞一带,却无兵荒马乱之苦,连年风调雨顺,四境安宁,人民生息繁衍,一片升平景象。“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1403年,燕王军攻占南京,建文帝于战乱中失踪。燕王即皇帝位,改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在历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力发展生产,极力恢复河北一带经济。永乐初年,诏令从山西“分丁于真定、南官一带占籍为民。”于是,当时的中央政府便在洪洞县设立一个移民机构,专门办理移民事宜。

  相传此处有一棵老槐树。故河北老百姓中有“要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老槐树”的说法。

  关于洪洞大槐树作文二

  前几天,爸爸妈妈带我来到洪洞,游览了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妈妈告诉我这里是明代迁民的遗址,每年会有20余万人来这里寻根祭祖。

  一进大门,我就看见照壁上一个红色的大大的“根”字,根的最后一笔像人的一条腿,妈妈告诉我这象征着大槐树的子孙后代永不停息的脚步,告诉人们不管走多远都要回家。园内我还看到了几棵高大茂密的大槐树,大槐树的根是那么粗壮,牢牢地盘在地里,它那茂密的枝叶仿佛象征着后代子孙生生不息。阳光透过密密的枝叶洒落在我的身上,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激动。

  这里虽然没有雄伟的建筑,但这里有人们对家乡浓浓的热爱之情,有许许多多游子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这次旅行使我明白了不管我走到哪里身在何方,家永远都是我的根。

[关于洪洞大槐树作文]

老家大槐树作文(4)

大槐树民间说法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孺皆知。一棵古大槐树,魂牵许多代,几个世纪以来,洪洞县古大槐树迁民遗址,被海内外众多华夏子孙喻为“家”、称做“祖”、看做“根”,成为众人心中的故乡。

寻根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从安徽合肥前来寻根的李树平老先生,沿着坑坑洼洼的水泥路面,穿过早市的西贾村,两边卖菜的、卖肉的,来来往往的村民络绎不绝,对于外乡人前来寻根问祖,这里人早习以为常。七八个10岁左右的孩子在遗址前的广场上疯狂地抢着追逐足球。虽然是玩耍,但胜利者模仿着电视里球星式的欢呼———挥臂狂奔,颇有几分专业味道!他们的身后是具有600年历史的古大槐树迁民遗址,这个中国古代距今规模最大的移民地让无数的炎黄子孙为之牵魂。

  “几百年转来转去,广济寺和大槐树早已被汾水冲毁,一代古槐(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只余遗址,幸而在一代大槐树遗址以东约5米的地方同根滋生出第二代槐树,这就是现在干枯了的那棵大树,它也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二代槐树干枯后,1974年被飓风吹倒,县上拨了专款整修,1999年起先后数次进行了防腐处理。”导游小姐每天都要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段话给每一个寻祖的人听。

  祭祖堂里右首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表上共有八百多姓,正面供奉着它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它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后经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不管是大陆民众还是海外同胞都竞相来此寻根祭祖,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据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管理所的所长范忠义介绍:自1991年4月1日起至10日(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期间)举办了首届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以来,到现在为止已成功举办了14届,每年都有来自海内外的数万游子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

  迁徙

  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历代规模最大的官方移民,是明朝移民的重点。由于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黄淮流域饥荒频发,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以至于“生民百遗一,千里无鸡鸣”。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一种景象,相对安定,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外省大量难民流入山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地区。明灭元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8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涉及到了18个省的490多个县市的882个姓氏。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等省。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相传,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汾河滩上的老鹳在树上构窝筑巢,甚为壮观。明政府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鹳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不忍离去。为此,大槐树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

  修复

  故土难舍,是中华民族的故土情结。大槐树的移民遗址在旧时人们并不十分重视,现在的部分建筑是1913年,宦游山东的洪洞人景大启、刘子林倡议募款而建。清末,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传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但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拜祭,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他们不但没抢掠,反而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使得附近的百姓免于战乱之灾。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故而题词:“荫庇群生”。

  建国后,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1959年大槐树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政府多次拨专款修缮,并派专人管理,育花植树。1983年,建了门楼、围墙。在古槐北路通往大槐树祭祖园的路口修建了一座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牌楼。

  洪洞县旅游局的贾小元副局长介绍说:“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是县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和驰名全国的苏三监狱、广胜寺一同成为洪洞旅游的三大品牌,并已规划将现占地30多亩的‘大槐树祭祖园’扩展到300亩,把这个品牌做大做强!” 

老家大槐树作文(5)

游洪洞大槐树作文

【篇一:校园的大槐树作文100字】

在我们学校的大操场南边,有一棵很高很大的槐树。槐树约有十六、七米高,四楼的同学伸手就可以摸到它的绿叶。大槐树很粗,要四个同学手拉手,才合抱得过来。大槐树的树冠都快把教学楼盖住了。

【篇二:洪洞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

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大槐树是明代迁民的遗址。历史记载,元末动乱,中原、江南等地人烟稀少。而同期蒙古地主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山西却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明朝建立后,为了发展生产、恢复人口和国力,从洪武到永乐年间,明政府屡迁山西之民于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当年迁民最集中的地区就是洪洞县。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闻名全国的明代迁民遗址,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3年到明成祖朱棣永乐15年将近50年的时间里,明政府在山西共组织了18次大的官方移民,因移民多在大槐树下汇集转迁,所以被称为大槐树移民,当时移民主要迁河南、山东、安徽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移民遍布整个中原地区。

明代大槐树移民以其移民范围最广、数量为了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大槐树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洪洞县成为了亿万大槐树后裔永远牵挂于心的老家。

大槐树旅游区位于临汾盆地北端,东靠南同蒲铁路与霍侯一级公路,南临309国道,西接汾河与大运二级公路以及大运高速公路,北依洪三公路,交通极为便利。

洪洞大槐树有一段渊源的历史。当元统治者以游牧之勇破金灭宋,统治中国达98年。虽时间不长却年年穷兵黩武骄兵图胜扩张疆土,大量消耗人力物力财力。对内元官僚贵族与汉族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压榨人民,“视民财如土苴戕民命如草芥,”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蜂涌而起,特别是至正年间,仅1341年河北、山东就有三百多处同时发生起义,差不多一个县平均二起。元末人民起义规模大者有以下两家。

刘福通至正十一年五月(1351年)起兵颖州,起义军以红军为号称“红军”势力最大,占据河南、进击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其北伐军一支曾攻占元之上都以及塞外要地,也曾攻击辽东、朝鲜等地。至正22年(1362年)刘福通被杀,战乱约11年而结束。

张士诚至正十三年(1353年)起兵平江(苏州)号诚王国号大周,占据南至绍兴北至徐州,东至东海,西与朱元璋占据之地接壤,因不与朱元璋合作为朱所迫,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被朱吞并,战乱14年。

根雕大门

“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

根字影壁

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中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

槐香桥

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沧桑巨变无奈老槐逝然,但悠悠槐香荡漾于中原、华夏,萦绕于故土新居,萦回在千万移民后裔的心肺之际,这是思乡之情,这是恋祖之情,这是难割难舍的同根同源之情。“槐香”又曰“怀乡”、“槐乡”,正是“望乡更觉香,回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

鹳鸣桥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老鹳窝是一个情结,世世代代为移民后裔魂牵梦绕,它是老家的标志,是祖地的图腾。六百年来,汾水之弯,槐荫之下,鹳鸟群栖,戏水觅草,追逐鸣啭,声犹在耳。游子思乡之情,因鹳鸣而愈浓,移民恋祖之怀,缘鹳鸣而愈切,今回故乡踏故土,偿先辈之愿,叙宗族之情,连源流之谊,续世代之好,果如鹳鸣之韵,绕梁迴野,久久不绝。

且当日户部所给之迁徙勘合,光绪初年,民间尚有存者,故补录之。”600余年来,亿万移民后裔,他们祖辈相传,均言祖籍洪洞,从大槐树下迁移。且每年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约有20万人次来寻根祭祖,他们在留言簿上,恭敬登记留言,在祭祖堂祖宗神位下虔诚罗拜,确为大槐树移民后裔。可以肯定的说,历史文献有明确的记载,地方志、家乘、碑文有详细的记述,亿万大槐树移民后裔有众口一致的确切传说,大槐树处有遗址实物的文物留存,可以断言,明朝洪洞大槐树集中移民是毫无疑问的历史事实,是应在中国历史上大书一笔,得到它应有的地位。

元末,由于十几年的战乱,加上自然灾害和瘟疫流行,天灾人祸,人民涂炭。明军将元军赶到漠北后,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出现了许多无人区,真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呜”。明朝建立以后,当务之急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这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劳动力和土地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明政府采取了移民垦田的政策,即把“地狭人众”的山西地

区的农民迁移到地广人稀的河北、河南、山东等地。但故土难离,人们谁不留恋自己的家呢?这时明政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赶往古大槐树下,晋北的人来了,晋南、晋东南人也来了。第三天,古大槐树四周集中了十几万人,他们拖家带口,熙熙攘攘,暗中祷告上苍,祈求保佑他们平安无事。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大槐树下手无寸铁的百姓,数员武将簇拥着一个官员,那官员大声宣布道:“大明皇帝勒命,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这道命令好似青天霹雳,人们都惊呆了,但不久就醒悟过来,他们受骗了。人们有哭的,有叫的,有破口大骂的,有呼儿唤女的,有哭爹叫娘的,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接着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发凭照,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子在每只脚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跳,人们的哭声惊天动地。至今,移民后裔的脚小趾甲都是复形,据说就是砍了一刀的缘故。

官兵强迫百姓登记后,为防止逃跑,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云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就是这个道理。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就经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元朝末年,有个姓胡的举子上京赶考。走到林虑山下,突然一阵狂风刮过,窜出一只赤褐色长毛母猩猩,猛向举子扑来,正欲下口,定睛一看,只见那举子白光净面,十分俊美。于是,就把吓昏的举子背到小西天猩猩洞里。

举子醒来后,只见山洞幽深,弯弯曲曲,阴森潮湿,到处扔着野果皮壳,禽兽毛骨。黑猩猩正匍伏在地,睡在身旁,举子几次寻机来到洞口,但洞口被碾盘大的巨石挡得严严实实,挪都挪不动一点。无奈只好被迫屈居下来,日子长了,猩猩生下一子,似猴又象人,满身长毛。母猩猩喂奶捕食,举子教他说话,起名叫胡大海。

胡大海长大了,力大非凡,举子就把自己的身世告诉了儿子。父子俩决计重返人间,共享天伦之乐。一天,趁母猩猩出洞捕食,胡大海掀开洞口巨石,父子俩跑了出来。母猩猩回来,一看洞口敞开,立刻意识到他们父子俩已经逃走,便顺着山梁向南追赶。追到金牛山下河交沟,滚滚淅河挡住了去路,只见他们父子俩正趟水过河,便“扑通”一声跳下河去追捕。眼看就要追上了,举子顺势将儿子推上岸,返身死死扯住母猩猩,把它引入河水深处,同时淹死。

胡大海上得岸来,望见父母双亡,不觉泪如雨下,他孤苦伶仃,走村串户,乞讨为生。当时这一带叫林州,属河西北路彰德府管辖。胡大海丑得可怕,林州一带的人们,见了他都是躲着走,称他为“老毛虎”。直到现在林县人常用“老毛虎”来吓唬胆小的人。胡大海饭量大,白天,他要饭吃不饱,就到山上采摘野果充饥。夜晚,宿在人家门楼下面。家里人害怕他,就故意往外泼水。冬天,冷冷冰冰,逼得他只好离开。有一天,他到一户财主家门口要饭,有个刁薄的财主婆恶恨恨地嚷:“快滚开,我家有油饼,就是擦了屁股也不给你吃!”说着取起一张油饼,擦了擦小孩的屁股,扔给了狗。这还不算,又吆喝狗咬得胡大海鲜血直流。幸好穷人可怜他,倒给他糠菜稀饭吃,给他件破衣旧鞋穿。胡大海感谢穷人的照顾,恨透了财主,决心打富济贫。

后来,胡大海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先在马腊梅娘娘部下供职。他力大无穷,深得马娘娘的爱戴。传说,他在林州城东十五里的营里练兵,两手能托起一个碾盘在头上转三圈,一只手能拔起一棵柿树,全村柿树被他拔光。至今,柿树不敢在营里村扎根。

胡大海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了大明朝的开国元勋。洪武二年林州改为林县。胡大海启奏皇上要到林县雪耻报仇。朱元璋念他开国有功,准奏他杀一箭之地。胡大海责令部将王虎奉命前往。谁知王虎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势利之徒。为讨好主子,趁机向中爬,便带兵来到林县,借口没找着苛刻胡大海的那家财主,—箭射在老雕身上,老雕带着箭飞遍全县,王虎带兵也杀遍全县。造成尸骨遍野,血流成河的惨景。事后,胡大海大怒,斩了王虎,并向皇上请罪。皇上念他功高且能认错,给他免罪。为了弥补胡大海的过错,下旨山西泽州、潞州一带居民迁往林县。

山西居民不愿背井离乡向河南迁移,官府便下令:“凡不愿迁移者,限三天内集合到洪洞县老槐树下。”人们齐往老槐树下跑,很快就集合了很多人。这时,官兵围住,给这些人加上违背皇旨的罪名,强令迁移。其中姓牛的一家弟兄五个,就有四个跑到了老槐树下。临别时,兄弟五个依依不舍,打破了一口铁锅,分为五块,各执一块,作为后代认亲标志,称为“打锅牛”。直到现在,姓牛的人见了面,总要先问一句:“打锅不找锅?”如果都说:“打锅。”就是一家人了。那时。留在山西的大哥,嘱咐小兄弟们说:“咱姓牛,到林县要找有山有水的地方住。”弟兄四个迁到林县,分居在“三山”、“五水”。老二住曲山,背靠二龙山,面临洹水,在南边;老三在录山,背靠清凉山,面临漳河水,在北面;老四住白山,背靠太行山,面临露水河,在西北面;留下小五住在中间武家水,这里山清水秀,便于哥哥们照顾。

所以林县民间有“洪洞大槐树下是咱老家”的传说,其实这与胡大海血洗林县是有直接关系的。

山西、太原、洪洞县、旅游、名胜

【篇三:山西洪洞大槐树游玩攻略】

山西洪洞大槐树游记攻略

听说在很久以前,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发生了一次人口大迁移,只要你的小趾甲是两瓣的就是那次大迁移的后裔。一看,原来我的小趾甲也是啊,难道我本家是山西的。因为这个我就觉得去山西洪洞大槐树看看。

山西大槐树简介(摘抄驴迹导游):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大槐树是明代迁民的遗址。历史记载,元末动乱,中原、江南等地人烟稀少。

而同期蒙古地主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山西却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明朝建立后,为了发展生产、恢复人口和国力,从洪武到永乐年间,明政府屡迁山西之民于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当年迁民最集中的地区就是洪洞县。

目的地决定好了,导游就选择了驴迹,就粗发我的旅程啦。

买了门票进入洪洞大槐树,发现这里有好多好多人,听说都是来寻祖的。首先我看到的是根雕大门,它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

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

看到这幅迁民壁画,它是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由卢保桐先生绘制而成。反映了当时迁民的悲壮情景。据正史记载明初规模较大的移民有十八次,整个移民过程历经洪武到永乐先后近50年时间。移民在广济寺外大槐树下集中报名登记,领取外迁用的凭照和盘缠后迁往各州府。

哇,这棵树根据考古人员鉴定,大约是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

新塑大槐树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 “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

“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

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

“祭祀广场”位于“一堂两阁”正前方,东西宽99米,南北长93米,建设面积为9207平方米,总投资150余万元。采用混凝土垫基,青石板铺面,肃穆庄严,可容纳万人祭典,称为万人广场,游人在这里既可体验殿堂的庄严,又可体验广场的壮阔。

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 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时间过的很快,我已经游玩好山西洪洞大槐树了,我想这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人过来,也许是因为它真的给人一种归属感,好像回到家里的感觉。如果传说小趾甲两瓣的为山西人,我想我应该也是的。不管是与不是,这一刻,我也想当做一个回家的孩子。谢谢驴迹导游,没有让我迷路,助我找到回家之路。

附上驴迹导游的介绍:

驴迹导游可自由选择多种语言,多种风格。多风格主持播报:御姐、娃娃、萝莉、绅士??各类风格,自由选择,实现导游diy。多语种播报:中、粤、英、法、日、俄、韩??还包括各种方言:普通话、粤语、闽南语、客家话、潮汕话??一切应有尽有,只要你想得到,只要你需要,我们就能办到。基站智能定位挖掘你所处景点背后的故事,说走就走自由随心。

老家大槐树作文(6)

旅游大槐树作文

【篇一:校园的大槐树作文100字】

在我们学校的大操场南边,有一棵很高很大的槐树。槐树约有十六、七米高,四楼的同学伸手就可以摸到它的绿叶。大槐树很粗,要四个同学手拉手,才合抱得过来。大槐树的树冠都快把教学楼盖住了。

【篇二:描写槐树】

描写槐树

不知不觉,夏天就到了。再一次在槐树下走过时,我发现槐树开满了米黄色的串串小花,还发出淡淡清香。这个时候,校园门口的桃花已经凋谢了,繁茂的槐花为夏日的校园增添了许多美丽的色彩。

几阵春风,几场春雨,槐树林从睡梦中苏醒了一一她揉着黄绿色的眼睛,舒展暗黑色的手臂,张开稚嫩的小口,吮吸着春天的甘露,换上了崭新的绿衣一一瞧,她的叶子由淡绿逐渐变成了浅绿,然后变成深绿色。绿得自然,绿得可爱,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丝毫不留空隙。

夏天,白亮亮的槐树花,一串串珍珠似的挂满枝头,藏在茂密的绿叶中。轻风吹来,花儿时隐时现,淡淡的清香随风飘过操场,穿过门窗,直钻进我们的鼻孔。啊,好香好香啊!成群的蜜蜂在白花绿叶间采花酿蜜;一群群小麻雀,也在唧唧喳喳地叫

春天,槐树枝上发出一个个嫩嫩的绿芽,像一颗颗小星星似的点缀着国槐。一场春雨过后,绿芽上还存有一些露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露水变成了七彩球,一闪一闪的。一阵春风吹过,绿芽跳起快乐的舞蹈。在星星般露水的滋润下,在阵阵清风的抚摸下,绿芽渐渐长大了。

、春天,槐树换上了新装,吐出了嫩绿的枝芽,显得生机勃勃。这时小鸟也来奏热闹,唧唧喳喳地闹过不停,呼朋引伴,嬉戏玩耍,像小孩子一样天真快乐,为学校展示一道亮丽风景。

、几场春雨过后,槐树桩上钻出嫩芽,抽出新枝,特别可爱。夏天,槐树枝叶长势,风狂茂盛,树叶绿得像翡翠,一串串,一簇簇,洁白如玉,在浓密茂盛的枝叶映衬下十分美丽,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清香。

【篇三:写景作文!】

※※作文(写景)※※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词句,能够灵活运用恰当的词句在自己的文章中。

2.善于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

3.在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做到详细具体,寓情于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将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难点:明确中心,突出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的感受,做到有景有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创设情景,谈话导入,风向自己的旅游观景经历,教师做出评价与反馈。

二、知识讲解

写景,就是对自然景象、建筑工艺等景物的描写。描写景物,要有条理,需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或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或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有条理地进行描写。因此,我们进行写景作文教学时,不但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和细致观察,更加是能够按照交代观景的时间、地点来写作时,尤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地、细致地、有条理地描写,同时也必须注意景物的动态和静态。进行语文写作,不是要求学生都写出千篇一律固定形式的“八股文”,而是应该鼓励学生恰当地进行合理想象或者回忆,务求描写出那段景色的特点,最好的是表达出自己面对该景物时的感情,使文章融情于景、情景相融。

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一般有以下三类:

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如课文《梅雨潭》、《鸟的天堂》。

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类是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如课文《火烧云》、《第一场雪》;

1、养成积累词汇的习惯

做衣服要用布料,盖房子要用砖瓦,写文章要用词汇。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

想要写出好的文章,首先要多注意积累。

有一篇《我爱春天》的作文这样写春天:

春天来了,真美啊!冰化了,花开了,鸟儿在叫。啊!美极了!我爱你啊,美

丽的春天!百花齐放的春天!

你看,作者要赞美春天,心里也很激动,可是写不出春天“美”在哪里。尽

管文章里用了许多“美”字,还有很多“!”号来表示激动的心情,但是我们读

了并不感动,

另一位同学这样写春天:

人们赞美春天,尽情地讴歌春天,确实,当大地回暖、千枝绽绿的时侯,刚

刚经历过严冬的万物,饱尝到春风的温暖,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不用提

翠枝上的雀儿,也不用看解冻的涓涓流水,只要望一望枝头的嫩芽,谁心中不回

荡着一个万紫千红的新春!

同样是写春天,后一位同学由于掌握了丰富的词汇,把握住春天的特点,字

里行间饱含着热爱春天的感情,我们读了以后确实感受到了春天的来临。

对于描写春天的词语,可以说是俯拾皆是:

春风送暖、春意盎然、春深如海。春草如茵。春雨如油、春花似锦、春苗茁

壮、春暖花开、春光融融、绚丽多彩、杨柳依依。五色缤纷,花红柳绿、鸟语花

香……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用心积累和运用这些多彩的词汇呢?

如何积累词汇?

1.从课文中积累 ○

每篇课文后面要求说说写写的词语,都应该正确地读写、用心地积累,并能

正确运用。

2.从阅读中积累 ○

读书,要养成做好笔记的习惯,将书中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整理在笔记本

上,等到作文时充实到文章中去,使文章增添秀色。

3.积累和应用的关键是理解 ○

有些词不能光从字面上去理解,要注意它们的比喻或引仲义。如:

“目瞪口呆”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惊讶的样子,而不能只从字而上:理解为大

睁着眼睛、大张着口。

要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

这屉子里久闷。

你干吗生闷气?

句中的“闷”是密闭、不透气的意思;②句中的“闷”是心情不舒畅的意

思。

☆ 练习

1.按要求写成语(每项至少5个)

(1)描写春天的:

(2)表现天气炎热的:

(3)表现天气寒冷的:

(4)表现风雨的:

(5)表现景色优美的:

2.划出不是同一类的词:

(1)梅花 兰花 菊花 雪花 荷花

(2)麻雀 鹧鸪 蝙蝠 喜鹊 翠鸟

(3)《少年科学》 《我们爱科学》 《明天的科学》 《小学生作文》

(4)矮 懒 高 胖 瘦

(5)米饭 稻子 面条 包子 大饼

3.找出每组适当的答案,在下面目一条横线:

(1)剪刀对布匹 锯子对

a.水泥 b.木材 c.椅子 d.砖头

(2)声音对耳朵 味道对__________

a.香甜 b.口腔 c.牙齿 d。舌头

(3)绿色对颜色 铅笔对

a.文具 b.钢笔 c.木头d.铅笔盒

(4)工人对机器 战士对

a.坦克b.大炮 c.机枪 d。武器

(5)成果对努力 收获对

a.除草 b.播种 c.施肥 d.耕耘

【答案】

2.(1)雪花 (2)蝙蝠 (3)《小学作文》 (4)懒 (5)稻子

3. (1)b (2)d (3)a (4)d (5)d

2、把景物写具体

请你仔细阅读下面这个片段:

①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②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③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④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⑤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⑥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我们分析一下:

1.这段景物描写的顺序 ○

①句,点出要描写的对象,||②一⑤句,具体写草原,||⑥句,写感受——整个段落结构是“总一分—总”;

2.这段景物描写的方法 ○

(1)突出景物特点

草原中的景物是丰富多彩的,而作者单写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平地、小丘、羊群。

(2)展开想象写生动

把平地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花,把小丘比作中国画。看到的。想到的与感觉到的相结合,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3)情景交融

作者在具体描写草原时,融人了无限喜悦和赞美之情;同时边叙边议(“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直抒胸中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借物(骏马和大牛)喻人,更加突出了草原的美,把读者带入了那令人陶醉的境界之中。

三、总结

我们简单总结一下“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突出特点

展开想象

情景交融

有序描写

练习

美丽的校园我的爱

【题目在线】

你的校园,也许像一座美丽的花园,绿草如茵,花团锦簇,也许仅仅有几座平房,几棵老树,一个小小的操场。不管怎样,校园生活已跟你的童年生活融为一体,一提起校园,你会感到格外的熟悉和亲切。那么,就请从校园里选择一处景物介绍给我们吧,让我们也一同感受你校园环境的美好。

【习作点招】

1.确定描写对象

如林荫路、球场、教学楼、水塘、假山等。

2.确定描写顺序

按空间顺序,还是按时间顺序(四季、早午晚)?或二者结合?

3.突出景物特点

对景物的大小、形状、颜色、动态、静态等各方面的特征有侧重点地描写。

4.生动具体描写

展开丰富的想象,恰当运用优美词句。

5.写出喜爱之情

(1

)描写中融人自己的情感;

老家大槐树作文(7)

大槐树作文400字

学校操场北侧,有五棵大槐树。它见证了每一届范西学子的快乐、悲伤……

大槐树已经有百岁,我们与它朝夕相处5年了,对它也日久情深。5月,槐花开了,满操场弥漫着槐香味,沁人心脾。近看,微风吹来,满树的槐花一串串,多像淘气的娃娃在打秋千。远看,又像新疆小姑娘头上扎着的小辫。每每花朵飘落时节,满地就像下了一场槐花雨。下课铃一响,我们就争先恐后地奔下楼,把地上的槐花捡起来,含在嘴里,轻轻嚼一嚼,满口槐花香甜爽人。

6月,大大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在操场上,强烈的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体育课上,我们像泄了气的皮球,一个个无精打采。每当跑完圈自由活动时,我们都奔跑过去,坐在大槐树下。大槐树就像一顶顶大伞给我们遮挡阳光,驱散了炎热,送来了清凉。课间,同学们都在树阴下玩得鸭子,捉迷藏,舍不得离开树阴一步。

大槐树多像我们辛勤的老师呀!静静的守护着我们,陪伴我们成长,给我们遮风挡雨。我爱校园的大槐树,我爱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

秋风用时光的旋律,用桂花的芬芳、苹果的馨香、菊花的灿烂、牵牛花的奔放、一串红的艳丽,把一望无际的田野乡村,演绎得在自然中沉醉,渲染得天地间空旷而又阳刚。酷热的夏天刚刚过去,秋风吹来,秋牵着一个个节气的手,舞动着长袖,用婀娜多姿的舞姿,用变幻神奇的旋律,动听的音符,把蓝天吹得一会白云飘飘,一会云蒸霞蔚,一会仙女舞袖,一会又涌来千顷碧波。更让那成千上万得雀鸟,不顾辛苦劳顿,路途遥远,赶赴银汉,为牛郎织女架起一座相会的鹊桥,就为这对生离死别的鸳鸯说上一晚悄悄话。秋天的风,优雅中体现成熟和高雅。砍高粱、掐谷子、掰玉米、刨芋头、割豆子、下苹果、晒柿子、揪石榴、摘花生、耩麦子,一个个音符,无不让秋风演奏得动听、感人。仰望湛蓝的长空,会让你一扫往日沉闷枯燥的苦闷,心情更加舒畅了,一股热爱蓝天热爱大自然钟爱乡村田野的激情,便油然而生。秋风是多情的。花朵变得更加缤纷多彩,路边山间公园各种小花,一夜之间便把一片片一处处山川河流吹得五颜六色,吹得诗意盎然,吹得舒展酣畅。连多情的小鸟也不愿在花丛打滚,嘴馋的小羊也不忍心张口去啃。特别是那漫山遍野的山丹丹花,把天空的云彩的染得霞光满天。阵阵清香,优雅而芬芳,把那躲在暗处的萤火虫,引得打着灯笼,在山野荒原中游来游去。特别是那一株株菊花,顶住尘土的飞扬,忍得住周边花朵凋谢的寂寞,耐得住干旱的折磨,在秋风中不顾寂寞和冷落暗自开放。秋风是煽情的。秋风在田野打一个滚,哪一树树青涩碧绿的苹果,一层层红晕铺在脸颊上,变得又香又甜。一树树大枣、山楂就像神仙点化了一样,一个个像红宝石,缀满树头,压弯枝头,甜满心头,让路人看了都垂涎欲滴。最可爱的是那山坡上的柿子,圆晕金黄,一个个像灯笼挂满树梢,引得小鸟满树鸣叫。秋风是有魅力的。秋风掠过满眼绿色,霎时就会变得金黄,金色的谷穗压弯了枝头,满坡玉米竖起一杆杆摇曳的旗子,露出一排排整齐的金牙。乡间道路上一车车黄豆、花生透出诱人的馨香。正在收获庄稼的乡亲,艰苦的付出得到了加倍的回报,紫铜的脸上添了少有的红润,露出了笑容。大树仿佛一夜之间都变得金黄,满树的银杏叶、哗啦啦的杨树叶金光闪闪,静美而耀眼。似乎是一夜之间,漫山遍野的绿色都变成了满眼金黄,演奏起金黄色的乐章。秋风是幽静的。秋风吹过,山野田园,变得贤淑幽静起来,没有阳春的怒放,盛夏的狂热,活跃在林子里、小河旁、山榜上的鸟儿,没了浮躁,唱得更加婉转悠扬。流过树根,淌过石块的小溪,不在狂奔湍急,像少女摆动的轻纱,舒缓而宁静。“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秋风揉圆了那一轮轮月亮,把思恋的洞箫吹奏得揪心荡肠,吹得每每昂起头来,一遍遍对着玉盘倾诉心中的珍藏。人生的秋季,何尝又不是这样呢?到了我们这样的年龄,已经步入了人生的秋季,虽然没了青春的靓丽,却多了成熟的韵味。“夜半酒醒人未醒,满池荷叶动秋风”。荡漾在秋风中,静听天籁之声,虽未喝酒人却醉了。大学快毕业的那一年,他说:“老幺,做我女朋友”,沉默了很久之后,羞涩且带着僵硬的整个人点了点头。20岁的我,有了人生中的第一个男朋友,在一起之初,因为他领家小妹妹吵过一架,吵过之后,他去了网吧!我呆在宿舍,不哭不闹,整个人失魂落魄。那瞬间很想说,我们分手吧!内心的那一点不舍,导致那一句话始终没有说出口,后来主动跟他说话,我们和好了。现在回头想来,当时的自己有点卑微,如果能穿越时空我一定会穿越回去,毫不犹豫的给当年的自己狠狠的一巴掌,让她清醒。在一起四年,最终感情变成了亲情,没了最初的那份激情。多的是生活中一点小事磕磕碰碰。刚毕业、刚工作生活过得比较苦,可是却也没有抱怨。一起四年里,唯一一次一起出去旅游,还是他公司的年度旅游,带家属。一起去了张家界,四年里所有节日都没有收到过任何的礼物,都过的跟平时一样。每个女生都有一个梦,梦里的男朋友在七夕这样的日子会送花……可是在这四年里没收到过一枝花。当时的我们奔着结婚,就连我自己都理所当然的忽略了这些,觉得这些都太物质。现在想来,真想给当年的自己送上一朵大红花,以示感谢。某年五一劳动节一起回了他家,叔叔阿姨人很好。可能是家里就一个独子的原因,格外宠爱,一到家就是各种嘘寒问暖,也没有像电视剧里面一样的刁难儿子带回来的女朋友,这是我庆幸的点。当然了,见父母避免不了的就是打听家里情况。好在我家条件还说的过去。第二年某个假期带他回我家,在出发前几天,我就像个复读机一样,一直在重复的对他讲,我们家不像你们家那么爱说话,我们家都不爱讲话,你要主动点,跟他们讲话,我爸妈话都特别少,一家人在家都是坐在一起自己玩自己的,偶尔聊一会儿天。快到家了又重复了一遍,他一直都表示没事,我主动跟你爸妈说话。然而事实总是不尽人意,他并没有多主动找话题聊天,还是我爸妈,奶奶问一句答一句的模式,当然了,问完话了之后,就是尴尬的自己玩自己的,好几次我主动撤个话题他都说两句就没下文

老家大槐树作文(8)

洪洞“大槐树”:移民记忆与历史真实

  从明嘉靖年开始,“大槐树”开始出现在关于移民的传说中,成为北方人群对祖先历史的集体记忆,并经过清初的修谱牒、碑文逐渐凝结为一个精神意象。至清末民初,作为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大槐树”已经不再是山西移民的家园象征,而成为现代民族主义话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济南“槐荫”得名便来自洪武年间的大移民,槐荫人对山西洪洞大槐树有深厚的感情,这里面包含了厚重的移民文化。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北方地区祖辈相传,妇孺皆知。几个世纪以来,洪洞县古大槐树迁民遗址,被海内外众多华夏子孙喻为“家”,称做“祖”,看做“根”,成为众人心中的故乡。

  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政府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持续17年的元末农民战争主战场在黄河下游、黄淮平原一带,使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乐陵一县,仅剩400余户;潍县之族姓,惟存李、金二姓……连当朝皇帝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与元政府武力统治国家不同,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很有头脑的政治家,他知道用经济来发展国家。当时,农业占国民经济的百分之八九十,恢复农业,离不开劳动力,快速恢复劳动力的办法就是移民。明初移民席卷全国,最为大家熟知的便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可以说,当时山西是移民的不二之选。据史料记载,明朝建立时,山东、河南的人口都只有不到200 万,而山西的人口竟达400多万。这得益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西有吕梁山,东有太行山,在天然屏障的护佑下,受战争的影响比较小。但晋北、晋中都是山地,只有晋南地区可以耕种,人多地少,百姓的生活非常苦。于是,朱元璋决定将“狭乡之民迁于宽乡”,数十万的山西农民,不得不被迫离开故乡,迁往河南、河北、山东等地。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迁徙大潮,由此展开。

  办理移民的官署就设在山西洪洞城北的广济寺。离广济寺不远处有一棵直径 3米多的大槐树,被老百姓供奉为神树,是洪洞的地标。官差就张榜文,贴告示,将移民集中到大槐树下登记造册,并发给“川资”、“凭照”,督促他们上路。

  当时移民都是靠走,从太原到洪洞快走7 天,慢走要8天,不可能把山西各地的移民都集中到洪洞发派。但是大槐树是移民官署的象征,说到移民,自然就和它联系到了一起。

  大槐树移民活动,由明初开始,前后持续100多年。仅在洪武年间,就从洪洞一带迁出几十万人。他们有的直接分布到冀、鲁、豫、皖等省,有的间接分到川、滇、黔以及东北、内蒙等地。

  在移民垦荒中,国家发给耕牛、种子、土地、并免三年租税。经过移民的辛勤劳作,使原来荒凉地区的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同时对巩固边防和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也做出了贡献。

  这些地区的迁民临行前,大部分人在洪洞大槐树下,办理迁移手续,领取户部颁发的迁移堪今,叙旧告别,然后各奔去处。

  由于这些移民是在洪洞大槐树下办理的迁出手续,便把洪洞大槐树当作自己的故乡,至今在中国北方地区还流传着“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谚语。

  迁徙者记忆:风尘逆旅留下的百年痕迹

  离家千里,到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这对老百姓来说并不容易接受。因此围绕这次迁徙,迁徙者及其后人编纂出了种种听来令人百脉沸涌,低回唏嘘的故事。最为普遍的传说是,大迁徙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了朱明统治者设下的一个弥天骗局。

  迁徙伊始,明政府颁告示于三晋:“不愿迁徙者,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限三天赶到。愿迁徙者可在家等候。”消息不胫而走,不翼而飞,晋北、晋中、晋南的人拖家带口,携儿将女簇拥而来,三日之内,老槐树下呼啦啦集结了十万之众。

  这时,大队官兵,蜂拥而至,把手无寸铁的百姓裹了个严严实实,一官员高声宣布:“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说罢,官兵恶狠狠地先将青壮年戴铐上枷,遂强行登记,强发凭照,一家一户,根绳相拴,如串蚂蚱,十万百姓在刀逼棒喝下,吞声饮恨,踏上了迁徙的路途……

  至今在冀鲁豫一带,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还被归纳为:“走起路来背抄手,小拇趾甲是两个”。

  背抄手走路,是因为两手被成年累月反绑,遂成习惯。小拇趾甲是两个,有的说是官兵怕移民路上逃跑,在每人的小拇趾甲上砍一刀,做记号;有的说是移民将初生子女的双脚小趾甲咬裂,当记号;还有的说是移民一路上翻山越岭,磕磕绊绊,双脚的小趾甲碰伤了,裂成了两半。而由于两手被反绑,移民需要大小便,就冲着押解的兵卒喊一嗓子:“解开手,俺要撒尿。”时间一长,懒得多费口舌,只喊一声:“解手。”从此,大小便又多了一个代名词。

  历史的经经纬纬里,通常交织着神秘的丝线。然而,拂去这些民间传说扑朔迷离的浓雾,我们还是能筛簸出明初农民大迁徙那惨烈的真实。

  大迁徙触动了三晋百姓最敏感的神经,明统治者只得定出移民条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中这样写道:“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这说明,当时的移民,完全是在强权政治的胁迫下进行的。

  大迁徙无疑是朱明王朝富国强兵的得意之作,但对一家一户却是莫大的悲哀,当他们一步一回首,三步一徘徊,挪挪蹭蹭,渐远乡井的时候,他们泪眼中最后看到的是那棵高大的老槐树,是老槐枝桠间的一簇簇老鹳窝……

  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裔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是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

  大槐树移民的山东故事

  处在黄河下游的山东省是明初移民的重点地区之一。从《山东省地名志》第一卷中,共检索出91个县市存在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

  大槐树移民到达目的地后,一家人往往分居各地,为了日后相认,他们往往打碎一件器物,各执一块,作为信物,最著名的是“打锅牛”的传说。据《青州市地名志》记载,今青州市普通乡牛家庄传为洪武年初河北枣强迁来的牛氏所建。牛家兄弟砸碎一口铁锅,各执一块,作为日后相认的凭证,俗称“铁锅牛”。

  移民迁入山东后,主要是垦荒屯田。因此,移民所建村落,大都以“××屯”命名,其中尤以“姓”+“屯”为多,在山东西部地区以“姓”+“官屯”命名的村落则是官府组织的移民官屯。

  明初有个袁公正,字成甫,曾随朱元璋打天下,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官拜镇威将军。明朝统一后,首要的大计是移民垦荒。袁公正又自动报名,举家从洪洞迁至山东曹县黄岗集落户。当时很受朱元璋欣赏,亲赐一块“袁氏题名玉碑”,还给他提升了三级头衔。袁公正在曹州以北约20公里处的关王庙北土岗上安下家来,取名“袁家固堆”,并题词曰:“洪洞分枝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

  移民的涌入,必然要引起与土著的矛盾,特别是土地的争夺。但不可否认的是,移民对于促进山东农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大槐树移民以老槐腾游时空的气魄和根植泥土的不屈韧性,将凝重的汗珠,结实地洒落在齐鲁大地陌生的原野上,很快便拓展出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生命空间。

  《明史》曾这样描绘过大移民后的生产发展的状况:“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府仓库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洪武二十八年九月,户部尚书郁新奏称:“山东济南府广储、广斗二仓粮七十五万七千石有奇……二仓积蓄既多,岁岁红腐……其今年秋宜折棉布,以备给赐。”

  随着农业的恢复,移民所建的村落也逐渐成为当地的经济中心。当时大槐树移民分布的东昌、兖州,正处在京杭之间的运输动脉——大运河上,这也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山东西部地区的商业快速发展起来。谚云:“南有苏杭,北有临张。”“临”,指的是当时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商业城市临清,“张”,指的是商贸重镇阳谷的张秋镇。

  在清朝中后期,传统社会在重重冲击之下开始崩塌,但是编修家谱之风却达到了顶点。众口相传的“大槐树”就这样开始进入无数的族谱之中。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姓氏

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量达80万以上。移民姓氏,几乎涵括了北方常见的一百多个姓氏。
  在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园,有一张收纳了450个姓氏的 “古槐后裔姓氏表”,如同洒向四野的种子,迁徙外地的移民们在异地他乡开始重新生根发芽。一份资料中,今天,自称知道祖辈是来自山西洪桐的人有2亿中国人,包括500多个姓氏, 500多个县市。

洪洞大槐树移民研究会郑重推荐《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家谱》有:李氏家谱、王氏家谱、张氏家谱、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蒋、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庞、樊、殷、施、陶、洪、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章、鲁、葛、韦等多个姓氏家谱。

洪洞大槐村移民,多来自太原、平阳、泽、潞、辽、沁及汾州、代州等府州各县。移民流向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而后辗转迁徙,播向神州大地。使洪洞大槐树成为中国历史上移民次数最阳为眷恋的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

    另有研究记载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812个姓氏,具体如下:

1、山西洪同 厉史尤长 炎黄子孙 万代荣昌 尧都平阳 虞由英皇 羊解士师 禹夏商汤 周朝文武 攻成姜尚 巫霸亓熊 林栗好强 燕韩赵魏 齐楚秦庞 相茹纪信 汉高刘邦 晋隋唐宋 辽金祁连 蒙时末年 战斗弋常 肖葛钤励 颉俎贝浦

2、天宰水寒 北国田干 甄主元章 明君建江 徐礼郁新 纳皋奏爨 贾村古槐 济中官迁 伯仲叔季 拜祭祖先 过桥行路 辈井吏乡 京经鲁于 苏折涂杭 冀安东省 宁淮陕甘 湘桂隆庆 旭惠泽桓 社刁弓张 智慧和畅 束利扶暨 蓟鄂广弘

3、富饶欣慰 芮雪降祥 辛勤劳作 霍岳丰唱 麦苗青绿 玉锋峦岚 知足能乐 硕果森满 温柔遆贴 幸福快苑 宫廷繁华 俞院梅兰 景泰晨花 贠阵宣童 康喜郏靖 崇振綦苌 吾顼邢海 吕律陶颜 宗族修普 寻根记念 茅蓬酆郦 贲麹麋斜

4、范黎朱公 暴财施善 陆游包程 孔丘屈原 典韦蔡伦 堤玄於钱 来嵇冯申 孟柯鹿班 彦博毕升 乔扆许郇 萧何窦仪 邵甬倪赞 裴巨卢值 晏隐薛旋 粟宇阮籍 邓攸龚贤 彭悦樊邰 聂耳释邝 少帅肇司 崔浩褚员 越堵敖融 阙夔殳红

5、曹操宓佴 袁枚随渊 晁盖李逵 衡闻邴添 郑杰南仝 应怀复初 守仁续邹 石蒲段让 郜丁光陈 马牧左权 绒甲卫营 郭种王轩 薄后淳义 寿骈墨香 董蔺贺荀 保运孤藏 伏席吴回 蒯缑开鞍 盍逯伍胥 佼较眭严 空厍咸诸 胜豆刀德

6、巴焦句滕 柴胡米莲 麻娄云凌 艾叶伸展 摸药杜钟 飞深秋烟 闸谢党生 菜霞娇鄢 松柏竹荷 桃穆柳杨 尖负忠任 弥侯采桑 黑牛充冬 支钞顾全 那苟言笑 达鞠勇刚 牟闽神尹 百亿希望 庄居滑稽 交谊宜臧 贯六佀奉 农沃宦雍

7、毛裘刑衣 蒋才郇练 钮扣侬纽 介绍萎婉 秘密革职 伟戴羡漫 霭门竺扈 妙碧岂谈 姚鹏祝傅 莫及鞭婵 白日落露 渠窄需宽 卜从揭蒂 布依曲弯 别俱易格 蹇贵巢双 管舒乌丌 符合鱼养 计瓮会骆 欧乐余闪 慎终须仰 曷鉴化位

8、睦佩斐翠 亲毋诚方 钦校慈母 共益泥谭 覃郄邱戎 瞧戚配旁 千尉车龙 筛沙狄房 恭敬校尉 卓酒补凡 更进奕步 关察风向 敦迪克寇 独皮恒当 耿庚翟奚 洛伊部汪 贡税狐弭 郝赫轷单 彻查费靳 池荫赤蓝 濮多净荔 梨远野勾

9、仵曳仇赛 继可枫潘 抄习简问 芦沈储延 哈腰巩息 已梯浑染 盛恩边菅 冷血容阎 寄拓宿志 呼奇邸狼 索殷付印 锁穗紫檀 曾加浮屠 致禚亢项 姬吉阴危 韶所郎坊 尼乜慕幕 昝隗赔詹 禄罗为胃 鲍谷凤曼 楼蔄次令

10、缴伪岑莘 缪斯侣栾 各郅徂汲 封候卞梁 家喻户晓 这只廖湛 直廉佘仉 莒赖库阚 要么嫪雒 润卡翁罡 咎油訾璩 闵境审匡 坡箕雷瞿 迟啜其宛 逢戈丛荆 灵郗佟鲜 倘邬蔚幺 隗股脱撖 银铜铁木 解椎覃盘 买舟宓冉 (诸葛)(令狐)(皇甫)(欧阳)(司马)(夏侯)(上官)(呼延)

老家大槐树作文(9)

游洪洞大槐树作文

  游洪洞大槐树作文1
  寻根问祖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大槐树,那真是千年古槐,耸立人间,根深蒂固,叶嫩枝繁。腰系红带,雄姿威严,顶天立地,威武壮观。
  众多游客云集在大槐树周围,手持相机、手机咔嚓咔嚓地拍个不停。还有那棕发碧眼的外国游客也纷纷过来拍照留念,流连忘返。
  话说在明朝时候,山西省人口稠密,一个山西省的人能顶河南、河北两省的人口总和,洪洞又是山西省的人口大县。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调整改革生产关系,采取移民屯田,恢复发展生产,应对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大量迁徙人口,当时就选定了人口稠密的山西省。洪洞县又是山西省人口稠密的大县,移民就在大槐树下汇集转迁,因此就出现了(流传的)“我的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涉及中国的大江南北,东西部区域,迁徙的具体地方有广宁卫,保安州,顺天府,东星卫,天津卫,太同府,真定府,宁夏卫,凉州卫,临府,凤翔府,隆庆府,菜州府,顺德府,兖州府,安东卫,洛南府,东昌府,太原府,彰德府,广平,河南府,怀庆府,南阳府,开封府,凤阳府,应天府,宁国府,杭州府。历时几十年,才完成了迁民的大工程。
  我们徜徉在景园的小道上,到处花红草绿,树木成荫。我们在天然氧吧里呼吸着,只觉得神清气爽,令人惬意,走着走着不觉来到了祭祖堂。看那祭祖堂前:炉香袅袅,人密如织,祭拜祖先,盛况空前。在祭祖堂大殿里排列着数不清的牌位,香客们认真地找寻着自己姓氏的祖先,寻根问祖,饮水思源。
  接着我们又看了迁民后的民居遗址,还有那古老的农民戽水车,利用水冲击旋转汲水浇田,既省力又省电,这种戽水车,多在我国南方。向前走了一会儿,忽然看见一个门脑上写着“解手”二字,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厕所,这个名字叫得真稀罕。传说古时候解差押送犯人,行至中途,犯人对解差言道,我要大便
  解差说,你去吧。犯人又说,我双手戴着刑具如何是好?解差去了刑具说你解手好了。从此以后把上厕所称“解手”。“解手”一语一直流传在民间,如今乡下上了年纪的人还把大小便习惯地叫“解手”。
  夕阳西下,我们准备返程了,在车上“根祖圣地”的美景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游洪洞大槐树作文2
  河北省广大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故乡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是说,自己的祖宗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移来的。如果接着要问:为什么迁移呢?那就得从“燕王扫王”说起了。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名棣,领重兵镇压守大都(即今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死,朱元璋死后,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火文)即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听从齐泰、黄子澄等大臣建议,大力削藩,剥夺分封全国各地的叔父们的兵权。燕王以讨齐、黄为名,起兵反抗,号称“靖难”。建文帝派兵平叛。于是在河北、山东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大战。史书上称之为“靖难之战”,民间传说则为“燕王扫北”。在此期间,人民遭受战乱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袭击,“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史书上记载,河北这块地方“青辚白骨”,“怵惊心目”,满目荒凉。而山西洪洞一带,却无兵荒马乱之苦,连年风调雨顺,四境安宁,人民生息繁衍,一片升平景象。“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1403年,燕王军攻占南京,建文帝于战乱中失踪。燕王即皇帝位,改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在历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力发展生产,极力恢复河北一带经济。永乐初年,诏令从山西“分丁于真定、南官一带占籍为民。”于是,当时的中央政府便在洪洞县设立一个移民机构,专门办理移民事宜。
  相传此处有一棵老槐树。故河北老百姓中有“要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老槐树”的说法。
  游洪洞大槐树作文3
  前几天,爸爸妈妈带我来到洪洞,游览了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妈妈告诉我这里是明代迁民的遗址,每年会有20余万人来这里寻根祭祖。
  一进大门,我就看见照壁上一个红色的大大的“根”字,根的最后一笔像人的一条腿,妈妈告诉我这象征着大槐树的子孙后代永不停息的脚步,告诉人们不管走多远都要回家。园内我还看到了几棵高大茂密的大槐树,大槐树的根是那么粗壮,牢牢地盘在地里,它那茂密的枝叶仿佛象征着后代子孙生生不息。阳光透过密密的枝叶洒落在我的身上,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激动。
  这里虽然没有雄伟的建筑,但这里有人们对家乡浓浓的热爱之情,有许许多多游子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这次旅行使我明白了不管我走到哪里身在何方,家永远都是我的根。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老家大槐树作文(10)

洪洞大槐树——山西移民后裔心灵上的根

作者:惠金义 | 来源: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2010-11-10 14:54:00 | 编辑:admin | 点击次数:1753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带有苦涩而又含有怀乡情愫的民谣,明初有300万移民在华北大地、黄淮流域传唱,移民后裔生生不息,600年间,代代相传,当今有亿万人在传唱,晿遍中华大地,唱出了一个中华儿女洪洞寻根祭祖节。祭祖节诞生20年来,年年盛况空前。这首民谣为何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因为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辐射最广,影响最深的移民壮举。

(一)

元末自然灾害频繁。有文献记载水旱灾山东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一次大雨就能使大小河流泛滥,良田变成一片汪洋。旱灾往往伴随蝗灾,至正元年到二十五年中原地区,大蝗灾十八九次。这些灾害造成颗粒无收,加上元末官场腐败,赋重政繁,饥民得不到抚恤,造成农民流离决口,沿岸饥民500万。这样庞大的人群在死亡线上挣扎,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引发了三种战争: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军与元朝统治集团之间的战争,攻城夺地,时起时伏,异常惨烈,在中原地区长达17年之久,造成中元人十亡七八,百里无人烟。明代南阳府辖区很大,除现在的南阳市全境外,还辖现在泌阳、舞阳、叶县、汝州、鲁山等地,偌大的南阳府,元末黄庆元年,仅有692户,4893人。明初像河南获嘉县,土著人口不足白人,延津县土著只有数十家。正像一些文学作品描写的“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凄凉景象。据成化《河南总志》所记,即使到了洪武2年,河南所辖7府12州88县中,还有13个州县,户数都在1000户之下,新蔡县只有409户,2513人;考城县只有432户,2682人;胙城县只有483户,3039人;宁陵县只有489户,4810人。

而与河南、河北相邻的山西却是另一番景象。从金、元以来,山西一直是北方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区,元末战乱中,山西大部分地区所受损失不大。因地处表里山河,易守难攻,农民军进入山西腹地,时间很短就退了出去。在山西北部也发生过农民起义,但很快就被元军镇压下去了。明朝刚建立,洪武元年明军,也没有发生太大太多的战斗。因而在元末明初整个长达20多年的战争期间山西没有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乱。自然灾害也少,没有像黄淮决口、河流泛滥那样的水患,没有大旱灾、大蝗灾。与中原地区相比,气候条件较好,社会秩序安定。特别是晋南平阳府与泽、沁、潞、辽等州,农业生产没有受到破坏,人口继续增加。再加上邻省难民的大量涌入,人口急剧膨胀,出现了人多地少的现象。

一面是地广人稀,田园荒芜;一面是人口稠密,地不够种。在这种局面下,朱元璋及朝廷大员、地方官员认识是一致的,认为中元地区当务之急是“田野辟,人口增”,制定了“人多地少的窄乡移民到人少地多的宽乡屯田”国策,于是就谱写了中国移民历史上的新篇章--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

这次明朝移民持续时间那么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发生了“靖难之役”,朱棣率领的燕军南下,政府军北上,河北东南部、河南东部、山西的西北部、安徽北部、淮河北部成为主战场。这些地区的民众与地方武装认为朱棣是“夺嫡”发难,打破了他们30多年的平静生活,坚决支持政府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双方展开拉锯战,战争持续了四年。燕军非常残暴,战胜后屠城屠村,动辄斩首数万,民众非亡即逃,造成这块东西广六七百里,南北长近千里的土地上人口剧减,变成了人少地多的“宽乡”急需移民填补,所以朱棣南京登基后,再次向这些地区移民屯田。

(二)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是有计划,有组织,有政策的官方行为,一开始,朝廷就把办公地方选在平阳府洪洞县城北二里的广济寺,设局驻员,办理移民手续,发放凭证川资,广济寺就成了移民的集散地。为什么要把集散地设在广济寺呢?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广济寺位于南北大道旁,交通便利,北达幽燕,南通秦蜀,东连齐鲁,西地河陇。唐宋以来就设为驿站。二是古寺规模宏大,殿宇巍峨,房舍很多,既能办公,又能住宿。寺院靠大道旁有一株汉代古槐,树身数围,树冠很大,蔽荫数亩,可作集会之所。移民的对象有四:一是山西北部沿边的百姓。洪武21年(1388)前,元朝宗室四大王还盘踞在岢岚山,不时威胁山西西北部。为了断绝元朝残余势力的人力物力来源,保障边境的安宁,朱元璋也不断将俘获和归降的蒙古兵民以及他们控制的汉民和山西北部沿边的百姓前往南京、凤阳一带和南方其他地区。有文献记载,洪武三年至七年,迁山西西北部的弘州、蔚州、安定、武朔等地民,安置在安徽凤阳府的灵璧、虹县、宿州等地。二是元末涌入山西的流民和永乐十五年之后因灾害产生的流民。三十山西人口稠密地区的无地户,这是大量的。四是丁多户,分丁外迁。移民的方式是两条腿走路,招募志愿者与官府征集相结合。明初移民,正史明确记载只有18次,洪武年间9次,建文、永乐年间9次。其实,从洪武元年开始,移民年年都在进行。有学者认为洪武年间移民以洪武二十一年(1388)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洪武二十一年(1388)前,西北边疆很不安宁,朱元璋还得用兵打仗,扫除元的残余势力。这期间的移民在北方主要是迁返流民、迁移边民和归降的蒙古兵民,同事鼓励地方政府招募山西无地农民到周边省开垦荒地,河南等省设司农司机构专管招募安置移民之事。洪武二十一年元朝宗室四大王投降,边患平息,户部郎中刘九皋提出从山东、山西移民到“宽闲之地”屯田的建议,朱元璋认为:“山东地广,民不必迁,山西民众,宣如其言”,只批准了从山西移民的计划。从此中央政府级的山西移民节奏加快,规模扩大,动辄就是万人大迁移。当年八月就将泽、潞二州的无田农民前往长彰德(治所今河南安阳)、真定(治所今河北正定)、临清(治所今山东临清)、归德(治所今河南商丘)、太康(今河南太康县)等地的“闲旷之地”。第二年九月,又移民山西贫民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给田26072顷。以后正史记载的有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和十二月、洪武二十八年正月等。同事大张旗鼓地鼓励民间志愿者应募屯田,《明太祖实录》卷197载:“(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张从整等116户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整等钞锭,送后军都督佥事徐礼分田给之。”中央级的移民有民屯、军屯两种。最大的一次军屯移民,发生在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从山西征丁至北部大同一带和相邻的内蒙古南部,建立16卫。朱元璋命宋国公冯盛、颖国公傅友德去山西布政使司,“集有司耆老”传达他的旨意,同时派出开国公常升、定远侯王弼等十一侯、陈俊史都督和指挥李茂之分别往平阳、太原等府州,“阅民户四丁以上者,籍其为一军,蠲其徭役,分隶各卫。”每卫5600人,16卫要征集89600人,洪武二十四年除大同府(这次征兵安置地区)以外的山西全省的登记户口为619291户,要在其中找到9万户“四丁以上”的大家庭谈何容易。正因为预见到了这次征集的艰巨性,才派出了如此强大的阵容。两个月之后冯胜等回京复命,汇报说这次兵源选自山西70个州县。知道第2年2月才将16卫建成。

屯田的数额,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大概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验其丁力,计亩给之”,民屯在北方地区,一般“人给粮地15亩,菜地2亩”。屯种的人民,以屯为基层单位,屯分里甲,一屯就是一里,下分十甲,和一般的里甲制度相同。明政府一般给屯种之民提供种子、耕牛、农具。《明太祖实录》有买耕牛的记载:洪武四年(1371),“命工部迁官往广东买耕牛以给中原屯种之民”;洪武二十五年,“命户部迁官于湖广、江西诸郡县买牛二万二千三百余头”;洪武二十八年,“命户部以耕牛一万头给东昌府屯田贫民”。免除赋役三年,“新开垦的荒地永不起科”。三年之后赋税额是多少,未见明确的规定,从徒弟所有形式来说,《明史·食货志》把民屯化为官田,而“凡官田亩税五升三合五勺”。据此,明史专家推断,民屯亩税额大概也就是这么多。民屯多在边疆,明廷对军屯管理十分严格,卫所有“守、屯”任务,一般三分守城,七分更屯,每个军士种田的数量根据土地的肥瘠和耕种条件来确定,有“百亩,或七十亩,或三十亩,或二十亩不等”,一般50亩为一份,官府发给耕牛、种子、农具。屯军要向明政府交纳赋税,叫做“屯田粒籽”。洪武时期每份应纳“屯田粒籽”数量没有统一规定,有的地方是“岁征其半,余存自食”,辽东没事每份租15石。全国统一的屯田籽粒征收额,在朱元璋死后才制定出来。规定军屯一份,征收正粮12石储屯仓,由本军卒自支,余粮为本卫所官军奉粮。

不管是军屯还是民屯,应征之民多数要到洪洞广济寺报到集合,听候派迁,领取迁移凭证与路费,再从这里出发,本走到遥远的目的地。这场移民尽管有计划,有政策,有优惠条件,但多数农民还是不愿意背乡离景,征派难度很大。民间传说负责征派的官员,往往采取诱骗的办法,把人集中到洪洞大槐树,由军人看管起来,办好迁移手续,由军人押送到目的地。为了防止逃跑,要把人两手向后反绑起来,连成一串行走,要大小便时,押送人员才将绳索解开,到目的地要走十天、二十天,甚至一个月,时间长了,解手的次数多了,“解手”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保留至今。迁移是辛酸的,风餐露宿,饥一顿,饱一顿,看不到前景,逃亡现象时有发生。山东曹县就有个刘姓始祖被称为“一只耳朵爷爷”,就是因为在迁移途中屡屡逃跑,被押送军士割去一只耳朵以示惩罚。官方还有一条规定,同家,同宗兄弟不能迁到异地,因此在不少地方流传着“打蜗牛”的传说:当时洪洞有牛姓五兄弟,在大槐树下即将分别时,将所带的铁锅打碎,分成五块,兄弟五人各执一块,作为子孙将来相识、认祖归宗的凭证。也有以改姓变通的办法,哄骗官府的,本是同胞、同宗兄弟,临行改姓,以便安置在一起。河南省永城县古城村《崔、谢、张、陈族谱》记载,4姓为一个始祖,叫崔金明,山西洪洞人氏,明洪武三年迁此。本来就不必全家都迁吗,但一家不愿分离,四个儿子分为崔、谢、张、陈4姓,迁居古城村的四个不同地方,繁衍为四个自然村,村名都带崔字:崔老庄、北崔庄、大崔庄、小崔庄。所以族谱说:“一姓中分四姓,四姓乃属一脉。即开越制之嫌,更免生离之悲。”河南内黄县就有魏姓与马姓、陈姓与邵姓、周姓与单姓等异性同宗,类似这样的例子在各地相当普遍。

移民主要来自平阳府28县,潞安府的8县,汾州府的8县,汾州府的7县,泽州的4县,沁州的2县,辽州的2县。后来又扩大到太原府的20多县,太原府县与县之间人口稠密相差很大,既是人口迁入区,又是人口迁出区。明时山西省辖79县,先后有71个县参加了移民,可以说牵动了全省。山西四面八方的农民来到广济寺大槐树集合,又从这里出发。移民们看到大槐树树枝杈上筑满了鹳鸟窝,附件汾河滩上的槐树也筑有鹳鸟窝,早晨、傍晚,一群群鹳鸟从窝里快乐地飞进飞出,在树的上空盘旋鸣叫。使要背井离乡的他们触景伤情。移民绝大多数是底层贫民,既无社会地位,又缺文化技能,既无煊赫的祖先和搞鬼的门第值得炫耀,又无文字记载故乡家世的能力,老来思乡之情日重,给子孙们只能讲述对他印象最深的洪洞县大槐树、鹳鸟窝的情景了,并情深切称之为老鹳窝,口口相传,数代之后,等到他们的子孙繁衍成富裕里面的大家族时,要要追溯祖宗迁出山西之前的踪迹和世系已不可能。所以只能以洪洞县大槐树老鹳窝为故乡了。有的甚至把“老鹳窝”就当作家乡的村名写在家谱里。山西洪洞大槐树就成了明初山西移民的总代名词,成为移民后裔心灵上的“根”。这场移民平阳府是重点,洪洞县当时是平阳府的第二人口大县,无疑是移民中的重中之重,直接来自洪洞县的农民肯定不少,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移民后裔一些家谱里记载始迁祖的村名,正是洪洞县一些古老村庄名字。这些村名现在还存在,证明他们是名符其实的洪洞人后裔。

(三)

山西明初有多少人口?50年间移出多少人口?这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但是官方没有统计数字。经过专家们多年的研究推算,大致有个结论。约元末明初山西人口在600万以上,移出的人口在300万以上。这个推断,主要根据洪武14年(1381)的统计数字,这是明实行黄册制度后的第一次官方统计数字。数字显示,河北总人口189.1万,河南总人口189.3,山西总人口403.4万,比两省总和还多25万人。这是移民进行了14年的数字,河北、河南人口数字里包含着从山西移民的数字。元朝社会稳定期河南人口为81万,因元末战乱与灾荒,到明初人口减半,约40万左右。洪武14年人口达到189.3万,人口自然增长一些,但不会多,主要靠山西移民填充。郑发展先生在《中州学刊》上发表文章推断,洪武初年山西人口移民河南规模在100万至150万之间。这样大的移民规模还不能满足需要,有的县人口还在500户以下,以后继续向陕西招募无田之户。

随着黄淮流域人口的不断流动,大槐树移民的后裔扩散到全国各地。上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1个省(市)的227个县,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地方志和家谱中的记载。21世纪初有学者著文大槐树移民分布在500多个县,河南106、北京天津河北129、山东92、江苏安徽湖南湖北62、陕甘宁51、山西34、辽宁11、内蒙古8、吉林3、黑龙江3、广西1.为什么移民的县越来越多?除了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再迁移,还混杂了永乐之后因灾荒产生的山西流民的后裔。《洪洞县志》说:“明正统时(1436-1449)从山西流至南阳者十万余户。”还说在这以前的宣德三年(1428)“山西饥民流徙至南阳诸郡不下十余万。”明政府派遣官员抚恤,就地安置。像这些饥民的后裔也称祖先是洪洞大槐树移民。

(四)

移民屯田实现了人尽其力,地尽其利,即使山西无地、少地农民有了“恒业”,解决了生计的困难;又使人稀地广的旷闲土地得到开垦种植,充分利用。是一件“余缺互补”、两全其美的治国措施,难怪当朱元璋听到李恪、徐礼两位大将汇报山西迁民在彰德、卫辉等七府开垦种植谷、棉收获颇丰的情况,高兴地说:“如此十年吾民之贫少矣。”实践证明移民屯田是一条富民之路、强国之路。山西大槐树移民屯田中原等地,使荒无人野萧条景象迅速得到改变,人口增加,耕地扩大,粮食增产。为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财力的增强、国防的巩固做出了诸多贡献。

第一,中原荒僻之地出现了一座座村庄,人口大量增加。明初社会稳定,全国人口增加很快,但户口统计数字不全。洪武十四年(1381)统计全国户口已达到1065.4362万户,5987.3305万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统计,人口增加到1605.2860万户,6054.5812万人。与元代全盛时期相比,户增加了440多万,口增加近700万。由于移民的缘故,其中中原人口迅速增加。河南地区洪武十四年(1381)人口为189.3万人,到弘治四年(1491)增加到436万人。110年间增加了244.7万人,是洪武十四年的一倍多。

元末明初,山东是全国最惨败的地区之一。通过接受移民,人口也迅速增加,据洪武二十六年统计,人口已达到753894户,5255876人。“靖难”之时,人口损失很大。永乐年间通过继续接受移民,人口逐步恢复,到了弘治四年,人口达到770555户,6759675人。

第二.耕地面积增加。洪武年间全国耕地增辟情况《明太祖实录》曾有粗略统计:洪武元年,增辟耕地770余顷。洪武四年,增辟耕地106622顷。洪武六年,增辟耕地3553980顷。洪武七年(1374),增辟耕地921124顷,可能是增辟数字最多的一年,以后年年增辟,有的年份增辟数字大,有的年份增辟数字小,洪武二十年开始,明政府在全国普遍丈量土地,编制了鱼鳞图册,到洪武二十六年登记垦田总数达850.7万顷,比洪武十四年全国官民田总数增加了480万顷,是洪武元年全国耕地面积180万顷的四倍。耕地面积增加这么快,与大槐树移民屯田中原地区关系极大,河南、山东、河北耕地增加幅度肯定很大,但没有留下文字记载。

第三,中原地区建成粮棉基地,产量增加。国库充盈。关于明初山西移民垦荒的成效,《明太祖实录》里载有片断。山西民迁往彰德、卫辉、广平、大名、东昌、开封、怀庆七府,洪武二十五年收谷、粟、麦300余万石,棉花1180.3万斤。同书又载,洪武二十八年十一月,右军都督佥事陈春宝称:彰德等四府,屯田凡381屯,屯租233.33万石。棉花502.55万余斤,官方还记载,明洪武二十八年东昌三府迁民58124户,租322.59万余石,棉花248万斤。

由于中原地区粮食产量增加,明政府向人民收取的税粮液在增加。《明太祖实录》卷140、176、214、230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岁征麦米豆谷2610.5251万石。洪武二十四年,征米麦豆粟3227.8983万石。洪武二十六年,计3278.9800万石。这一赋税收入数字,在以后的永乐、洪熙、宣德各朝,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动,说明粮食产量基本是稳定的。洪武二十六年的岁入粮数比元代岁入粮数(1211.4708万石)多两倍。所以明初在地方上的仓储很充裕。洪武时“山东济南府广储、广丰两仓,粮75.7000万石,岁久红腐。”永乐九年(1411)陕西所属储积仓粮1098.4225万石有奇,足支官军俸粮十年。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是时宇内富庶,赋入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X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粮食霉变成为地方官员头痛的一件事。

在明初,除粮食外,棉花已成为国家赋税的重要物资。棉花这一作物,宋元之间才由海陆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先在闽、广、关中地区种植,到元末只有江南松江成为棉业中心。朱元璋十分重视棉花的种植,在全国大力推广,对农户种棉提出具体要求,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木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棉花及其织品成了重要的军事物资。明政府对军队棉花、棉布的供应量十分浩大,洪武十三年(1380)共给辽东诸卫士卒棉布43.04万余匹、棉花17万斤。洪武十六年供给四川都司士卒棉布96.14余匹、棉花36.7万余斤。明政府还用棉花、棉布向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换马。如洪武三十年,以棉布9.9万匹往“西番”换马1560。

第四,对巩固边防起到积极作用。移民军屯在移民屯田中占很高比例,官方记载军屯的有两条,一条是洪武二十八年八月,移山西民约89600人到大同至内蒙东胜一线建立16卫,另一条是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马步官军26600人往塞北筑城屯田。近12万山西人组成的大军,长期住在塞北长城沿线,种地筑城,兵强马壮,无疑对巩固边疆起着重要作用。山西商人还发明了商屯,在边疆地区招募农民开垦荒地,发展繁荣边疆经济,将生产的粮食交给当地军人仓库,补充一些卫所军粮不足,减轻了国家长途运粮的负担。

第五,是民间文化、技艺的使者。寒食节的冷食、清明节的蒸面燕、之推燕和插柳条是山西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介之推得风俗。泽、潞人将当地流行的晋城调,带到鲁西南,与当地的唱腔融合,形成当今鲁西南的梆子戏。现在流行的是陈式太极拳,是河南温县陈卜的第9代传人陈玉廷创立。陈卜是山西泽州东土河人,精通拳械,明洪武五年迁居温县陈家沟,为防匪盗,创办武学社,教子孙习拳练武,代代相传,到陈玉廷时发扬光大,流传至今。河南鹤壁市具有延年益寿功效的大胡黄酒,已有600年的历史,是明洪洞王氏与洪武年间迁居今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大胡村带来的传统技艺。

人生中每一次对自己心灵的释惑,都是一种修行,都是一种成长。相信生命中的每一次磨砺,都会让自己的人生折射出异常的光芒,都会让自己的身心焕发出不一样的香味。

  我们常常用人生中的一些痛,换得人生的一份成熟与成长,用一些不可避免的遗憾,换取生命的一份美丽。在大风大雨,大风大浪,大悲大喜之后,沉淀出一份人生的淡然与淡泊,静好与安宁,深邃与宽厚,慈悲与欣然……

  生活里的每个人,都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你给别人什么,别人就会回待你什么。当你为一件事情不悦的时候,应该想想你给过人家怎样负面的情绪。

  世界上的幸福,没有一处不是来自用心经营和珍惜。当你一味的去挑剔指责别人的时候,有没有反思过自己是否做得尽善尽美呢?

  假如你的心太过自我,不懂得经营和善待,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感受,那么你永远也不会获得真正的爱和幸福……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所行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丰富生命的意义。我们一边穿越在陌生的吸引里,一边咀嚼回味着一抹远走光阴的旧味,一切都是不可预料,一切又似在预料之中。

  人生看的多了,走的多了,经历的多了,也就懂得多了。每一份深刻的感悟大多来自一个人深刻的经历。

  人生总有那么一两件重大的事情让你成熟和改变。这份错失,会让你反思自己,检讨自己,叩问自己,也让你意识到了自己真正的缺失,这或许就是一份痛苦的领悟吧!

  人生可以平平淡淡,亦可以异彩纷呈。相信只要自己的德馨足够善美,上天就会把最好的一切赐予你。予人快乐,收获快乐;予人幸福,收获幸福;予人真情,收获厚意。人生的一切往来皆有因果,生活只善待有心人……

  假如你有一颗计较的心,你就会很难获得一份幸福。当一个人放下了自己内心的那份累心的奢求,你的心空就会变得更加蔚蓝干净。

  宽容,不仅是一种豁达的态度,更是一种心灵的品德,是一种处事的修行,宽容别人不是低矮了自己,而是释放了自己,升华了自己。你把世界宽待在心中,世界也同样装饰了你的一份美丽。

  当你简约、释然了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另一份生命中的快乐。那快乐是发自一颗简单的心,那快乐是从心灵的草地里欢快的迸发出来,通过你温柔的眼眸和开心的笑声来传递。

  所以,心宽便心悦,你人生的天空是什么颜色,往往取决于你对人生的态度和对于自己情绪的驾驭……

  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那么多,有缘来到你的身旁,被你握到掌心的却又那么少。所以一切在的时候请学会珍惜,因为大多美丽的东西只会为你来过一次。你一不小心就会失落,无处找寻,增加了你人生的又一次遗憾……

  过往,终是回不去的曾经。人总是在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人总是在回味的时候才知道甜美。往事已矣,该放下的终归要放下,该忘记的一定要学会忘记。

  其实这个世界上什么都不是我们的,在人间,我们只是一场心灵的路过而已……或许唯一属于过我们的,只是生命刹那的快乐与悲伤,以及自己一颗思索的灵魂……

  站在时光的路口回望曾经,盘点每一份经历过的心情,人生有太多得不到的美好,有太多想不到的结局。终有一天,我们热望过的,贪念过的,彷徨过的,握紧过的,放手过的,都将化作尘埃随风飞去……

  人生渺如尘埃,小如露珠,寻常如泥土,从不可知处而来,到不可知处而去。我们用灵魂结伴身体,走过这短暂的一朝一夕的寒暖,踏过流年的坎坷与花香,便是在世间真正的来过了。

老家大槐树作文(11)

大槐树的作文

导读:  关于大槐树的作文1
  在我家的院子里,有一棵大槐树。这棵树有四层房子那么高,我一个人围抱不过来。要是有客人来了,他们总会为我家有这样一棵高大的槐树而称奇,也使他们羡慕不已!
  春天,要是你来到我家,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在那深褐色的枝干上,有着无数、可爱的小绿芽给槐树增添了一份黯然生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每天清晨,我总是会听到一群小鸟站在槐树枝头上歌唱。它们的歌是太阳的歌、是动听的歌。是这优美的歌声唤醒了整个大地。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在炎热的夏天,大地被太阳烤得热乎乎的,但在我家,有一把巨大的、绿色的伞给我撑着,那就是这棵屹立在院子里的大槐树。夏天,大槐树长得非常茂盛,茂密的树叶下,就是再强大的太阳也只能投下点点光亮。傍晚,我们一家人坐在树荫下,开个西瓜会,聊聊天,别有一番情趣。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枯黄的树叶渐渐地飘下来。落下的叶子好象一只只美丽的黄蝴蝶飞舞在空中。我经常站在树下抬头仰望,看看枝头上停着多少小灰鹊,看看大树是否长大了些。我们把槐树的叶子堆在天井里,然后烧成草木灰,青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等草木灰烧成,又用它为槐树作养料。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天,大雪纷飞,雪花飘在槐树上,好像给大槐树穿上了一件银白色的大衣,多像圣诞老人来到了我家院子里。
  大槐树!你给我们带来了大自然的恩赐,给我们带来了四季的欢歌。我想:一棵树尚且能给人带来如此多的快乐和安定,那一大片一大片茂密的.森林一定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幸福和无法估计的财富!
  朋友们,让我们爱槐树吧!让我们爱护地球上所有的树吧!
  关于大槐树的作文2
  在我们学校的大操场南边,有一棵很高很大的槐树。槐树约有十六、七米高,四楼的同学伸手就可以摸到它的绿叶。大槐树很粗,要四个同学手拉手,才合抱得过来。大槐树的树冠都快把教学楼盖住了。
  一进校门,就可以看见这棵枝繁叶茂的槐树,它就像一位忠诚的卫士,日日夜夜守护这我们的校园,瞧,它长得多壮呀,枝干粗得要两个同学手拉手才能围得住,树冠能比我们学校的教学楼还要高哩,偶尔一阵风,树叶“沙沙”作响,奏起一支和谐的校园交响曲。
  春天,槐树又换上了新装,吐出了嫩绿的枝芽,显得生机勃勃,春的使者一来,鸟儿们也来凑热闹,他们多欢快啊,唧唧喳喳地闹个不停,呼朋引伴,树上可是他们安家的好地方,成了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夏天,槐树正在茂密的时间,好像把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枝上的叶子是那样翠绿:映着火辣辣的阳光,闪闪发光,而密叶之间还掺夹着雪白的小花,仿佛给槐树招商了一层淡淡的云,体育课上,同学们在毒辣的阳光下追逐着,嬉戏着。玩累了,就躲进槐树底下,那里别提多凉快了,仰头一望,星星点点的阳光直射下来。
  秋天,秋姑娘金指一点,槐树又换上了金色的衣裳,树叶们变黄了,也变得调皮了,总时不时给树下打扫卫生的同学捣乱,树叶飘落下来,像只只自由的蝴蝶儿,优雅地翩翩起舞。树下的同学刚扫完地,不一会儿地上又铺满了树叶,它可真调皮呀!
  秋去冬来,槐树挥手告别了秋姑娘,又迎来了冬爷爷,凛冽的寒风吹来,把打着寒颤的同学们逼近了教室里可槐树还是仍然挺立在操场上,为同学挡住寒风,让同学们在教室里安心学习。
  啊,大槐树的功劳可真大,可不是吗?大槐树春天给我们带来鸟语花香,夏天给我们带来凉爽、绿荫,秋天带来了果实和种子,冬天的落叶沤成肥料,把营养带给其它的小树。
  大槐树真棒!你是我们的好朋友!
  关于大槐树的作文3
  我最喜欢的风景是奶奶家门前的老槐树,因为它一年四季都用不同的姿态展示着它的美丽。
  春天来了,老槐树从沉睡中清醒。粗壮的树干粗糙不平,像一个铁打的壮汉。椭圆形的叶片对称生长,无不迸发出蓬勃的生机。过了几个月,老槐树上开满了雪白的花朵。奶奶家的小院弥散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每当这时,奶奶总会给我摘槐花,烙槐花饼吃。吃着香甜的槐花饼,听奶奶讲古老的传说,这种感受让人很惬意。
  夏天到了,老槐树长出了浓密的枝叶,为人们遮出一片树荫。我们坐在小院里,奶奶给我扇蒲扇,让我懂得做人要向老槐树一样知恩图报。我在树下摆一张桌子写作业,听着树上的小鸟唧唧喳喳的叫着,我认为在树下学习别有一番情趣。
  秋天来了,槐树叶由碧绿变得金黄,纷纷飘落,可树上还有一些绿色的东西,是什么呢?奶奶告诉我,那是槐树夹,是槐树妈妈的孩子,它们会落入泥土,生根、发芽,长出新的小树。噢,我明白了,四季轮回就是蕴育新的生命。
  听完了秋的送别曲,冬天来了,老槐树不畏惧寒风凛冽,顽强的与它们搏斗,剩下的一些槐树夹被吹得沙沙响。但老槐树依然挺立着,像一个坚强勇敢的哨兵,守护着自己的家园。老槐树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做人要坚强,不怕困难。
  我喜爱奶奶家的老槐树构成的风景。因为它不但让我看到它的美丽,还给了我人生的启示,让我学会坚强。
关于大槐树的作文
1.大槐树的作文
2.关于洪洞大槐树的作文
3.大槐树作文600字
4.有关大槐树的作文
5.大槐树作文400字
6.美丽的大槐树作文300字
7.大槐树上的鸟窝初中作文
8.游大槐树作文300字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老家大槐树作文(12)

洪洞大槐树的作文

导读:  篇一:关于洪洞大槐树的作文
  在山东、河北广大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是说,自己的祖宗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移来的。
  如果接着要问:为什么迁移呢?那就得从“燕王扫王”说起了。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名棣,领重兵镇压守大都(即今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死,朱元璋死后,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火文)即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听从齐泰、黄子澄等大臣建议,大力削藩,剥夺分封全国各地的叔父们的兵权。燕王以讨齐、黄为名,起兵反抗,号称“靖难”。建文帝派兵平叛。于是在河北、山东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大战。史书上称之为“靖难之战”,民间传说则为“燕王扫北”。
  在此期间,人民遭受战乱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袭击,“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史书上记载,河北这块地方 “青辚白骨”,“怵惊心目”,满目荒凉。而山西洪洞一带,却无兵荒马乱之苦,连年风调雨顺,四境安宁,人民生息繁衍,一片升平景象。
  “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1403年,燕王军攻占南京,建文帝于战乱中失踪。燕王即皇帝位,改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在历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力发展生产,极力恢复河北一带经济。永乐初年,诏令从山西“分丁于真定、南官一带占籍为民。”于是,当时的中央政府便在洪洞县设立一个移民机构,专门办理移民事宜。相传此处有一棵大槐树。故山东、河北老百姓中有“要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老槐树”的说法。
  篇二:关于洪洞大槐树的作文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关于洪洞大槐树的作文
1.洪洞大槐树作文
2.洪洞大槐树作文3篇
3.洪洞大槐树600字作文
4.洪洞大槐树作文450字
5.山西洪洞大槐树作文
6.游洪洞大槐树作文
7.洪洞大槐树景物作文
8.洪洞大槐树作文怎么写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老家大槐树作文(13)

山西洪洞大槐树作文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山西洪洞大槐树作文,欢迎参考!
  山西洪洞大槐树作文篇一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山西洪洞大槐树作文篇二
  在山东、河北广大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是说,自己的祖宗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移来的。
  如果接着要问:为什么迁移呢?那就得从“燕王扫王”说起了。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名棣,领重兵镇压守大都(即今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死,朱元璋死后,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火文)即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听从齐泰、黄子澄等大臣建议,大力削藩,剥夺分封全国各地的叔父们的兵权。燕王以讨齐、黄为名,起兵反抗,号称“靖难”。建文帝派兵平叛。于是在河北、山东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大战。史书上称之为“靖难之战”,民间传说则为“燕王扫北”。
  在此期间,人民遭受战乱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袭击,“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史书上记载,河北这块地方 “青辚白骨”,“怵惊心目”,满目荒凉。而山西洪洞一带,却无兵荒马乱之苦,连年风调雨顺,四境安宁,人民生息繁衍,一片升平景象。
  “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1403年,燕王军攻占南京,建文帝于战乱中失踪。燕王即皇帝位,改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在历史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大力发展生产,极力恢复河北一带经济。永乐初年,诏令从山西“分丁于真定、南官一带占籍为民。”于是,当时的中央政府便在洪洞县设立一个移民机构,专门办理移民事宜。相传此处有一棵大槐树。故山东、河北老百姓中有“要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老槐树”的说法。

老家大槐树作文(14)

老家大槐树作文4篇

老家大槐树作文4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家大槐树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老家大槐树作文篇1  “什么?山西洪桐居然是我们的老家!”“是啊!从前我们的祖先都生活在洪桐这个地区,其它地区的人都被杀害了,因洪桐人口太多了,所以我们的祖先都被分到了各个地区。”惊讶的我,迎来的是老妈语重心长的讲解。

  经历了四个多小时的长途颠簸之后,才终于来到我梦寐以求的大槐树旅游景点。刚走到大槐树景点的周围,就看到了好几个寺庙,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景区。但是,人可真是不少。买过了门票后,挤来挤去,我的鞋不知被哪个人踩掉了,哎呦喂这给我气的,但是我又没法儿穿上,只好手提着鞋一个劲儿地往前挤。

  只见有的人举着手机,有的拿着照相机,好像随时都要把哪个地方拍下来似的。这时我看见有几个漂亮年轻的大姐姐穿着一样的蓝色带花纹的长裙在几堆人前面讲解着什么,我也凑了上去。

  到了一个寺庙前,招牌上有三个大字,解手场。我这个不懂古代文化的人,原本还以为这里面是什么文物,或者是给人解手什么的。谁知,听了解释员的讲解后,才得知是古代有个人,他的手被绳子紧拴住了,后来他想上厕所,就让过路人帮忙解开了绳子,所以,为了纪念,就把卫生间叫做解手场。

  我听得入了迷,觉得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我边走,脑袋里又蹦出来一个问题,景区叫大槐树,那么就是说这里有一棵大槐树吗?这个问题出现后便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

  眼前,有两棵大槐树被栏杆缠绕,讲解员讲了来龙去脉之后,我才知道这分别是二代三代大槐树,二代大槐树已经倒了,但是被工作人员用大粗绳绑住了,才又勉强竖立着。据说,大槐树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弹指一算,一千多年,就是说很多年前就有了大槐树,我好奇地问讲解员,那一代大槐树呢?讲解员说:“一代大槐树已经死了,但是我们又建了一棵大槐树,就来代替一代大槐树,我的眼球顺着解释员的手指方向望去,哇!好大一棵树!

  这次,我认识了自己的老家,还收获了不少知识,这趟旅行,是一次有意义的旅行。

  老家大槐树作文篇2  我的老家住在一个遥远的小山村里,小小的院子里种着一棵大槐树,这棵槐树长的又高又壮,估计两个我才能把它抱住,他像一名战士时刻守卫着这个小院子。

  春天来了,大槐树慢慢地吐出了嫩黄的小芽,过了几天,你会发现,有一串串小花苞从枝条上钻出来,不久就开放了,满树的槐花白花花的一片,整个院子都弥漫在香甜的槐花气味之中,引来了成群的蜜蜂,嗡嗡地忙个不停。这个时候我的肚子也该好好地享受一顿了,奶奶给我做的槐花包子,槐花炒鸡蛋……那叫一个香啊!

  夏天到了,槐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整个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不留一点缝隙。一大清早起来,就听见小鸟们在上面练嗓子,有斑鸠,黑卷尾,灰喜鹊,布谷鸟……好不热闹,简直就是“鸟的天堂”。

  秋天来了,大槐树的叶子慢慢变黄了,秋风吹过,金色的叶子纷纷扬扬地落下来了,像是在下一场“黄金雨”,美不胜收啊!

  冬天到了,槐树上积满了厚厚的雪,有时站在树下,忽然觉得脖子一凉,原来是只小松鼠在上面上蹿下跳,弹得雪花四处飞溅……

  啊!我爱小院的大槐树,我爱我的家乡!

  老家大槐树作文篇3  我的家乡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小镇,它叫仙河镇。那里风景如画,景色宜人,其中,我最喜欢那里的槐树林。

  槐林在五月的时候,香飘十里,整个小镇弥漫在槐花的香味中,真是芬芳四溢。远看,大片大片的树木像绿色的海洋,雪白雪白的槐花就像是绿色海洋中的浪花,微风一吹,雪白的浪花随风飘动,美丽极了。

  走进槐树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棵粗壮挺拔的大树,像一个个高大威猛的士兵。槐花都绽开了笑脸: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了带嫩黄色的花蕊;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的马上就要破裂似的。这么多的白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是一朵槐花,挂在树上,微风一吹我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槐花,我是在看槐花呢。

  爸爸妈妈带着我们到槐树林里摘槐花,准备回家做槐花饼吃,我又喊着让妈妈买槐花蜜吃,这可是家乡的特产。老爷爷老奶奶们来树林里摘槐花为子女们做好吃又清香的槐花饼,老师带着同学们到槐树林里参观,叔叔阿姨们在这里拍照留念。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槐树林,我爱家乡的槐林,他给我们带来了无限乐趣!

  老家大槐树作文篇4  我的家乡是一个树木茂密、幽静、具有神密气息的小山村,我喜欢着这里,从小就生活在这里。

  在老家庭院门口的左边,种着一棵两人合抱的大槐树,听爷爷说:这棵大槐树有几百岁了,我非常喜欢这棵大槐树,总爱坐在树的旁边看着这棵大树,想着这棵大槐树经过的风风雨雨……

  这棵大槐树非常粗,奇怪的是:粗粗的树上的树枝只有三根粗粗的大树枝,树枝上密密麻麻地长着许多小树枝;小树枝上长着一大片茂密的叶子;就好像成千上万的章鱼盘在上面,上面粘了很多海胆那样,更奇怪的是那棵老槐树上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小洞,倒是可以当昆虫的温暖舒适的住宅,在小洞的下面有像八爪鱼触手一样的树枝,这树枝不长在高出,处却长在低处,几根树枝牢牢地扎在地上,还长得很奇怪,别的树枝的断口都是和圆差不多的,而这几根树枝却是扁的,周围还有围墙一样的树皮,从一条扁平的树枝浇点水,水就流通过各处,一滴都不漏,好玩着呢!在树干的下面还有一个很大的木洞,三条狗进去还显得有余。

  我还喜欢槐树那密密麻麻的树叶,夏天,坐在树荫下呼吸着那新鲜的空气,听者着音乐般的知了叫,恐怕连神仙都回会羡慕,还有那槐米可入药,泡茶喝清凉清凉的……

  我爱家乡的槐树。

老家大槐树作文14篇

https://m.czhuihao.cn/gaokao/156782/

《老家大槐树作文1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