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养提升知识测试题教师素养提升知识测试

发布时间:2019-06-12 点击:

【教师素养提升知识测试题】教师素养提升知识测试

教师素质,又称教师专业素质,是指能顺利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惠好考试网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教师素养提升知识测试供大家参考选择。

  教师素养提升知识测试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测试样卷

  小学数学(一、二年级)

  应考教师须知:

  1. 本卷分两大题,14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答题前,请在密封区内填写校名、姓名、学科、准考证号。

  3. 答题要做到书写端正,字迹清楚,行款整齐,卷面整洁。

  题号一二总 分

  1—1011121314

  得分

  一、本体性知识(每题4分,共40分)

  1. 将0,1,3,5,6,8,9这7个数字填在圆圈和方框里,每个数字恰好出现一次,组成一个整数算式.

  2. 一架天平有1克、2克、4克和8克的砝码各一个,用这四个砝码在天平上能称出 15 种

  不同重量的物体。

  3.10个1是1个十。第一个“10” 表示___数量______,第二个“十”表示__计数单位______。小学中数的认识是采用____十进制__计数方法。

  4. 一次游泳比赛,由甲、乙、丙、丁四人参加决赛,赛前他们每人预测比赛结果。甲说:“我第一,乙第二。”乙说:“我第一,甲第四。”丙说:“我第一,乙第四。”丁说:“我第四,丙第一。”比赛结果显示无并列名次,且各人都只说对了一半。比赛结果是:

  甲( 4 ),乙( 2 ),丙( 1 ),丁( 3 )。

  5. 甲乙丙三个物体的平均重量是31千克,甲物体比乙、丙两个物体重量之和轻1千克,乙物体比丙物体的2倍还重2千克,那么甲_________千克,乙_________千克,丙 _________千克。

  6.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20以内进位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口算,准确率是_ 95__ __%;速度要求是_ 8___ — _ _10_ 题/分。

  7. 有一个正方形水池(图中阴影部分),在它的周围修一个宽是 米的草地,草地的面积为 平方米,那么水池的边长为 7 米。

  8. ○、△、☆分别代表什么数?

  (1)○+○+○=18 (2)△+○=14 (3)☆+☆+☆+☆=20

  ○=( 6 ) △=( 8 ) ☆=( 5 )

  9. 口袋里装有42个红球,15个黄球,20个绿球,14个白球,9个黑球。那么至少要摸出

  66 个球才能保证其中有15个球的颜色是相同的。

  10. 一个合唱队共有50人,暑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请问最少花 6 时间就能通知到每个人。

  二、文本解读(每题15分,共60分)

  11. 下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28页的例题内容。说说教材编排的意图?你还能说出“0”表示的其它含义吗?

  (1)0的认识。

  0表示没有:小猴逐次吃桃。0表示起点:尺子的0刻度。

  (2)情境图:小猴吃桃、动态。

  好的做法: 编故事、逐次贴卡片或课件动态展示。

  ① 生动、有趣的情节,体会从有到无动态过程

  ② 更好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

  ③ 教材显得生动活泼。

  (2)0的其他含义:表示临界点;表示占位;表示符号等等

  12. 下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上统计单元的例题内容。你觉得这个统计图与一下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里?怎样让学生体会这种不同和感悟表示方法的价值?

  与上一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因为统计的数据比较大,如果还用1格表示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以后还会学习用1格表示5、10或更多的单位。在这儿是一个过渡,使学生先理解这种思想。

  怎样让学生体会这种不同和感悟表示方法的价值?

  (1)注意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创设让学生学习以一代二的必要性。

  (2)是在前面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动物卡片的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掌握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认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3)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用圆圈、划勾、写正字等方式来记录数据,在平时生活中,使用画“正”字是一种快捷又方便的记录方法,所以,教材突出了这种记录方法,黑板上给出了同学们用画“正”字的记录方式进行统计,使学生体验这种记录方式的好处,也为以后学习以1当5的统计图做准备。

  (4)给出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横轴上标明了所统计事物的名称、纵轴上标明了数据和单位名称等,各种动物卡片数量的关系一目了然。

  13. 下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单元主题图。请谈谈你对该图编排意图的理解,并拟定“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目标。

  由于数的范围扩大,100以内数的认识与20以内的数又有所不同。首先数数的难度增加了。学生虽然大部分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但这种数数大多属于唱数的水平,学生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也不太容易,往往漏数或跳数。因此这里要指导学生手口一致地准确数数,使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同时了解计算单位“十”。前面10以内的数是以“个”为计数单位,以“十”为计算单位,在11~20以内数的认识里初步认识过,但由于数目较小,有一定的局限性,认识计算单位“十”主要在这一单元完成。这部分内容涉及了数概念的基本内容,如数位,比较数的基本方法等,所以它是认识多位数的基础。

  本单元的开始是一幅美丽的百羊图,让学生观察并估一估有多少只羊,使学生感知它们比20只多得多,对100有个大概的感受。这幅图既可以在开始教学时做引入用,也可以放后面适当的位置进行练习。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处理。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

  (2)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14. 下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12页的内容。在例1教学之后,教材安排了三道“做一做”的练习题。请你谈谈对这三道练习设计意图、编排特点的理解。

  (1)要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练习1、2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动手操作、画一画来帮助学生理解“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连续减”“点数”等方法,初步在学生头脑形成解决十几减九的计算过程,经历具体—半抽象---抽象的计算过程,最终达到计算的自动化。

  (2).练习3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提倡算法多样化,其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潜能。所以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如本单元,如果让学生展开思路,可能会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连续减”“点数”等方法,虽然有些方法不很简捷,但是都是学生思考的结果,都应给以肯定,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但学习还有社会性的一面,应通过交流、比较,吸取别人的“长处”,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体验,反思,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方法。

  (3).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按《课程标准》P56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末学生应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10题。这个目标不是轻易而举就能达到了,需要老师们想办法,挤时间,组织有计划、有效的练习才有可能达到。这方面老师都有经验,相信经过老师们的努力,是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的。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测试样卷参考答案与评分细则

  小学数学(一、二年级)

  一、本体性知识(每题4分,共40分)

  1.3×6=18=90÷5 2.15 3.数量 计数单位 十进制

  4.甲第四 乙第二 丙第一 丁第三 5.甲46千克 乙 32千克 丙15千克

  6.95 8 10 7.7米 8.6 , 8 , 5

  9.65 10.6分钟

  二、文本解读(每题15分,共60分)

  11.(15分)

  (1)0的认识。

  0表示没有:小猴逐次吃桃。0表示起点:尺子的0刻度。

  (2)情境图:小猴吃桃、动态。

  好的做法: 编故事、逐次贴卡片或课件动态展示。

  ① 生动、有趣的情节,体会从有到无动态过程

  ② 更好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

  ③ 教材显得生动活泼。

  (2)0的其他含义:表示临界点;表示占位;表示符号等等

  12.(15分)

  与上一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因为统计的数据比较大,如果还用1格表示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以后还会学习用1格表示5、10或更多的单位。在这儿是一个过渡,使学生先理解这种思想。

  怎样让学生体会这种不同和感悟表示方法的价值?

  (1)注意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创设让学生学习以一代二的必要性。

  (2)是在前面学习简单的统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动物卡片的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掌握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认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3)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用圆圈、划勾、写正字等方式来记录数据,在平时生活中,使用画“正”字是一种快捷又方便的记录方法,所以,教材突出了这种记录方法,黑板上给出了同学们用画“正”字的记录方式进行统计,使学生体验这种记录方式的好处,也为以后学习以1当5的统计图做准备。

  (4)给出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横轴上标明了所统计事物的名称、纵轴上标明了数据和单位名称等,各种动物卡片数量的关系一目了然。

  13.(15分)

  由于数的范围扩大,100以内数的认识与20以内的数又有所不同。首先数数的难度增加了。学生虽然大部分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但这种数数大多属于唱数的水平,学生要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也不太容易,往往漏数或跳数。因此这里要指导学生手口一致地准确数数,使学生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同时了解计算单位“十”。前面10以内的数是以“个”为计数单位,以“十”为计算单位,在11~20以内数的认识里初步认识过,但由于数目较小,有一定的局限性,认识计算单位“十”主要在这一单元完成。这部分内容涉及了数概念的基本内容,如数位,比较数的基本方法等,所以它是认识多位数的基础。

  本单元的开始是一幅美丽的百羊图,让学生观察并估一估有多少只羊,使学生感知它们比20只多得多,对100有个大概的感受。这幅图既可以在开始教学时做引入用,也可以放后面适当的位置进行练习。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处理。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

  (2)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14.(15分)

  (1)要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练习1、2的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动手操作、画一画来帮助学生理解“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连续减”“点数”等方法,初步在学生头脑形成解决十几减九的计算过程,经历具体—半抽象---抽象的计算过程,最终达到计算的自动化。

  (2).练习3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提倡算法多样化,其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潜能。所以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如本单元,如果让学生展开思路,可能会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连续减”“点数”等方法,虽然有些方法不很简捷,但是都是学生思考的结果,都应给以肯定,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但学习还有社会性的一面,应通过交流、比较,吸取别人的“长处”,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体验,反思,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方法。

  (3).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按《课程标准》P56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末学生应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10题。这个目标不是轻易而举就能达到了,需要老师们想办法,挤时间,组织有计划、有效的练习才有可能达到。这方面老师都有经验,相信经过老师们的努力,是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的。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测试样卷

  初中科学(八年级)

  应考教师须知:

  1. 本卷共两大题,4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 答题前,请在密封区内填写校名、姓名、学科、准考证号。

  3. 答题要做到书写端正,字迹清楚,行款整齐,卷面整洁。

  题号一二总 分

  1234

  (1)(2)(1)(2)(1)(2)

  得分

  一、文本解读与目标设定(70分)

  1.如果把《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 第3节“水的密度”作为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请根据所提供的教材回答:(30分)

  (1)写出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求写得具体、明确、可操作)(15分)

  (2)确定该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简要说明理由(15分)

  2.请根据本章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节提供的教材回答问题:(25分)

  (1)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某教师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关系”的理解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你认为合理吗?请说明理由。(10分)

  (2)我们常常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学习“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请你设计出一组问题来达成该节教学内容的完成。(15分)

  3.《科学》是一门综合型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内容的整合和联系。《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是最能体现综合教科书优势的章节之一,请结合本章的第1至9节的相关内容,简要阐述本章如何利用“水”这个主题将分散的各学科内容联系起来,体现了科学课程的综合性?(15分)

  【附录】:《生活中的水》具体章节

  第1节水在哪里 第2节 水的组成

  第3节水的密度 第4节 水的压强 第5节 水的浮力

  第6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第7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8节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第9节 水的利用和保护

  二、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利用(30分)

  4.有位教师在上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时,在导入环节运用了如下材料: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请回答:

  (1)在评课时,不少老师都说这些材料用得好。你认为如何?请说明理由。(15分)

  (2)除了教材提供的材料和上述老师用的资源外,你认为在本节内容教学中还可以开发哪些资源来取代或增补教课书提供的资源,请举一例。(15分)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测试样卷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

  初中科学(八年级)

  一.文本解读和目标设定(70分)

  1.(30分)

  (1)(15分)

  教学目标应包括三方面:

  知识和技能目标(8分)

  (1)通过对水的密度的认识,认识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2)知道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会写密度的定义公式,并会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4)能说出密度单位(国际主单位和液体的常用单位),以及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过程和方法:(4分)

  (1)通过分组实验探究水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密度的概念。

  (2)会用量筒、天平等器材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分)

  (1)认识到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2)通过对水的密度概念的探索,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注:其中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不拘泥于参考答案,凡意思相近或言之有理、符合实际的,均酌情给分。教学目标描述空洞,不够具体的,在总得分中酌情扣2-3分。

  (2)(15分)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单位和测定。 (5分)

  教学难点:密度的单位及计算。(5分)

  理由:密度知识比较抽象,依据课标的要求,它不仅是初中科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材中承上启下,是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性、前提性知识,而且它在一个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密度的概念、单位和测定是本节的重点。但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能力较弱,所以密度的单位及计算也是本节的难点。(5分)

  注:理由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否则酌情扣1-3分。理由可以与重难点一起叙述,也可以单独叙述。

  2.(25分)

  (1)不合理。(3分)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7分)

  (2)问题:(15分)

  A .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溶解里?

  B.可以溶解和不可以溶解的溶液如何区别?

  C.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如何?

  D.怎样样判断一个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E.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否相互转化?如何转化?

  F.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等

  注:至少写出5个有意义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不拘泥于参考答案,凡意思相近或言之有理、符合实际的,均酌情给分。

  3、(15分)

  水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水在自然界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水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生活中的水”这一章是最能体现综合教科书优势的章节之一。在这一章节中,把地理学中学习水的分布和循环;生物学中学习的水与生命活动的关系;化学中学习的水的电解、水的性质、物质的溶解、结晶、溶液、溶解度、质量分数等;物理学中学习水的密度、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原理等,以及十分重要的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等很难放在哪一门学科中知识,通过水这一载体很自然地使之联系在一起,因此用“水”这个主题将分散的学科内容综合起来,充分体现了综合学科的特点。

  注:要求能论及到不同学科、社会生活。答案不拘泥于参考答案,凡意思相近或言之有理、符合实际的,均酌情给分。

  二、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利用(30分)

  4、(1)(15分)

  给出正确的判断。(2分)该节课的知识目标为:学会观察并描述动植物的各种行为,了解环境因互对动植物的影响。(3分)该教师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诗句,并配以优美贴切的图片,不仅巧妙地完成了引课,也起到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的目的,而且也为达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资源。(10分)

  注:描述应紧扣教学目标,但不拘泥于参考答案,凡意思相近或言之有理、符合实际的,均酌情给分。

  (2)(15分)所举实例能紧扣教学目标,合理可操作即可给分。

【教师素养提升知识测试题】教师素养提升知识测试

https://m.czhuihao.cn/gaokao/63596/

《【教师素养提升知识测试题】教师素养提升知识测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